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课程,幼儿园课程实施计划

更新:08-10 现代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幼小衔接需要什么样的课程

提到学前教育,“幼小衔接”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特别是在国家三令五申幼儿园“去小学化”后,严禁幼儿园教授小学课程内容的现实让不少家长无法接受:孩子上小学后学习跟不上怎么办?北京市丰台区第一幼儿园园长朱继文曾介绍,为打消家长疑虑,幼儿园绞尽脑汁做了许多幼小衔接工作,但家长并不买账。

的确,许多幼儿园的幼小衔接主题活动安排得满满,参观小学、收拾小书包、课间10分钟可以做什么、认识文具等,但这些表象化的幼小衔接活动是儿童升入小学后真正面临的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吗?二三十分钟时间能够让儿童在能力上有质的飞跃吗?有教育专家认为,“这样走过场的幼小衔接并不能真正解决幼儿的难题”。那么,幼小衔怎么做?

幼小衔接的两大问题

“衔接”不等于简单做加法,也不是多个活动的拼凑,而是对课程、教学的重新设计,因为课程的不连贯将直接造成儿童学习衔接上的困难。台湾学者陈伯璋曾指出,幼儿园与小学低年级的课程衔接主要有两大问题:一是幼儿园课程统整与小学分科教学的差异,造成儿童学习适应困难。二是幼儿园与小学低年级课程有重叠或不连续现象。

也就是说,新阶段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如果无法与儿童原有的知识经验相结合,就难以成为学习者经验的一部分。

对于刚刚进入小学的儿童来说,他们在幼儿园的学习形式以活动为主,课程内容根据一定的方式统整在一起。进入小学后,知识学习的比重增加,分科教学的方式很难顾及儿童知识接受能力的个别差异和行为适应问题。幼儿园与小学课程形态上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儿童学习的不适应,因此,帮助儿童构建连续性学习经验是幼小衔接的重要目标,而课程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所在。

课程衔接不等于“提前补习”

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有的家长让孩子退园参加幼小衔接培训班,这样做是因为家长对课程衔接存在误解,课程衔接并不是“提前补习”。这也是当前社会上幼小衔接培训班报名火热的原因之一。

某个社会教育机构的幼小衔接课程显示,幼小衔接培训班有上、下两个学期的教材,从汉语拼音、英文字母到单双数、相邻数、奇偶数、简单的加减法,内容接近小学一年级课程。该教育机构还表示,儿童上完幼小衔接课程后再学小学一年级的课程会“非常轻松”。

可见,将课程衔接片面看作是“提前补习”的现象较为普遍,不仅仅是家长,一些培训机构亦是如此。不难发现,这些衔接课程设计的初衷是,只要儿童提前学完了一年级的课程内容,就能顺利实现过渡,尽快适应小学生活。

事实并非如此,将课程衔接理解为“提前补习”,这样的认识是片面、表面性的,在本质上缩小了“衔接”的范围,把“衔接”局限甚至等同于知识的准备和延伸。这样的错误认识导致了幼儿园“小学化”现象,这与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也是相违背的。因此,幼小衔接的重心应从幼儿园向小学倾斜,把关注点放在儿童入学后的“过渡教育”,而不是入学前的“准备教育”上。

小学低年段衔接课程的实践探索

为了让儿童顺利渡过小学初期这段时光,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开展了一系列衔接课程的探索,不论是美国的“适宜课程方案”、英国的“混龄教育课程”,还是日本的“开端课程”,其实质都是为了帮助儿童实现幼儿园与小学两个阶段顺利过渡,保证儿童学习经验的连续性与持续性。

我国一些小学也开展了衔接课程,比如北京市中关村一小的“融合课程”,针对小学低年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该课程打破传统的科任教师“走班制”,尝试两位教师“常驻”班级,担任一年级学生的所有课程;打破学科界限,进行多学科融合教学,并自编学生用书。

浙江省一些小学近年来也在尝试幼小衔接课程。海宁市文苑小学开发的“起航课程”,重视基础性课程的全科整合、特色主题活动的设计、绘本教材的主题渗透和亲子同玩日活动的开发;宁波市鄞州区下应中心小学开发的“酷课程”,则围绕进入新角色、导师迎新生、熟悉新环境、认识新伙伴、了解新规范、养成好习惯等内容,帮助儿童掌握进入小学学习生活所必需的重要、必备的品质和能力。

这些课程坚持低结构原则、导师集体参与原则、早介入先实施原则和短周期长实效原则,而正是这些特质确保了幼小衔接课程不落俗套,更保证了课程的高效实施,让幼儿更快地融入新生活。这样的课程才是儿童真正需要的衔接课程。

(作者单位系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院,部分内容摘自《基础教育研究》《数字教育》《中国教师》)

《中国教师报》2018年08月22日第7版

“琳琅满目”的幼儿园课程,你了解多少呢?

“随着国家对学前教育领域的重视和相关政策的不断出台,‘儿童’地位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开始意识到‘儿童’重要性,开始了基于课程的改革。学前教育环境的“松软化”,大量民间力量和资本得以涌入,带来了国外的幼教理论和实践,促进了学前教育的新生态。”

为什么幼儿园的课程可以如此不同?要有什么样的课程?课程给孩子们带来的究竟是什么?让我们拨开教育的层层迷雾,探寻教育的真正意义。

1、五大领域课程

课程介绍:是国内所有公立幼儿园指定教材

儿童观:儿童是被动知识的“接收者”,多为灌输式教学形式

课程内容:包含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

教师的角色:教师是知识的传递者,课程的主导者

适用园所:公立幼儿园、普通幼儿园

2、蒙台梭利课程

课程介绍:蒙台梭利教学法是由意大利教育家玛莉亚·蒙特梭利博士倾其毕生经历所创造的。其教学法的精髓在于培养幼儿自觉主动地学习和探索精神。

儿童观:儿童自我完成建构,通过动手操作完善和扩充经验。

课程内容:在蒙台梭利课程模式中,课程内容有日常生活练习、感官训练、数学教育、语文教育、文化教育的五个方面。

教师的角色:教师通过创设环境、提供蒙台梭利教具、对儿童进行观察和引导等方法,对儿童实施教育。

适用园所:蒙氏幼儿园、儿童之家幼儿园

小编建议:如家长计划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及专注力,可选择蒙氏园所。让孩子在教具的操作过程中锻炼小肌肉,有助于儿童动作灵活和协调性的发展。

3、IB课程

课程介绍:IB课程作为⼀个为3-19岁的⼉童所开设的连贯性的教育体系,⼀开始是为了外交官⼦⼥所开设的,IB课程会从幼⼉园教育⼀直延伸到⾼中阶段(也就是⼤学预科阶段),创⽴的1968年⾄今,已经在140个国家贯彻实施。

儿童观:儿童拥有巨大的潜能,是成长过程中的主角

课程内容:有六大超学科探究主题:我们;我们处于什么时空;我们如何进行自我表达;世界怎样运作;我们如何自我组织;共享地球

教师的角色:教师是幼儿的倾听者,幼儿园的观察者和伙伴

适用园所:IB幼儿园

小编建议:IB课程被全球教育界认可为具有较高学业水准的教育项目,如果家长想要孩子不走国内的高考计划出国,可以选择IB幼儿园,它课程体系与国外的课程完全并轨。

4、森林教育课程:

课程介绍:20世纪50年代发源于丹麦, 已风行于德国。德国全境已有超过1500所森林幼儿园,已经拓展到了欧洲以外的地区,日本、韩国正在蓬勃发展,美国、加拿大也开始试办野外幼儿园。

儿童观:旨在培养儿童的自尊、自信及独立能力,让儿童学会尊重与关注自然环境,尊重一切生命事物。课程内容:在森林里做教育,包括自然环境、动植物识别、生态系统等跨学科知识

教师的角色:教师是引导者、支持者

适用园所:森林幼儿园、自然幼儿园

小编建议:家长选择此类幼儿园关注课程体系是否覆盖幼儿全面发展的需求

5、高瞻课程:

课程介绍:High/Scope课程又称高瞻课程、海伊斯科普课程,由美国儿童心理学家韦卡特

(Weikart,D.P.)等人1962年创立的。

儿童观:幼儿主动学习是课程的核心

课程内容:课程设计者们确定了49条关键经验,包括:创造性表征、语言和文字、主动的社会关系、运动、音乐、分类、排序、数字、空间和时间等几方面。

教师角色:教师是幼儿活动材料的提供者、记录者

适用园所:高端收费幼儿园、高瞻幼儿园

小编建议:高瞻幼儿园课程体系既有完善的儿童需要发展的关键经验,又有针对课程的评价标准,是目前国内前沿的学前教育课程体系。但国内园所开设此高瞻园所较少,此课程体系对于教师生成性教学活动挑战较大。

在四季的流转中,生命如诗歌般动人的存在,愿每一个孩子都能在这样的环境里被滋养着,收获着真实且愈加美好的自己。

今日话题:如果家里宝贝上幼儿园,你会选择哪种课程体系的园所呢?请在评论区留言。

“看这里,这里很有料,关注我,带你一起领略教育之美!”本文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幼儿园课程,幼儿园课程实施计划】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幼儿园说课稿、幼儿园说课稿一等奖 下一篇:幼儿园趣事,幼儿园趣事记录简短家长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