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红火火过大年
文 | 张庆德
又进腊月了,虽然没有听到令人兴奋的鞭炮声,但的确离过年不远了。鲁迅先生在小说《祝福》开头写到:“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但令他没想到的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几十年后的今天,旧历的年底也不怎么像年底了。由于许多洋节日的舶来,还有现今人们快节奏生活方式的原因,传统的年味已经淡的让人有一种失落感。这不得不令我在那遥远的记忆深处,寻找那天空中弥漫着鞭炮的香、在古朴的街巷里回响着各种兜售年货的吆喝声的旧年了。
记忆中儿时的冬天,雪要比现在下得多,而且天气也比现在寒冷。一进腊月门,村庄里就会不时传来乒乒乓乓的鞭炮声,还有走街串巷卖胡叶、卖卤膏的商贩们此起彼伏的吆喝声。胡叶应该是胡树的叶子,是蒸年糕用的,蒸年糕时把胡叶铺在笼屉上,这样蒸出的年糕即不会粘结,又有一种特殊的清香味;卤膏则是用来把豆浆固化成豆腐的原料。但这些都是大人们的事情,我们并不关心。孩童们最感兴趣的是街上卖鞭炮和卖“滴滴金儿”的。
卖鞭炮的一般不用叫喊,他只需在村找个比较宽阔的地方,点燃一挂鞭炮,远近的孩子们就会纷纷闻声而至,他们会把从父母那里苦苦讨来的一点钱都买成鞭炮;“滴滴金儿”对于现在的孩子们来说应该是一种很陌生的东西。它外形类似鞭炮的引信,长约二十厘米,粗细像圆珠笔芯,是将一种特殊的放在纸里捻卷而成的。滴滴金儿与鞭炮引信最大的区别是它燃烧缓慢,而且会断断续续续地释放出灿烂的火花。吃罢晚饭,小伙伴们三五成群雀跃着,在街道上挥舞着点燃的滴滴金儿,划出一个个闪光的圆圈,这种亮光,在乡村漆黑的夜晚非常夺目诱人。在我儿时的印象中,那是过年的一部分。
过了腊月二十,随着年味渐浓,大人们更加忙碌起来。腊月二十三是祭灶的日子。听母亲说,以前是要送“灶王”的。“”期间,这些传统的风俗都成了封建迷信,被禁止搞了。但母亲还是在这天中午,关上大门,摆上供桌,供上煮熟的水饺,上香烧纸叩拜这“一家之主”的。同时,嘴里还地祷告着:“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希望灶王爷在新的一年里给全家带来好运。再接下来的日子里,是摊煎饼、蒸年糕、做豆腐、杀年猪。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国的普通百姓家庭,家家经济拮据,食物匮乏,在北方农村,豆腐就成了百姓过年必备的重头菜。做豆腐的原料是自家产的黄豆。做豆腐时,先是把黄豆中的杂物挑净,然后拿到村中的石碾上碾压成豆瓣,捋去豆面,簸去豆皮,放进水里浸泡上半天,就可以磨豆糊了。记得那时村里用来磨豆糊的石磨只有几处,豆腐却是家家都必做的。因此,石磨上排队等候的人家很多。我们家为了避开白天忙碌的高峰,年年都是在凌晨三四点钟起早磨豆糊。这个时段应该是一天中最寒冷的,常常是将浸泡好的豆瓣挑到石磨时,水桶上已结了薄薄的一层冰。
磨好的豆糊,挑回家滤掉豆渣留在锅里乳白色的液体就是生豆浆。将豆浆加热烧开后,母亲会熟练地将早已准备好的卤水适量分次加进滚烫的豆浆里,并且随加随用饭勺搅拌均匀。不一会,豆浆就神奇的变成了一块块白色棉絮状的豆腐脑。这时母亲会给我们每人盛上一碗,加上酱油、香油、青蒜末,我们便各自享受起平时难以得见的美味了。腊月二十五六是杀年猪的日子。在那个年代,并不是家家都杀猪的,经济条件好一些的家庭才杀得起。由于父亲勤劳能干,那时我们家的条件还是不错的。自从我记事起,我们家年年腊月里都要杀猪的,而且都是杀两头近二百斤的肥猪。好的猪肉自己舍不得吃,大都卖掉,只留下少许待客。家里过年就享用两头猪的猪头、猪蹄和两套猪内脏,这也足以令街坊邻居们羡慕不已了。
大年三十是这一年的最后一天,家庭无论穷富,大人们都会想尽办法,让苦了一年的孩子们吃顿好饭。缘此,中午饭是非常丰盛的。我们家年三十的菜是猪肉白菜炖干粉皮、粉条,主食则是白面馍和大米干饭。这种不变的食谱,在我的记忆中竟保持了十余年之久。年三十吃过丰盛的午饭,男人们开始在大门上张灯结彩贴春联,女人们则忙着包供大年初一吃的水饺。饺子要包成肉馅和素馅两种。初一早上要吃素馅饺子,据说是图个“肃静”,也就是期望在新的一年里平平安安,不要发生令人不快的事情;中午则要吃肉馅的,说是“肉头”,意思是企盼今年的日子红红火火,财源广进。后来,我在这种说法的背后又猜想出另一种原因,我想,从前我们的祖辈大都是很贫苦的,没条件在年初一这天,全天都吃肉馅饺子。于是他们就把“肃静”拿来作为早上不吃肉馅饺子的理论基础了。呵呵,由此可知,我们的祖辈历来就是机智幽默的。
大年三十晚上,也就是除夕夜,一些家庭是要吃年夜饭,守岁的。我们家没有这一习惯。那时候还没有电视可看,劳累了一年的父母要早早的休息。我与哥哥则找来一根长竹竿,把鞭炮一挂一挂接起来,系在上面,预备着大年初一早起“发马子”。事实上,这一夜大多数孩子是兴奋的睡不着的。“发马子”应该是过年的重头戏。所谓“发马子”,就是在年五更里燃放鞭炮。据说“发马子”是让神马去请各路天地神灵,请神灵降临,保佑自己家里康泰平安,丰衣足食。“马子”发的越早越好,因为这样神灵就会首先降临你家,把福气、平安优先带给你们,这是一件很吉利的事情。我作为家里的男丁,冥冥之中隐约就有负起这一责任的义务。
我自十来岁起,都会自觉地早早起来,赶到别家的前头完成这一仪式。这一习惯一直保持了几十年,从未有一次间断,直至村庄拆掉,住上小区的楼房为止。大年初一早上穿上新衣服,吃过饺子,便开始先去同姓祖家给长辈们拜年,而后是给街坊邻居的长辈拜年。拜年时晚辈会按照辈分说:“爷爷,奶奶,叔叔,婶婶给你拜年了。”长辈们会面带慈祥的笑容回道:“好孩子,走了年了,谢谢你爸你妈!”然后便向孩子们手里塞各种糖果瓜子等食物。
孩提时,不明白“走了年”是啥意思。年长后才知道,原来“年”是天上的一种恶兽,除夕要来人间危害百姓。远古时的人们要燃爆竹,挂桃符驱逐它,于是就有了“爆竹一声除旧岁,桃符万家更新年”的说法。由此推断,拜年的“拜”,似乎是“败”的讹误。拜年就应该是帮忙驱逐“年”,打败“年”的意思了。
时过境迁,年虽然还是年年过,但年味却是淡了许多。真正风味十足的年,已定格在遥远的无忧无虑童年时代,以及冰天雪地、炊烟袅袅的古朴乡村了。
作者简介:寒溪(原名张庆德),济南市历下区人,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济南市书法家会员。嗜翰墨,喜文学,孜孜以求,未敢松懈。有散文小说、诗歌等文学作品散见于纸媒及文学网站。散文《家乡的铃兰》,被收录于《中国美文欣赏》一书。历下区作家会员。
【壹点号 山东创作中心】出品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小学六年级下《基础字词》附练习
《基础字词》附练习
一、词语掌握
描写热闹场面:普天同庆 热闹非凡 载歌载舞 张灯结彩 人山人海
描写节日祝福:合家欢乐 年年有余 五谷丰登 吉星高照 万事大吉
关于风俗的词语:百里异习 奇风异俗 移风易俗
形容节日的成语:普天同庆、欢呼雀跃、花好月圆、喜气洋洋、欢天喜地、张灯结彩、车水马龙、繁弦急管、门庭若市、人山人海、锣鼓喧天。
二、重点词语含义
普天同庆:意思是天下的人或全国的人共同庆祝。出自《三国志·魏书·郭淮传》。
欢呼雀跃:高兴得像麻雀那样跳跃起来。形容十分欢乐的情景。出自庄周《庄子·在宥》。
张灯结彩:意思是挂上灯笼,系上彩绸;形容节日或有喜庆事情的景象。出自《三国演义》。
三、及时训练
nuó yí zhēnɡ rónɡ yóu sī chā yānɡ kū ěi jī yè xìnɡ ér
( ) ( ) ( ) ( ) ( ) ( ) ( )
yī fān kǎo yàn duàn liàn zhuǎn huà yōu yǎ chì luǒ luǒ
( ) ( ) ( ) ( ) ( ) ( )
zhuān xīn zhì zhì wú yuán wú ɡù yǔ zhònɡ xīn chánɡ
( ) ( ) ( )
kuánɡ fēnɡ bào yǔ bó bó shēnɡ jī hán dān xué bù
( ) ( ) ( )
pǔ tiān tóng qìng huān hū què yuè zhāng dēng jié cǎi
( ) ( ) ( )
(可直接打印图片后做练习)
** 关注、订阅 破石计划 每日推送小学语文精选知识 **
声明:题目综合整理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联系删除。
成语里的火文化(四)
火树银花
拼音:huǒ shù yín huā
释义:火树火红的树,银白色的花,形容张灯结彩或大放焰火的灿烂夜景。
出处:唐·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
唐朝时期,唐睿宗很懂享乐,虽然他只做了三年皇帝,但是每逢过节他都大肆铺张一番,尤其是正月十五时,一定要扎起数丈高的灯树,在树上点数万盏灯,人称“火树”。 据《大唐新语》和《唐两京新记》记载:每年这天晚上,长安城里都要大放花灯;前后三天,夜间不戒严,人山人海。豪门贵族的车马喧阗,市民们的歌声笑语,汇成一片,通宵都在热闹的气氛中度过。唐代诗人苏味道曾用一首诗描绘当时元宵节烟花灿烂的景象,这首名为《正月十五夜》的诗中写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诗人用诗句详细描绘了长安城的绚烂夜景。放眼望去,到处灯火通明,四周烛光摇曳,这是多么奇丽的夜景!城关外面是城河,灯影照耀,城河望去有如天上的星河,犹如“星桥”。马蹄踏着清尘远去,一轮明月下,人潮涌动。花枝招展的歌妓们一面走,一面唱着《梅花落》的曲调。不知不觉便至深夜,人们却仍然恋恋不舍,盼望这番良辰美景能在身边多留片刻。
火树银花,桥上灯彩,仕女嬉戏,踏月追歌,通霄不眠,好一派欢乐的景象。那么这迷人的花火是怎么来的呢?烟花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下部装有类似的剂,上部装填燃烧剂、助燃剂、发光剂及发色剂,发色剂内含各种金属元素的无机化合物,它们在燃烧时显示各种各样的颜色,化学上称之为焰色反应。例如,锶盐、锂盐发出红光,钠盐发黄光,钡盐显绿光,镁、锌等金属粉末发出耀眼闪光......等等,各种金属盐及金属粉末混合在一起,施放时就显示出万紫千红的色彩,千姿百态,清脆悦耳,以助节日气氛或日常娱乐。
烟花源于,我国是的故乡。
探源
是在适当外界能量(摩擦、撞击或点燃)的作用下,自身能迅速燃烧而产生大量高温气体的物质。如果把它放在密封的容器里,就会因高温气体的急速膨胀而发生爆炸。
根据史料记载,最初问世于中国道家们的炼丹过程中。古代炼丹的方法可分为水法和火法。水法炼丹,就是用水溶解金石药的方法,有化、麻、煮、熬、酿、浇、溃等法;火法炼丹,即用炉火烧炼金石药的方法,有锻、炼、炙、抽 (蒸馏)、熔、飞(升华)、伏(伏火)等。火法炼丹危险重重,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巨大,且服食丹药而丧命者不计其数。结果,炼丹家没有炼出“长生不老”的神丹,却在采用“伏火法”炼丹(伏去丹药的毒性)时,歪打正着的发明了。
,又称黑或褐色,呈黑色或褐色粉末状,由硝石(硝酸钾)、硫磺、炭(木炭)等主要成分组成。为什么这种物体被称为“”呢?火者,是因它具有燃烧的化学性能,能发出光和热。药者,是因为硝石和硫磺被我国古代医学家列为药类。它们对某些疾病有一定的疗效,现在民间还用它治疗胃痛、疮疖和无名肿毒等。因为的主要成分既可着火燃烧起又可入药治病,因此称之为。
烟花绚烂
关于我国烟花的发明时间,目前学术界说法很多,分歧也比较大。有的认为,汉代就有了烟花,其证据是《淮南子》中记载了“含雷吐火之术,出于万毕之家”的一句话,认为这是当时人们在冰水中烧烟花的景象;有的认为我国在隋朝有了烟花,其证据是隋炀帝的《正月十五日放通衡建灯夜升南楼》诗中写有“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的诗句,认为这是对烟花的形象描述;有的认为烟花发明于唐代,因为唐朝诗人赞美烟花的诗句较多,其中孟浩然的诗中就有“火树”、“银花”的句子。除了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张说写的《踏歌词》也记述了在长安看到的情景:“花萼楼前雨露新,长安城里太平人。龙衔火树千灯艳,鸡踏莲花万岁春。”这里的“火树”、“莲花”都是用来形容烟花的。但更多的看法是,我国宋代才有了烟花,因为只有宋代诗人才首次明确地使用了意义近似于今天的“烟花”一词。诗人宋祁在《灯夕在告闻游人甚盛》中写道:“火树缯山凤阙前,皇都美景属新年。烟花并作长春国,日月潜移不夜天。”诗人宋庠则含蓄一些,他在《都下灯夕》一诗中写道:“花散非因雨,霞多不为朝。声来知珮近,香去惜车遥。”“花散非因雨,霞多不为朝”之句,就是暗喻烟花的。
然而,烟花的正式产生离不开的使用。所谓的汉代或者隋唐的“火树银花”,很可能是仿照炼丹炉火花的喷射而制作的一种焰火,因为某些金属粉末在高温下燃烧,同样可以喷射出漂亮的火花。比如炼铁炉和铁匠打铁,不需也会火花四射,唐代诗人张说在《安乐郡主花烛行》中就写过“丹炉飞铁驰炎焰,炎霞烁电吐明光”的句子。时至今日,湘西和黔东南一带的苗族、土家族玩“火龙”时所用的“烟花”,有时还再用这种古老的办法,他们把铁屑等金属粉末装进燃烧着炭火的铁筒里,就能喷发一种类似烟花的火焰。真正利用制造的烟花,应当是在唐代之后,因为在唐代才发明并开始运用。而且,制作烟花的技术要比制作爆竹的技术复杂,所以烟花的发明也应当比爆竹的发明稍迟,随着爆竹的发明才逐渐发明烟花,这是顺理成章的。因此,烟花不可能在汉代以前,也不会是在宋代之后,说“始于唐而盛于宋”是站得住脚的。
根据现有资料的推测,大约到唐玄宗时期,也就是花炮始祖李畋的晚年,烟花才开始问世。李畋或者李畋的后人在燃放爆竹时,常发现爆竹顶部有喷火现象,受此启发,便制造出了喷花。他们借用“硝磺爆竹”的原理,将和金属屑的混合物筑在竹筒里,并用泥头封住底端的筒口,而上端的筒口仅用薄纸粘糊,点火燃烧时竹筒不再爆裂,只喷出彩色的火花,即古代花炮工匠所谓“筑彩药于筒,上不封泥,勿爆而喷也。”这种彩色火花便是最初的“竹筒烟花”了。但是,最初的烟花只是单色的,即一个烟花只一两种颜色,后来才发展为多色。花炮主产区的浏阳、醴陵和江西的上栗、万载等地,当地民间一直都认为烟花也是由李畋最先发明的。尽管最初的烟花是用竹筒制作,比较粗糙、笨重,但毕竟是种新的发明,也是个划时代的伟大创造。
相当长的时间里,烟花外壳都还不是纸筒做的,也没有引火线,色彩也比较单调,也不便储藏和运输。后来,经过多次实验,人们渐渐发现在火硝中燃烧不同的金属会发不同颜色的光,比如锶发红光,钡发绿光,铜发蓝光,钠发黄光,铁发电光,铜加锶便发紫光等等。于是,色彩种类更多的烟花不断被制作出来。到了宋代,有了花炮纸(如浏表纸、皮子纸等)以后,“以卷纸为之”的烟花才得到较快的发展。
【张灯结彩的意思-张灯结彩的意思和造句】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