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鹊劝治失败的启示
我们许多人都知道“讳疾忌医”这个成语故事,讲的是神医扁鹊三次劝蔡桓公治病都被拒绝,最后错失治疗机会而病死的过程。目的是劝人有病早治疗,把握时机,不可忽视拖延导致严重后果,重点在于强调患病者的错误观念。但我们从扁鹊见蔡桓公劝治的细节上,是否能吸取一点教训呢?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次扁鹊见到蔡桓公时讲的话,“大王,你生病了呀!”直截了当,不顾及场合气氛,蔡桓公的反应是是什么呢?“寡人无疾”,并在扁鹊离开后对群臣说,“医生有职业病,总是习惯把没病的人说成有病,好证明自己医术高明。”对扁鹊产生了相当大的误解。
难道这个误解的责任只在蔡桓公一人吗?初次见面,本来是应该互相留个好印象,获取对方好感并取得信任的机会。可是扁鹊一句“大王有病”把气氛拉到尴尬境地。所以这样一个失败的第一次会面,给我们的启示是:在取得信任获得好感之前,不要向初次见面的人提供任何建议,往往只会引起对方的反感。
那么接下来的第二次见面机会,扁鹊又有怎样表现呢?
一见面,“大王,你的病更重了,不治会更厉害的”。结果,话不投机又被赶出来了,并没有吸取上次劝治失败的教训。尽管医生治病救人的迫切心情可以理解,但这种与患者交流的方式值得商榷。所以扁鹊又失去了第二次机会,蔡桓公的病又耽误了更长的时间。
那么还有第三次,又是怎样的呢?
“大王,你的病更严重了,再不治可就来不及了”,神医的紧张急迫心情达到高点,但患者呢?反而因为没有症状而对医生产生更多反感。
成语故事里讲的寓意,大家都清楚,这里我不想多谈。我们从扁鹊劝说患者治疗的角度,来分析一下如果换一种交流方法,是否会有不同的结果呢?
假如扁鹊第一次见蔡桓公,先不提他有病之事,只说:“大王身体康健是万民之福,愿大王万寿无疆,愿国家永享太平。今日有幸得到大王召见,别无报答,仅将一康身健体长寿之方献上,愿大王永葆青春,康寿万年!”
如果这样讲,首先肯定不会被赶出,其次,即便不会马上被信任,也可能对神医提供的长寿秘方感兴趣,随后让御医把关跟扁鹊聊一聊,未尝没有可能。退一步讲,扁鹊看出蔡桓公病症,当面不说,下来去见负责大王身体的大臣,详细说明大王病情,把功劳归之于他,也是尽了医者的责任!想来也不至于落个大王病死医生出逃的结局。
由此看出,无论什么情况,交流沟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希望我们能从“讳疾忌医”的成语故事里,不仅要看到蔡桓公为自己的昏聩不明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也要为扁鹊没有采取良好的劝治方法,失去一次很好救人的机会而惋惜。
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良好的交流与沟通是做事成功的关键,无论任何时候任何场合,我们都要认识到沟通方法的重要性。认真学习沟通技巧与方法并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有助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减少矛盾、促进和谐,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
讳疾忌医(帮助孩子认识成语的意义)
在故事里学习4-10岁孩子所需的基本常识
“扁鹊见蔡桓公”这个故事,你还记得吗?
在人教版的语文课本中,时有出现,原文如下:
扁鹊见蔡桓(huán)公,立有间(jiān)。扁鹊曰:“君有疾在腠(còu)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hào)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yìng)。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xuán)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tàng〕熨(wèi)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jì)之所及也;在(suǐ),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suì)死。
具体什么意思,我就不细细解释了。不过,今天我要讲的这个成语故事就是与它息息相关的。
故事名字叫做《讳疾忌医》,讲述了神医扁鹊三次面见君王蔡桓公,好心劝诫其治疗,却反被对方恼怒拒绝,最终蔡桓公自食恶果,恶疾而死。
当然,故事定然不是这么简单的,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这个成语的意思,我将故事又润色了一遍——在人物的表情、性格以及动作,故事的剧情发展上都更加细节化,如此一来,孩子们不仅可以通过人物的性格发展和故事的波动程度来咀嚼成语的意境,更可以从中回味写作的技巧和故事的精彩度,为以后的写作打好功底。
同时,在《讳疾忌医》的故事中,我提到了神医扁鹊的诊脉手法——望、闻、问、切,尤其是切脉手法,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
好了,一起来听听试听小样吧!
“扁鹊治病”的文化意蕴
公元前650年左右扁鹊给蔡桓公治病遭到呵斥和耻笑,三国时华佗要给曹操动手术反误了卿卿性命。
明知问题即将发生也不去想对策,或者掩耳盗铃、或者杀华佗,或者自以为是,结果只会使问题更趋复杂、更难处理。
本来,用理性的态度可以用极小的代价解决的问题,被狂妄无知的心理放任滋长,并不断的自我封闭。
在往深处究,就是理性精神的缺失。
人食百谷,孰能无病。生病如同呼吸一样正常,早防早治,定然能恢复健康。然而国人缺不断生病添加意义。
比如,尊严,认为生病是一件极其丢人的事情,特别是传染病,心理往往有很强的“病耻感”。
自以为别人会幸灾乐祸,或者落井下石,会失去以往的那份尊严。
比如,前程。无论是自身的疾病,还是治理下的发生的,会自然的和自己的利益联系,生怕有点点闪失影响自己的前程。
于是,他们会把头埋入草堆里,以为自己眼睛看不见就是安全。
鲁迅曾一针见血的说,“中国人不敢正视各个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而在这路上,就证明着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的满足着,即一天一天的堕落着,但却又觉得日见其光荣。”
东方文化肇始于战火绵延、尔虞我诈、礼坏乐崩的春秋、战国时代。
先秦诸子寻求救世之策,并诉之于统治者,他们研究的核心是如何建构美好的社会,只考虑人与人的关系,不考虑自然的规律。墨子仅有的一点科学的意识,也在民间消失净尽。
他们对自然规律的理解是与人联系在一起的,是服务于社会的建构的,是天人合一,是天人感应。
因此,在东方文化中会下意识的把城市出现瘟疫事情与太多的东西相联系,比如瘟疫是上天某种不详的预兆;或者瘟疫影响着城市形象,破坏者向前发展。
从蔡桓公到曹操,几千年来,历史何其的相似,许多问题,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一直如此,以至于形成东方文化的顽疾痼瘴。
古希腊诸贤研究自然的规律,诞生出求真求实求证的理性精神。希腊人凭靠理性,探索自然、社会和人,由此开创了哲学、科学之源。
当然,古希腊诸贤理性精神诞生于处于充满着原始的与自由的城邦时代。
这也暗示了东方文化的自我净化之策,就是容纳社会的提醒者、批评者,甚至反对者,让多个声音说话。
【扁鹊治病的寓意,扁鹊治病的寓意和启示】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