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得志时,最睿智的做法,不是针锋相对,而是如此应对
世界上有两种人,君子和小人。
君子清如水,心地善良,所作所为都是拿得出手的。而小人心怀诡计,喜欢制造麻烦,只要涉及自己利益的事就会不择手段。
不过,虽然我们都能说出君子和小人的区别,但是所谓“知人知面不知心”,总会有小人出现在自己的生活里,避之不及。这时候如何应对也值得思索。
有一句话说得好“你被疯狗咬了,难道会咬回去吗?”如何应对小人是一门技巧,特别是在小人得志时,最睿智的做法,不是针锋相对,而是如此应对。
常言道:“生活中我们宁可得罪君子,而决不可得罪小人。”
人不会害怕正面交锋,怕的是被人从背后捅一刀,那会直接毙命。因为小人在出手之前,一定会把对方捉摸透,然后制定详细的计划,所以一旦被小人盯上,后果不堪设想。
遇到小人,如果能避开为何不避开呢?不要想着自己有多伟大,能力有多强,人生多点顺境不好吗?不要轻易得罪小人,少点麻烦事,学会做聪明人。
极其自私,多疑善妒,无所不用其极,这是小人最普遍最核心的认知特征。所以,千万不要想着自己对他们多好,然后去感化他们,他们几乎不可能被外界感动,就像农夫与蛇一样,农夫本以为自己救了它,却被反咬一口。
在小人眼里,所有外界的好,在他们看来都是天经地义的,这个世界就是欠了他们的,心理的不平衡会蒙蔽了他们的眼睛,就算有再多的好也不会感动他们。
我们要明白一个道理:自己不是救世主,做好自己的事已经不容易,与其耗费精力在小人身上,不如多花时间在自己身上,会有用得多。
小人之所以为小人,是因为他们始终在暗处,用的始终是不法的手段,而且不会轻易罢手。他们的本领不是一般的强,所以,千万不要轻视小人,从而放松警惕。
遇到某个陌生人,你能看清他的高矮、胖瘦、衣着等,却不知道他是何身份,是何来历,怎么知道他是不是“小人”呢?
打个比方,当你看见某个乞丐时,怎么知道他不是一个大老板呢?所以,凭表面识人,是看不清人性的。对任何一个人,都不能轻视他,更不能轻易把他划分为好人或者坏人,多观察多用心,才会有新发现。
在生活中,有的人像“缝衣针”,“只认衣裳不认人”,这就很有可能冒犯“好人”却认不清“坏人”。所以说,不可轻视自己并不真正了解的人。
知其面不识人心。知道一个人的基本情况,比如学历、出身、职业等,甚至连他的个性、才力等内在素质都一清二楚,也不等于认识这个人。
那么,假设一个人的命运已经一目了然,不可能再有变化,你是否已经完全认识了他呢?答案是不一定。毕竟小人的心里充满了各种贪欲,在贪欲的驱使下,会做出许多让人头疼的事情,冷不防你就会中了他们的道。
因此,在不知道对方的底细之前,不要轻视任何一个人,因为谁也不知道对方的心里是怎么想的,我们应当对每个人保持足够的敬意,安全的距离。
既然在生活中难免与小人有一点纷争,如果彼此之间互不相让,只会激化矛盾使事情向相反的方向发展,甚至出现两败俱伤的局面。这个时候,就需要做一个聪明人,把自己的心态调整好,退一步海阔天空。
圣严法师说:“生活中处处有矛盾,用一种宽容理解的心态来对待,心平气和地坐下来沟通,彼此之间加强了解,就可能冰释前嫌,化解矛盾。”这不仅对君子,也对小人。
饶人,是一种心量,更是处世法则。常常听到有人这样劝告别人:“得饶人处且饶人。”因为人们懂得“饶人是福”的道理。
古诗云:“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说的不就是这个道理吗?
可能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饶人是福”呢?那可是小人啊,不是说不要尝试去感化他吗?
这里所说的“饶人”与“感化”不同,“饶人”是你应该有的态度,不奢求对方改变是你应该有的打算。
古人说,“君子以让人为上策”,一笑解怨恨,一怒把灾祸,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
让,是一种智慧,一种雅量,适时让人,就不会把自己和别人都逼上绝路。饶人,不仅仅会福泽他人,也是多给自己一些安慰和快乐。
当然,我们在饶人之前最应该做的还是强大自己,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谁都懂,只要自己足够强大,小人自会远离自己,到时候,是严惩他还是饶过他,都是强者说了算。
作为一个聪明人,在小人得志时,不要针锋相对,按照上面三点做,事半功倍。小聪明大智慧,你学到了吗?
作者:千面略懂先生
家事国事天下事,略知一二;烦心忧心玻璃心,开解三四。
人有千面,物有万象,冰山一角之下的世界才是暗流涌动的真实世界,人生需要看透假象的慧眼。
千面略懂先生每天带你一起识破生活假象,化解人生迷局。
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只是临时作为文字辅助作用,绝对不会用于商业用途。
解析 “小人得志” 现象背后的人性根源
在社会的舞台上,“小人得志” 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常常让人们感到困惑、愤懑甚至无奈。为何那些道德品质低下、行为不端的人有时能获取权势、利益,看似春风得意?这背后实则隐藏着复杂而深刻的人性因素。
从人性的弱点角度来看,许多人存在着自私和短视的一面。在某些情境下,他们可能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忽视长远的后果,选择与小人合作或对其行为视而不见。比如在一个工作团队中,小人可能会通过阿谀奉承上级、排挤打压同事来获取晋升机会。部分同事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害怕得罪小人而遭受同样的对待,便选择沉默,甚至有的为了分一杯羹而与小人同流合污。这种自私的心理使得小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得逞,他们利用了他人的怯懦和逐利心态,为自己营造了有利的环境。
嫉妒心理也是导致小人得志的一个因素。有些人内心深处潜藏着嫉妒的火焰,当看到他人取得成就或拥有自己渴望的东西时,嫉妒心作祟,使他们更愿意看到小人得志来破坏这种平衡。他们潜意识里觉得,如果正直善良的人成功了,会凸显出自己的无能或不足,而小人得志则似乎证明了这个世界并非只有品德高尚者才能获得回报,从而在心理上获得一种扭曲的平衡感。这种嫉妒心理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小人的行为,让他们有了可乘之机。
社会环境和文化因素对 “小人得志” 现象也有影响。在一些社会环境中,功利主义盛行,人们过度看重物质利益和地位的获取,而忽视了道德品质的培养。在这种氛围下,小人更容易通过不正当手段追逐利益,因为他们不在乎道德的约束,只追求结果。同时,部分社会文化中存在着 “以成败论英雄” 的观念,只要小人在表面上取得了所谓的成功,就会被一些人追捧和效仿,进一步助长了他们的气焰。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小人往往具有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他们善于为自己的行为寻找合理化借口。即使做出不道德的事情,他们也能心安理得,认为这是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生存的必要手段。例如,他们会将排挤他人视为展现自己能力的方式,将窃取他人成果看作是自己应得的回报。这种扭曲的认知使得他们在行事过程中毫无愧疚之感,能够更加大胆地追求自己的目标,而不受良心的谴责。
此外,人际交往中的信息不对称也为小人得志提供了条件。在社交场合中,人们往往难以完全了解他人的真实面目,小人善于伪装自己,在表面上表现得友善、热情,而背地里却暗施手段。他们利用他人的信任和善良,在不被察觉的情况下达到自己的目的。当人们最终发现小人的真面目时,往往为时已晚,小人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己的利益诉求。
“小人得志” 现象是多种人性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然而,我们不能因为这种现象的存在而对人性和社会失去信心。我们应当从自身做起,坚守道德底线,弘扬正能量,用智慧和正义去小人的行为。同时,通过加强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等方式,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减少小人得志的生存空间,让社会更加公平、和谐、美好。因为尽管小人可能会在短期内得志,但从长远来看,正直、善良和有才华的人终将凭借其内在的品质和能力获得真正的成功与尊重。
【小人得志【小人得志的意思】】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