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言令色—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翻译

更新:08-08 现代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论语》—巧言令色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字面意思—孔子说:“花言巧语,一副伪善面目的人,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寓言故事

唐玄宗在位时,李林甫任兵部尚书兼中书令,这是相当于宰相的职位。此人若论才艺倒也不错,能书善画,但品德败坏。他嫉贤妒能,凡才能比他强、声望比他高的人,权势地位和他差不多的人,他都不择手段地排斥打击。对唐玄宗,他有一套讨好卖乖的本领。他竭力奉承玄宗,并且采用种种手法,讨好玄宗宠爱的妃嫔以及心腹太监,取得他们的欢心和支持,以便保住自己的地位。

李林甫和人接触时,外貌上总是露出一副和蔼可亲的样子,嘴里尽说些动听的“善意”话。但实际上,他的性格非常阴险狡猾,常常两面三刀,暗中害人。

有一次,他装作诚恳的样子对同僚李适之说:“华山出产大量黄金,如果能够开采出来,就可大大增加国家的财富。可惜皇上还不知道。”

李适之信以为真,连忙跑去建议玄宗快点开采。玄宗一听很高兴,立刻把李林甫找来商议,李林甫却说:“这件事我早知道了。华山是帝王“风水”集中的地方,怎么可以随便开采呢?别人劝您开采,恐怕是不怀好意。我几次想把这件事告诉您,只是不敢开口。” 玄宗被他这番话所打动,认为他真是一位忠君爱国的臣子,反而对李适之大为不满,逐渐对他疏远了。

就这样,李林甫凭借这套特殊“本领”,一直做了十九年的宰相。 宋朝司马光评价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后演化为“口蜜腹剑”。

“巧言令色,鲜矣仁”,用今天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能说会道的没几个好人。我们生活当中经常会遇遇到这样一群人,好听的话挂在嘴边,脸上更是一片和颜悦色,时时刻刻都对你保持着良好的态度,对于这种人我们要留神。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仁爱之心很少。孔子用他的睿智告诉我们,不要被花言所巧语所蒙骗。一个人是否具有仁爱,不要看他的语言怎么样,或者说看他的态度怎么样,要看他的所作所为。综合去评价这个人,这才是我们一个正确的态度。

仁德是一种素养,更是一种精神。表面的木讷和善谈,不足以说明这个人是否具有仁德,一个怀有仁者之心的人,必定是表里如一,言行一致。

所以一个人话很多绝对不是一件什么好事。你会发现很多高手级人物他们都是话语很少的。但是做事很到位。

曾国藩曾经也讲过,他特别喜欢那种拙一点,笨一点的人。因为一个人话太多。你会发现他做事的经历和时间就会很少。所以我们日常中要说到做到,甚至可以说我们先做后说,而不要夸下海口。

封神榜里面有一个人物叫申公豹。感觉他在整个电视剧里面话是最多的,他总是这边捣鼓一下,那边捣鼓一下,你会发现这种人他把大多的精力都弄在了搬弄是非之上,也可以说那些歪门邪道之上。他那会有什么“仁”。

确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最讲究的是真诚。俗话说相由心生,如果内心纯洁无瑕,表情一定是坦诚真诚的,我们可以看孩童的那些表情,天真和灿烂。

孔子喜欢内向的人,他说过“刚毅木讷,近仁,巧言令色,鲜矣仁”。内向性格的人其实有很多我们不了解的优势。也有我们不曾看到的可爱。话不多,但掷地有声,情不露,但深沉长久。处理工作时他们专注冷静,和他们相处时,他们会认真倾听你所说的每一句话,给你一种专属的感觉。

凡是嘴巴甜的人,其实我们都很害怕的。孔子讲的很清楚,礼貌太周到的人,礼多必诈。你要特别提高警觉。古人很善于察言观色。这个经验其实至今仍然有效。这句话既可以修己自观, 也可以持之照物。如果我们身边有人突然对自己很热情,说着漂亮恭维的话,我们应该要保持清醒。从人性角度来讲,人都喜欢被追捧的。但我们自己要知道“巧言令色,鲜矣仁”。其实孔夫子的这句话另一个方面是要告诉我们自己,做人为人要真诚。我们为人处事要多关注自己的内心。要从心底真诚善意,真诚,善意,当我们真心认可一个人,我们也需要巧言令色,要不吝赞美,要有随喜之心。能说会道的人还有一个弊端就是每当出现问题的时候,他会为自己想一万个理由来开脱自己。

所以自从开始学习古文,论语,国学内容,越来越觉得古人的话真的是意义深长,并且都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

再读《论语》|“巧言令色”一则详解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巧言令色”,《集注》:“巧,好。令,善也。”就是用花言巧语和假装和善来讨好别人。

“鲜矣仁”得“鲜”,一般理解为少,比如《集解》:“包曰:‘巧言,好其言语。令色,善其颜色。皆欲令人说之,少能有仁也。’”《皇疏》引用张凭的话说:“巧言令人于仁性为少,非为都无其分也,故曰鲜矣有仁。”

但朱熹却认为这里的“鲜”是指“绝对没有”,他在《集注》里说:“圣人辞不迫切,专言鲜则绝无可知,学者所当深戒也。”对此,王恕的《石渠意见》持反对意见,说朱熹的说法“恐非圣人意”,因为世上各种各样的人都有,有巧言令色的小人,也有“言自巧,色自令,而心德亦不亡者”。确实,朱熹的说法太绝对,不能够让人信服。

巧言令人,往往包藏祸心,这是验证过无数次的历史经验。《四书辨疑》(元人著作,原不知作者何人,《四库提要》考证为陈天祥撰)说得好:“盖巧言,甘美悦人之言。令色,喜狎悦人之色。内怀深险之人,外貌往往如此。李林甫好以甘言啗人,此巧言也,而有阴中伤之之机阱在焉。李义府与人语必嬉怡微笑,此令色也,而有狡险忌克之机阱在焉。”但是,好话好听,好脸色好看,我们面对巧言令人,总是容易被迷惑。与人交往,可不慎乎!

李泽厚说:“这章从消极、否定的方面规定‘仁’,即强调‘仁’不是某种外在的华丽,指出外在的容色和语言都应该服从于内在心灵的塑造。过分的外在雕琢和装饰不但无益,而且有害于这种塑造。”(《今读》)孔子讨厌那些只善于外在表现的人,称这样的人为“佞”,认为这样的人的内心修养是达不到很高境界的。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伪装出一副和善面貌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巧言令色—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翻译】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巧舌如簧的意思 巧舌如簧的意思褒义还是贬义 下一篇:巫山云雨是什么意思【巫山云雨的意思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