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宠辱不惊
第二十二课 宠辱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何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 宠辱若惊,受宠受辱都会感到惊慌。 贵大患若身,太高贵了必然有大的忧患降临。
吾所以有大患,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我之所以有大的祸患,是因为我有了身躯,有了这肉体,麻烦事就多了。有了肉体就要维持生命,想要这个那个,饿了要吃,冷了要穿,怕被日晒雨淋就要有居所,有了还要高标准的,除了生活享受,还要名利地位,老子天下第一,唯我独尊等等,等到没有了这身躯,不食人间烟火了,也就是死了之后,什么都不须要了,那还有什么忧患呢! 人活着,为了生存保命,都会把自己看得很重,处事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为出发点,都想给自己和家人最好的,都想赢,不愿吃亏,正所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当然也有圣贤之人,愿意舍己救人的人,只是这类人比较少。
我在修德修心之前,很看重自己的感受,宠辱若惊,受宠了,被赞赏了很高兴,受辱了,被批评了就不甘心,就会抱怨,在婚前生活简单,无所要求,只要能吃饱就很知足了。结婚后,有家庭了,想法也复杂了,为了孩子,时常受长辈的指责,拿我和孩子当出气筒,我为了保护孩子,很多时候都会反击,平日里受辱骂多过受宠,我先生宠我,他家人辱我,我心里会想如果不和他们一起住,那有多好。就因为抱着这种心态,我过得很不开心,由于不开心,人就变得性情暴燥,心存怨恨,听不进忠言,满身的负能量。其实我先生对我好就是因为他知道他家人对我不好,而他忙于事业,不愿面对这些矛盾,他不能不照顾他的父母,两者之间,他当然希望我能体谅他,我也明白他的难处,这三十年来我控制住自己,尽量不发难,但是我说过,控制只是压住,根除不了我的怨恨,我虽管住自己的恶性,但是我很不开心,心还是存有恶念,后来我接触了《道德经》,开始修读,写体会,我发现自己缺德,小心眼,我有自己的过失,我不再压,而是改,在改的过程中,我认识到客观真理,更知道人不可能永远处顺境的,花无百日红,凡事都有两面性,有好就有坏,祸福相依,喜怒相伴,有宠有辱,有生有死,从此我不再纠结了,我的心门打开了,一直改自己,用《道德经》充实自己,懂得宽容、善待别人。宠辱不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就是把自己看得太高贵了,必然会给自己带来忧患。一个人的外表穿金戴玉,名牌名车,这就给了不法之徒下手的机会,给自己带来忧患。 在内心上,追求不断,永无止境,为名利地位争斗不休,这也是给自身健康带来损害,如吃多了,得三高,气多了,心脏不好等等。 这些是很多人都知道的,只是不在意。外在的高贵比不上内在的高贵。其实身心健康那才是善待自己。
《道德经》帮我解开迷惑,要善待自己,不是依靠外在物质上的东西,而是德性,只有道德才能充实内心的不知足,德高了,才能真正的活得开心又有意义。以前我的一切不幸都是因为自己缺少德,内心不知足,不懂感恩和太过看重自己,不懂得为人着想等等。学习了这课后,我宠辱偕忘,学会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不再在意受宠或受辱。更不再把自己看得很高贵。保持慈、俭、不争先的心态与人相处,对自己对别人都是有益的。
白海珠
道德经:宠辱不惊
《道德经》中如是道:“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此言之意,乃是说一个人在受宠和受辱之际,皆如同受到巨大惊吓一般,将荣辱这样的重大忧患看得如同自己的生命那般宝贵。
唐朝大臣卢承庆,于唐太宗时期,最初担任考工员外郎之职,主要承担考察官员的重任。彼时,考察官员的标准被划分为上中下三级,而每一级又再度细分为上中下,其中最高为上上,依次而下为上中、中中、中下、下下等等。有一次,一位督办漕运的官员因遭遇大风,致使漕运的米粮遭受损失。卢承庆在对这位运粮官员进行考核之时,给予了中下的评定。然而,这位运粮官员在得知自己获得中下的评定后,神色安然自若,不做任何辩解便悄然退去。卢承庆目睹此景,认为该官员极具自知之明,于是决定将对他的考核标准改为中中。当运粮官员得知自己的考核变为中中之后,脸上也并未表现出丝毫的欣喜之色。卢承庆对运粮官员在任何情形之下都能够坦然面对的态度深感佩服。随后,经过细致的,卢承庆了解到运粮船翻覆并非由于运粮官员管理不善所致,而是因为突然遭遇大风,才使得粮船被吹翻。卢承庆认为天灾绝非凭借个人力量所能避免,最终决定给予运粮官员一个中上的评定,但是运粮官员依旧没有因此而流露出半分高兴的神情。卢承庆对运粮官员的这般气量极为欣赏,在吏部考核之际,毅然提拔了他。
卢承庆不仅是一个为官清廉、做事认真且讲求实际之人,更是一个对名利看得极为淡薄之人。他后来担任了尚书左丞之职,最后还曾出任兵部侍郎。唐高宗永徽年间,卢承庆因事获罪被贬为简州司马,然而他并未因此而陷入郁闷之中。后来,卢承庆也没有因为自己被调回朝中担任刑部尚书而表现出异常的高兴。到了晚年病危之时,卢承庆将儿女们叫至床前,郑重嘱咐道:“生死乃是人生之常理,就如同有清晨就必然会有黄昏一样。我去世之后,丧事一定要从简,用平常的服饰装殓即可。月底、月初不要杀牲祭奠,下葬之时也不必占卜吉日,用陶器陪葬便行了。棺材外边别设椁,也别套好几层棺材,用一层棺材装着埋葬就可以。坟头不要太高,只要能够让人看得见就行。墓志上要写明所任官职、生卒年月,切勿使用那些虚浮夸耀的言辞。”
在宠辱面前,我们理应心中自明。当获得荣誉之时,应当把它视作前进的动力;当受到侮辱之际,应将它作为人生的警钟;当遭到邪恶势力打击之时,应该有理、有利、有节地进行斗争。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够在顺境之中加倍努力,在逆境之中奋起抗争,在人生的漫漫道路上淡定从容地稳步前进。
成语故事:宠辱不惊
【释义】受宠和受辱都不动心,指人有很深的涵养。将得失置之度外。
【出处】宋·欧阳修等《新唐书·卢承庆传》。
唐朝时,有一个人叫卢承庆,为人谦和,善于识人。唐太宗十分赏识他,封他做兵部侍郎,同时主管五品官员的选拔、考核。卢承庆却上书推辞,说:“选拔官员应该是尚书大臣管辖的范围,让我来管是超越本分了。”皇帝更觉得他忠诚可靠,自然没有同意。
有一次,卢承庆考核一个督运粮草的运粮官,得知他在运粮食的过程中,由于翻船把不少粮食掉进了河,因此,卢承庆只给他定了一个“中下”。可是,这个运粮官得到“中下”的评语,脸上没有一点委屈之色,行事照常。卢承庆觉得,我给他这么低的一个评价,他都没生气,说明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从这点上来讲,这个人有认错表现,有责任心,就把他的评分改成“中中”。可是,这个运粮官也没因此而高兴。卢承庆心想这个人真是宠辱不惊,无论怎样,他都能坦然面对。
后来,他又得知,那次船翻了,不是运粮官管理不善造成的,而是因为突然遇到刮大风,把粮船给吹翻了,并不是人为的原因。卢承庆一想:我给他“中中”看来也不合适。又改成了“中上”,这个运粮官还是没有表现出什么高兴的样子。从此卢承庆对他印象很好,以后在吏部考核的时候,就很注意提拔他。
(老祖宗欧阳修又一美文,请欣赏丿
【宠辱不惊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的意思】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