夏虫疑冰 夏虫疑冰典故

更新:07-21 现代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小成语,大智慧,《庄子·秋水》里的成语

以下是《庄子·秋水》里的成语整理和解析。

1、百川灌河

【解释】: 河:黄河。所有的河流都流向黄河。比喻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出处】: 《庄子·秋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径流之大,两涘渚之间,不辩牛马。

【翻译】:秋天一到,千百条河流都灌注到黄河,黄河的河面大大加宽,两岸之间,何总小洲之上,一眼望去,连牛马都小的无法辨认清楚。

【举例造句】:

【近义词】:

【反义词】:

2、欣然自喜

【解释】: 欣然:愉悦,高兴。指高兴地自觉喜悦。

【出处】: 《庄子·秋水》: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翻译】:于是乎,河神欢欣愉快,满足起来,以为天下的壮美已经全都在这里了。于是,顺着河流东行,来到了渤海,抬头向东面望去,根本就看不到水的边际。

【举例造句】:

【近义词】: 欣然自得、怡然自乐

【反义词】:

3、望洋兴叹/向若而叹

【解释】: 望洋:仰视的样子。仰望海神而兴叹。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出处】: 《庄子·秋水》: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翻译】:到了这个时候,河伯才开始改变它自满自得的神态,望着那浩瀚无边的大海,对着海神感叹说:“俗话说,听到了许多道理后,自以为没人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啊”。

【举例造句】: 佘念祖未到的时候,满心高兴,颇有跃跃欲试的意思,到过之后,大概情形看了一看,亦觉得望洋兴叹了。 ★清·吴趼人《糊涂世界》卷六

【近义词】: 无能为力、无可奈何

【反义词】: 妄自尊大

4、大方之家/贻笑大方/遗笑大方

【解释】: 大方:大道理。原指懂得大道理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学有专长的人。

【出处】: 《庄子·秋水》: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翻译】:况且,我曾听说过有以仲尼的见识少,以伯夷的道义为轻的人,起初我不相信,现在我看到你这样的浩瀚无垠,难于穷尽,我如果不来到你的面前,那可就真的糟糕透顶了,我将会永远地成为深明大道之人的笑柄啊。

【举例造句】: 故大方之家,每不屑道焉。 ★清·梁启超《译印小说序》

【近义词】: 斫轮老手

【反义词】:

5、井底之蛙/井蛙之见

【解释】: 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比喻见识狭窄的人。

【出处】: 《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翻译】:之所以不能对井里的青蛙讲大海,是因为它被自己所居住的土井所局限;之所以不能对夏天的虫类讲冰,是因为它被自己生存的季节所拘禁;之所以不能和见识狭隘、孤陋寡闻的人讲说大道,是以为他被自己所受的教育所束缚。

【举例造句】: 井底之蛙,所见不大;萤火之光,其亮不远。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二十五回

【近义词】:坎井之蛙、埳井之蛙

【反义词】: 见多识广

6、夏虫不可以语冰/夏虫疑冰/夏虫语冰

【解释】: 不能和生长在夏天的虫谈论冰。比喻时间局限人的见识。也比喻人的见识短浅。

【出处】: 见上条。

【举例造句】: 郎如此眼光浅,真是夏虫不可以语冰。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七

【近义词】:夏虫不可言冰、夏虫不可语寒

【反义词】:

7、大泽礨空

【拼音】: dà zé lěi kōng

【解释】: 大泽:很大的水面,多指湖泊;礨空:蚁穴。小蚂蚁空居于大泽之中。形容二者相比过于悬殊。

【出处】: 《庄子·秋水》: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乘米之在太仓乎?

【翻译】:估计四海在天地之间,不就像蚁穴样小泡存在于湖泊大泽中一样吗?算一下中国在四海之内,不就像一粒米在大粮仓之中一样吗?

【举例造句】:

【近义词】:

【反义词】:

8、太仓稊米

【拼音】: tài cāng tí mǐ

【解释】: 太仓:古代设在京城中的大谷仓。比喻非常渺小。

【出处】:《庄子·秋水》: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乘米之在太仓乎?

【翻译】:见上条。

【举例造句】: 人生百岁内,天地暂寓形。太仓一稊米,大海一浮萍。 ★唐·白居易《和思归乐》诗

【近义词】: 沧海一粟、九牛一毛

【反义词】:

9、一日千里

【解释】: 原形容马跑得很快。后比喻进展极快。

【出处】: 《庄子·秋水》:梁丽可以冲城,而不可以室穴,言殊器也。骐骥骅骝,一日而驰千里,捕鼠不如狸狌,言殊技也。鸱鸺夜撮蚤,察豪末,昼出嗔目而不见丘山,言殊性也。

【翻译】:粗大的梁木可用来冲撞城门,而不可用来堵老鼠洞,这是说他们的功能不同。骐骥骅骝之类的良马一日行千里,可如果让他们捕捉老鼠,却反不如野猫、黄鼠狼,这是说它们的技能不同。猫头鹰夜里看东西明察秋毫,甚至可以抓住跳蚤,可到了白天,即使睁大眼睛,连丘山也看不见,这是说它的眼睛本性不同啊。

【举例造句】: 由于负责干部的艰苦奋斗,业务更一日千里,异常发达,不到一年,全国分店已达五十余处。 ★邹韬奋《患难余生记·进步文化的遭难》

【近义词】: 日新月异、风驰电掣、逐日追风

【反义词】: 停滞不前、慢条斯理、每况愈下

10、非愚则诬

【解释】: 诬:诬蔑。不是生性愚蠢的话,就是故意污蔑。

【出处】: 《庄子·秋水》:故曰,盖师是而无非,师治而无乱呼?是未明天地之理,万物之情者也。是犹师天而无地,师阴而无阳,其不可行明矣。然且语而不舍,非愚则诬也。

【翻译】:常有人说,为什么不只师法对的而不要师法错的,只师法治世而不要师法乱世?这是不了解天地大道理和万物之情状的人说的话。这就如同你只想以天为师而不要以地为师,以阴为师而不以阳为师一样。它在事实上行不通,是很明显的了。然而还是有人说个不休,不肯放弃,这样做的人要么是愚昧无知,要么就是存心骗人。

【举例造句】:

【近义词】:

【反义词】:

11、不分畛域

【解释】: 畛域:范围,界限。不分界限、范围。也比喻不分彼此。

【出处】: 《庄子·秋水》:严乎若国之有君,其无私德;繇繇乎若祭之有社,其无私福;泛泛乎其若四方之无穷,其无所畛域;兼怀万物,其孰承翼?是谓无方。

【翻译】:庄重威严得像国君一样,对谁都没有私恩相加;庄严肃穆得想祭拜社神一样,不敢为自己祝福;道如流水溢四方,它无所不在无边界。对万物兼容并包,哪能靠人来庇护?这就是不偏向任何的哪一方面。

【举例造句】: 我们善堂是不分畛域的,往时各省有了灾荒,没一处不去赈济。 ★清·黄小配《廿载繁华梦》第二回

【近义词】: 不分彼此

【反义词】: 泾渭分明

12、咳唾成珠/喷唾成珠

【解释】: 咳唾:咳嗽吐唾沫,比喻谈吐、议论。“咳”也写作“欬”。比喻言辞精当,议论高明。也形容文词极其优美。

【出处】: 《庄子·秋水》:子不见夫唾者乎?喷则大者如珠,小者如雾,杂而下者不可胜数也。

【翻译】:你没有见过打喷嚏的人吗?喷出来的唾沫大的如水珠,小的如雾气,混杂往下落,谁能数得清啊?

【举例造句】: 池塘梦句君能得,咳唾成珠我未闲。 ★宋·梅尧臣《依韵和宋次道答弟中道喜还朝》

【近义词】: 咳珠唾玉

【反义词】:

13、视死若生

【解释】: 把死去看做活着一样。形容不怕死。

【出处】: 《庄子·秋水》:夫水行不避蛟龙者,渔夫之勇也;陆行不避兕虎,猎夫之勇也。白刃交于前,视死若生者,之勇也。知穷之有命,知通之有时,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

【翻译】:那些在水里游泳不躲避蛟龙的人,是渔夫的勇敢。在陆地行走不躲避犀牛老虎的人,是猎人的勇敢。在刀光剑影面前,视死如归的人,是的勇敢。懂得困穷是由于命运,知道通达需要时机,遭逢大危难而不畏惧的,这是圣人的勇敢。

【举例造句】:

【近义词】: 视死如生

【反义词】:

14、持管窥天/管中窥天/以管窥天/用管窥天

【解释】: 管:竹管;窥:从小孔或缝隙里看。通过竹管子的孔看天。比喻见闻狭隘或看事片面。

【出处】: 《庄子·秋水》:子乃规规然而求之以察,索之以辩,是直用管窥天,用锥指地也,不亦小乎?

【翻译】:你就只知道在那里琐细地分辨,想用明察和辩论的方法去追求真理,这简直是以管窥天,用锥戳地,思想境界太狭隘了吧。

【举例造句】:

【近义词】:

【反义词】:

15、以锥刺地

【解释】: 用锥子刺地来测量地的深浅。比喻见识浅陋,所知甚少。

【出处】: 《庄子·秋水》:子乃规规然而求之以察,索之以辩,是直用管窥天,用锥指地也,不亦小乎?

【翻译】:见上条

【举例造句】:

【近义词】: 以蠡测海、以管窥天

【反义词】:

16、邯郸学步/学步邯郸/邯郸匍匐/寿陵失步

【解释】: 邯郸:战国时赵国的都城;学步:学习走路。比喻模仿人不到家,反把原来自己会的东西忘了。

【出处】: 《庄子·秋水》:子往矣,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翻译】:你赶紧回去吧,你难道没有听说过寿陵少年邯郸学步的故事吗?没有学会赵国人走路的技艺,反而把自己原来的走法也忘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举例造句】: 半臂添寒尚书醉,屏后金钗楚楚,齐俯首邯郸学步。 ★清·梁绍任《两般秋雨庵随笔》卷

【近义词】: 鹦鹉学舌、东施效颦、数典忘祖

【反义词】: 标新立异、独辟蹊径、择善而长

17、曳尾涂中/摇尾涂中

【解释】: 原意是与其位列卿相,受爵禄、刑罚的管束,不如隐居而安于贫贱。后也比喻在污浊的环境里苟且偷生。

【出处】:《庄子·秋水》: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翻译】:对于这只龟来说,他是愿意时候留下龟甲而显示自己的尊贵呢?还是宁愿活着在泥里拖着尾巴爬行呢?

【举例造句】: 欲返江东无面目,曳尾涂中当死。 ★郁达夫《毁家诗纪·<贺新郎>词》

【近义词】: 苟且偷生

【反义词】:

18、餐腥啄腐

【解释】: 比喻追求功名利禄。

【出处】:《庄子·秋水》: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翻译】:鹓鶵从南海出发,要飞往北海,它除了梧桐,其他树都不肯栖息;除了竹实,其他食物都不吃;除了甘美的泉水,其他水也是不肯饮用的。它正飞的时候,猫头鹰得到一只腐烂的老鼠,见鹓鶵从头上飞过,仰头看着鹓鶵,愤怒地吼叫了一声,“吓”,今天你是否也想用你得到的相位来吓唬我吗?

【举例造句】: 攀龙附凤有时辈,餐腥啄腐非吾侪。 ★清·高其倬《与熊敏思登蟠龙山顶望都城值大风有感呈敏思》

【近义词】: 追名逐利

【反义词】:

19、濠梁观鱼/濠梁之上/鱼游濠上

【解释】: 濠:水名;梁:桥梁。在濠水的桥梁上观鱼。形容悠然自得,寄情物外。

【出处】:《庄子·秋水》:“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翻译】:

【举例造句】:

【近义词】:

【反义词】:

20、知鱼之乐

【解释】: 了解鱼的快乐。比喻善于体会物情。

【出处】: 《庄子·秋水》: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翻译】: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举例造句】:

【近义词】:

【反义词】:

(本章完)

收藏,《庄子·外篇》里的全部成语,你知道多少?

小成语,大智慧,《庄子》一书里面的成语的收集整理解析已经大功告成,自开始以来,我每次完成一篇短文,经过一个多月的忙碌,如今三十三篇里的成语,已经一网打尽,但这三十三篇中,究竟蕴藏着多少成语,还没有时间细数,还需要作进一步统计整理。当然,整理也是为了更好地掌握、学习和查阅,也算是重新温习一遍吧。鉴于其中的成语太多,要把三十三篇的成语全部集中在一起,篇幅有些过长,容易造成审美疲劳,于是只好忍痛割爱,就按照庄子《庄子》的内篇、外篇、杂篇为目录,进行简单归类了。内容方面,也不再赘述过多,只简单地介绍一下每个成语的解释、出处及翻译。希望大家能通过这些小成语里,全面认识庄子他老人家的智慧、思想和做人道理。

好了,现在开始整理统计《庄子·外篇》里的全部成语。

一、《庄子·跰拇》里的成语(核心成语 7 个,全部12个)

1、骈拇枝指

【解释】: 骈母:脚上的拇指与第二趾合成一趾;枝指:手上大拇指帝多生一指。比喻多余的、无用的东西。

【出处】: 《庄子·骈拇》:骈拇枝指,出乎性哉,而侈于德。附赘县疣,出乎形哉!而侈于性。

【翻译】:并生的脚趾和多长的手指,本来是出于自然本性的,然而却超过正常人的认知。附生的肉瘤和赘肉,本来是形体上长出来的,雀巢果了正常人的自然本性。

2、累瓦结绳

【解释】: 比喻没有用的言词。

【出处】: 《庄子·骈拇》:骈于辩者,累瓦结绳窜句棰辞,游心于坚白同异之间,而敝跬誉无用之言非乎?而杨墨是已。故此皆多骈旁枝之道,非天下之至正也。

【翻译】:过于偏重辩论的,连篇累牍穿凿文句,醉心在坚白同异的争辩上,岂不是疲敝精神追求一时的名誉而执着于无用的言论?杨朱和墨翟就是这样的人。可见这些都是多余的旁门左道,不是天下的最高正途。

3、鹤长凫短/凫胫鹤膝/断鹤续凫/截鹤续凫/续凫截鹤

【解释】: 比喻事物各有特点。

【出处】: 《庄子·骈拇》: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

【翻译】:野鸭的腿虽然短,如果给它接上一段,就会产生忧虑;仙鹤的腿虽然很长,如果给它截去一段的话,就会很痛苦。

4、鹤短凫长

【解释】: 比喻颠倒是非,妄加评论。

【出处】: 《庄子·骈拇》: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

【翻译】:见上条。

5、臧谷亡羊/臧穀亡羊

【解释】: 后因以为典,喻事不同而实则一。

【出处】: 《庄子·骈拇》:臧、谷二人牧羊,臧挟策读书,谷博塞以游,皆亡其羊。问臧奚事,则挟策读书;问谷奚事,则博塞以游。二人者,事业不同,其亡羊同也。

【翻译】:臧和谷两个人一起去放羊,把羊全丢了。问臧干什么事情去了,说是拿着竹简在读书;问谷干什么事情去了,说是在和别人掷骰子游戏。他们两个人干的事情不相同,但在丢失羊这一点上却是相同的。

6、舍策追羊

【解释】: 放下手中书本去寻找丢失的羊。比喻发生错误以后,设法补救。

【出处】: 语出《庄子·骈拇》:臧与榖二人相与牧羊,而俱亡其羊。问臧奚事?则挟筴读书;问榖奚事?则博塞以游。二人者,事业不同,其亡羊同也。

【翻译】:见上条。

7、蒿目时艰

【解释】: 蒿目:极目远望;时艰:艰难的局势。指对时事忧虑不安。

【出处】: 《庄子·骈拇》:今世之仁人,蒿目而忧世之患;不仁之人,决性命之情而饕(tao,贪婪)贵富。故曰:仁义其非人情乎!自三代以下者,天下何其囂囂也!

【翻译】:今天世上这些推崇仁义的人,一副高瞻远瞩的样子,而又忧心人世的苦难;不讲仁义的人,则遗弃于自己的自然本性,而贪求富贵。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仁义或许不是人性所固有的吧!不然的话,自从夏商周三代以来,天下人为何会因它而喧闹不休呢!

二、《庄子·马蹄》里的成语(核心成语 2个,全部 4个)

1、 含哺而熙,鼓腹而游/含哺鼓腹/鼓腹含哺

【解释】: 哺:口中所含的食物;熙:游戏;鼓腹:鼓起肚子,即饱食。口含食物,手拍肚子。形容太平时代无忧无虑的生活。

【出处】: 《庄子·马蹄》:夫赫胥氏之时,民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民能以此矣。

【翻译】:上古帝王赫胥氏时代,安居而无所作为,漫无目地行走,嘴里含食物而相互嬉戏,吃饱了肚子,就到处游走玩耍,人们的能力也就如此而已。

2、诡衔窃辔

【解释】: 诡衔:吐出马嚼;窃辔:摆脱笼头。马吐出嚼子,咬断缰绳。比喻不受束缚。

【出处】: 《庄子·马蹄》:夫加之以衡扼,齐之以月题,而马知介倪闉扼鸷曼,诡衔窃辔。故马之知而态至盗者,伯乐之罪也。

【翻译】:等到人们给它套上车衡颈扼,用月形饰物把它的脸额装饰起来,马就懂得了斜视驾驭者而不肯前进,弯着头抵抗衡扼,抗击车子帐幔,狡猾地吐出口环,偷偷地咬断笼套。所以,让马的智力和神态达到像盗贼一般诡诈的,是伯乐的罪过啊。

三、《庄子·胠箧》里的成语(核心成语 8个,全部 9个)

1、探囊胠箧

【拼音】:tàn náng qú qiè

【解释】: 用手摸袋子,撬开小箱子。指偷盗。

【出处】: 语出《庄子·胠箧》: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备,则必摄缄縢,固扃鐍。此世俗之所谓知也。

【翻译】:为了对付撬箱子、掏口袋、开柜子的小偷而做防范准备,必定要收紧绳结、加固插闩和锁钥,这就是一般人所说的聪明作法。

2、滕缄扃鐍

【拼音】: téng jiān jiōng jué

【解释】: 滕、缄:绳子;扃、鐍:箱柜上加锁的关钮。将紧锁的箱柜用绳索捆绑起来以防盗贼。后比喻固守政策。

【出处】: 《庄子·胠箧》:为胠箧探囊之盗而为守备,则必摄缄縢,固扁鐍,此世俗之所谓知也。

【翻译】:见上条。

3、盗亦有道

【解释】: 道:道理。盗贼也有他们的那一套道理。

【出处】: 《庄子·胠箧》:盗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耶?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

【翻译】:盗跖的门徒向盗跖问道:“做强盗也有规矩和准绳吗?”盗跖回答说:“到什么地方会没有规矩和准绳呢?凭空推测屋里储藏着什么财物,这就是圣明;率先进到屋里,这就是勇敢;最后退出屋子,这就是义气;能知道可否采取行动,这就是智慧;事后分配公平,这就是仁爱。以上五样不能具备,却能成为大盗的人,天下是没有的。”

4、唇竭齿寒

【解释】: 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比喻两者紧密相连,利害相关。

【出处】: 《庄子·胠箧》:故曰:唇竭则齿寒,鲁酒薄而邯郸围,圣人生而大盗起。掊击圣人,纵舍盗贼,而天下始治矣。

【翻译】:所以说: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鲁候的酒味薄了,赵国的邯郸就遭到围困,圣人出现了,大盗就兴起了。打破圣人的礼法,即使释放盗贼,天下依然会得到治理。

5、 窃钩窃国/窃钩者诛,窃国者侯

【解释】: 偷钩的要处死,篡夺政权的人反倒成为诸侯。旧时用以讽刺法律的虚伪和不合理。

【出处】: 《庄子·胠箧》: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则是非窃仁义圣知邪?故逐于大盗,揭诸侯,窃仁义并斗斛权衡符玺之利者,虽有轩冕之赏弗能劝,斧钺之威弗能禁。此重利盗跖而使不可禁者,是乃圣人之过也。

【翻译】:那些偷盗带钩的人一旦被捉就被诛杀,而盗窃了国家的人却成为诸侯,只要成为诸侯,其家里也就有了仁义,这难道不是盗窃了仁义和圣智吗?所以,那些追逐大盗、标榜诸侯、窃夺仁、义以及斗斛、秤具、符玺之利的人,即使用高官厚禄的赏赐也不能劝止,用行刑杀戮的威严也不能禁止。这些大大有利于盗跖而不能使他们禁止的情况,都是圣人的过错呵。

6:掊斗折衡

【拼音】: pǒu dǒu zhé héng

【解释】: 剖开量物的斗,折断称物的衡。指废除让人争多论少的斗衡。

【出处】: 《庄子·胠箧》: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擿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掊斗折衡,而民不争;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灭文章,散五采,胶离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

【翻译】:所以,摒弃圣贤,放下智慧,则天下无贼;扔掉玉器,毁坏珠宝,则天下无盗;焚烧符命,破损玺印,百姓就会朴实;打破斛斗,折断秤杆,百姓就无斗争;尽弃法度,百姓才敢言论自由;搅乱音律,破坏乐器,堵住师旷的耳朵,百姓才会内敛其敏;消除纹饰,离散五彩,粘住离朱的眼睛,百姓才会隐藏精明。

7、焚符破玺

【解释】: 烧毁信符,打碎印章。

【出处】:庄子·胠箧》: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擿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掊斗折衡,而民不争;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灭文章,散五采,胶离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

【翻译】:见上条。

8、延颈举踵

【解释】: 踵:脚后跟。伸长勃子,踮起脚跟。形容盼望十分殷切。

【出处】:《庄子·法箧》:今遂至使民延颈举踵曰,“某所有贤者”,赢粮而趣之,则内弃其亲而外去其主之事,足迹接乎诸侯之境,车轨结乎千里之外。则是上好知之过也。

【翻译】:如今竟然到了让伸长脖子踮起脚跟说,“某个地方有贤人”,于是携带粮食而去投奔他,这样对内遗弃了自己的亲人,对外抛弃了自己担负的事情,足迹接连不断地出现在各国境内,车轨纵横交错在千里之外。这都是君主崇尚智慧、喜好智巧的过错啊。

四、《庄子·在宥》里的成语(核心成语 4个,全部 4个)

1、尸居龙见

【解释】: 居:静居;见:出现。静如尸而动如龙。

【出处】: 《庄子·在宥》:故君子苟能无解其五藏,无擢其聪明,尸居而龙见,渊默而雷声,神动而天随,从容无为而万物炊累焉。吾又何暇治天下哉!

【翻译】:所以君子如果能不放纵自己的五官感受,不显耀自己的聪明才智,安居如尸而神游如龙,处深渊般地宁静而又蕴含着惊雷般的能量,从容无为,顺应自然,就像炊烟游尘那样自由自在。我又那里有闲工夫去治理天下呢!

2、从容无为

【解释】: 从容:舒缓,不慌不忙。顺其自然,不加人为的力量。

【出处】: 《庄子·在宥》:故君子苟能无解其五藏,无擢其聪明,尸居而龙见,渊默而雷声,神动而天随,从容无为而万物炊累焉。吾又何暇治天下哉!

【翻译】:见上条。

3、拊髀雀跃

【拼音】: fǔ bì què yuè

【解释】: 拊:拍;髀:大腿。拍着大腿,象麻雀似地跳跃。形容非常高兴的样子。

【出处】: 《庄子·在宥》:鸿蒙方将拊髀雀跃而游

【翻译】:鸿蒙正拍着大腿跳跃着游玩。

4、独往独来

【解释】: 指行动自由,没有阻碍。又指作文用字独具一格,后指单独往来。

【出处】: 《庄子·在宥》:出入六合,游乎九州,独往独来,是谓独有。独有之人,是谓至贵。

【翻译】:往来出入于天地四方的宇宙空间,漫游九州。能够独来独往,称之为“独有”。这种独来独往特立独行的人,便是无上尊贵的人。

五、《庄子·天地》里的成语(核心成语16 个,全部 17个)

1、知一万毕

【解释】: 指理解本质,万事尽通。

【出处】: 《庄子·天地》:通于一而万事毕,无心得而鬼神服。

【翻译】:贯通统一之道,万事可成;无心于身外之物,鬼神敬服。

2、洋洋大观

【解释】: 洋洋:盛大、众多的样子;大观:丰富多彩的景象。形容美好的事物众多丰盛。

【出处】: 《庄子·天地》:夫道,覆载万物者也,洋洋乎大哉!

【翻译】:道是覆载万物的,多么浩瀚和盛大啊!

3、爱人利物

【出处】: 《庄子·天地》:无为为之之谓天,无为言之之谓德,爱人利物之谓仁,不同同之之谓大,行不崖异之谓宽,有万不同之谓富,故执德之谓纪,德成之谓立,循于道之谓备,不以物挫志之谓完。

【翻译】:用无为的态度去做叫做天,用无为的态度去说叫做德,爱人之性、利物之情叫做仁,使万事万物归于同一叫做大,行为不高于众而异于人叫做宽,包罗万象叫做富,持守自然德性叫做纪,实践德性叫做立,一切循道去做叫做备,不因外物挫折志气节操叫做完。

4、神乎其神

【解释】: 神:神妙;乎:语助词,表感叹。神秘奇妙到了极点。形容非常奇妙神秘。

【出处】: 《庄子·天地》:故深之又深而能物焉,神之又神而能精焉。

【翻译】:所以幽深而又幽深能够产生万物,玄妙而又玄妙能够产生精神。

5、鹑居鷇食

【拼音】: chún jū kòu shí

【解释】: 鷇:待母哺食的幼鸟,它不挑拣食物。如鹌鹑一样居无定所,像幼雏一样饥不择食。比喻生活俭朴,不求享受。

【出处】: 《庄子·天地》:夫圣人,鹑居而鷇食,鸟行而无彰,天下有道,则与物皆昌;天下无道,则修德就闲;千岁厌世,去而上仙;乘彼白云,至于帝乡;三患莫至,身常无殃;则何辱之有!

【翻译】:圣人随遇而安,像等待哺育的雏鸟一样无心觅食,像鸟儿在空中飞行,不留踪迹;天下有道,就与万物同昌盛,天下无道,就修德闲居;千秋老去,飞升仙界,乘着白云飘散,至于虚无之境,三患不来,灾祸不见,还会有什么困辱可言?

6、辞不获命

【解释】: 指辞谢而未获允许。

【出处】: 《庄子·天地》:辞不获命,既已告矣,未知中否,清尝荐之。

【翻译】:(我)一再推辞,没有得到允许,既然已经告诉他了,不知道中不中,请允许我说给你听听。

7、凿隧入井

【解释】: 比喻费力多而收效少。

【出处】: 《庄子·天地》: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搰搰(húhú,费劲)然用力甚多而见功寡。

【翻译】:(他)开了一条地沟通到井水边,抱着水罐来往浇水灌地,吭吭哧哧很费气力,但效率也不高。

8、抱瓮出灌

【解释】: 抱着水瓮去灌溉。比喻费力多而收效少。

【出处】: 《庄子·天地》: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搰搰(húhú,费劲)然用力甚多而见功寡。

【翻译】:(他)开了一条地沟通到井水边,抱着水罐来往浇水灌地,吭吭哧哧很费气力,但效率也不高。

9、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解释】: 只知道事物的一方面,而不知道它的另一方面。

【出处】: 《庄子·天地》:识其一,不知其二;治其内,而不治其外。

【翻译】:他们只学习亘古不变的道理,不管社会生活中的事务。善于在内心深处自我修养,却不管治理外部世界的事情。

10、无思无虑

【解释】: 没有什么可放在心上的。形容胸襟开阔,也形容无所用心。

【出处】: 《庄子·天地》:德人者,居无思,行无虑,不藏是非美恶。

【翻译】:顺物自得的人,居住时不思索,行动上不谋虑,是非美丑不留胸中。

11、标枝野鹿

【解释】: 标枝,树梢之枝,比喻上古之世在上之君恬淡无为;野鹿,比喻在下之民放而自得。后指太古时代。

【出处】: 《庄子·天地》:至德之世,不尚贤,不使能,上如标枝,民如野鹿;端正而不知以为义,相爱而不知以为仁,实而不知以为忠,当而不知以为信,蠢动而相使,不以为赐。是故行而无迹,事而无传。

【翻译】:盛德的时代,不崇尚贤才,不任用能人。国君位居上位就如同树梢上的高枝,他并无心在上面,而只不过是自然居于高位罢了,老百姓像无知无识的野鹿无拘无束,行动端正却不知道把它看作道义,相互友爱却不知道把它当做仁爱,敦厚老实却不知道它看作忠诚,办事得当却不知道把它看作信义,无心活动而又相互友助却不把它看作恩驰。所以,行动不留痕迹,功成不传后代。

12、不肖子孙

【解释】: 不肖:不象,不贤。指品德差,没出息,不能继承先辈事业的子孙或晚辈。

【出处】: 《庄子·天地》:亲之所言而然,所行而善,则世俗谓之不肖子。

【翻译】:凡是父母所说的都加以肯定,父母所做的都加以称赞,那就是人们所说的不肖之子。

13、勃然作色/怫然作色

【解释】: 作色:变脸色。因恼怒或惊怕而变脸色。

【出处】:《庄子·天地》:谓己道人,则勃然作色;谓己谀人,则怫然作色。

【翻译】:有人说自己是个谗谀之人,一定会勃然大怒,脸色大变;说自己是个阿谀之人,也一定会愤恨填胸面色难受。

14、大惑不解

【解释】: 惑,迷惑;解:理解。感到非常迷惑,不能理解。

【出处】: 《庄子·天地》: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非大惑也。大惑者,终身不解,大愚者,终身不灵。

【翻译】:知道自己愚昧的人,并不是最大的愚昧;知道自己迷惑的人,并不是最大的迷惑。最迷惑的人,一辈子也不会醒悟;最愚昧的人,一辈子也不会明白。

15、青黄沟木

【解释】: 为无心仕进的典故。

【出处】: 《庄子·天地》:百年之木,破为牺尊,青黄而文之,其断在沟中。

【翻译】百年的大树,伐倒剖开雕刻成精美的酒器,再用青黄二色彩绘出美丽的花纹。而剩下的碎木头则被弃置在山沟里。

16、交臂历指

【解释】: 交臂:两手反缚;历指:古代拶指的刑罚。象罪犯两手反缚、受拶指的刑罚一般。形容痛苦万状,毫无自由。

【出处】:《庄子·天地》:内支盈于柴栅,外重纆缴,睆睆然在纆缴之中而自以为得,则是罪人交臂历指,而虎豹在于囊槛,亦可以为得矣。

【翻译】: 内心里充满柴草栅栏,外表上被绳索捆了一层又一层,却瞪着大眼在绳索中自以为有所得,那么,这就像是罪犯,被反绑着双手和手指受到夹压的酷刑,以及虎豹被关在笼子里而优哉自得的情形。

六、《庄子·天道》里的成语(核心成语9个,全部 11个)

1、大本大宗

【解释】: 本:根本;宗:本,主旨。最根本,最重要的东西。

【出处】: 《庄子·天道》: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

【翻译】:明白天地间这种盛德,就叫做大本大宗,就是与天谐和;用来调和天下,就是与人谐和。与人谐和的称作人乐,与天谐和的称为天乐。

2、兼爱无私

【解释】: 泛爱大众,对人没有私心。

【出处】: 《庄子·天道》:中心物恺,兼爱无私,此仁义之情也。

【翻译】:正心和物,兼爱无私,这就是仁义的真情。

3、百舍重趼

【解释】: 百里一舍,足底老皮上又生出硬皮。形容长途奔走,十分辛劳。亦作“百舍重茧”。

【出处】: 《庄子·天道》:吾闻夫子圣人也。吾固不辞远道而来愿见,百舍重趼而不敢息。

【翻译】:我听说夫子是圣人,所以我不辞路途遥远而来,希望能见到你,走了一百天,脚掌磨出了老茧子也不敢停息。

4、呼牛呼马/呼牛也可,呼马也可/呼牛作马

【解释】: 呼:称呼。称我牛也好,称我马也好。比喻别人骂也好,称赞也好,决不计较。

【出处】: 《庄子·天道》:昔者子呼我牛也,而谓之牛,呼我马也,而谓之马。

【翻译】:过去你喊我牛我就是牛,喊我是马我就称作马。

5、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解释】: 只能用心去揣摩体会,没法用话具体地表达出来。指道理奥妙,难以说明。有时也指情况微妙,不便说明。

【出处】: 《庄子·天道》: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翻译】:意义所依随的东西,是不可以用语言来传达的,然而世人却因为语言可贵才传之于书。

6、轮扁斫轮

【解释】: 轮扁:春秋时齐国有名的的造车工人;斫轮:用刀斧砍木制造车轮。指精湛的技艺。

【出处】: 《庄子·天道》: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

【翻译】:齐桓公在堂上读书,轮扁在堂下砍削车轮。

7、不徐不疾

【解释】: 徐:慢。疾:快。不快不慢,从容自然。

【出处】: 《庄子·天道》: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

【翻译】:不紧不松,才能得心应手,口里说不出来,但心中是有数的。

8、得心应手

【解释】: 得:得到,想到;应:反应,配合。心里怎么想,手就能怎么做。比喻技艺纯熟或做事情非常顺利。

【出处】: 《庄子·天道》: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

【翻译】:同上条。

9、斫轮老手

【解释】: 斫轮:斫木制造车轮。指对某种事情经验丰富的人。

【出处】: 《庄子·天道》: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

【翻译】:我不能把它传授给我的儿子,我的儿子也不能把奥妙学到手,所以我活了七十岁,还在砍削车轮。

七、《庄子·天运》里的成语(核心成语10个,全部 14个)

1、不主故常

【解释】: 故常:旧的常规、习惯。不拘于老的一套。

【出处】: 《庄子·天运》:吾又奏之以阴阳之和,烛之以日月之明;其声能短能长,能柔能刚;变化齐一,不主故常;在谷满谷,在坑满坑;涂郤守神,以物为量。

【翻译】:我又用阴阳的和谐来演奏,用日月的光辉来照临。于是乐声能临。于是乐声能短能长,能柔能刚,变化有度,却不落陈俗;流播于山谷则山谷满盈,流播于凹坑则凹坑充实;充满人的耳目,守护了人的精神,万事万物,无所不及。

2、在谷满谷/满谷满坑/在谷满谷/在坑满坑

【解释】: 此指奏乐时声音遍及各处,形容道的无所不在。后形容人物众多。

【出处】: 《庄子·天运》:吾又奏之以阴阳之和,烛之以日月之明;其声能短能长,能柔能刚;变化齐一,不主故常;在谷满谷,在坑满坑;涂郤守神,以物为量。

【翻译】:见上条

3、无怠之声

【解释】: 没有怠惰的声音。形容自强不息。

【出处】: 《庄子·天运》:吾又奏之以无怠之声,调之以自然之命。故若混逐丛生,林乐而无形;布挥而不曳,幽昏而无声。动于无方,居于窈冥;或谓之死,或谓之生;或谓之实,或谓之荣;行流散徙,不主常声。

【翻译】:我又演奏忘情的乐声,用自然的节奏来调谐,所以音调浑然相逐,丛然并生,犹如风吹丛林,自然成乐,却又无迹无形,乐调布散挥洒而无滞障,幽昏而似无声。动则应时而动,寂则深居幽冥;或谓之死;或谓之生,或说它秋实,或说它春荣;演进飘徙,不拘一格。

4、已陈刍狗

【解释】: 陈:陈列;刍狗:古代祭祀用茅草扎成的狗,祭祀后丢弃。指已经过时,轻贱无用的东西。

【出处】: 《庄子·天运》:今而夫子,亦取先王已陈刍狗,聚弟子游居寝卧其下。

【翻译】:如今你的先生,也是拿了先王已经使用过的草狗,并聚集众多弟子,遨游居住于它的身旁。

5、推舟于陆

【解释】: 推船在陆地上行走。比喻劳而无功。

【出处】:《庄子·天运》:古今非水陆与?周鲁非舟车与?今蕲行周于鲁,是犹推舟于陆也,劳而无功,身必有殃。

【翻译】:古今的不同难道不就像水与陆的不同吗?周王室与鲁国的不同不就像船和车的不同吗?如今想把周王室的制度推行到鲁国去,这就好像把船推到陆地上行走一样,徒劳而无功,自身也会难免遭遇。

6、徒劳无功

【解释】: 白白付出劳动而没有成效。

【出处】: 《庄子·天运》:古今非水陆与?周鲁非舟车与?今蕲行周于鲁,是犹推舟于陆也,劳而无功,身必有殃。

【翻译】:见上条

7、俯仰由人

【解释】: 俯仰:低头和抬头,泛指一举一动。比喻一切受人支配。

【出处】: 《庄子·天运》:且子独不见夫桔槔者乎?引之则俯,舍之则仰,彼人之所引,非引人也。故俯仰而不得罪于人。

【翻译】:你没有看见过汲水的桔槔吗?牵引它就往下降,放开手它就上仰。那吊杆,是被人所牵引,并不是牵引人的,所以或俯或仰均不得怪罪人。

8、西子捧心/里丑捧心

【解释】: 指妄学别人而愈见其丑。

【出处】:《庄子·天运》:“西施病心而矉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

【翻译】:从前西施心口疼痛,总是皱着眉头,邻居的一个丑女人看见了,认为皱着眉头很美,回去后也在村里捂着胸口皱着眉头。邻里的富人看见了,紧闭家门而不出,穷人看见了,带着妻子儿女远远地跑开了。

9、东施效颦

【解释】: 效:仿效;颦:皱眉头。比喻胡乱模仿,效果极坏。

【出处】: 《庄子·天运》:故西施病心而矉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絜妻子而去之走。

【翻译】:见上条

10、播穅眯目

【拼音】: bō kāng mǐ mù

【解释】: 散布糠屑以迷人目。比喻被外物蒙蔽而迷失方向。

【出处】: 《庄子天运》:夫播穅眯目,则天地四方易位矣;蚊虻噆肤,则通昔不寐矣。

【翻译】:簸杨的糠屑进入眼睛,天地四方在眼中也会颠倒;蚊虻之类的小虫叮咬皮肤,便通宵不能入睡。

八、《庄子·刻意》里的成语(核心成语6个,全部 8个)

1、离世异俗

【解释】: 指超脱世俗。

【出处】: 《庄子·刻意》:刻意尚行,离世异俗,高论怨诽,为亢而已矣,此山谷之士,非世之人,枯槁赴渊者之所好也。

【翻译】:磨砺心志,崇尚品行,超脱尘世,不同凡响,高谈阔论,心怀怨愤,非议时事,算是孤傲卓群罢了;这是遁隐山林之士,愤世嫉俗之人,刻苦自砺、富于自我精神的人所喜好的。

2、避世绝俗

【解释】: 避世:隐居不出仕;绝俗:与世间隔绝。脱离现实生活,不和人们往来。形容隐居山林,不与世人交往。一般指消极处世的态度。

【出处】: 《庄子·刻意》:就薮泽,处闲旷,钓鱼闲处,无为而已矣;此江湖之士,避世之人,闲暇者之所好也。

【翻译】:遁迹山泽,栖身旷野,垂钓闲居,算是无为自在了;这是放浪江湖的人,逃避世事的人,以及喜欢闲暇的人所喜好的。

3、吐故纳新

【解释】: 原指人呼吸时,吐出浊气,吸进新鲜空气。现多用来比喻扬弃旧的、不好的,吸收新的,好的。

【出处】: 《庄子·刻意》: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

【翻译】:吹嘘呼吸,吐故纳新,像老熊攀缘引体,像鸟儿展翅飞翔,算是善于延年益寿罢了;这是舒经活络、善于养身,像彭祖那样高寿的人所喜好的。

4、熊经鸟伸/熊经鸟申

【解释】: 古代一种导引养生之法。状如熊之攀枝,鸟之伸脚。

【出处】:《庄子·刻意》: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

【翻译】:见上条

5、蟠天际地/蟠天际地

【解释】: 形容遍及天地间。

【出处】:《庄子·刻意》:精神四达并流,无所不极,上际于天,下蟠于地,化育万物,不可为象,其名同帝。

【翻译】:(如此),精神四达奔流,无所不至,上能接合青天,下能磅礴大地,化育万物,却又不能捕捉到它的踪迹,这就叫做天帝同德了。

6、浮生若梦

【解释】: 浮生:空虚不实的人生;若:象。把人生当作短暂虚幻的梦境。

【出处】:《庄子·刻意》:其寝不梦,其觉不忧;其生若浮,其死若休;其神纯粹,其魂不罢;乃合天德。

【翻译】:他们睡觉不做梦,醒来无忧患。生时如浮游,死后如休息。他们心神纯净精粹,魂魄不会疲惫。虚无恬淡,方才合乎自然的真性。

九、《庄子·缮性》里的成语(核心成语2个,全部2个)

1、浇淳散朴

【解释】: 使淳朴的社会风气变得浮薄。

【出处】: 《庄子·缮性》:德又下衰,及唐虞始为天下,兴治化之流,浇淳散朴,离道以为,险德以行,然后去性而从于心。

【翻译】:德行再度衰退,到了唐尧虞舜开始治理天下,大兴教化之流,浇薄了醇厚的民风,离散了质朴的习俗,背离了道却作为,损伤了德去行事,然后舍弃了自然的本性而顺从了有为的心机。

2、深根宁极

【解释】: 指深藏静处。又指根柢牢固。

【出处】: 《庄子·缮性》:当时命大行乎天下,则反一无迹;不当时命而大穷乎天下,则深根宁极而待,此存身之道也。

【翻译】:逢着时机而使道大行于天下,就返回道“至一”的境界而不漏有为的痕迹;不逢时机而穷困于天下,则深隐极宁以待时机,这是保全性命的方法。

十、《庄子·秋水》里的成语(核心成语20个,全部36个)

1、百川灌河

【解释】: 河:黄河。所有的河流都流向黄河。比喻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出处】: 《庄子·秋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径流之大,两涘渚之间,不辩牛马。

【翻译】:秋天一到,千百条河流都灌注到黄河,黄河的河面大大加宽,两岸之间,何总小洲之上,一眼望去,连牛马都小的无法辨认清楚。

2、欣然自喜

【解释】: 欣然:愉悦,高兴。指高兴地自觉喜悦。

【出处】: 《庄子·秋水》: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翻译】:于是乎,河神欢欣愉快,满足起来,以为天下的壮美已经全都在这里了。于是,顺着河流东行,来到了渤海,抬头向东面望去,根本就看不到水的边际。

3、望洋兴叹/向若而叹

【解释】: 望洋:仰视的样子。仰望海神而兴叹。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出处】: 《庄子·秋水》: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翻译】:到了这个时候,河伯才开始改变它自满自得的神态,望着那浩瀚无边的大海,对着海神感叹说:“俗话说,听到了许多道理后,自以为没人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啊”。

4、大方之家/贻笑大方/遗笑大方

【解释】: 大方:大道理。原指懂得大道理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学有专长的人。

【出处】: 《庄子·秋水》: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翻译】:况且,我曾听说过有以仲尼的见识少,以伯夷的道义为轻的人,起初我不相信,现在我看到你这样的浩瀚无垠,难于穷尽,我如果不来到你的面前,那可就真的糟糕透顶了,我将会永远地成为深明大道之人的笑柄啊。

5、井底之蛙/井蛙之见

【解释】: 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比喻见识狭窄的人。

【出处】: 《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翻译】:之所以不能对井里的青蛙讲大海,是因为它被自己所居住的土井所局限;之所以不能对夏天的虫类讲冰,是因为它被自己生存的季节所拘禁;之所以不能和见识狭隘、孤陋寡闻的人讲说大道,是以为他被自己所受的教育所束缚。

6、夏虫不可以语冰/夏虫疑冰/夏虫语冰

【解释】: 不能和生长在夏天的虫谈论冰。比喻时间局限人的见识。也比喻人的见识短浅。

【出处】: 《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翻译】:见上条。

7、大泽礨空

【拼音】: dà zé lěi kōng

【解释】: 大泽:很大的水面,多指湖泊;礨空:蚁穴。小蚂蚁空居于大泽之中。形容二者相比过于悬殊。

【出处】: 《庄子·秋水》: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乘米之在太仓乎?

【翻译】:估计四海在天地之间,不就像蚁穴样小泡存在于湖泊大泽中一样吗?算一下中国在四海之内,不就像一粒米在大粮仓之中一样吗?

8、太仓稊米

【拼音】: tài cāng tí mǐ

【解释】: 太仓:古代设在京城中的大谷仓。比喻非常渺小。

【出处】:《庄子·秋水》: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乘米之在太仓乎?

【翻译】:见上条。

9、一日千里

【解释】: 原形容马跑得很快。后比喻进展极快。

【出处】: 《庄子·秋水》:梁丽可以冲城,而不可以室穴,言殊器也。骐骥骅骝,一日而驰千里,捕鼠不如狸狌,言殊技也。鸱鸺夜撮蚤,察豪末,昼出嗔目而不见丘山,言殊性也。

【翻译】:粗大的梁木可用来冲撞城门,而不可用来堵老鼠洞,这是说他们的功能不同。骐骥骅骝之类的良马一日行千里,可如果让他们捕捉老鼠,却反不如野猫、黄鼠狼,这是说它们的技能不同。猫头鹰夜里看东西明察秋毫,甚至可以抓住跳蚤,可到了白天,即使睁大眼睛,连丘山也看不见,这是说它的眼睛本性不同啊。

10、非愚则诬

【解释】: 诬:诬蔑。不是生性愚蠢的话,就是故意污蔑。

【出处】: 《庄子·秋水》:故曰,盖师是而无非,师治而无乱呼?是未明天地之理,万物之情者也。是犹师天而无地,师阴而无阳,其不可行明矣。然且语而不舍,非愚则诬也。

【翻译】:常有人说,为什么不只师法对的而不要师法错的,只师法治世而不要师法乱世?这是不了解天地大道理和万物之情状的人说的话。这就如同你只想以天为师而不要以地为师,以阴为师而不以阳为师一样。它在事实上行不通,是很明显的了。然而还是有人说个不休,不肯放弃,这样做的人要么是愚昧无知,要么就是存心骗人。

11、不分畛域

【拼音】: bù fēn zhěn yù

【解释】: 畛域:范围,界限。不分界限、范围。也比喻不分彼此。

【出处】: 《庄子·秋水》:严乎若国之有君,其无私德;繇繇乎若祭之有社,其无私福;泛泛乎其若四方之无穷,其无所畛域;兼怀万物,其孰承翼?是谓无方。

【翻译】:庄重威严得像国君一样,对谁都没有私恩相加;庄严肃穆得想祭拜社神一样,不敢为自己祝福;道如流水溢四方,它无所不在无边界。对万物兼容并包,哪能靠人来庇护?这就是不偏向任何的哪一方面。

12、咳唾成珠/喷唾成珠

【解释】: 咳唾:咳嗽吐唾沫,比喻谈吐、议论。“咳”也写作“欬”。比喻言辞精当,议论高明。也形容文词极其优美。

【出处】: 《庄子·秋水》:子不见夫唾者乎?喷则大者如珠,小者如雾,杂而下者不可胜数也。

【翻译】:你没有见过打喷嚏的人吗?喷出来的唾沫大的如水珠,小的如雾气,混杂往下落,谁能数得清啊?

13、视死若生

【解释】: 把死去看做活着一样。形容不怕死。

【出处】: 《庄子·秋水》:夫水行不避蛟龙者,渔夫之勇也;陆行不避兕虎,猎夫之勇也。白刃交于前,视死若生者,之勇也。知穷之有命,知通之有时,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

【翻译】:那些在水里游泳不躲避蛟龙的人,是渔夫的勇敢。在陆地行走不躲避犀牛老虎的人,是猎人的勇敢。在刀光剑影面前,视死如归的人,是的勇敢。懂得困穷是由于命运,知道通达需要时机,遭逢大危难而不畏惧的,这是圣人的勇敢。

14、持管窥天/管中窥天/以管窥天/用管窥天

【解释】: 管:竹管;窥:从小孔或缝隙里看。通过竹管子的孔看天。比喻见闻狭隘或看事片面。

【出处】: 《庄子·秋水》:子乃规规然而求之以察,索之以辩,是直用管窥天,用锥指地也,不亦小乎?

【翻译】:你就只知道在那里琐细地分辨,想用明察和辩论的方法去追求真理,这简直是以管窥天,用锥戳地,思想境界太狭隘了吧。

15、以锥刺地

【解释】: 用锥子刺地来测量地的深浅。比喻见识浅陋,所知甚少。

【出处】: 《庄子·秋水》:子乃规规然而求之以察,索之以辩,是直用管窥天,用锥指地也,不亦小乎?

【翻译】:见上条

16、邯郸学步/学步邯郸/邯郸匍匐/寿陵失步

【解释】: 邯郸:战国时赵国的都城;学步:学习走路。比喻模仿人不到家,反把原来自己会的东西忘了。

【出处】: 《庄子·秋水》:子往矣,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翻译】:你赶紧回去吧,你难道没有听说过寿陵少年邯郸学步的故事吗?没有学会赵国人走路的技艺,反而把自己原来的走法也忘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17、曳尾涂中/摇尾涂中

【解释】: 原意是与其位列卿相,受爵禄、刑罚的管束,不如隐居而安于贫贱。后也比喻在污浊的环境里苟且偷生。

【出处】:《庄子·秋水》: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翻译】:对于这只龟来说,他是愿意时候留下龟甲而显示自己的尊贵呢?还是宁愿活着在泥里拖着尾巴爬行呢?

18、餐腥啄腐

【解释】: 比喻追求功名利禄。

【出处】:《庄子·秋水》: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翻译】:鹓鶵从南海出发,要飞往北海,它除了梧桐,其他树都不肯栖息;除了竹实,其他食物都不吃;除了甘美的泉水,其他水也是不肯饮用的。它正飞的时候,猫头鹰得到一只腐烂的老鼠,见鹓鶵从头上飞过,仰头看着鹓鶵,愤怒地吼叫了一声,“吓”,今天你是否也想用你得到的相位来吓唬我吗?

19、濠梁观鱼/濠梁之上/鱼游濠上

【解释】: 濠:水名;梁:桥梁。在濠水的桥梁上观鱼。形容悠然自得,寄情物外。

【出处】:《庄子·秋水》:“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翻译】:庄子和惠子一起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就是鱼的快乐。”惠子说:“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是快乐的?”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就不知道你;你也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庄子说:“让我们回到最初的话题,你开始问我‘你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呢’的话,就说明你很清楚我知道,所以才来问我是从哪里知道的。而我则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20、知鱼之乐

【解释】: 了解鱼的快乐。比喻善于体会物情。

【出处】: 《庄子·秋水》: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翻译】: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十一、《庄子·至乐》里的成语(核心成语7个,全部7个)

1、夜以继日

【解释】: 晚上连着白天。形容加紧工作或学习。

【出处】: 《庄子·至乐》: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其为形也亦疏矣。

【翻译】:高贵的人,夜以继日,费心劳神地考虑善与不善的界限,这和养身也有点不沾边。

2、鼓盆之戚

【解释】: 旧指死了妻子。

【出处】: 《庄子·至乐》: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

【翻译】:庄子的妻子死了,惠子来吊孝,庄子正叉着腿坐在地上敲击着瓦盆唱歌。

3、亡国之事

【解释】: 事:事情,。使国家灭亡的。

【出处】: 《庄子·至乐》:将子有亡国之事、斧铖之诛,而为此乎?

【翻译】:或是遭到了亡国的战事,被斧钺诛杀而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呢?

4、斧钺之诛

【解释】: 钺:古代兵器,像大斧;诛:杀戮,杀死。用斧、钺的刑罚。泛指死刑。

【出处】: 《庄子·至乐》:将子有亡国之事、斧钺之诛而此乎?

【翻译】:见上条。

5、南面王乐

【解释】: 指面向南称王称侯,享受王侯之乐。

【出处】: 《庄子·至乐》: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

【翻译】:人一死,上面没有君主,下面没有臣属,也没有一年四季的操劳,随便自若地和天地同在,即使是南面为王的乐事,也比不过死人啊。

6、褚小怀大

【拼音】: zhǔ xiǎo huái dà

【解释】: 褚:口袋。用小口袋装大东西。比喻能力不能胜任。

【出处】: 《庄子·至乐》:褚小者不可以怀大,绠短者不可以汲深。

【翻译】:小口袋不能包藏大物件,短井绳无法汲出深井水。

7、绠短汲深

【解释】: 绠:汲水用的绳子;汲:从井里打水。吊桶的绳子短,打不了深井里的水。比喻能力薄弱,难以担任艰巨的任务。

【出处】: 《庄子·至乐》:褚小者不可以怀大,绠短者不可以汲深。

【翻译】:见上条。

十二、《庄子·达生》里的成语(核心成语4个,全部4个)

1、痀偻承蜩

【拼音】: jū lóu chéng tiáo

【解释】: 痀偻:曲背;承:粘;蜩:蝉。驼背老人粘蝉。比喻做事专心才能成功。

【出处】: 《庄子·达生》: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痀偻承蜩,犹掇之也。

【翻译】:孔子迁往楚国,当他从林中走出来的时候,看见一位驼背老人正在捕蝉,就像拾取一样熟练。

2、呆若木鸡

【解释】: 呆:傻,发愣的样子。呆得像木头鸡一样。形容因恐惧或惊异而发愣的样子。

【出处】: 《庄子·达生》: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翻译】:差不多了,虽有鸣叫挑战的鸡在眼前,它也没有什么反应,看上去像个木鸡了,精神已经安定专一,不动不惊了。别的鸡没有敢应战的,一见到它就都退走了。

3、不上不下

【解释】: 上不去,下不来。形容进退两难。

【出处】: 《庄子·达生》:夫忿滀之气,散而不反,则为不足;上而不下,则使人善怒;下而不上,则使人善忘;不上不下,中身当心,则为病。

【翻译】:愤怒之气郁结起来,如果散而不去,就会变得血气不足;如果滞留在头上,人就容易发怒;若果滞留在下体,就会使人遗忘;若果滞留在中间心的部位,就会使人得病。

4、冁然而笑

【拼音】: chǎn rán ér xiào

【解释】: 冁然:笑的样子。高兴地笑起来。

【出处】: 《庄子·达生》:桓公冁然而笑曰:“此寡人之所见也。”于是正衣冠与之坐,不终日,而不治病治去也。

【翻译】:桓公高兴地笑着说:“这就是寡人所见到的鬼。”于是整理一下衣冠,坐起来和皇子说话,不到一天的功夫,病就不知不觉中消失了。

十三、《庄子·山木》里的成语(核心成语20个,全部26个)

1、终其天年

【解释】: 终:竟,尽。天年:指自然的寿数。过完应有的寿数。指寿长而善终。

【出处】: 《庄子·山木》: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

【翻译】:这棵树是因为不成材才得以保全自身直到寿终。

2、雁默先烹

【解释】: 比喻无才者先被淘汰。

【出处】:《庄子·山木》: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

【翻译】:庄子从山中出来,寄宿在友人家里。友人很高兴,就命童仆杀只鹅来招待客人。童子请示说:“我们有两只鹅,一只能叫,一只不能叫,请问杀哪一只呢?”主人说:“杀那只不会叫的”。

3、似是而非

【解释】: 似:像;是:对;非:不对。好像是对的,实际上不对。

【出处】: 《庄子·山木》: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

【翻译】:成材与不成材这种说法,好像和大道相似,实际上都和大道没有关系。

4、无誉无咎/无毁无誉

【解释】: 既无称誉,也无毁谤。形容很平常。

【出处】: 《庄子·山木》: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

【翻译】:至于顺乎自然之道而作茫然无心之漫游的人生,就不是这样,既没有赞赏也无人毁谤,或如龙之显现,或如蛇之潜藏,随时变化,而不肯专注一端。时上时下,以与天地万物和谐为准则,精神上茫然无心漫游于未曾有物的虚无之中。按照物的本性去利用万物而不要被外物所役使支配,真案例还会受牵连呢!

5、一龙一蛇

【解释】: 忽而像龙的出现,忽而像蛇的蛰伏变化多端。比喻人的处藏或出或处,或显或隐,随着情况的不同而变更。

【出处】: 《庄子·山木》: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

【翻译】:见上条。

6、万物之祖

【解释】: 祖:始,开始。一切事物的开始。

【出处】: 《庄子·山木》: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

【翻译】:时上时下,以与天地万物和谐为准则,精神上茫然无心漫游于未曾有的虚无之中。

7、刳形去皮

【拼音】: kū xíng qù pí

【解释】: 指忘却形体和家国,而任乎自然。

【出处】:《庄子·山木》:今鲁国独非君子皮邪?吾愿君刳形去皮,洒心去欲,而游于无人之野。

【翻译】:现在鲁国难道不都是你美丽的皮毛吗?我希望国君能够净化心灵,放弃你身上那招人的美丽皮毛,清洗心灵,去除物欲,用超越的心灵漫游在广漠无人的境界。

8、自崖而反

【解释】: 崖:崖岸;反:通“返”,回。旧时送行辞。

【出处】: 《庄子·山木》:君其涉于江而浮于海,望之而不见其涯,愈往而不知其所穷,送君者皆自崖而反,君自此远矣。

【翻译】:您将渡过江河,浮游大海,一眼望去不到边际,愈往前走而愈不知道它的尽头。护送您的人也都从岸边返回了。您从此将远离尘世生活而进入广阔的精神世界。

9、虚船触舟

【解释】: 没有载人的空船碰撞了别人的船,虽是气量小的人也不会生气。比喻虚心可以远祸。

【出处】: 《庄子·山木》:方舟而济于河,有虚船来触舟,虽有偏心之人不怒。有一人在其上,则呼张歙之;一呼而不闻,再呼而不闻,于是三呼邪,则必以恶声随之。向也不怒而今也怒,向也虚而今也实;人能虚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

【翻译】:坐船渡河,如果有只空船来冲撞自家的船,虽然是个心底狭急的人也不会发怒。但如果有一个人站在船上,他就一定要大呼小叫地让对方把船撑开,或者慢慢地靠过来。一次呼喊没听到,再次呼喊没听到,到第三次呼喊的时候,那就一定会带上责骂的语气了。之所以原先不发怒而现在却愤怒不已,是因为原先船是空的,没有让你发怒的对象,而现在船上面是有人的,你的怒气当然也就是有地方撒了。如果人能把自己变成空虚淡漠,在世上漫游,就像那条空船似的,谁还能加害于他呢?

10、迎来送往/送往迎来

【解释】: 走的欢送,来的欢迎。形容忙于交际应酬。

【出处】: 战国·宋·庄周《庄子·山木》:侗乎其无识,傥乎其怠疑;萃乎芒乎,其送往而迎来,来者勿禁,往者勿止;从其强梁,随其曲傅,因其自穷,故朝夕赋敛而毫毛不挫,而况有大涂者乎?

【翻译】:我对人无知无识不辨善恶,淡漠无心而又呆模呆样,人们聚集而来帮我,我茫然无所知,只是无心地送往迎来。来捧场的人不禁止,走得人不挽留。强梁而不肯合作的听其自便,曲意附和的也随其自由,一任人们自尽其力而不加以勉强。所以,虽然我一天到晚地募集人力和物资,却没有受到丝毫损伤,何况又有些慷慨大方的人呢?

11、直木先伐

【解释】: 直:挺直。挺直成材的树木,最先被砍伐。比喻有才能的人会遭到迫害。亦作“直木必伐”。

【出处】: 《庄子·山木》:直木先伐,甘井先竭。

【翻译】:挺拔的树木先招砍伐,甘美的井水先枯竭。

12、甘井先竭

【解释】: 甜水井的水先枯竭。比喻有才能的人往往早衰。

【出处】: 《庄子·山木》:“直木先伐,甘井先竭。

【翻译】:见上条。

13、矜愚饰智/饰智矜愚

【解释】: 装作有智慧,在愚人面前夸耀自己。

【出处】: 战《庄子·山木》:子其意者饰知以惊愚,修身以明污,昭昭乎如揭日月而行,故不免也。

【翻译】:您把心思用在礼仪上去唤醒愚昧,修养德行以显示别人的卑污,光明显赫像是在举着日月行走,所以也就难免遭受各种各样的艰难险阻。

14、削迹捐势

【解释】: 削迹:匿迹;捐:舍弃。隐匿踪迹,舍弃权势。旧指隐居。

【出处】: 《庄子·山木》:孰能去功名而还与众人!道流而不明居德行,德行而不明处,纯纯常常,乃比于狂;削迹捐势,不为功名。

【翻译】:谁能去功名而混迹于普通人之中啊!达到变化流行却不是明白可见的,德成于身却是不可言说的;纯一而恒常的人性,也就是率性无心;减少文饰而放弃对权贵的追求,也别为了功名而奋斗。

15、君子之交/君子之交淡如(若)水/淡水交情

【解释】: 贤者之间的交情,平淡如水,不尚虚华。

【出处】:《庄子·山木》: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翻译】:况且,君子之间的交往平淡如水,小人之间的交往甘甜若醴;君子淡泊而相亲,小人亲密易断交。

16、衣弊履穿

【解释】: 弊:坏;履:鞋。衣服穿破了,鞋子磨漏了。形容人很贫穷。

【出处】: 《庄子·山木》:庄子曰:“贫也,非惫也。士有道德不能行,惫也;衣弊履穿,贫也,非惫也。

【翻译】:庄子说,这只是贫穷,并不是疲困。志士有道行而不能得以推行,那才是疲困;至于衣服破烂,鞋子破旧,这是贫穷,二是疲困。

17、目大不睹

【解释】: 眼睛虽大,但看不见东西。比喻徒具形式而没有作用。

【出处】: 《庄子·山木》:庄周曰:‘此何鸟哉?翼殷不逝,目大不睹’,蹇裳躩步,执弹而留之。

【翻译】:庄子说,这是什么鸟啊!翅膀那么大而不飞去,眼睛那么大却看不见人。便提着裤角悄悄地走过去,拿着弹弓伫立在不远处,准备伺机发弹击鸟。

18、褰裳躩步

【拼音】: qiān cháng jué bù

【解释】: 褰:把衣服提起来;躩步:快步疾走。提着衣服小心地快步疾走。形容谨慎而匆忙的样子。

【出处】: 《庄子·山木》:庄周曰:‘此何鸟哉,翼殷不逝,目不大睹?’褰裳躩步,执弹而留之。

【翻译】:见上条。

19、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解释】: 螳螂正要捉蝉,不知黄雀在它后面正要吃它。比喻目光短浅,只想到算计别人,没想到别人在算计他。

【出处】: 《庄子·山木》:睹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螂执翳而搏之,见得而忘其形;异鹊从而利之,见利而忘其真。

【翻译】:这时,庄子看到一只蝉正在浓密的树荫下,怡然自得地享受着风凉,而忘记自身的危险;它的身后正有一只螳螂,躲在树叶后面准备伺机偷袭。螳螂也是看到了美食而忘记了自身的危险,没想到有只奇异的雀鸟正在它的身后准备捕食它,也是一见利益就忘记自己的真性情啊。

20、入乡随俗/随乡入乡

【解释】: 到一个地方,就顺从当地的习俗。

【出处】: 《庄子·山木》:入其俗,从其俗。

【翻译】:要入乡随俗,服从禁令。

十四、《庄子·田子方》里的成语(核心成语10个,全部10个)

1、亦步亦趋

【解释】: 原意是说,你慢走我也慢走,你快走我也快走,你跑我也跑。比喻由于缺乏主张,或为了讨好,事事模仿或追随别人。

【出处】: 《庄子·田子方》: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夫子驰亦驰,夫子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矣。

【翻译】:先生慢走我也慢走,先生快走我也快走,先生跑我也跑,先生快速奔跑,脚掌好像离开地面向前跳跃一样这时,我就只能瞪大眼睛在后面看,而不知道该怎么学了。

2、奔逸绝尘

【解释】: 奔逸:疾驰;绝尘:脚不沾尘土。形容走得极快。也形容人才十分出众,无人企及。

【出处】: 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夫子驰亦驰,夫子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矣。

【翻译】:见上条。

3、不言而信

【解释】: 旧指君子不用说什么就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形容有崇高的威望。

【出处】: 《庄子·田子方》:及奔逸绝尘而回膛若乎后者,夫子不言而信,不比而周,无器而名滔乎前,而不知所以然而已矣。

【翻译】:及至先生好像脚掌离开地面跳跃般奔跑,我就只能瞪着大眼在后面看着,不知道该怎么学了,是说先生不言说时也能让人们信服,不私意亲近也能全面地获得亲附,没有地位、名分而人们还是聚集在您的身边。我对这种现象,只是弄不清它的原因罢了。

4、哀莫大于心死

【解释】: 心死:指心像死灰的灰烬。指最可悲哀的事,莫过于思想顽钝,麻木不仁。

【出处】: 《庄子·田子方》: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翻译】:最悲哀的莫过于心灵的死亡,身体的死亡也还在其次。

5、相失交臂

【解释】: 比喻机会错过。

【出处】: 《庄子·田子方》:吾终身与汝交一臂而失之,可不哀与?

【翻译】:我这一辈子都和你在一起,你却还是不能理解我,这就好像有个极好的机会,我们却当面错过了,这不是万分悲哀的事情吗?

6、求马唐肆

【解释】: 唐:原指无壁之屋,引伸为空的;肆:铺子,这里指卖马的地方。到不是停马处去找马。比喻在什么也没有的地方寻求自己所需的东西。

【出处】: 《庄子·田子方》:彼已尽矣,而女求之以为有,是求马于唐肆也。

【翻译】:那深层次的含义早已随着时过境迁而消失殆尽了,而你还要去追求那之所以如此说的原因,以为它是实实在在的存在,这就如同在空荡荡无人的市场上想寻购一匹马一样。

7、一晦一明

【解释】: 一暗一明。常指昼夜循环。

【出处】: 《庄子·田子方》:消息满虚,一晦一明,日改月化,日有所为而莫见其功。

【翻译】:消亡又生息,盈满又空虚,一暗一明,日变月化,我们却不知道它是怎么其作用的。

8、解衣般礴

【拼音】: jiě yī bān bó

【解释】: 脱衣箕坐。指神闲意定,不拘形迹。后亦指行为随便,不受拘束。

【出处】: 《庄子·田子方》:有一吏后至者,儃儃然不趋,受揖不立,舐笔和墨,因之舍。公使人视之,则解衣般礴羸。君曰:“可矣,是真画者也”

【翻译】:有一位后到的画师,舒缓闲适不慌不忙地走着,接待礼之后它一站也不占,让人领着住进了馆舍。元公派人去看他,只见他脱掉上衣光着上身盘腿而坐。元公说:“可以了,这位是真正的画师”。

9、汗流至踵

【解释】: 汗出得多,流到脚跟。常形容极端恐惧或惭愧。

【出处】: 《庄子·田子方》:御寇伏地,汗流至踵。

【翻译】:列御寇爬在地上,害怕得大汗淋漓,一直流到脚跟。

10、挥斥八极

【解释】: 挥斥:奔放;八极:八方,极远之处。形容人的气概非凡,能力巨大。

【出处】: 《庄子·田子方》: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

【翻译】:作为至人,上可以探测青天,下可以潜察黄泉,纵放自如于八极之外,而神情上仍然可以不动声色。

十五、《庄子·知北游》里的成语(核心成语7个,全部15个)

1、化腐朽为神奇/臭腐神奇/化腐成奇

【解释】: 神奇:神妙奇特的东西。变坏为好,变死板为灵巧,变无用为有用。

【出处】: 《庄子·知北游》:是其所美者为神奇,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

【翻译】:人们把自己认为美好的东西称之为神奇,而把自己厌恶的东西称之为臭腐。臭腐可以转化为神奇,神奇也可以转换为臭腐。

2、初生之犊/初生牛犊不怕虎/乳犊不怕虎

【解释】: 刚出生的小牛,比喻单纯或勇猛的青年人。

【出处】:《庄子·知北游》:德将为汝美,道将为汝居,汝瞳焉如新生之犊而无求其故!

【翻译】:“德”将会自然表现你的美好,“道”也将居留在你的身上。你单纯无知而直瞪着眼睛的样子像出生的小牛犊,你这样坚持下去,不要去追问天地和万事万物的原因。

3、白驹过隙/骐骥过隙/过隙白驹

【解释】: 白驹:白色骏马,比喻太阳;隙:缝隙。象小白马在细小的缝隙前跑过一样。形容时间过得极快。

【出处】: 《庄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卻,忽然而已。

【翻译】:人生活在天地之间,如同白色的马驹跨过一条缝隙一样短暂,一瞬间的功夫有过去了。

4、道在屎溺/瓦查尿溺

【解释】: 比喻道之无所不在。

【出处】: 《庄子·知北游》: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耶?’曰:‘在稊稗。’……曰:‘何其愈甚耶?’曰:‘在屎溺。’东郭子不应。

东郭子问庄子:“所谓道,在哪里呢?”庄子说:“无所不在”。东郭子说:“一定要指出具体的地方才行”。庄子说:“在蝼蛄蚂蚁之中”。东郭子说:“怎么更卑下了呢?”庄子说:“在砖头瓦片里”。......东郭子说:“怎么越说越不着边际了”。庄子说:“在屎尿中”。东郭子再也不说话了。

5、每下愈况/每况愈下

【解释】: 越往下越明显。表示情况越来越坏。

【出处】:《庄子·知北游》: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正获之问于监市履稀也,每下愈况。

【翻译】:先生提问题的方法,本来就没有触及到问题的实质。正好像那个名叫获得市场官吏正问屠夫,‘如何通过踩猪腿来检验猪的肥瘦’一样。办法是,越往下踩越能看得清楚。

6、监市履狶

【解释】: 比喻善于体察事物。

【出处】: 《庄子·知北游》:“正获之问于监市履狶也,每下愈况。

【翻译】:正好像那个名叫获得市场官吏正问屠夫,‘如何通过踩猪腿来检验猪的肥瘦’一样。办法是,越往下踩越能看得清楚。

7、异名同实

【解释】: 名称不同,实质一样。

【出处】: 《庄子·知北游》:周遍咸三者,异名同实,其指一也。

【翻译】:就好像周、遍、咸这三个词一样,名不同而实相同,他们所指称的事实都是一样的。

通过上面的整理统计,《庄子·外篇》十五篇鸿篇巨制中一共蕴藏着的核心成语高达139个,而全部成语则为179个。伙伴们,你知道多少呢?如果你认为有遗漏,也欢迎补充。

附:外篇十五篇中的成语统计。

《庄子·跰拇》里的成语(核心成语 7 个,全部12个)

《庄子·马蹄》里的成语(核心成语 2个,全部 4个)

《庄子·胠箧》里的成语(核心成语 8个,全部 9个)

《庄子·在宥》里的成语(核心成语 4个,全部 4个)

《庄子·天地》里的成语(核心成语16 个,全部 17个)

《庄子·天地》里的成语(核心成语9个,全部 11个)

《庄子·天运》里的成语(核心成语10个,全部 14个)

《庄子·刻意》里的成语(核心成语6个,全部 8个)

《庄子·缮性》里的成语(核心成语2个,全部2个)

《庄子·秋水》里的成语(核心成语20个,全部36个)

《庄子·至乐》里的成语(核心成语7个,全部7个)

《庄子·达生》里的成语(核心成语4个,全部4个)

《庄子·山木》里的成语(核心成语20个,全部26个)

《庄子·田子方》里的成语(核心成语10个,全部10个)

《庄子·知北游》里的成语(核心成语10个,全部15个)

夏虫不可语冰?送它一块吧

日色若炎火,正当三伏时。

盘冰赐近臣,络绎中使驰。

莹澈肖水玉,凛气侵入肌。

近日多故友,分贶能者谁。

信都顾贫贱,物物义不遗。

念我老且病,赤痱生枯皮。

巨块置我前,凝结造化移。

畏冷不敢食,有类夏虫疑。

虽然已快意,何必咀嚼为。

天子厚於公,不使炽毒欺。

公亦厚於我,将恐煎熬随。

我有舐犊爱,自怜小子龟。

冰冰凉凉好度夏

夏天有一大块凉的冰块,对古人来说,可是非常幸福的事啊。宋时能把冬天的冰保存到夏天的,恐怕只有皇家或王公贵胄了吧。欧阳修(字永叔)作为朝廷重臣,深得皇帝信任倚重,有幸在三伏天最热的时候得到皇帝赏赐的冰块,这是皇帝对欧阳修的关爱啊,可是欧阳公却不肯自己享用,想到了我年老体衰,又转送给我,这真是高情厚意啊。虽感高义,我也舍不得自己享用,舐犊情深,就送给我的小儿子吧。

宋代大诗人梅尧臣的这首《中伏日永叔遗冰》,叙述了夏日送冰的事,君主送给臣下冰块,是对臣下的恩赏,臣下得到冰块送给朋友,是朋友间的友谊,得到朋友的馈赠转而送给自己的孩子,是舐犊情深,爱子情切。冰虽然冷,得冰的人应该是都内心如这三伏天一样火热吧。如果把这冰送给夏虫,它会不会也感动的融化掉呢?

各位友友,这首《中伏日永叔遗冰》你喜欢吗,欢迎留言说说你的感受啊!

视频加载中...

【夏虫疑冰 夏虫疑冰典故】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