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死后中国会是什么样子?邓小平说出答案,毛:英雄所见略同
“我死了之后,中国会是什么样子?”
1973年,在第十次代表大会上,毛语出惊人,别人或许不知道,但是很清楚自己现在的身体状况,现在他不得不为新中国的以后做打算。
恰逢此时邓小平重新回到了主持党政工作,因此毛经过慎重考虑之后,问出了这样一席话。
有人说:“以后,的思想和路线必然会一直延续下去。”
但是毛听到这句话之后却笑而不语,这不是他想要的答案,他看着在场众人,这些人却面面相觑,没有人再敢轻易接话。
邓小平在思考了一段时间之后,主动站起来说道:“我们很有可能会重蹈覆辙‘军阀林立’,天下混战。”
不少人纷纷将目光转移到了邓小平身上,暗中惊叹于他怎么敢公然说出这样的话?
可是这番话却引起了毛的注意,两人似乎心有灵犀一般对视了一眼,并没有质问他,反而饶有兴趣的问道:“如果真的走到了这一步,你会怎么解决呢?”
邓小平思索片刻,随即做出了一个动作,在众惑不解的时候,毛却笑笑赞同道:“英雄所见略同啊。”
邓小平究竟做了什么?毛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为了国之长远,毛可谓是呕心沥血,自身体微恙之后,对于国家的发展,他时常会感到一种忧虑,毕竟的目光确实不是常人所能企及的,甚至于几十年后可能出现的问题,都已经完全考虑到了。
而之所以会这样公开的询问众人的意见,和1971年林彪的事情不无关联,从那时开始,就已经深刻的意识到,想要让国家发展的更加长远,就必须要做些什么改变这样的现状,尤其是在自己和恩来的身体已经大不如前的当下,所需要做出的改变就显得愈发迫切。
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都拖着病体,不辞辛劳地下到底层视察的情况,并有意启用了一些原本已经离岗的老干部。
他认为,如果一个人在一个地方时间久了,就容易形成“小集体”,正如毛在后来的会议上所说:“一个人在一个地方搞久了,这是不行的,搞久了油了呢,你们以为我们的中就没有‘派别’吗?”
他说:“在一个地方时间久了,十年二十年,长此以往,是要出现消极因素的。”
所以一直想要改变这样的因素。
此时一个计划在毛脑海中渐渐成形,如果想要彻底解决中“拉帮结派”的现状,就必须要来一次大规模的调动。
但是想要完成这样大规模的调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在会议上,毛询问大家的意见,想要得到一个最合适的解决方案。
就在众人面面相觑不敢开口之际,邓小平做出了一个举动,他将自己面前的茶杯和面前的茶杯对调了一下,瞬间就明白了邓小平的意思,他笑着表示:“这可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啊!”
八大军区对调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了。
1973年12月12日,的局会议上,毛亲自出席了这次会议。
这次别开生面的会议是在毛的会客厅中进行的,刚刚复职不久的邓小平也亲自参加了这次会议。
这次会议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会见所有的军区,面对面地了解他们的情况,传达这样一个指示。
会议之初,毛先是确定了邓小平“军事”的地位,对于邓小平的能力,毛还是相当看重的,他说邓小平做事是一个“柔中带刚、绵里藏针”的人,同时也希望他的带领能够让中的工作更加稳固。
毛虽然说话并没有咬文嚼字,也没有引经据典,但是他涉猎的范围极其广泛,每每发言,总能简明扼要地阐明自己的观点,却又能发人深省。
对于这个问题,毛可谓是时时关注的,他还特意强调身为党内的老人,一定不能看不起年轻人,每个人都是从这个时候过来的,年轻人的想法总能有出人意料的地方。
这次会议中,毛说了很久的话,他很久没有像这样畅所欲言过了,针对中存在的一部分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同时也对各大军区存在的一部分问题做出了回应。
此时毛的态度基本上已经摆在了明面上,军区对调是势在必行的事情了,众人心中多多少少有些忐忑,毕竟是一次大规模的调动,自己会被调往哪里依旧是个未知数。
这场简单的会议结束之后,毛特意找到了邓小平等人,和他们详细的商议了其中的细节,就每个人不同的特点决定要如何对调这些。
很快,八天时间过去了,此时这些军区再次收到通知,要前往书房中第二次面见。
众人如约到达了毛的书房,并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纷纷落了座。
毛坐在书房的正中间,看着坐得整齐划一的将领们,不禁点了点头。这次朱德总也在,他坐在毛的左侧,见到众人也是微笑着抬手和他们打了声招呼。
并没有第一时间公布最终的对调结果,而是再次和各位将领们握手谈话。
作为第一个和握手的肖劲光大将,肖劲光心中也十分紧张,他是一名海军员,期间曾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也是兢兢业业,几乎很少在工作上出现什么问题,因此对他也很是信任。
两人简单寒暄了几句,便示意他坐下了。
第二个见的是从井冈山上下来的陈士榘上将,作为一名老,陈士榘上将的经历自然也是引起了的一阵感慨,毕竟从井冈山上下来的将士现在已经没有几名了,尤其是像陈士榘这样一直奔走在国家发展前线的将领。
随后毛又和田维新、马宁等人一一握手交谈,交谈的内容也十分简单,无非只是一些关于个人的情况。
值得一提的是,在会见许世友的时候,却表现得十分严厉。
他和许世友也算的上是老朋友,两人在时期便相熟了,因此毛对许世友的情况了解的不能更清楚了。
他知道许世友性子直,打仗猛,一辈子最不喜欢的事情就是读书,因此他特意当众问许世友:“我让你看《红楼梦》,你看了吗?”
“看过了,,已经通篇看了一遍了。”
“一遍可不够,最少要看三遍!”一句话,让许世友头上冒了一层汗,但是当天听到随口就背诵了一段红楼梦之后,也是目瞪口呆,这本厚厚的大书他看了许久才看完,对于其中的故事情节都已经忘得干干净净的了,没想到竟然出口就能背出这么大一段,许世友自愧不如,连连向保证,回去一定会多读几遍,保证记在心里。
许世友
其他的将领也纷纷被毛的这般学识所折服,回去之后在书桌上都准备了一本《红楼梦》,前前后后完整地看了一遍。
在全部谈过话之后,会议很快就在一片其乐融融的氛围中结束了,毛最后发表了一番讲话后,周就高声宣布:“既然现在大家都没有意见,那就请宣布最后的对调命令。”
随着的语音落下,八大军区对调的结果出来了。
北京李德生对调沈阳陈锡联;
济南杨得志对调武汉曾思玉;
南京许世友对调广州丁盛;
福州韩先楚对调兰州皮定均。
秦基伟和新疆的军区杨勇没有被调动。
随着最终的结果尘埃落定,各大军区很快就收拾行囊,走马上任了,与此同时,军区中的其他职务也相应地有了一些调动。
这次调动保证了党组织对于绝对的统一能力,也对当时的局面起到了一定的稳定作用。
从这之后,我国的又重新步入了平稳发展的阶段,然而由于缺少“新鲜血液”的注入,导致的发展逐渐遇到了瓶颈,尤其是在对越反击战中表现的尤为明显。
因为暂时没有实现现代化进程,在作战的方式和战术上采用的依旧是过去几十年的老战术,因此在面对越南的时候,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跟不上指挥,不熟悉地形而导致没有在预定时间到到指定地点,甚至因为作战不够熟练而出现抱团的情况。
这些都给我军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1981年9月,在邓小平的组织下,我国在华北张家口北部地区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军事演习。
作为一名曾驰骋疆场的将领,邓小平很清楚训练一支在和平时期能够堪比时期的精英有多难,因此在1980年年底,就正式下令,要求准备进行四个科目的军事演习。
演习开始之初,战士们在极其严苛的环境下进行了高强度的训练,然后才投身到军事演习的正式训练中。
在此过程中,军区的将士们几乎每天都要跑上四五十公里的路程,打靶练习,攀爬运动,每一项对于战士们来说都是一项考验。
1981年9月14日,筹备多时的华北大演习终于拉开了帷幕,身为军委的邓小平第一时间赶到了会场中,等待着演习的开始。
对于这次演习,邓小平表现的比谁都重视,如果这次演习成功,就意味着新中国的军事即将迈入一个崭新的征程。
在邓小平的身侧,坐满了党政军机关的高级将领,他们对于这场演习也是翘首以盼。
很快,空军驾驶着飞机就上场了,8架歼击机呼啸着从观礼台上空飞过,惊起一阵赞叹,但是邓小平却不动声色,对于中国来说,这点是完全不够的。
很快,战机就俯冲向地面,在地面上空留下了一串滑翔的尾气。
各种各样的火炮精准无误地落在了目标点。
紧接着是坦克群和装甲车,陆陆续续地进入了预定的演练点,红蓝双方在这样的形势下向对方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这场声势浩大的演习一共进行了五天时间,海陆空三军联动的模式让所有人都过足了眼福,但是邓小平却从其中看到了更为长远的未来,他意识到,要想使国家的发展赶上发达国家,尚且任重道远。
不过也正是因为这场演习,才让邓小平看到了我国军事发展中的短板,在随后的发展中将我国的军事历程推向了现代化。
时至今日,我国的军事实力已经是不少国家不可望其项背的了,但未来依旧有着很长的路要走,也希望我国的军事在以后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从“英雄所见略同”这一成语想到的若干语文问题
一天,和大学同学聊天,谈及前一天写的公众号文章——《拒绝一切中医或西医粉的评论,只请关心语文阅读的人进来》,她说:“我老公经常关注你的公众号,他比我看得还频繁”。
我问她老公是学文科的还是学理科的,她说是学理科的。我说转一个视频给他看,然后我就转了下面这个视频。
视频加载中...
她很快回复我说:“我老公看了之后毫不掩饰地说:‘英雄所见略同’。”
这个“英雄所见略同”是个很常用的成语,但是,在这个很具体的语境中,忽然之间,在我的头脑中却闪现出两个问题。
问题一:他这是完全认同呢,还是基本认同呢?这涉及到对“略同”的“略”如何理解,是“大致”,还是“完全”。
问题二:“英雄所见略同”能用在这样的语境中吗?是所有的表示赞同之意,都可以说“英雄所见略同”吗?
带着这两个问题,我先查阅了一下工具书,研究了一下“略”的解释。
关于“略”的解释有很多,不一一列举。列举和“英雄所见略同”的“略”可能相关的两个解释。
一个是:“大致”,另外一个是“完全”。前一个义项在所有的工具书中都有明确注释,但后一个义项则很多工具书没有收录。著名古文字学家王力先生编撰的《王力古汉语字典》收录了这一义项。
所引的例子是东汉班固《汉书•外戚恩泽侯表》:“至乎孝武,元功宿将略尽。”其实我更熟悉的是中学课文《三峡》中的例子:“两岸连山,略无阙处。”这里面的“略”在课释中就解释为“完全”,依据大约就是这本《王力古汉语字典》。
由此延伸开来,我又进一步查了“略无”和“略同”两个词语的一些用法的具体语境。
先说“略无”。
《三国志•蜀志•赵云传》的裴松之注引《赵云别传》:“赵云身自断后,军资什物,略无所弃。”
南宋辛弃疾《浣溪沙》词: “试问花留春几日,略无人管风和雨。”
《三国演义》第三回:“﹝董卓﹞出入宫庭,略无忌惮。”
显然,这几个出自不同时代的文本,所使用的“略无”都是“完全没有”的意思,也就是说“略”应该解释为“全”或者“完全”。
再说“略同”。
《汉书•平当传》:“﹝平当﹞文雅虽不能及萧望之、匡衡,然指意略同。”
唐韩愈《论淮西事宜状》:“淄青、恒冀两道,与蔡州气类略同。”
明叶盛《水东日记•黄少保才识》:“公所对与其所预计略同,以是尤敬服之。”
这几个出自不同时代的文本,所使用的“略同”都是“大致相同”的意思。“略”在这个语境中也就解释为“大致”。
由此,进一步分析,“略无”属于“完全排除在外”的状态。而“略同”则表达的是“有一大部分相同”,不排除微小的差异。
回到“英雄所见略同”这个成语的最初语境,出自裴松之注引晋虞溥《江表传》:“天下智谋之士,所见略同耳。”
说的是刘备感叹诸葛亮和周瑜两个人虽然各为其主,但对问题的看法却经常是不约而同。当时刘备前往江东吴国,诸葛亮劝刘备不要去,因为去了就可能被扣留,而周瑜则秘谏孙权,只等刘备一来,就把他扣下来。
两个人的思路一致。但这个一致,是完全一致,还是大致相同呢?在是否扣留刘备这件事情上看法完全一致,但是在具体策略上则不可能一模一样。所以,我个人还是赞同绝大多数工具书的共同解释,所谓“英雄所见略同”,就是“有才识的人见解大致相同”。
这个判断也符合现实生活的常见情形,在对很多问题的认知上,不可能像做数学题一样,完全一致, 只可能是大致相同而已。如果完全一致,完全是同一个声音,那这个世界反而就失去了多样性了,一旦失去了多样性,各种灾难可能就接踵而至了。
解决了第一个问题,再说第二个问题,“英雄所见略同”所使用的具体语境是什么。
是说凡是和别人意见相同,都可以说“英雄所见略同”,还是说只有站在客观的第三者的位置上才可以说“英雄所见略同”呢?
于此,我又用知网查了一些“英雄所见略同”应用的具体语境。
应该说大部分都是用在作为第三者的客观评价的角度才说“英雄所见略同”。比如,这个论文的标题——《惠特曼与威廉斯——“所见”略同的“英雄”》。这和刘备感叹诸葛亮和周瑜时所用的“天下智谋之士,所见略同耳”用法完全相同。
那“英雄所见略同”能不能用在自己身上呢?说自己完全赞同别人的看法呢?我找到了一个有意思的例句。
《儿女英雄传》第十六回:“自来说‘英雄所见略同’,小弟虽不敢自命英雄,这桩事却和老兄台的见识,微微有些不同之处。”
这个语境很有意思,实际上从另外一个角度揭示了问题,那就是如果将“英雄所见略同”用在自己身上,总可能让人会觉得一些自夸的意味。所以,大多数人为避免这种自夸的嫌疑,在表达和别人的看法基本一致时,常常会省去“英雄”一词,而直接说“所见略同”。
说了这么多,看起来似乎只是纠结在“英雄所见略同”这个成语的具体解释和使用场景上了,好像意义不大,其实不然,这个意义大得很。
因为学习掌握一个词语,不但要具体把握词语的意思,而且还要关注其具体的使用语境,情感色彩等等,这样才能准确运用这个词语。
例如,下面这道北京市2006年的中考语文试题:
4.下面文字介绍的是北京奥运会主场馆的设计。用一个词语评价这一设计,最恰当的是( )
北京2008年奥运会主场馆“鸟巢”的造型,是中国筑巢引凤、对外开放形象的象征,场馆灰色的钢结构框架与红色的碗状看台吻合了灰墙红门的老北京胡同特色。
A. 惟妙惟肖B. 巧妙绝伦
C. 妙手偶得D. 异想天开
这道题中“惟妙惟肖”强调的是“非常像”,“巧妙绝伦”强调的是超出同类,这两个词要在意思上准确把握。
“妙手偶得”千万不能以为什么样的情景都可以用,比如,买两块钱中五百万大奖,这就不能用“妙手偶得”来形容,这个词必须用在文学或者艺术创造领域的灵感突发上,这就要在使用语境上准确把握。
“异想天开”虽然字面意思上强调的是超乎寻常的想象,但从情感色彩上来说,则一般偏于贬义,形容不切实际的想象,除非是贬义词褒用,才可以用在正面语境中,这在情感色彩上又不得不慎。
事实上,词语运用试题是语文考试中最常见的试题,而这些试题在命题的时候,常常爱出哪些词语呢?最常见无非就与以下三种情形相关。
1. 词语意思的准确把握。
2. 词语具体语境的适用范围。
3. 词语的褒贬也就是情感色彩。
由此可见,细细琢磨一下“英雄所见略同”,真的并不是完全在做无用功。非但不是在做无用功,而且是日常语文学习的必须,将这样的一个学习和研究过程举一反三,应用于一切词语学习,则无往而不利。
最后,再次强调,虽然今天这个话题由一个关于中西医的视频引发,但讨论重点完全不在中西医之争,所以,一切关于中医与西医的“粉”与“黑”敬请远离,你们要争辩,可以另行开辟战场,本公众号不欢迎这样偏离主题的留言。
何小鹏点赞黄仁:英雄所见略同 三种机器人小鹏全有
【CNMO科技消息】近日,英伟达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黄仁在香港科技大学的一次演讲中,提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观点:未来能够实现大规模生产的机器人种类可能仅限于三种——汽车、无人机和人形机器人。
对此,何小鹏完全赞同,他发微博称:英雄所见略同,AI汽车,低空飞行器和人型机器人也正是小鹏布局的机器人三项。在本月早些时候举行的“AI科技日”活动中,何小鹏详细介绍了公司在AI汽车、AI机器人及飞行汽车三大板块上的最新成果。自今年开始,小鹏汽车已经明确了未来十年的发展战略目标——转型成为一家全球领先的AI汽车企业。
黄仁认为,这三种机器人之所以具有巨大的潜力,主要归功于它们各自独特的应用场景及其与现有基础设施的高度契合度。首先,他指出,汽车作为第一种大规模生产的候选者,得益于过去150至200年间我们对道路系统、交通法规以及城市规划等多方面的持续优化和完善。这些努力使得汽车能够在当今社会中高效运行,并且为未来的自动驾驶技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无人机以其在天空中的自由度和灵活性而闻名。由于空中领域相对开放,限制较少,因此无人机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从物流配送到环境监测,再到娱乐拍摄等多个领域都有其身影。随着技术的进步,无人机的功能还将进一步扩展,从而促进其产量的增长。
最后,也是最令人兴奋的是人形机器人的发展。黄仁强调,人类已经为自己创造了一个完全适合自身生存的世界,这意味着如果能够开发出足够智能的人形机器人,它们将能够无缝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承担起各种任务。无论是家庭服务还是工业生产,甚至是灾难救援等复杂场景,人形机器人都有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所见略同;所见略同近义词】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