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医扁鹊故事几则,告诉我们医生就得这样当!
中国中医药报官方号
扁鹊原名秦越人,号卢医,春秋战国时期著名医学家,在长达大半个世纪的从业行医岁月中,扁鹊不但总结积累了大量行之有效的临床经验,又深谙保健养生之道,不愧为后世公认的神医和中医学鼻祖。
一身浩气捍医术 治病救人有原则
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上显现一派百家争鸣、空前开放的盛况,但现实社会生活中,神权至上、巫术横行的恶俗也根深蒂固。
难能可贵的是,在这种情况下,扁鹊依然能够挺身而出,用自己的浩然正气捍卫医学的权威尊严。
当时,秦武王久病不愈,无奈之下,决意召请扁鹊为其诊疗。谁知,却遭到了以太医令李醯为首的一帮庸医佞臣们的百般阻挠。情急之下,扁鹊不得不怒摔砭石,向秦武王摊牌:“大王同我商量好了除病,却又允许一班蠢人从中捣乱,假使你也这样来治理国政,那你一举就会亡国!”这才最终说服他接受治疗,果然不久之后,秦武王就痊愈了。后来,自感技不如人的李醯,竟然恼羞成怒,派刺客将扁鹊残忍。
扁鹊在疾病诊疗上,提出了有名的“六不治”原则,至今仍然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一是依仗权势,骄横跋扈的人不治;二是贪图钱财,不顾性命的人不治;三是暴饮暴食,饮食无常的人不治;四是病深不早求医的不治;五是身体虚弱不能服药的不治;六是相信巫术不相信医道的不治。
望闻问切皆精通 四见桓侯发人醒
经过不懈努力,扁鹊将中医的望、闻、问、切4种基本诊疗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得到完善。在具体的临床诊疗当中,他能够灵活自如地应运各种诊法,同时也创造了一个个被后人称道的奇迹。其中有两例最为典型。晋国卿相赵简子由于“专国事”,导致昏迷数天不省人事,大家很是担心,就向恰好路过此地的扁鹊求救。经过一番把脉之后,扁鹊平静地告诉大家,病人脉象正常,不出三日,定会自然康复。果然两天之后,赵简子就醒了过来。可见,扁鹊切脉诊病的技术的确相当高明。正如司马迁在《史记》中曾所言:“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
至于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扁鹊第一次见蔡桓公,就直言不讳说其有病在身。之后,每遇一次,都强调其病情正在由表入里,逐步加重。可固执己见的桓侯就是不信,直到最后感觉身体真的不适时,才恍然大悟,但却病入膏肓,为时已晚。这个故事之所以发人深省,就在于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疾病贵在早诊早治。
起死回生也低调 技高一筹亦谦虚
扁鹊虽然医术高超、声名远播,但无论到了哪里,他都能做到低调谦虚,从不因为自己有一技之长就高人一等,摆架子。
有一回,扁鹊来到虢国,见到一群人聚在一起哀号痛哭、跪地祈祷,一问才知是这里的太子死了。弄清原委之后,扁鹊怀疑病人并不见得是真死,很有可能只是突然之间昏迷不醒,“尸厥”发作所致。于是赶紧前去察看诊断,果真如其所料,经过一番针刺药熨之后,太子竟然奇迹般苏醒过来。
从此,他能“起死回生”的传言便不胫而走,四处传播。
扁鹊听了,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向大家解释澄清说,患者并没真正死,他只是让患者及时苏醒,恢复健康而已,哪有大家传说的那么神乎其神。
另外,说到疾病治疗和身体保养,扁鹊也是客观谦虚。认为现实中的疾病太多太多,而对医生来说,不论到什么时候,都总是苦于诊疗的方法少之又少。因此,扁鹊大力提倡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做法,主张把疾病消灭和控制在最初的萌芽阶段。
悬壶济世医精湛 游医四方通全科
在毕生游医四方、悬壶济世的生涯中,扁鹊非常重视知识的积累和方法的总结。在临床实践当中,扁鹊医术精湛、技法高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在治学方面,也善于思考,敢于创新,不乏独特的主张和见解。在医术的追求探索上,他不满足于只掌握简单的一技一法,而是力争广泛涉猎。到越国都城邯郸,扁鹊看到当地有很多妇女患者苦不堪言,就潜心研究妇科方面的疾病,当起了“带下医”,从而让她们尽可能地摆脱病痛折磨;到东周都城洛阳,见当地许多老人有视听方面疾病,随即又开始致力于五官方面疾病的研究,当起了“耳目痹医”,为众多老人带去了光明和声音;到了秦国首都咸阳,看到当地小孩的患病率极高,又下定决心探寻病因,当起了“小儿医”,为孩子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久而久之,扁鹊不仅只是精于内科,在儿科、妇科、五官科,乃至外科方面,也都有较高的水平。
杏林春满德高尚 桃李遍地美名扬
扁鹊一生行医四方,除病消灾。不但医术令人惊叹叫绝,而且在医德上,也同样让人佩服。
作为一代神医,经他之手的病人,自然不计其数,但在扁鹊眼里,患者并没有贵贱之差、贫富之别。不管是君王贵族,还是平民百姓,他都能做到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既不轻视小看贫穷弱小之辈,更不屈从迁就当权富贵之流。
在长期治病救人的行医当中,他除了认真总结前人和民间经验之外,更注重不断钻研探索。无论在临床诊疗方法上,还是在病因病理的探究方面,都对中医做出了卓越贡献。
同时,对自己耗尽毕生心血,积累下的经验和成果,扁鹊又毅然毫无保留倾囊而出,广授门徒传之于众。学生当中的子阳、子豹、子越等人,后来都成了当时颇有名气的佼佼者。甚至,就连汉代时出现的《难经》也被传为是扁鹊所作。足以可见其学术影响是多么广泛而深刻。难怪,扁鹊历来被尊为“中国的医圣”“古代医学的奠基者”历史学家范文澜也称他是“总结经验的第一人”。
千古医圣,扁鹊的传奇故事
扁鹊,春秋时良医,勃海郡郑县人,姓秦,名叫越,“扁鹊”是他在赵国行医时的名号,在中医史上,人称他是脉道的开山鼻祖。由于医术高明,名传天下。
关于他行医起死回生的传说甚多,如有一次,他经过虢〔guo国〕国,这个小国正好为太子办丧事。扁鹊向一位喜好方技之术的中庶子打听太子的病情,听了以后,他断定那是因为阳衰阴盛,气逆而死,可以救活。
幸好太子死后不到半天,两腿以下尚温热,扁鹊用针灸的办法,配以汤药,使太子身体不久即复原,从此更加有名。
他还能观察出一个病人体内的病变,如齐国桓侯表面没有觉得哪儿不舒服,但扁鹊硬说他有病,他不信,若干时间以后,扁鹊再见桓侯,拔腿便跑,桓侯派人去问他为什么跑了,他说桓侯的病已深入,无法治了。果然桓侯不久病倒,很快就死了。这时扁鹊已逃离了齐国。
扁鹊从哪儿学会观察人体内部的病变呢?据说是长桑君传授的。早在扁鹊青年时期,曾在一客舍任掌柜,客人之中有一位叫长桑君的,气度与常人有别,扁鹊小心谨慎地接待。长桑君也一眼看出扁鹊为非常之人。
彼此都注意到对方。一日,长桑君约扁鹊交谈,对他说:“我有禁方,现在我已年老,想传授给你,但希望你不要泄漏出去。”扁鹊答应守密。长桑君将秘方与禁书交出后,瞬间便不见了。
这位神秘的长桑君,可能便是当时的隐士、方士兼神仙家。扁鹊因为曾服过长桑君的药,30日以后,不但能看到人的内脏,而且他的视力还能穿透墙壁。他便成了传说中服过仙药的仙医。
扁鹊是被同行出于嫉妒而刺死的。死后,人们缅怀他在医药方面的贡献,将他奉为药王之一。宋仁宗景祐元年,又追封扁鹊为“灵应侯”,并修了庙。民间传说,药王祠前有地数亩,病者掘土即能治病。人们有求必应,应则必灵。
神医扁鹊的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有一名医生名叫,他医术高明,妙手回春,被人们称作“神医”。
有一年,齐国的国王生了一种怪病,终日昏昏沉沉,蒙头大睡,叫也不醒。皇宫里的御医用了不少好药,仍不见好转,文武大臣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皇后和太子也愁得日夜啼哭。
大家都想不出好办法时,有个太监说:“听说扁鹊是个神医,何不请他来看看,也许可以治好。”
皇后和太子立即派人把扁鹊请来。扁鹊看了看齐王,搭了搭脉,对皇后和太子说:“大王的病可以治好。不过,我治好了大王的病,大王会处死我的。”
皇后和太子连声说:“哪有这个道理,你治好了大王的病,感谢还来不及呢,哪会处死你呢!”
扁鹊说:“既是这样,隔几天我再来。”
一天,天下大雨,扁鹊来给齐王看病。一路上,扁鹊既不坐轿,也不打伞,冒雨步行,弄得一身是泥水。
扁鹊走进皇宫,来到齐王寝宫,只见齐王仍然闷头大睡,叫了几次也没叫醒。扁鹊既不脱鞋,也不脱衣,就爬到了齐王床上,把齐王推过去翻过来地折腾开了。齐王睁开眼睛一看,见一个浑身泥水的人趴在床上摆弄他,顿时怒火中烧,坐起来指着扁鹊破口大骂。外面的文武大臣听了,连忙赶进寝宫,齐王见了,再望望湿淋淋的扁鹊,觉得有失威严,更加生气,大喝道:“来人哪!快把这无礼野人拉出去斩首示众!”皇后和太子上前前求情,齐王根本不听。
武士把扁鹊推了出去,扁鹊对皇后和太子道:“大王今日发了此番大火,病已不治自愈,不必再服药了。我犯了辱君之罪,大王要处死我,我早就想到了。不过,我有个请求,不要杀我的头,把我罩在大钟内闷死好了。”皇后和太子把扁鹊的要求回报了齐王,齐王同意了。
扁鹊被罩在钟内,知道时间一长就要闷死,就用手在钟边挖泥土,掏露出一个通气孔道,自己就端坐在钟内静气养神。
三天以后,齐王的病彻底痊愈。他想起被他下令处死的扁鹊,心中十分后悔,便同皇后和太子一同来到钟前,叫人把大钟吊起来,只见扁鹊正端坐养神,面孔红润,平安无事。
齐王见了很是惊讶,皇后和太子问扁鹊为什么要用那样粗野没礼貌的办法给大王治病,扁鹊说:“大王之病,乃因操劳国事过度,把许多烦恼之事闷在心头。积郁成疾,名为‘郁症’。这种病只有激发他生气狂怒,把胸中积郁发泄出来才会好。”
齐王和文武百官听了点头称是,赞口不绝,大摆宴席,款待扁鹊,并且赏赐了他许多金银财宝。
赵相东书法作品选
【扁鹊的故事—扁鹊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