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成法师,学诚法师翻案大反转

更新:07-31 现代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环球人物》十年十人· 佛教 学诚:千年菩提树,十年新枝芽

十周年特辑

《用人物记录时代 十年十人》

于2016年2月26日上市

学诚千年菩提树,十年新枝芽

佛家讲因缘。听闻此次见面是要讲述十载变迁,一向予人静水流深之感的学诚法师,声音里便多了些欣喜——2006年2月,当我们在制作第一期杂志时,39岁的学诚法师在刚刚恢复的龙泉寺里发出了第一篇博客,网络世界始知此寺此僧的大名;2012年春天,当我们登山求见时,45岁的学诚法师已开通微博,名满凡尘。自那一面起,记者每天早上看到的第一条微博都是他发的,时间总是在清晨5点左右;2016年,当我们创刊10周年时,49岁的学诚法师已是新一届中国佛教(简称中佛协)会长。 诸事皆是因缘。 这次相见,蓦然发现他多了几茎白眉。记者心中一跳,他离知天命之年还有数月,这白眉想来也不是岁月自然的痕迹,而是忙出来的——身为肩负诸多责任的出家人,学诚法师经常要面对各界人士,每天的活动被排得满满当当。有一年,记者到中佛协驻地广济寺见他,恰巧碰到一位信徒忧心他劳累过甚,给他带来一袋水果,望他补充营养,他当即转送记者;记者婉拒,他又叮嘱弟子贤佳法师拿到寺门外,分给清洁工和卖香火的商贩。小事亦周到至此,无怪乎弟子们跟记者“诉苦”:师父每天能睡4个小时便算睡得久了。更何况,他还惦念着许多大事:“我一直在思考,我们这个时代需要什么样的佛教?我们的佛教能为这个社会做些什么?”

人物简介:学诚法师,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人,生于1966年8月,1991年获中国佛学院硕士学位。现为中国佛教会长,福建莆田广化寺、陕西宝鸡法门寺、北京龙泉寺方丈。提倡“人间佛教”,善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传播佛教,2006年开通博客,被称为“中国佛教界博客第一人图为2016年1月9日,学诚法师在北京龙泉寺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本刊记者 傅聪 摄)

“互联网+”佛教

当年学诚法师开通博客,正是基于这一思考:佛不在深山古刹里,应在人间众生中。他的第一篇博文中便说,2006年春节的法会作了网络直播,效果“非常地殊胜”。此文一发,网上一片惊奇:千余年来,讲经说法的道场一直在寺庙,这个法师却将它搬到了互联网上?

他从此在互联网上“精耕细作”。2010年,他的博文里讲了一桩“神父看佛教”的事。几位佛教界法师受邀到北京神哲学院讲课,学院的李建民神父谈道:“佛教很注重文化的相互融合,不管到哪个国家,佛教都能生根发芽,持续不断地发展。佛教没有坚持印度原始佛教的外相:穿印度的服装、说印度话。不像在1960年之前,不管去哪个国家都是殖民式的,好像我是老大,你们都得听我的。还要说拉丁文——谁能听懂拉丁文?!”文章叙述得有趣极了,个中深意又耐人寻味,新浪官方立即把这篇博文推荐到了首页,激起网友的热烈讨论。

如今翻看学诚法师的博客,已经有近万篇文章,浏览量超过1800万人次。追溯起来,他的“互联网+”之路早在1989年就开始了:时年23岁、正在中国佛学院读研究生的学诚法师,刚当上福建莆田广化寺的方丈,就在寺里开设电脑培训班,并请新加坡僧人来培训。当时国内知道电脑是什么的俗人尚且寥寥无几,何况出尘离俗的僧人。他怎么就敢走出如此超前的第一步呢?面对《环球人物》记者的追问,他答:“能传播出去的佛教才是好佛教。再好的佛教,如果被束之高阁,它的社会功能就发挥不了。”

学诚法师如此“入世”,看似与世人心目中“青灯古佛”的想象背道而驰,实则是他对“人间佛教”的信奉与追随。

“人间佛教”由民国时期的太虚大师提出,后经新中国佛教领袖赵朴初居士等人传承与发扬。学诚法师在中国佛学院读书以及担任广化寺方丈期间,曾得到赵朴初的悉心教导,并深获其认可。当学诚法师以电脑培训的方式把广化寺带向“人间”,引来质疑时,赵朴初赞赏道:“推荐他当方丈时,有人说他太年轻了。为什么年轻人就不行呢?这个学诚法师就干得很好。”

2009年12月,微博刚刚兴起,学诚法师就开通了微博,第一条写道:“勿吐无益身心之语,勿为无益身心之事,勿近无益身心之人,勿入无益身心之境,勿展无益身心之书。”这些年来,他的许多微博让记者念念不忘。2014年,全国掀起反腐高潮,学诚法师写道:“内心的贪欲与幸福是成反比的,对物质和私欲的追求越少,内心才有越多的空间感受幸福。”2015年,有大学生遭遇就业骗局,苦闷中问他是否该原谅对方,他答道:“原谅就是不挂碍,他人丢过来的石头,用来砌成前进的台阶;不原谅,就是把他人丢过来的石头都背在身上,一直沉重下去。原谅不代表他是对的,而意味着自己不需要为对方的错误而痛苦了。”

看多了他的微博,总觉得他是锦心绣口一僧人。

从“高才僧”到“机器僧”

学诚法师现为福建莆田广化寺、陕西宝鸡法门寺、北京龙泉寺3座寺庙的方丈。“莆田是一个普通的地级市,受整个社会大思潮的冲击比较小,广化寺的日常活动就是持戒、念佛、修行,坚持传统丛林风范;法门寺走大众化路线,接引广大善男信女参访佛教圣地、朝拜佛指舍利;龙泉寺的发展方向是国际化、精英化,为中国佛教发展探索新模式、培养现代弘法人才。这3座寺庙有不同的风貌,这并不是人为选择的,而是地理、人文环境决定的。”

在一定程度上,广化寺和法门寺代表着对佛教传统的传承和历史的延续,龙泉寺则代表着学诚法师向往的未来。

2005年4月,经过学诚法师和贤佳等弟子的先期建设,荒废多年的辽代古刹龙泉寺正式恢复开放为宗教活动场所。从广化寺选派来的5位出家人,文化程度都很高。以贤佳为例,他在清华大学水利系读本科期间就开始接触佛法,博士毕业后即在广化寺出家。后来,一茬接一茬的高才生在这里转变为“高才僧”,师父学诚法师的硕士学位倒变得很平常了。他给弟子们取“贤”字为辈分,希望弟子们都能成圣成贤,当仁不让于师。

起初,“高才僧”们白手起家,打水、劈柴、做饭等累活苦活样样都要干。学诚法师搭起寺庙的基本架构后,他们便有了更自由广阔的发展空间,一批批“高才僧”得以人尽其才。

2006年6月,北京雨季来临,学诚法师到龙泉寺后山检查水库情况。

犹记记者与学诚法师初识时,只身一人前往龙泉寺,所带的也只有笔、本、录音设备。学诚法师见状道:“就你自己来了呀?你看我们都是一个团队在一起协作。”他领着记者四下参观:信息中心开发了几十种插件程序,便于藏经校勘、排版工作;翻译中心有十几种语言的翻译人员,他的微博逐步增加到11种语言——“English_学诚法师”“Francais_学诚法师”“Deutsch_学诚法师”……还有刚成立不久的漫画团队,他送给记者的书签上就有一幅佛法漫画,当时记者便想:当漫画遇上佛寺,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呢?

2014年7月,学诚法师出版了第一本漫画书《烦恼都是自找的》,故事围绕着小和尚贤二展开。第一组漫画讲的是贤二和小伙伴王小五拔河,相持不下时,王小五叫道:“贤二,你师父来啦!”贤二一听,顿时松了手,本想取胜的王小五一下子摔倒在地上。学诚法师在漫画结尾处写道:“痛苦不是他人造成的,是坚固的我执在伤害自己,外在的障碍来自内心的对立。试着先软化自己,就像拔河一样,当自己这头松下来时,对方就紧不起来了。”台湾漫画家蔡志忠在序中写道:“禅是当今全球关注的主题之一,漫画是今天流行的语言。学诚方丈的语言充满深层的禅意,贤帆、贤书两位法师的画风简洁有意境,颇有中国第一位漫画家丰子恺的画风。”

虚构的贤二随了弟子们的“贤”字辈,他呆萌好学,爱吃冰淇淋,比师父矮半头。那个戴着圆框眼镜、背着双手的师父就是学诚法师。学诚法师的几十万微博粉丝就像追电视剧一样,每天追漫画。他的赠客礼品中也少不了贤二的身影,记者就有一本名为《贤二佛历》的2016年台历——看多了贤二漫画,又觉得学诚法师骨子里是一位“萌”和尚。

2015年10月,“贤二机器僧”问世。

时光荏苒,2016年见到学诚法师时,《环球人物》一行有两名文字记者、一名摄像师和一名摄影师。记者对学诚法师说:“我们今天来的也是一个团队了!”学诚法师以笑作答。他的团队又先人一步,增加了一个机器人——“贤二机器僧”。它身高50厘米,由龙泉寺的法师、居士、志愿者和人工智能专家共同制作,诞生于2015年10月,能自行和人对话。如果有人拍它的头,它会说:“你再打我,我就告诉师父去!”它还能回答一些佛教方面的问题,生活、工作、学习的问题也略知一二。看着“贤二机器僧”,记者想起了苏轼与佛印和尚的典故:不管东坡大学士如何才高八斗,佛印和尚总能“佛高一尺”。

“庙不在大,有法则灵;寺不在名,有人则兴”

龙泉寺有当下名寺中少见的静谧气氛。第一次去的人很容易把这归结为山路遥远,俗人和凡尘进入不易。其实,不在于路远,而在于僧人,他们明显比许多寺庙的僧人年轻、有学识。

学诚法师认为这是关键。“中国的出家人,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初中、小学文化程度,跟全体国民相比,整体文化素质是偏低的。出家人文化程度低,可能对一个问题的认识就不深刻、不准确。再者,佛教出家人整体年龄偏大。岁数大的人出家以后,有很多习气不容易改,很多观念不容易变,也有很多家庭中的牵挂,可能还没来得及把后面的事情学会就老了、死了。而年轻、高学历的人出家后学个十年二十年,就能够投身广大的佛教事业。”

光有一个年轻的、高知的龙泉寺是不够的。龙泉寺办法会时,附近民宅总是住满了来参加活动的人,因为庙里住不下。“中国需要300到500座龙泉寺,可现在离这个数量还差很远。你看台湾一个不大的岛,就有好多规模宏大的佛教道场,星云大师创办的佛光山就是中外闻名的佛教圣地。”

学诚法师忧虑的僧团问题,牵连着佛教的凋零与复兴。

“”期间,古刹被毁,僧侣被迫还俗,佛学一片寂然。后,尚且健在的老一辈僧人和居士重扶大厦,重燃香火。他们完成了一件至关重要的事——1980年,中国佛学院在幽静的北京法源寺里复校了。几年后,一个清瘦斯文的年轻僧人走进这里,他就是学诚。他和他的同学们成为最早一批接受正式培养的佛学研究生。年轻与高知,始于他们。

2006年,首届世界佛教论坛在浙江举办,几代僧人集体亮相。走上前台阐述论坛主题的,是99岁的本焕长老、80岁的一诚长老、87岁的香港觉光长老、79岁的台湾星云大师等,他们精通佛法,但年事已高,或拄杖而言,或由侍者搀扶;居于幕后操持论坛事务的,是39岁的学诚法师等人。老树与新芽,苍劲与蓬勃,一张后继有人的佛教传承图卷开始清晰。

经过整整10年的历练后,2015年4月,中佛协新一届班子产生,49岁的学诚法师出任会长,47岁的明海法师等出任副会长。这是一次跨代际的交接班,“20后”“30后”长老将重担交给了“50后”“60后”僧人。

半年后,在无锡举行的第四届世界佛教论坛面貌一新。学诚法师的开幕致辞,着重谈及信息技术:“古代需要万里跋涉、远渡重洋才能彼此见面的不同文明,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变得‘天涯若比邻’。佛教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中,始终扮演着积极主动的角色。”3个新媒体分论坛的议题为“佛教与互联网”“佛教与企业管理”“丝绸之路上的佛教文明”,关切的全是当代话题。

“佛教是古老的,佛教徒是现代的。”学诚法师以一言浓缩了佛教的10年更替。他有一个外国朋友,名叫哈维·邹定,是美国ABC电视集团前副总裁、前总统吉米·卡特的法律顾问。哈维花了很多年的时间了解龙泉寺,他拍摄的纪录片《一个美国人眼中的龙泉寺》,用镜头充分表现了这种古老与现代的交融——他从千年的石桥上、银杏树下走过;推开门,看见年轻的僧人在制作动画片;晚钟敲响了,这些僧人关闭程序,又走进古朴佛殿的深处。

学诚法师很愿意与这些“洋弟子”打交道:“无论世界佛教论坛,还是面向世界的讲经交流活动,都说明这10年来,中国佛教正走在复兴路上。中华传统文化在复兴,佛教愿意积极探索现代复兴之路,并启发整个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

复兴不是坦途。在最近一期的贤二漫画中,师父对贤二说:“房间要常开窗户,屋里才会有新鲜空气,接受灿烂的阳光,但开窗的同时,小偷和风沙也可能进来。”

2016年2月,学诚法师微博发布的贤二系列漫画。

一切取决于开窗人的修炼。“庙不在大,有法则灵;寺不在名,有人则兴。寺庙可以小,但出家人的心胸要大,眼光要远,愿力要宏。从古至今,很多‘古刹’‘名寺’初建时都经历过鲜为人知的艰苦岁月,依靠着出家人坚定的信愿,‘以戒为师’‘以苦为师’,久而久之,就能赢得大众信赖,使寺庙得以兴盛,佛法得以弘扬,众生得以度化。佛教复兴,此为正途。”学诚法师说。

记者手记

下山时,记者问学诚法师:“10年前,您有没有想到,佛学会像今天这样热,几乎成为一门显学?”

学诚法师想了想,没有正面回答。“佛学的热,对应的是现代人对精神信仰的渴求。任何一个宗教都要面对这个时代的人。现在这个时代的人跟二三十年前不一样。在过去,温饱是一件很大的事情;现在则相反,是物质过剩而不是物质匮乏引起人精神层面的问题。”

这个答案,让记者想起了曾经看过的新加坡《联合早报》的一句话:“在经济增长的故事以外,中国还有一个也许不抢眼、不具新闻轰动效应的故事——一个文明重建的故事。”

是啊,一说起这10年,容易想到的是抗震,是奥运,是航母,是,是太空行走,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在不起眼的地方,这10年还有另一个重大变化:人们的精神在寻找栖息的空间。它看上去静水微澜,实则潜移默运,日新其景,只会比大更深远地影响我们的未来。

回想起来,房价、雾霾、食品安全、乡土凋敝,都是这10年的新兴热词;“中国人为什么浮躁”“道德为什么失守”,是这10年频频出现的追问。在大多数人不需要为物质发愁的时候,人们看见自己焦躁、迷茫的面孔。佛便在此时回到人们的视野中。“面对这样的信仰需求、文化召唤,佛教有责任也有潜力做出积极的回应与贡献。”

学诚法师说的“有潜力”大约在于,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之一。“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些与佛教有关的意境,人们从小就熟悉,其中承载的有古典审美,有修心养性,有客旅乡愁,有史鉴兴亡。正如学诚法师所言,佛教复兴,其实是厚植它的中华传统文化复兴。从这个意义上说,与“佛教热”相似的“国学热”“史学热”,异曲同工,都指向传统文化的复兴,都是当代人向传统文化寻找精神层面的答案。就像哈维·邹定在龙泉寺纪录片里说的那句话,“你能穿过表象去挖掘真正的宝藏”。

龙泉寺内有信息中心,有机器人,还有日益增多的现代化僧房,这些都是学诚法师在这10年间带领弟子们新建的。唯有那座山门,栉风沐雨上千年后,依然保持着有些破旧的原貌。每次迈过山门那高高的门槛,都仿佛走向新的彼岸。

学诚辞去中国佛教会长

2018年8月15日,中国佛教第九届理事会第三次会议在北京。会议应到402人,实到317人,因病因事请假85人,出席人数符合章程规定。

本次会议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领会十九大精神,贯彻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精神和新修订《宗教事务条例》,落实《关于在宗教活动场所升挂国旗的倡议》和《关于进一步治理佛教道教商业化问题的若干意见》,引领佛教界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商业化不良影响,坚持佛教中国化方向,更好地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道路。

会议听取了演觉副会长通报的本会九届二次理事会以来的主要工作和今后一段时间的工作重点,对国旗进寺庙、治理佛教商业化等重点工作做出了安排。根据会长会议提议,会议接受学诚辞去中国佛教会长、常务理事、理事,同意由演觉副会长临时主持中国佛教工作。

学诚法师 资料图

会议认为,九届二次理事会以来,本会在党和下,坚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服务大局,求真务实,做了大量工作。

会议要求,要进一步提高佛教界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及时完善和修订佛教团体、佛教活动场所、佛教院校的规章制度,自觉按照《宗教事务条例》规定开展活动,切实运用《宗教事务条例》维护佛教界和信教群众合法权益。

会议号召,全国佛教界要积极响应《关于在宗教活动场所升挂国旗的倡议》,深刻理解在佛教活动场所中升挂国旗的重要意义,尊重爱护国旗,增强国旗意识,维护国旗尊严。在佛教界广泛开展规范庄严的升挂国旗活动,发扬爱国传统,培养爱国情操,强化爱国意识,弘扬爱国精神,展现佛教界在新时代始终与伟大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精神面貌。

会议认为,佛教商业化扰乱了正常的佛教活动秩序,损害了佛教形象和合法权益,败坏了社会风气。全国佛教界要深入贯彻落实党和有关治理佛教商业化的文件精神,按照本会《关于自觉佛教领域商业化不良影响的通知》要求,深刻认识佛教商业化的危害,配合党和做好佛教商业化问题治理工作,违规修建大型露天佛教造像,社会资本投资承包经营寺庙,利用佛教敛财行为,依法维护佛教合法权益,促进佛教事业健康发展。

会议强调,道风正,则教运兴;道风偏,则教运衰。教风建设过去是现在仍然是佛教的根本大事。教风建设关系佛教的生存发展,关系佛教的正法住世,关系四众弟子的法身慧命,关系万千信众的信仰根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认真反思,更加认识教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毫不动摇地将教风建设作为佛教自身建设的根基,坚定秉持佛陀“以戒为师”的教诫。要稳固树立对于三宝的正知正见正信,坚持师道庄严、以法为依的导向,坚持佛教“依法不依人”的原则。要积极探索传统丛林制度与现代社会组织管理模式相融合的路径,完善落实寺院管理,积极推动寺院管理现代转型,依法依规做好佛教活动场所财务管理,依法依规开展寺院建设。

会议要求,全国佛教界要坚定决心,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持之以恒强化道风学风,坚决纠正信仰淡化、戒律松弛、追名逐利、放逸懈怠、追求奢华等不良风气。切实加强佛教教职人员队伍建设,坚持学律持戒、半月布萨、结夏安居的律仪制度,坚持别行共修、冬参夏学、讲经弘法的学修制度,坚持二时课诵、过堂用斋、共住共修的生活制度,保持佛教教职人员少欲知足、淡泊名利的衲子本色,展现僧团清净和合的精神面貌,维护佛教清净庄严的整体形象,引领佛教四众弟子爱国爱教、以戒为师、以法为依、正信正行。

会议号召,全国佛教界要在党和的坚强下,以对国家、对佛教、对众生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信心,保持定力,坚定对三宝的正信,坚持解脱觉悟的初心,坚固上求下化的菩提大愿,以自省自强的勇猛精神,增强爱国爱教的思想觉悟,远绍如来、近光遗法,努力发挥佛教积极作用,开创中国佛教光明的未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中国佛协换了新掌门,你了解多少?

2015-04-22 10:08:02

4月21日,微信公号“政文”发表文章《中国佛协换了新掌门,你了解多少?》,全文如下:

京城,京西宾馆,高僧云集。

近日,汉传、藏传、南传佛教的各大领袖悉数抵京,齐聚神秘的京西宾馆,包括媒体曝光率比较高的、释永信等等。

什么情况,引得这么多高僧大德集体出动?原来,中国佛教要换新的掌门人啦!

14日到21日,中国佛教第九届全国代表会议在北京。中佛协的全国代表大会一般5年一次。这次大会的一项重要议程就是中佛协换届,新任掌门人。

新掌门是哪位大师?这位大师法号学诚。说起学诚法师,对佛教不太了解的人可能不是很清楚。但提起龙泉寺,你应该有所耳闻吧?没错!就是那个号称“清华北大分校”、科研实力爆表、让北大才子柳智宇放弃麻省理工大学全奖出家的北京龙泉寺。而学诚法师,就是主持龙泉寺工作的方丈。

学诚法师佛协历史上最年轻的掌门人

说起佛协的这位新掌门,真是不简单。不仅造诣高超,而且是目前为止中国佛教历史上最年轻的会长。我们先来看看这位新掌门的简历吧!

学诚,出生于1966年,1982年于莆田广化寺定海长老座下剃度,并依止圆拙老法师修学。1991年于中国佛学院获硕士学位。2007年获授泰国朱拉隆功佛教大学教育学荣誉博士学位。27岁当选为中国佛教副秘书长。到如今当选为佛协掌门人,也只有49岁。

学诚除了佛教造诣高超外,比较引起外界关注的,一是主持重建龙泉寺,并在十年来建设成一座知名寺庙,吸引和培养了大批优秀僧才;二是倡导佛教要顺应时代需要,践行“人间佛教”发展方向,彰显佛教对现实社会人生的积极意义。

本次大会上,学诚在闭幕会上对新时期的中国佛教发展提出了三点展望,可以一窥其佛教理念:新时期的中国佛教应秉承慈悲济世的精神,因应时代的需要,做出新的发展、新的建树和新的贡献;新时期的中国佛教应继承爱国爱教的优良传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优秀的文化资源和独特的思想智慧;新时期的中国佛教应增强文化自觉自信,创造条件让中国佛教走向世界,为化解世界性危机、解决全球性问题贡献中国佛教的思想智慧。

龙泉寺一所IT精英聚集的寺庙

提到学诚,就不得不提北京龙泉寺。

近年来,关于龙泉寺有很多媒体曝光,也有不少传闻,比如传闻寺内聚集了很多清华北大学生、在龙泉寺出家不是211高校的不收、寺内僧团全部用iPad读经、寺僧科研能力爆表等等。这些传闻将龙泉寺涂上了一层极客色彩。

那么,真实的龙泉寺到底怎样?

其实,龙泉寺是一个古老的寺庙,也是一个年轻的寺庙。说它古老,是因为它始建于辽代,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说它年轻,是因为以后,内忧外患,龙泉寺渐趋沉寂,到解放初,仅有庙舍几十间,至改为民居或他用,直到2003年,才开始重建,2005年才正式开放为佛教活动场所。

主持龙泉寺重建的,正是学诚。2003年,学诚带着5位法师从福建到北京重建龙泉寺。那时,龙泉寺还一片破败。历经十年至今,已成为北京乃至全国知名的一所寺庙,香火繁盛。

龙泉寺确实有非常多高学历的法师,比如贤启法师,是龙泉寺管委会的5位成员之一,出家前是清华大学核能和热能物理博士;龙泉寺管理委员会秘书贤威法师,曾经是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博士;方丈秘书贤清是清华大学硕博连读的研究生,贤庆法师来自北大哲学系等等。当然,龙泉寺也有初中高中毕业生的法师,绝不是唯学历论,而是看缘分!

龙泉寺和学诚法师确实是最早使用网络工具传播佛法的,学诚2006年就开了博客并结集出书,并开设了微博,每天会以中、英、日、韩、俄、德、法、西、泰等多种语言更新。

龙泉寺是有非常强大的志工团队的,常驻的志工就有300人以上,山下的志工就更多了,根据自愿原则,分到不同的部门和小组服务,每个部门都有专门的法师指导。比如之前被大家广为传播的龙泉寺有极客的传闻有部分是真实的,龙泉寺的信息技术组确实技术实力很强大。

对于高学历人才出家,学诚怎么看?他是这么说的:“现代佛教需要更多高学历的知识分子参与,大家在这里通力协作,服务于社会,并获得自身价值的实现,是更有进取心和责任心的体现。”

链接佛协新机构

中国佛教新一届机构:

会长:学诚

名誉会长:帕巴拉·格列朗杰、一诚、传印

副会长:嘉木样·洛桑久美·图丹却吉尼玛(藏)、祜巴龙庄勐(傣)、·确吉杰布(藏)、圣辉、道慈、珠康·土登克珠(藏)、策墨林·丹增赤列(藏)、香根·巴登多吉(藏)、永寿、永信、明生、觉醒、如瑞(女)、湛如、妙江、心澄、纯一、正慈、印顺、增勤、演觉、宗性、仁青安杰(藏)、直孔穷仓·洛桑强巴(藏)、赵九九(蒙)、普法、静波、胡雪峰(蒙)、明海、东宝仲巴(藏)、诏等傣(傣)、则悟

【学成法师,学诚法师翻案大反转】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学富五车【学富五车是什么生肖】 下一篇:学无止境的意思 学无止境的意思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