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中国人的精神谱系|艰苦创业 团结协作——红旗渠精神述评
新华社北京11月11日电 题:艰苦创业 团结协作——红旗渠精神述评
新华社记者于文静、韩朝阳
“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多壮志,誓把河山重安排……”
20世纪60年代,河南省林县(今林州市)在县委下,历时十年,绝壁穿石,挖渠千里,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之旗插在太行山巅。
红旗渠在太行山上蜿蜒流淌至今,它是滋润百姓的“生命渠”,是催人奋进的“幸福渠”,更是永不断流的“精神渠”。
“生命渠”滋润心田
晋、冀、豫三省交界的林州,山多水少,缺水是千百年来最深、最痛的记忆。在县志上,“大旱、连旱、凶旱、亢旱”等字眼频现。
缺水久矣,盼水心切。尽管人们曾经努力,但缺水历史并没有终结,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还有人因打翻水桶而自责上吊。31岁的县委杨贵站了出来,多方考察后,县委决定从山西平顺县引浊漳河水入林县。
这是一项充满风险的决策。杨贵不仅面临工程技术上的考验,还面临前途上的风险。
“我们可以坐着等老天爷的恩赐,这样我们的乌纱帽肯定保住了,却战胜不了灾害,遭殃的是群众。”掷地有声的话语,体现了一个人的担当。
为民修渠,赢得百姓的支持与拥护。县委征求意见时,林县百姓说:“国家没钱,我们自带干粮也要修成,这是祖祖辈辈的大事。”
“蓝天白云做棉被,大地荒草当绒毡。高山为我放岗哨,漳河流水催我眠!”红旗漫卷太行,人人斗志昂扬。上无寸物可攀,下无片地可立,人们腰系缆绳,飞荡峡谷开山炸石;物资短缺,农民自带工具干粮,自制石灰。
宁愿苦干、绝不苦熬。10万建设大军苦干10年,硬是用双手“抠”出一道长1500公里、被世人称之为“人工天河”的生命长渠。吃水问题得以解决,数十万亩耕地得到灌溉,一泓清水流进百姓的心田。
“幸福渠”催人奋进
林州人骨子里是不甘落后的,红旗渠让他们的脊梁挺得更直。
当年修渠,有一首为小推车所作的歌:“山里人生性犟,后面来的要往前面放。”意思是大家一起推车,歇脚时,走在后面的人一定要把车放到前面才停下来。
修渠10年,一种逆流而上啃下硬骨头的劲头,融入了人们的血脉。
张益智出生第二年,红旗渠全面建成。那是1969年7月,刚结束十年奋战的人们豪气干云。耳濡目染下,他继承了太行山石般的坚硬个性。
由于家贫,张益智16岁就外出打工。他吃苦耐劳,勤学好问,19岁时成了瓦工班长;21岁,当上管理工人的工长;26岁,他成立建筑公司独当一面。2012年,张益智接手家乡几乎废弃的万泉湖景区,开始新的奋斗。张益智的经历是千千万万林州人的缩影——
上世纪60年代“战太行”,人们用双手挖出千里生命渠;
上世纪80年代“出太行”,10万大军在全国打响建筑金字招牌;
上世纪90年代“富太行”,带着赚回的第一桶金,林州人回家建厂开工,富裕家乡;
新世纪里“美太行”,林州转变发展思路,走向低碳环保经济。
今天,林州打赢脱贫攻坚的硬仗,实现全面小康的梦想,走上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如今,林州百姓已不再为饮水而担忧,中国已不再为温饱而发愁,但默默流淌在太行山上的“幸福渠”,将一直见证中华儿女团结奋斗、追求幸福的努力。
“精神渠”永不断流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很多到过红旗渠的人说,最难忘的是水中闪闪发亮的精神。
曾经,修渠人把生命与水渠融为一体;如今,每个人用自己的拼搏抒写新的故事。
2013年,55岁的王生有面临一个选择。担任盘龙山村党支部20多年的大哥王自有,在为村里修路奔波的途中突发心梗病逝,村里的“天”塌了。王生有常年在外做生意,因车祸失去一条手臂。乡亲们想让事业有成的他回村接任村支书。
回,还是不回?作为党员的王生有,扛起了全村人的期盼。经过多方奔走和努力,他带领乡亲们将坑洼不平的土路变成了平坦的水泥路,并继续绿化荒山,种植花椒、核桃、中药材,不仅使特色产业更红火,也为发展旅游打下基础。
时光荏苒。从空中俯瞰,盘龙山村蜿蜒的山路如一条长龙,与远山间缓缓流淌的红旗渠遥相呼应。这是跨越半个世纪的沧桑变化,也是员的初心见证。
一切为民者,民则向往之。
对于今天的人来说,红旗渠,既是历史的答案,也是时代的航标。
新华网评:新时代需要新担当,新征程要有新作为
杨 飞
奋斗新时代,奋进新征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大厦是靠一砖一瓦砌成的,的幸福是靠一点一滴创造得来的。无论是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进程,还是实现过上美好生活的人生梦想,都离不开劳动和奋斗,需要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以新担当承载新时代,以新作为闪耀新征程。
敬业奉献,矢志奋斗。黄大年被誉为“拼命黄郎”,回国7年间,他始终澎湃着“只要祖国需要,我必全力以赴”的爱国之情,践行着“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的报国之志,带领着400多名科学家艰苦打拼,填补了多项技术空白。筑梦新时代,我们就应学习黄大年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学习他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学习他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让敬业奉献成为价值追求,也让崇德向善蔚为社会风尚。
脚踏实地,做出成绩。“开山岛虽小,但它却是我们祖国的一个东门,我必须天天早上让五星红旗在这里升起。”王继才守岛卫国32年,用无怨无悔的坚守和付出,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华章。这也告诉着我们,每一个人都应立足岗位,做好应做的事,尽好应尽的责任,一步一个脚印,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平凡的事情也能够做出成绩,平凡的岗位也能散发出耀眼的光辉。
扎根群众,无怨无悔。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保国,三十五年如一日,扎根太行,用科技染绿荒山,把富裕带给乡亲,创建了一套完整的山区生态开发模式,赢得了群众的深情爱戴。身为党员干部,就要像李保国那样,让自己永远扎根在群众中间,把为群众服务、为群众造福当成最大的幸福,用几十年如一日的赤诚,书写绿叶对根的情意,在爱国奉献中把平凡做出伟大。
家国两相依,有国才有家。无论形势如何变化,无论生活条件如何改变,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应时刻怀有浓厚的家国情怀,把个人梦融入国家梦、民族梦,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在决胜全面小康、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时代进程中贡献智慧和力量。
“典”亮百年|名非天造,必从其实
编者按: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一百年来,中国始终牢记初心和使命,带领中国历经艰难险阻,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深刻改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为中华民族和人类社会发展作出了伟大历史性贡献。
回望中国波澜壮阔的百年征程,总多次引经据典、援古证今,赋予典故鲜活的时代价值,深刻阐释百年大党初心如磐、历久弥坚的精神密码。央视网《天天学习》特别策划“典”亮百年系列,与您一起深刻领会。
【释义】
《思问录》是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的论著,分内、外两篇。内篇主要论述哲学问题,外篇涉及天文、历数、乐律、医学等科学问题。
在《思问录·外篇》中,王夫之在谈论天文历法中的主观命名与客观对象的关系时,阐述了自己的名实观:“天无度,人以太阳一日所行之舍为之度;天无次,人以月建之域为之次。非天所有,名因人立;名非天造,必从其实。”意思是说,就自然的天而言,本没有“度”“次”之名,它们的得名仅仅是人们为了方便认识天象,把太阳每天运行所经过的地方叫作一度,把周天分成12等分,每月叫作一次。对于这些“人为之名数”,可以说“名因人立”;但从另一方面看,又是“名非天造,必从其实”,因为“人为之名数”不能凭空而造,必须以实际存在的事物为依据。
“名”与“实”,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早在先秦时期诸子百家就有非常深入的讨论。儒家、法家主张“循名责实”,墨家坚持“取实予名”,荀子还提出“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的观点。在此问题上,王夫之主张名从实起、言必拟实、以实定名、名实互为作用的辩证思想,批评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惜名而废实”、重名不重实的风气。王夫之这种重实据、实践、实际的思想,是其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思想的重要表现。
【解读】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和灵魂,是中国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方法。
中国成立100年来,能够团结带领全国各族奋力推进、建设、改革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靠的就是形成、发展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正是坚持实事求是,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取得了新主义的胜利;正是坚持实事求是,党开启了的伟大征程,取得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可以说,实事求是是贯穿于中国、建设和过程的思想主线。一部奋斗史就是一部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演进史。正如总指出的:“我们党是靠实事求是起家和兴旺发展起来的。”
大以来,以为核心的党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把实事求是贯穿到理政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在实践中积累了新的宝贵经验,中华民族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总指出,坚持实事求是,就要清醒认识和正确把握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我们推进改革发展、制定方针政策,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都要充分体现这个基本国情的必然要求,坚持一切从这个基本国情出发。任何超越现实、超越阶段而急于求成的倾向都要努力避免,任何落后于实际、无视深刻变化着的客观事实而因循守旧、故步自封的观念和做法都要坚决纠正。实事求是、把握规律的科学性,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大理论特色。
实践反复证明,能不能做到实事求是,是党和国家各项工作成败的关键。我们过去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靠实事求是。今天,我们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还是要靠实事求是。全党要自觉坚定实事求是的信念、增强实事求是的本领,时时处处把实事求是牢记于心、付诸于行,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作者 杨立新)
(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
【征程意思-征程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