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察为明的意思-察察以为明

更新:08-04 现代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道德经》的智慧十五,内心的清静淡泊,会获得强大的力量源泉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善,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儽儽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淡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唯,应诺声,唯唯诺诺的意思。

阿,通“呵”,呵斥、斥责的意思。

荒兮,时间久远的意思。

未央,没有完结的意思。

熙熙,欢乐的意思。

太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猪全备齐的规格。

泊,淡泊宁静的意思。

未兆,没有迹象的意思。

儽儽,疲困的意思。

昭昭,清楚明白的意思。

昏昏,昏暗模糊的意思。

察察,明辨清楚的意思。

飂,飘忽不定的意思。

顽似鄙,愚顽鄙陋的意思。

贵食母,以食母为贵。食母,食于母,用“道”来滋养自己。母,指道。道,即能量及能量自然的运行变化。

启示:

在这个人世间,人所谓的唯唯诺诺与大声呵斥,有多大差别呢?人所谓的美好与丑恶,又有多大差别呢?

它们的本质其实并没有什么分别,但人为什么有所畏惧呢?因为别人畏惧,所以自己也畏惧。

人的这种认知和习俗应该是很久远了,而且在现实中似乎还将没完没了的继续下去。

众人自从失去了自然的本性,就开始迷恋身外之物的得失,他们一旦得到了些许名利,就感觉像是享用了帝王祭祀时供奉的那些祭品,像是陪伴帝王登上了高高的春台观看景致,这时的他们是沾沾自喜的,但他们沾沾自喜的不过是身外之物。

尽管众人如此,但我却不以为然,我所追求的是内心的清静淡泊,因为内心清静淡泊,所以我的外在表现就总是混混沌沌,像出生的婴儿一般天真质朴。

我显得疲乏懒散,其实我的内心早已自在的遨游于能量的本源中,我随着能量自然的运行而变化,飘忽不定,似乎完全没有了自身。

世上的人都以为自己了不起,拼命追求,他们会因为自己的占有而欢乐不已,而只有我却像是被世界所遗忘。

我独自享受心灵的宁静,我看上去显得愚蠢糊涂。

世上的人都显得清醒高明,唯独我显得糊里糊涂

世上的人都显得精打细算,唯独我显得淳厚质朴。

只有我自己才能体悟的到,我的内心辽远似茫茫的大海,我的精神像风一样遨游在宇宙的能量本源,在无穷无尽的时空里,容纳一切的存在。

世上的众人都把“有为”当做处世的方式,他们追求名、追求利,唯独我却自在随性,随缘而安,随遇而安,疯癫无常。

为什么我偏偏要与众不同呢?

只是因为我体悟到了能量自然运行的规律,我只不过是顺应回归到了自然的运行状态中,以能量自然运行的力量滋养自身,如此而已。

未完待续。感谢您的阅读、关注和分享。

明夷卦解读之卦辞、彖传、大象传

【36.1】

明夷:利艰贞。

【白话】

明夷卦:适宜在艰难中守持正固。

【解读】

○明夷卦下离上坤,离为明,坤为地,为明入地中,光明殒伤之象。《序卦传》:“晋者,进也。进必有所伤,故受之以明夷。夷者,伤也。”《杂卦传》:“明夷,诛也。”诛,讨也,罚也。

明夷,秦简《归藏》同,

传本《归藏》作明

,《玉篇》古文夷字,《集韵》古文仁字。

夷,《说文》:“平也。从大从弓。东方之人也。”段玉裁注:“大,人也。夷俗仁,仁者寿,有君子不死之国。……凡注家云‘夷,伤也’者,谓夷即痍之假借也。《周礼注》‘夷之言尸’也者,谓夷即尸之叚借也。”

按:

明夷卦与晋卦互为覆卦,属于同宫。晋字甲、金文从二矢,箭头朝下,回归之象,故晋卦六五曰“矢得”。夷字甲、金文从矢从己,箭头朝上,丝绳连之,为弋射飞鸟之缴矰[zhuó zēng],故夷为诛为伤。离为网为鸟,故曰夷。

夷、

原为两个不同的字,大约在秦汉以后逐渐合流为“夷”。

○郑玄曰:日之明伤,犹圣人君子有明德而遭乱世,抑在下位,则宜自艰贞,无干正事,以避小人之害也。

【36.2】

彖曰:明入地中,明夷。内文明而外柔顺,以蒙大难,文王以之。利艰贞,晦其明也;内难而能正其志,箕子以之。

【白话】

彖传说:光明陷入地中,光明被伤。离在内为文明,坤在外为柔顺,以此蒙受大难,周文王就是这样做的。适宜在艰难中守持正固,说明要隐晦自己的光明;内部患难而能正固自己的心志,箕子就是这样做的。

【解读】

○明入地中,明夷:

此继承《大象传》,释卦名。明夷卦,上坤地、下离明,光明陷入地中,光明被伤之象。

○内文明而外柔顺,以蒙大难,文王以之:

此释卦德,及下卦主爻六二。离在内为文明,坤在外为柔顺,文王用此文明而柔顺之德,臣事殷纣,遭幽囚羑里七年而推演《周易》。

○利艰贞,晦其明也;内难而能正其志,箕子以之:

上卦主爻六五爻象释卦辞。内难,箕子为纣近亲,六五近於上六者也。卦辞“利艰贞”者,乃谓处明夷之世,当晦藏其明智而不用,固守正道,以避邪害。犹如纣王囚禁其王叔箕子,使箕子遭遇宗臣之内难,而佯狂为奴,晦明不用,虽仅以身免,终能固守其忠贞之正道。

箕子作为儒家前驱,其思想上承大禹,下开周公“明德保民”和孔子的“仁”。其经历正如柳宗元《箕子碑》所说:“正蒙难”、“法授圣”、“化及民”。

1.“正蒙难”是说他在隐居时心忧天下,以“箕子操”来寄情抒怀;   

2.“法授圣”是说周武王灭商后以箕子为帝师,向箕子咨询大道,箕子以《洪范九畴》传授之;   

3.“化及民”是说周武王册封箕子在建立东方君子国。

○以之:《释文》:文王以之,王肃云:“唯文王能用之”。郑(郑玄)荀(荀爽)向(刘向)作“似之”。以、似、用,三者义近。

【36.3】

象曰:明入地中,明夷;君子以莅众,用晦而明。

【白话】

象传说:光明陷入地中,这是明夷卦的象;君子由此领悟治理民众时,要晦藏自己的明智,则其明智益加彰显。

【解读】

○明夷卦,上坤为众,为纯阴、晦暗,下离为明,故曰“君子以莅[lì]众,用晦而明”。这是上古执政者治理国家的一种艺术,老子的“大智若愚”的思想即来源于此。班固《汉书》曰:“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冕[miǎn]而前旒[liú],所以蔽明;黈纩[tǒu kuànɡ]充耳,所以塞聪。”

冕冠是古代帝王、公侯、大夫参加祭祀典礼时所戴礼冠,这种服制最晚始于周代,历经秦、汉、晋、隋、唐、宋、元、明诸代,绵延至少两千六百余年。冕冠的顶部,有一块前圆后方的长方形冕板,冕板前后垂有“冕旒”。冕旒象征“蔽明”,意思是王者视事观物,不可“察察为明”,也就是说,一个身为领袖的人,必须洞察大体而能包容细小的瑕疵。冕冠两侧,各有一孔,用以穿插玉笄[jī],以与发髻拴结。并在笄的两侧系上丝带,在颌下系结。在丝带上的两耳处,还各垂一颗珠玉,名叫“充耳”,象征“蔽聪”。不塞入耳内,只是系挂在耳旁,以提醒戴冠者切忌听信谗言。后世的“充耳不闻”一语,即由此而来。

【察察为明的意思-察察以为明】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察察为明(察察为明的拼音) 下一篇:察言观色的意思—察言观色的意思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