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十二生肖的故事是这样的,太涨知识了!(附十二生肖成语)
关于十二生肖的排序,民间有各种各样的传法,比如当年轩辕黄帝要选十二动物担任宫廷卫士,猫托老鼠报名,老鼠给忘了,结果猫没有选上,从此与鼠结下冤家……等等,但是,这并不是真的。
上古人就从古代昼夜十二时辰的角度解说地支和肖兽的配属关系。而后,又在十二时辰的启发下,发明了十二个生肖的排序。
-01-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夜间11点至次日凌晨1点,属子时,正是老鼠趁夜深人静,频繁活动之时,故称“子鼠”。
-02-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凌晨1点至3点,属丑时。牛习惯夜间吃草,农家常在深夜起来挑灯喂牛,故称“丑牛”。
-03-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凌晨3点至5点,属寅时。此时昼伏夜行的老虎最凶猛,古人常会在此时听到虎啸声,故称“寅虎”。
-03-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清晨5点至7点,属卯时。天刚亮,兔子出窝,喜欢吃带有晨露的,故称“卯兔”。
-04-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早晨7点至9点,属辰时。此时一般容易起雾,传说龙喜腾云驾雾,又值旭日,蒸蒸日上,故称“辰龙”。
-05-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上午9点至11时,属巳时。大雾散去,艳阳高照,蛇类出洞觅食,故称“巳蛇”。
-06-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中午11点至午后1点,属午时。古时野马未被人类驯服,每当午时,四处奔跑嘶鸣,故称“午马”。
-07-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午后1点至3点,属未时。有的地方管此时为“羊出坡”,意思是放羊的好时候,故称“未羊”。
-09-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下午3点至5点,属申时。太阳偏西了,猴子喜在此时啼叫,故称“申猴”。
-10-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下午5点至7点,属酉时。太阳落山了,鸡在窝前打转,故称“酉鸡”。
-11-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傍晚7点至9点,属戌时。人劳碌一天,闩门准备休息了。狗卧门前守护,一有动静,就汪汪大叫,故称“戌狗”。
-12-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夜间9点至11点,属亥时。夜深人静,能听见猪拱槽的声音,故称“亥猪”。
另外,按中国人信阴阳的观念,将十二种动物分为阴阳两类,动物的阴与阳是按动物足趾的奇偶参差排定的。
动物的前后左右足趾数一般是相同的,而鼠独是前足四,后足五,奇偶同体 ,物以稀为贵,当然排在第一。
其后是牛,四趾(偶)
虎,五趾(奇)
兔,四趾(偶)
龙, 五趾(奇)
蛇,无趾(同偶)
马,一趾(奇)
羊,四趾(偶)
猴,五趾(奇)
鸡,四趾(偶)
狗,五趾(奇)
猪,四趾(偶)
持这种说法的是宋人洪巽,明代学者郎瑛在其基础上进行了归类,在其所著的《七修类稿·十二生肖》中提出“地支在下”,因此别阴阳当看足趾数目。鼠前是四爪,偶数为阴,后足五爪,奇数为阳。子时的前半部分为昨夜之阴,后半部分为今日之阳,正好用鼠来象征子。
牛、羊、猪蹄分,鸡四爪,再加上兔缺唇且四爪,蛇舌分,六者均应合偶数,属阴,占了六项地支。虎五爪,猴、狗也五爪,马蹄圆而不分,六者均为奇数,属阳,连同属阳的鼠,占了另外六项地支。
那么十二生肖为什么没有猫和大象呢?
传说中猫托老鼠报名,老鼠给忘了,结果猫没有选上,从此与鼠结下冤家;以及大象来报名,被老鼠钻跑了,这都是后人强加的传说故事。
事实上,猫和大象都不是原产于中国的动物,猫传入汉地,应该是跟随佛教一起从印度传来,有人说是汉代,有人说是随唐三藏而来。不管如何,那时候中国的十二生肖,已经成了定论,所以,猫和大象都不在“仙班”中,实属正常。看完了?这才是真正的中国大智慧,至于什么传说,那些都弱爆了。
生肖成语
鼠
胆小如鼠 猫鼠同眠 投鼠忌器 首鼠两端
梧鼠五技 鼠窃狗盗 鼠牙雀角 以狸饵鼠
孤雏腐鼠 罗雀掘鼠 城狐社鼠 貊乡鼠攘
目光如鼠 狗头鼠脑 鼠雀之牙 鼠目寸光
投鼠之忌 十鼠同穴 贼眉鼠眼 鸟骇鼠窜
狐凭鼠伏 鼠目獐头 鼠肝虫臂 鼠窜狼奔
牛
牛鬼蛇神 对牛弹琴 汗牛充栋 蹊田夺牛
牛鼎烹鸡 如牛负重 庖丁解牛 蜗行牛步
牛溲马勃 泥牛入海 牛刀小试 牛衣对泣
目无全牛 兔角牛翼 牛毛细雨 吴牛喘月
以羊易牛 牛马襟裾 九牛一毛
一牛九锁 争猫斗牛 牛角之歌 牛高马大
犀牛望月 钻牛角尖 椎牛发冢 童牛角马
犀照牛渚 牛口之下
九牛二虎之力 杀鸡焉用牛刀
风马牛不相及 牛头不对马嘴
宁为鸡口,无为牛后
虎
虎头蛇尾 虎背熊腰 狼吞虎咽 虎视眈眈
龙争虎斗 如狼似虎 虎头虎脑 调虎离山
狐假虎威 饿虎扑羊 养虎自啮 卧虎藏龙
放虎归山 谈虎色变 虎口拔牙 猛虎出山
虎口余生 暴虎冯河 养虎遗患 如虎添翼
鲁鱼帝虎 虎虎之威 生龙活虎 割肉饲虎
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画虎不成反类狗
二虎相斗,必有一伤 恶虎不食子,初生牛犊不怕虎
兔
守株待兔 狐兔之悲 兔死狐悲 狡兔三窟
见兔顾犬 兔丝燕麦 兔起鹘落 狐死兔泣
兔死狗烹 静若处子,动若脱兔
龙
龙马精神 龙飞凤舞 生龙活虎 飞龙在天
岁在龙蛇 雕龙画凤 暴腮龙门 蛟龙得水
龙凤呈祥 烹龙炮凤 叶公好龙 马足龙沙
批逆龙鳞 龙眉凤目 鼎成龙升 龙生九子
神龙见首 鳌愤龙愁 鱼龙曼衍 匣里龙吟
来龙去脉 神龙马壮 车水马龙 龙争虎斗
蛇
打草惊蛇 壁间蛇影 春蚓秋蛇 枭蛇鬼怪
封豨修蛇 虚与委蛇 佛口蛇心 一龙一蛇
杯弓蛇影 握蛇骑虎 蛇蝎心肠 牛鬼蛇神
杯蛇幻影 杯蛇鬼车 蛇头鼠眼 龙屈蛇伸
一蛇两头 岁在龙蛇 行行蛇蚓 蛇欲吞象
龙蛇飞动 拨草寻蛇 灵蛇之珠 蛇蝎为心
毒蛇猛兽 三蛇七鼠 为虺弗摧 为蛇若何
虎头蛇尾 龙蛇混杂 飞鸟惊蛇 惊蛇入草
一年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打蛇打七寸
人心不足蛇吞象 强龙不压地头蛇
马
马到成功 千军万马 一马当先 龙马精神
老马识途 车水马龙 人困马乏 驷马难追
万马奔腾 金戈铁马 马不停蹄 单枪匹马
天马行空 马首是瞻 招兵 驽马十驾
指鹿为马 走马观花 一马平川 马革裹尸
青梅竹马 蛛丝马迹 马齿徒增 塞翁失马
心猿意马 横戈跃马 兵荒马乱
快马加鞭 汗马功劳 鞍马劳顿 信马由缰
马如游龙 悬崖勒马 非驴非马 兵强马壮
马入华山 厉兵秣马 童牛角马 人仰马翻
羊
驱羊战狼 十羊九牧 羊肠九曲 瘦羊博士
羊续悬鱼 亡羊补牢 告朔饩羊 羚羊挂角
爱礼存羊 羊踏菜园 顺手牵羊 羊质虎皮
羝羊触藩 歧路亡羊 羊入虎群 牛羊勿践
亡羊得牛 羊肠小道 饿虎扑羊 争鸡失羊
羊羔美酒 牵羊担酒 羊狠狼贪 亡羊之叹
卖狗悬羊 使羊将狼 买王得羊 饿虎吞羊
素丝羔羊 虎荡羊群
挂羊头卖狗肉 羊毛出在羊身上
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
猴
杀鸡儆猴 弄鬼掉猴 猿猴取月 猴年马月
亡猿祸木 尖嘴猴腮 轩鹤冠猴 沐猴而冠
穷猿奔林 土龙沐猴 猴头猴脑 猕猴骑土
山上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鸡
闻鸡起舞 鸡鸣狗盗 鸡飞狗跳 牛鼎烹鸡
鸡犬升天 鸡飞蛋打 斗鸡走狗 鸡毛蒜皮
陶犬瓦鸡 金鸡独立 山鸡舞镜 瓮里醯鸡
牛刀割鸡 鸡犬桑麻 金鸡消息 鸡犬相闻
鸡犬不宁 味如鸡肋 鸡虫得失 淮南鸡犬
鸡胸龟背 鸡声鹅斗 缚鸡之力 鸡头鱼刺
争鸡失羊 雄鸡夜鸣 鸡犬皆仙 鸡鸣狗吠
鸡蛋里找骨头 手无缚鸡之力
偷鸡不着蚀把米
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狗
狗拿耗子 狐朋狗友 狗尾续貂 狗吠非主
狗吠之惊 蝇营狗苟 狗屁不通 飞鹰走狗
人面狗心 狗皮膏药 狗急跳墙 驴鸣狗吠
狗走狐淫 狗逮老鼠 鸡鸣狗吠 行若狗彘
鸡零狗碎 猪卑狗险 获兔烹狗 狗续金貂
狗眼看人 打狗看主 打落水狗 鸡鸣狗盗
狗头鼠脑 狼心狗肺 白云苍狗 狗续侯冠
斗鸡走狗 狗恶酒酸 狗仗人势 鸡飞狗跳
画虎不成反类狗 狗咬吕洞宾
貂不足,狗尾续
狗嘴里吐不出象牙
猪
猪狗不如 猪突豨勇 猪朋狗友 豚蹄穰田
豕突狼奔 杀猪教子 一龙一猪 猪朋狗友
猪羊变色 牧猪奴戏 肥猪拱门
龙年说成语——第三字带龙的成语之一
1、一世龙门。【拼音】yī shì lóng mén。【释义】一世:一代;龙门:后汉时李膺有重名,后起的文人有登门拜访的,称之登龙门。古称文人所崇仰的人物。【出处】《世说新语·德行》:“李元礼风格秀整,高自标持,欲以天下名教是非为己任,后进之士,有升其堂者,皆以为登龙门。”《晋书·王衍传》:“朝野翕然,谓之‘一世龙门’矣。”
2、一登龙门。【拼音】yī dēng lóng mén。【释义】龙门:传说鲤鱼跃过龙门就变成龙。指一时间飞黄腾达,也指得到了名人的提携而声誉大增。比喻攀附上较高级的阶层。【出处】唐.李白〈与韩荆州书〉:“一登龙门,则声价十倍。”
3、人中龙虎。【拼音】rén zhōng lóng hǔ。【释义】比喻人中豪杰。【出处】《晋书·宋纤传》:“吾而今而后知先生人中之龙也。”
4、凤子龙孙。【拼音】fèng zǐ lóng sūn。【释义】帝王或贵族的后代。借指权贵人家的子弟。【出处】《二刻拍案惊奇》卷七:“真个是凤子龙孙,遭着不幸,流落到这个地位。”
5、凤毛龙甲。【拼音】fèng máo lóng jiǎ。【释义】凤的羽毛,龙的鳞甲。比喻珍贵之物。【出处】明·袁中道《石浦先生传》:“旧有传奇二种,置于笥中,为鼠子嚼坏,凤毛龙甲,竟不存于世。”
6、日角龙颜。【拼音】rì jiǎo lóng yán。日角:额角部分隆起,形状如日;旧时相术家谓额头隆起为龙颜,称之为帝王的贵相。“日角龙颜”为帝王的贵相。
7、凤附龙攀。【拼音】fèng fù lóng pān。【释义】指依附帝王权贵建功立业。【出处】汉·扬雄《法言·渊骞》:“攀龙鳞,附凤翼。”
8、凤狂龙躁。【拼音】fèng kuáng lóng zào。【释义】形容心情烦躁,精神失常。【出处】唐·韩偓《喜凉》诗:“炉炭烧人百疾生,凤狂龙躁减心情。”
9、凤表龙姿。【拼音】fèng biǎo lóng zī。【释义】形容英俊的仪表。【出处】明·张凤翼《红拂记·俊杰知时》:“瞥然一见,凤表龙姿自出群,雌雄胜负隐然分。”
10、凤骨龙姿。【拼音】fèng gǔ lóng zī。【释义】形容超凡的体格和仪态。【出处】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四:“今视子之质,实霄景高焕,圆精重照,凤骨龙姿,脑色宝曜。”
11、凤阁龙楼。【拼音】lóng lóu fèng gé。【释义】指帝王的宫殿、楼阁或喻指封建统治者的巢穴。【出处】元·马致远《拨不断》曲:“九重天,二十年,龙楼凤阁都曾见。”元·石德玉《紫云亭》第三折:“纵有些燕友莺朋,似望着龙楼凤阁。”
12、云起龙骧。【拼音】yún qǐ lóng xiāng。骧:腾起。如云涌升,如龙腾起。旧时比喻英雄豪杰乘时而起。【出处】《汉书·叙传下》:“云起龙骧,化为侯王。”
13、凤楼龙阙。【拼音】fèng lóu lóng què。【释义】形容华美的宫阙楼台。【出处】唐·韦庄《和集贤侯学士分司丁侍御秋日雨霁之作》诗:“洛岸秋晴夕照长,凤楼龙阙倚清光。”
14、凤舞龙飞。【拼音】fèng wǔ lóng fēi。【释义】原形容山势的蜿蜒雄壮,后也形容书法笔势有力,灵活舒展。也指字迹潦草,使人无法辨认。【出处】宋·苏轼《表忠观碑》:“天目之山,苕水出焉,龙飞凤舞,萃于临安。”
15、凤箫龙管。【拼音】fèng xiāo lóng guǎn。【释义】指笙箫一类管乐的吹奏声。【出处】清·黄永《龙衣舟行》诗:“凤箫龙管穿云去,锦缆牙樯映日月。”
16、凤舞龙蟠。【拼音】fèng wǔ lóng pán。【释义】凤凰飞舞,蛟龙盘曲。形容相配得当。【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十四回:“不想这一拜,恰恰的合成一个‘名花并蒂’,俨然是金厢玉琢,凤舞龙蟠!”
17、不辨龙蛇。【拼音】bù biàn lóng shé。【释义】辨:辨别,明察。是龙是蛇不加分辨。形容不分优劣,不识好坏。【出处】元·宫大用《范张鸡黍》第二折:“如今那宪台疏乱滚滚当路豺狼,选法弊絮叨叨请俸日月,禹门深眼睁睁不辨龙蛇。”
18、凤臆龙鬐。【拼音】fèng yì lóng qí。【释义】凤凰的胸脯,龙的颈毛。比喻骏马的雄奇健美。【出处】唐·杜甫《李鄠县丈人胡马行》:“凤臆龙鬐未易识,侧身注目长风生。”
19、凤髓龙肝。【拼音】fèng suǐ lóng gān。【释义】比喻珍奇美味。【出处】明·孙仁孺《东郭记·吾将瞷良人之所也》:“他故人情蔼,消受他凤髓龙肝;我寸舌应嚼坏,愧没归遗两女子。”
20、岁在龙蛇。【拼音】suì zài lóng shé。【释义】岁,岁星;龙,指辰;蛇,指巳。后指命数当终。【出处】《后汉书·郑玄传》:“五年春,梦孔子告之曰:‘起,起,今年岁在辰,来年岁在巳。’既寤,以谶合之,知当命终,有顷寝疾。”李贤注:“北齐刘昼《高才不遇传》论玄曰‘辰为龙,巳为蛇,岁至龙蛇。贤人嗟,玄以谶合之’,盖谓此也。”(未完待续)(图源网络,侵权即删)
“牛马年,好种田;度过龙蛇年,赛如活神仙”,为啥说龙蛇不好?
明年是农历的辛丑牛年,许多涉及“牛马年,好种田”的农谚俗语也自然而然地被人们更多地提了起来。这其中就有一句农村俗语说的是“牛马年,好种田;度过龙蛇年,赛如活神仙”,明显是在说龙年和蛇年的不好,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说,农民看中土地,当然也看中土地回报他们的收成。农民辛苦种地一年,到了年终算下来,收成好,种田收入高,自然就会被认为是农业生产上的好年景。反过来,也就必然会被说成是不好的年头。
古时候的吴越,也就是现在的江浙等江南地区,本是我国的鱼米之乡,但过去的吴越一带却曾经流传过“丙好吃,丁难过,龙蛇无粮要挨饿”的说法。据说,湖北一带也曾经有过“蛇年不收花,龙年光塌塌”的民间说法。这无疑都是在述说龙年和蛇年与当地农业生产的关系,以及龙年和蛇年对当地农业收成的不利影响。
实际上,从古代文人墨客留下的诗词作品中,我们也能寻觅到某些描绘龙年和蛇年自然灾害多、荒年多,农民种田收成不好的只言片语。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有一首作品叫《人日雪》,其中就说到“非贤那畏蛇年至?多难却愁人日阴。”苏轼在他的《冉过超然台赠太守霍翔》中也说过,“饮雩泉别常山,天寒岁在龙蛇间”。相比于苏轼更早的北宋诗人苏舜钦更是留下了一首名为《吴越大旱》的诗篇,直接描绘了宋仁宗在位期间,龙蛇年遭灾的严重景象。开头就说,“吴越龙蛇年,大旱千里赤。”我们可以想象,连著名的“鱼米之乡”都“大旱千里赤”了,当时龙蛇年的灾情已经严重到了什么程度?
已经过去稍远一些的2000年是龙年,2001年是蛇年。从当年的情况看,2000年龙年,全国粮食比上年减产9%左右。但当年的减产并不只是因灾一种原因,还受到了之前全国粮食连年丰收,粮价低迷,农动调减粮食播种面积的影响。而2001年是蛇年,当年我国农业生产曾受到严重干旱影响,再加上农民调减了粮食播种面积,全年全国粮食总产量45262万吨,比2000年龙年再次减产了2.1%。
已经过去的较近的2012年又是龙年,2013年又是蛇年。从当年的实际情况看,2012年龙年,不少地方春夏季降雨偏少,遭遇干旱,秋收时反而多雨,影响了农民已经收获在手的粮食晾晒。但我国全年粮食总产量为58957万吨,比2011年增产了3.2%。2013年蛇年,全国气象灾害表现为区域性暴雨过程集中,局部地区灾害严重。南方一些地区出现了自1951年以来的最强高温热浪,显现了区域性干旱,但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并不大。当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0193.5万吨,比上年实现增产的龙年再次增产了2.1%。
有句颇为流行的俗话说得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龙年和蛇年即便是有时候灾害性天气稍微多一点,但现代农业生产早已经不同于古代,农民可以依靠有关部门的科学预警和预测预报,采取科学的预防规避措施,减轻和避免气象灾害影响,确保在不利情况下,通过自身努力,继续夺得农业丰产和丰收的。也就是说,依靠科学助力,农民科学规避灾害影响后,照样可以在相对的灾年活成有丰收保障的“神仙”。
【岁在龙蛇—岁在龙蛇什么生肖】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