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百度: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比喻人或事物各有其长处和短处。出自《楚辞·卜居》:“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论》:“鄙语二:‘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白起 料敌合变,出奇无穷,声震天下,然不能救患於 应侯。”。
蚂蚁,会上树,但老虎不会。老虎,是森林之王,却没有那样的本领,由此可知,世上的万事万物,各有长短,各有千秋;没有绝对的好,没有绝对的差;没有绝对的正确,也没有绝对的错误。哲学家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可以称得上是“尺”吧,但他也有自己做不到的事,这不就是“尺”之短也!船夫虽说是粗人,可以说是“寸”,可他熟悉水性,心地善良,在哲学家遇到危险时,倾身相救,这不正说明船夫的“寸”有所长吗。
每个人的缺点总会被别人的优点击败,但是每个人的优点都能战胜对手的缺点。这是为什么呢?答案很简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我们不能用自己的一技之长衡量别人的短处。虽然人无完人,但可以肯定的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因此,任何一个人都有可取的地方。为此,我们要克服狂妄自大,保持一种谦卑的心态,敬畏生命,敬畏天地,敬畏给我们带来一切生存生活条件和环境的事物。水为至善至柔;水性绵绵密密,微则无声,巨则汹涌;与人无争却又容纳万物。水有着滋养万物的能力,能接受包容万物,山有着广阔的胸怀,使万物在其中生长繁衍。
学会水一样的善心,滋润着万物。学会水一样的随遇而安,心怀坦荡。学会山谷一样宽广的胸怀,既能接受也能包容,谦虚的心态接受他人。事事不能太精,太精无路;待人不能太苛,太苛无友。懂得退让,方显大气;知道包容,方显大度。任何一个人都不会是十全十美的,任何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短处,也有自己的长处,每当遇见别人,我们就应该去发现并学习他的长处,而并不是发现他人的短处并去嘲笑、讽刺,这就是人起码必备的“素质”。
《道德经八讲》之二尺短和寸长
(万物之间的辩证关系)
如何认识世界万物?常常有句话:要用辩证有眼光看问题。何为辩证?就是我们观察事物时候要进行全面地审视,既看到不同、对立,也要看到联系、转化,既要看到相对稳定,也要看到不断变化。·通俗地说,就是要有全面的变化的观点,不能执其一端。
屈原《卜居》:“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尺本来就比寸长,但在特定场合,长未必能发挥优势,短未必不能显示威力。秦武王左相甘戊说:“……物各有短长,……骐骥、騄駬,足及千里,置之宫室,使之捕鼠,曾不如小狸;干将为利,名闻天下,匠以治木,不如斤斧。”把千里马用来捕鼠,不如狸猫,用著名宝剑干将劈柴,不如一般的斧头。《道德经》中多次讲到“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要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量变看质变,当然,它不是用现代哲学名词来表述的。
第二章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此处说的是:只有相比较才能看出各种事物的差异,譬如一个人站在那儿,你说他是高呢?还是矮?是胖呢?还是瘦?一根木头五公分,你说它长呢?还是短?说不上,因为没有参照物。第二十二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所列举的都是相互对立的概念。从字面上看甚为不通!用在实际生活中你就体会到它的精妙。有个成语“委曲求全”,很好地诠释了“曲则全”的含义:在双方势力不对等的情况下,弱势的一方硬碰硬肯定吃亏,只有放下身段,降低姿态才能获得暂时保全、争取反败为胜的机会。其他几句话也是同样的意思,我在前面分章评述中说:老子为什么说柔胜刚,弱胜强,为什么说喜欢居下的水是上善?不事张扬就会冷静地考虑周全,就会不招人忌,就会有更多的缓冲,更有助于力量积聚。
认识事物如此,处理世事也是如此。不能钻牛角尖,一条道走到黑。第三十六章说:“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歙和张,弱和强,废和兴,夺和与,都是对立的词,两个对立的动作达到的目的肯定不一样,但是,在不同的时段运用,恰恰能实现一个目标!曹操在创建曹魏王朝的后期封了几个刘姓的诸侯王,曹氏集团的人就不理解了:刘家就要歇菜了,还给他们添光彩?曹操心里透亮:这几个诸侯王徒有空名,封他们不过是让那些还忠于汉室的人心存侥幸,以为曹操不至于篡夺,从而不影响他的夺权部署!这就叫欲夺先予!战场上常有欲擒故纵:最终目的是将你捉拿归案,但时机不成熟,还有其他势力没有一锅端,捉了你,那些势力会藏身到我们不易发现的地方,必然要影响到全面胜利的进程,所以,放你一马,让你引路。向相反的方向运动,是一种超乎常态的做法,是不按常规出牌,容易造成敌人的错觉,这也是致胜之道。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正复为奇,善复为妖。”前两句是人们烂熟于心的千古名句。祸与福是两个根本对立的概念,是人的两种感受,两种境遇。一般地说,当人们处于其中一种状态时,或悲或喜,很少有另外一种不一样的情绪。但阅历很深,思虑缜密者则不同,他们会在困难时看到光明,会在胜利时看到危机。也许,对于接触面不大,影响力甚小的人们来说福祸之虞不太重要,但对于者来说就太重要了。就在这一章,第五章,开头就说:“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闷闷意为模糊(就其文中之义,我译为宽松,更为准确。),察察意为严酷;淳淳是纯朴,缺缺是抱怨。整个的意思是执政者意识到执政方式不一定能按照常规设想的方向发生效果:你想严厉管理,老百姓肯定会顺顺当当服从;你想大而化之地统率,大家肯定会发生古里八怪的行为。结果不是那样!越严酷越产生怨恨,越松宽越增进理解。
《道德经》最后一章,第八十一章又举出了几对对立的词汇: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有道是忠言逆耳,良药苦口,诚实可信的话往往不中听,因为诚实,所以能直接指出你的错误、缺点,你当然不爱听。拍马奉迎之词听起来很受用,可是这些话有几句是真的呢?辩,有巧言令意,善于花言巧语的人往往没安好心,有赤诚之心的朋友则不会编织漂亮的语言琮迎合你的意思。知者不博,博者不知,俗话说真人不露相,半桶水晃得很。有真才实学,过硬工夫的人是不屑炫耀的,而浅薄者则唯恐别人不知道自己有能耐。这几句话是识人的尺度,也是做人的标准。唐德宗的时候有个奸相叫卢杞,有个贤相叫李泌。唐德宗对李泌说,人家都说卢杞奸佞,我怎么觉得他十分忠顺?李泌说,这正是他的大奸之处!您?您是皇上,卢杞对你说话当然是百倍小心,专捡好听的说,这就叫大奸似忠。大奸似忠是说一种品性发展到极致,则可能正好是它的反面。且看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成是完美极致,大盈是十分充实,大直是率真无邪,大巧是灵活聪慧,大辩是口齿伶俐,它们和缺失,空虚,弯曲,愚笨,不会说话有云泥之别,怎么会有相似之处呢?请注意,它们前面有个“大”字,它们之间有个“若”字,大者,极致也;若者,相近也。一种事物趋向极致的境界或许就隐藏着它相反事物的特征。我们举大巧若拙的例子。你看到许多能工巧匠,他们的技艺出神入化,可是你可知道他是怎么练成这样的工夫吗?他曾付出了艰辛的努力,而这些艰辛的努力只有一般技艺者所不曾有过的,所不屑不为的。这些不屑为的努力可以称之为“拙”。慧眼人会在那些为达成完美境界而艰辛努力的人们还在奋斗过程中就能识其“大巧”!
《道德经》关于辩证思维的论述不止于此。第四十一章讲的是人们认识的另一个误区: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明与昧,进与退,夷与颣都是相反的词,这里表达的意思用大白话说是人们往往把好心当驴肝肺。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这几句话通俗地说就是人们往往把最好的品质想象成最坏的东西。前面说的几组事物的“若”,如巧与拙,辩与讷,指人们不易由此想到彼;后面这几组事物的“若”,如明与昧,进与退,指是人们偏偏想当然地由此想到彼!不同的事物,事物的不同方面,可能发生由此及彼的变化,截然相反的两种现象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例如福与祸,危与安。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过渡或变化并不是毫无征兆,量变的积累会发生质变:大方无隅,大象无形,说的是巨大的矩形看不到它的棱角,巨大的物体看不到它的形状。我们不妨这样比划,一个足够大的圆,在它的某一段局部,曲率很小,你看到的是一段直线,这叫大曲若直。
我们从尺短与寸长说到事物对立面的过渡、演化和换位,大方无隅,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指的是隅、声、形、名这些勾勒世界万物形象的定义随着万物的变化会给人以完全不同的感受!昭示我们要时时注意透过现象看本质,注意量变引起质变;把握事物的特质,做到适时,适地,适事的灵活运用。本着变化的观点预判事物的发展趋势,不偏执,不僵化。
【寸长尺短 尺寸测量全自动扫描】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