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 | “学富五车”到底有多厉害
本系列文章为个人阅读《古代人的日常生活》所做的读书笔记,第一章为中国简史,因为过于简略,故而没做笔记,径直从第二章:《古代的厕所长什么样子》开始。
本文为第三十七章:《“七尺男儿”到底多高》的读书笔记。
注:本文所有图片来自于相关书籍和网络,如果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
近复 说
我们今天讲的这个话题非常简短但非常有趣,那就是《古人所说的七尺男儿到底是多高?》
我们今天要讲的话题是《学富五车到底有多厉害?》。
在我们今天我们去学形容一个人,说他读的书很多,就会说这个人学富五车。学富五车的这个意思也很直观,就是说他读的书可以装满五辆马车,这样显得他读得很多。
因为我们今天使用的都是纸质的书,所以下意识的会认为古人说的学富五车也是指纸质书,纸质书的文字量是超级大的,所以到了今天大家就把五车书理解为无穷无尽的书目的意思了,但其实这是不一定的。虽然在东汉的时候,蔡伦已经改进了造纸术,但是并没有普及开,中国古代纸质书是从魏晋时候才开始流行的,因为佛教要大量传播佛经,所以选择了这些廉价的纸质书。
有趣的是“学富五车”这个词是在魏晋以前产生的,这个词是庄子提出的,庄子说“惠施多方,其书五车。”也就是说这个词最早大家用它来形容一个人读书多是在先秦时期,先秦时期的书是什么材料?先秦时候的五车书是怎么样的一个数量呢?我接下来就给大家简单的介绍介绍。
首先我们来说先秦时候的书是什么样的材料。这个材料大家也是耳熟能详,那就是大名鼎鼎的简牍。简牍虽然是并称,但其实它是两种东西,分别是简和牍。简是更加的细长,一般是用竹子做的,所以就叫做竹简。牍一般宽一点是用木头做的,所以就叫做木牍。具体有哪些不同呢?别急,马上给您解释清楚。
首先我们来说一下竹简。竹简是从什么时候出现的?据考证是在商朝,而广泛开始使用是到了战国时期。竹简宽是0.5厘米到1厘米之间,而长度是根据内容而定的,比如说在诏书律令的竹简长三尺(约67.5厘米),抄写经书的长二尺四寸(约56厘米)。也就是说在宽度上,竹简是有定制的,但是在长度上其实是没有定制的。
竹简是怎么做的?其实也很简单,第一步,大家会选定上等的青竹,然后裁剪合适的长度和大小。第二步,拿在火上烤。为什么要烤?是为了把它的水分烤掉,可以减轻重量和防蛀。而在烘烤竹简的时候,青竹片上会烤的冒出水珠,像出汗一样,古人就把这个过程总结出了一个词汇叫杀青。
我们今天在各个领域都使用杀青这个词,而且有的还具有不同的意思,但是最早杀青是出自于竹简的制作过程,当然,也有人把这一步叫做汗青。我们知道留取丹心照汗青,很多人看文字解释只知道汗青代指历史,但不明白为什么汗青代指历史,因为汗青是竹简的制作过程,可以用来代表竹简,代表书写的内容,代表历史,所以老人家才会用留取丹心照汗青表明心意。当你知道这层含义再回去看一下这首诗句的时候,理解是不是就不一样了?
到了这一步之后,竹简就制作完成了,我们就可以在上面写字了。有的人说了竹简制作过程还是挺费劲的,我要写错字了怎么办?其实也很简单,当时有类似于涂改液的这种书刀,可以把这个错字刮掉重写,并不是没有办法补救。
当我们把这些字写完了之后,打孔穿绳,最后连接成竹简,就形成了我们现在在电视剧里看的那一部部很有文化的厚重感的书籍。
说完了竹简,我们现在来说说牍。
牍到了汉代多用胡杨和红柳作为原材料,一般会做成长方形,所以又把它叫做方或者版。牍比前面的竹简就更加的宽,一般来说可以达到6厘米,它的长度可以达到15厘米,大家可能没有什么概念,给大家举几个例子。
在古代因为没有这么强的通信工具,通信只能用写信的方式。写信如果有纸就很方便,但没有纸的时候怎么办呢?大家就用牍来写信。民间的书信一般比较短,用一尺左右的牍就可以写完所有的内容,所以这种信件又叫做尺牍,一尺左右的牍就可以写完一封信,牍有多大就可以大概对比一下了。
另外这里拓展一下,如果你写过书法,写过王羲之手札,应该对尺牍这个词非常的熟悉,可能很多人写了半天也不知道尺牍是什么东西,其实指的就是信件,但到了王羲之这个时候写信已经可以用纸了,但依然把纸质信件叫做尺牍,足见这个牍对于社会的影响程度。
再举一个例子,我们知道有一个词叫版图,那版图的原意是什么意思呢?前面说了牍又可以叫做版,而古人又会在牍上面绘制地图,所以版图一词由此而来,一块牍上面能画国家地图,正是利用了他够宽,可以单独使用,不用连接成册的特性。结合上面两个例子我们对于牍有多大,应该有很直观的认识了。
介绍完了简牍,我们现在把话题拉回来。在先秦的时候所说的学富五车的文字材料是什么材质的?我们一般认为是竹简,因为竹简可以连接起来,符合写书的需求。那么竹简的文字量是怎么样的呢?不得不说,很小。
汉武帝时东方朔给汉武帝写自荐信,用了3000片竹简,需要两个人抬着才能运到宫殿。一片竹简能写30多个字,3000片竹简就是10万字左右,相当于一般大学教材的文字量。所以你当皇帝的也不容易。
那么接下来我们根据东方朔的竹简进行一个推算。台湾历史学者邢义田考证,古代马车的载重量一般可达200公斤,五车算下来就是1000公斤,东方朔的竹简重量可达12公斤,平均算下来每公斤竹简有8000字,五车竹简大概800万字。800万个字是什么概念?大概就是四大名著总字数的两倍,虽然看起来也是很多,但好像跟我们印象中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学富五车的文书文字量就有了很大的出入。
正因为这样有的人说其实也就是我也没生在古代,如果生在古代我也是个学富五车的人。那么真的是这样子吗?其实并不是。虽然我们这么看起来学富五车的文字并不大,但其实要有这么大的阅读量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首先古人阅读的材料是文言,文言的信息量是很大的,我们知道《道德经》才5000个字。现在一个小学课本可能会超过5000个字了,你能说小学课本比道德经的信息量要大吗?不可能。
其次古人阅读的是学术材料,不是小说。我们用四大名著来对比是方便理解,但你随便找一篇5千字的论文来读读就知道是什么样的难度了,何况是800万字。
再其次学富五车的本意是写了5辆车的书,而不是看了5辆车。也就是说他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写了800万字的学术著作,所以很厉害。这个标准在今天用白话文都是不容易的。所以说千万不要有这种古人不如自己的这么一个错误的想法。其实无论是古代还是今天,做一个学术大拿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好,这就是我今天要分享的内容。
《论语》|学富五车,干啥啥不成,怎样读书才是最有用的?
读书不只是拥有很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为了能够解决实际问题,要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一个只会死读书、读死书的人,让干啥,却啥也干不成,孔子对这类给予了彻底的否定,“虽多,亦奚以为”,书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总集,孔子从上古流传下来的3000千多首诗中删定305篇,作为教育学生的启蒙教材,认为学习应该先从学习《诗经》开始。《论语》中提到和引用《诗经》达13处之多,孔子也不止一次地谈到了学诗的作用。
孔子为什么如此看重《诗经》呢?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诗经》由采诗官从民间收集而来,反映西周时期的社会生活,从诗中可以观察民心。学习《诗经》,有助于了解那个时代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的社会现实,通过《风》可以了解15国治乱之原,通过《雅》可以了解朝廷政教得失之故,通过《颂》可以了解先王功德之实,掌握全面的社会历史知识,了解各种各样的风俗民情,还可以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孔子培养的学生是为了从政,如果这些学生对社风民情不解,对得失不知道,将来从政就不可能采取有效的措施,更管理不好政务,怎么能挽救礼崩乐坏的社会?
更重要的是在春秋战国时候,《诗经》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的巨大作用,公务员以及外交官熟读《诗经》是最基本的功课。
春秋时期,《诗经》在当时十分流行和普及,上流社会以吟诵和引用《诗经》中的诗句为时尚,张口“诗曰”,闭口“诗云”,是很风雅之事,通过诵诗和引用,以显示自己有学识,语言表达高雅。翻开《左传》就会发现,到处是引用《诗经》的诗句,多达290多处。
《诗经》也是诸侯国之间礼尚往来的通用语言,在国与国之间的外交活动中,如果直来直去提要求,就会让对方不好接受,很多时候有话不明说,通过引用《诗经》的诗句来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者委婉地拒绝他人的某种要求。
卫献公到晋国去,晋国人把他抓起来关了起来。齐景公、郑简公为了卫献公的事到晋国去调解,晋平公招待他们。晋平公诵读《诗经·大雅·嘉乐》这首诗,表示对二位国君的到来表示欢迎。国景子是齐景公的相礼者,引用了《诗经·小雅·蓼萧》一诗的第三章,表示晋、卫是兄弟之国,应该友好相处。子展是郑简公的相礼者,诵读了《诗经·郑风·稼衣》这首诗,表示希望晋平公看在齐国和郑国二位国君亲自来到晋国的面子上,答应他们释放卫献公的请求。国景子吟诵了《诗经·浚之柔矣》,意在表示晋平公应该宽宏大量。子展诵读了《诗经·郑风·将仲子兮》这首诗,表示晋君逮捕卫君,将导致诸侯的议论,人言可畏。于是晋平公就放卫献公回国。
在齐景公和郑郑简公向晋平公请求释放卫献公的整个交际过程,他们既没有直接批评晋平公做事不妥,也没有当面提出释放卫献公的要求,几乎都是通过诵读《诗经》来委婉地表达各自的意思的,最终达到了释放卫献公的目的。
如果不会背上几句诗经,就不配做公务员,出使国外就会丢国家的面子。所以,孔子要求学生学习《诗经》,他认为,不学《诗经》,就不会说话,在正式场合说话就不会得体。但是学习《诗经》不是要死记硬背,而是要做到学以致用。
孔子说,就算把《诗经》300百首诗都背得滚瓜烂熟,可是一旦受命治理政事,却办不好;出使外国,却无法运用《诗经》的恰当辞句应对得体,不能独当一面。如果是这样,就算背再多的诗,又有什么用呢!
孔子是在批评那种只会读死书的书呆子,但他更深层的意思是想告诉我们怎样学习才是最有效的,那就是要学以致用。
在《论语》开篇的第一句话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不是说学习要经常复习,而是说学习了要经常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做到知与行的结合,并且能够运用自若,这才是真正的学有所得,学有所得就会发自内心地感到快乐。
孔子的学生曾子每天反省的3件事之一就是“传不习乎?”反省自己把孔子老师传授的学问付诸实践了吗?把这些学问内化于心而外化于行动吗?
如果只知道死读书,学富五车,而没有自己的思想,大脑不过就是别人的跑马场,如果不会用,不过就是知识储存器,没有一点用处。只有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让知识指导实践,让实践检验知识,这样才算得上是会学习的人。
我读《论语》之《子路篇》:
【原文】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译文】孔子说:“熟读了《诗经》三百篇,交给他政务,他却搞不懂;派他出使到四方各国,又不能独立应对外交。虽然读书多,又有什么用处呢?”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立删)
读书感悟人生,写文传承文化。欢迎关注@丁小悟典 ,带你领略传统文化之美。欢迎留言,一起探讨交流。
【学富五车【学富五车是什么生肖】】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