掎裳连襼、褰裳原文及翻译注音

更新:08-31 现代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赏诗阅文游西湖/南屏山篇(四)/南屏坐雨

南宋《咸淳临安志》云:“(南屏山)在兴教寺后有石壁若屏障然。”

《大清一统志》云:“(南屏山)在钱塘县西南三里,峰峦耸秀,环立如屏。”

宋人说南屏山有石壁如屏障,所以叫南屏山。清人说南屏山如屏风环立杭城西湖南面。所以叫南屏山。

屏障抑或屏风?或许大多数人愿意把南屏山看作是在西湖边矗立着的大屏风 ,大自然与人类共同用巧笔画满了美丽而引人入胜的风景。

南屏山,面对西湖。前有雷峰,峰上有雄伟的新塔;有慧日峰,峰麓是古老的净慈寺;有荔枝峰,峰中有美丽的园林壑庵……有深厚的人文积淀。前几篇已有谈及了。但南屏山作为一个整体,古人论及,也是诗兴盎然。

(西湖雨色)

西湖的山色,苏东坡曰:“山色空濛雨亦奇。”读读诗人们的南屏山雨中之诗。

元*释永彝《南屏雨》

“五月雨声连六月,南屏云气拥柴扉。林峦有穴山精出,岩谷无人石燕飞。

诗句偶从行处得,家乡多在梦中归。晓来杖策湖头去,春水溶溶没钓矶。”

明末清初•彭孙贻《南屏雨集》

“林湿不闻烟外钟,淡云又没两三峰。无僧更觉佛堂静,有酒似添山翠浓。

杳杳秋深坠梧子,寥寥人语乱溪松。寺门幽鸟啼千啭,送客沿湖出短筇。”

清*梁启心《秋日南屏山坐雨至晚霁喜赋诗》

“殷雷声向定中闻,上界凉生已十分。湖面忽阴飞远翠,松梢微重堕层云。

长空雨过风仍好,半壁秋多日夜曛。记取黄妃塔边路,竹风萝月晚纷纷。”

清*施学韩《晓登南屏坐雨诗》

“乍看飞雨破湖光,万柄荷花颭晓凉。风挟树声喧下上,山随云影入微茫。

携瓢待向清泉汲,煮茗应须我辈尝。只有鱼钟能引客,好诗题遍赞公房。”

(南屏山雨色)

袁枚《随园诗话*卷三*六十四》云:“乾隆初,杭州诗酒之会最盛。名士杭、厉之外,则有朱鹿田樟、吴鸥亭城;汪抱朴台、金江声志章、张鹭洲湄、施竹田安、周穆门京,每到西湖堤上,掎裳联襼,若屏风然。有明中、让山两诗僧留宿古寺,诗成传抄,纸价为贵。《南屏坐雨》,朱云:‘一角山昏秋欲晚,满窗叶战雨来初。’张云:‘荷声冷带跳珠雨,铎语遥飞泼墨山。’汪云:‘云气半遮山下塔,秋光早入水边村。’施云:‘浓云拥树湖先暝,凉雨到窗山欲应。’让山句如:‘多情无过鸟,到处似留人。’‘室敞许云住,竹深无暑通。’‘树声满壑秋初到,山影一池泉洗青。’明中句如:‘烧烟隔岸水犹静,初日到窗山自移。’皆可爱也。四十年来,儒、释两门,一齐寂灭,竟无继起者。”

袁枚在文中例举了乾隆初杭州文人如厉鹗、杭世骏外,还有朱樟、吴城、汪台、金志章、张湄、施安、周京等诗人,另有诗僧如让山(释篆玉)与释明中,他们结伴常去西湖燕集,饮酒赋诗;春日赏桃游春,夏日赏荷避暑,秋日赏秋看红叶,冬日里赏雪观梅,各有诗集。有一年秋,这一干人到南屏山,遇雨。诗人们以《秋日南屏坐雨》为题,各作诗,上文中袁枚认为其中有甚为可爱的好句。

清*顾之珽《秋日南屏坐雨诗》

“迎眸秋景入山窗,冷翠凉飚近佛幢。插汉浮图破烟霭,倚天石骨写崆峒。

游踪杖底何能遍,诗思人闲未肯降。试听疏钟流响处,雨余空涧答淙淙。”

清*周京《秋日南屏坐雨得东字诗》

“雨脚西驰云脚东,半空飞洒翠玲珑。双峰阴起下塘湿,合涧泉来满树风。

丈室凉生荷叶绿,寺门香入藕花红。南屏有客留诗去,望尽阑干画远公。”

清*汪台《秋日南屏坐雨诗》

“石壁崚峰手可扪,午钟寂历静无喧。轩窗坐久宜听雨,松竹行穷始到门。

云气半遮山下路,秋光早入水边村。清虚此腹便蔬笋,更欲从师契妙言。”

清*张湄《秋日南屏坐雨诗》

“白日虚櫺秋水环,黄皮旧塔野云关。湖声冷带跳珠雨,铎语遥带泼墨山。

鸟逐渔舟投港外,人依禅榻啸篁间。絺袍无复京尘污,廿载重来鬓就斑。”

清*吴为金《秋日南屏坐雨诗》

“重阴漠漠度长桥,晓过僧庐肯待诏。飒沓雨声穿树腹,模糊云气失山腰。

一凉到骨秋衣薄,半偈明心午磬消。水墨屏风谁画得,清游应不厌连朝。”

杭州之美,不惟西湖,在于湖山兼美。北山一线孤兀,西山群峦纵深,南山襟带江湖。特别是南山,左江右湖;沿江绵延,临湖耸秀。而南屏山,是西湖南面靠湖最近的山,又近苏堤而直通北山。自然环境幽优,山村秀美与水乡旖旎兼备,城乡对唱,渔樵问答,僧俗互参,天人相契。爱杭州者,必爱西湖山水,或更爱南屏胜景。

沿河自治县发现贵州目前最古老人工栽培型茶园

茶叶中国10月29日讯 2008年5月,贵州省茶科所专家在沿河自治县塘坝乡榨子村马家庄发现一片古茶园,茶园呈现规则的几何形状,间距统一,朝向一致,几经考证,茶科所专家认定此茶园为人工栽培,树龄在千年以上,是目前贵州发现的最古老的人工栽培的茶园。一石激起千层浪,该茶园的发展、演变,期间的价值体现和历史渊源藏在哪里?几年来,笔者几经走访马家庄,寻访高龄老人,窥探古茶园的历史典籍,几趟下来,积累了一定的素材,后在务川文联一位朋友的帮助下,在《务川志》上找到了一些佐料。提取这些古茶园的素材,不管是历史的引索还是民间的误传,这些资料,就算是把历史的集体记忆,当作现实的广泛认同。

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土家人懿德相友率部平定西南蛮夷,收复巴渝大片蛮夷割据之地,实现西南安定祥和。因征渝有功,军威显赫,宋真宗赐皇命四道,将他功升宣抚使司,行参将事,责令镇守思州腹地,统治着今黔东北、渝东南几万平方公里的地盘。

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懿德相友心宿故乡,呈求皇命,携妻田氏回到思州,在洪杜县洪岩村(今天塘坝乡红竹村)修洪岩皇城,皇城地处高山之顶,三面环山,古树轧虬,占地500多亩,全部用石头铸成,配以碉堡、瞭望口、烽火台等,经过洗礼的懿德相友,造成的风格与他的经历和地位相配,据传“土皇城”可谓耗资颇巨,气势不凡,千斤巨石铸就城墙,相传,巨石太大没有办法堆砌,懿德相友特地到湘西请神人麻邀子来赶石头,所以,不到3年,整座占地500多亩的皇城一蹴而就,虽全是用当地石料建造,却显示着当时工匠精湛的水平。

懿德相友妻子田氏祖籍云南澜沧江边的景迈,祖祖辈辈居住茶马古道上,自小有喝茶品茶之习俗,随夫来思州时,不曾忘带来茶苗三车(马车)。一日,在皇城脚下的榨子马家坝发现一大片泥色红润、云雾袅绕的土地,认定是种茶的好地方,便将茶苗三车按照“左进三行,右退三列”的排列方式,种茶300亩。

次年,300亩茶园浅芽初露,田氏专程从云南澜沧江请茶师对茶叶进行加工,翠绿的新芽,散发出来独有的清香,撷取几叶,置于杯中,汤色青绿,香气袅绕,回味甘甜,田氏连赞此茶乃茶中绝品,茶叶工匠师也连称赛过家乡云南景迈的古茶。

第三年,田氏的茶园进入丰采期,种茶的皇城脚下的榨子马家坝也因为有了茶,引起四邻八乡人们的关注,不谙世事的村民对这个细叶的茶树产生了好奇,田氏为了回馈村邻,同意周围村民在茶园间苗回家种植。每年清明时节,田氏吩咐置大锅几口,烧水泡茶,馈赠路人,人人有份。一时间,路过此地的商人、农民、小贩络绎不绝,原本人迹罕至的榨子马家坝因为有了茶而掎裳连襼,马家坝每日马声嘶鸣,喝茶猜拳,评书说戏,三教九流出入此间,吆喝不断,好不热闹。久之,这里就成了通往后坪的最大驿站,也是那时候皇城最热闹的集市。至今,榨子村马家坝这个地方至今仍叫马家庄由此得来。

中国茶文化史上有“茶兴于唐,而盛于宋”的定论,然就时代而言,北宋是最具特色的。北宋京都汴京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品饮之雅好举国皆崇,茶文化堪称精绝。宋代的饮茶之风继唐 之后深入到社会各个阶层,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从皇宫、官府的欢宴到亲朋之间的聚会,从各种场合的送往迎来、交际应酬到人生喜庆的礼俗,无处没有茶之清风洋溢、香气飘拂,斗茶、茗战更是情趣盎然,格韵高雅。随着饮茶在社会生活中所处地位的日益重要,宋代茶书的撰述也大大超过了唐人,有20多种,其中不少都成了流传至今的经典,如:赵佶的《大观茶伦》、蔡君谟的《茶录》等。有关茶的诗文、杂著、书画也空前增多。饮茶不仅成了人们物质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进入了上层社会的精神生活,成为文学艺术的主题之一。

思州也出好茶,懿德相友甚是欣慰。

天禧元年(公元1017年),懿德相友到北宋都城汴京(现在河南开封)参事,将当地的茶叶和大米进贡给皇帝宋真宗,宋真宗品尝后啧啧赞叹,称米乃珍品,茶为贡茶。

那时候,作为茶风炽盛的另一个突出表现茶馆的慢慢兴起。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以及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都描述了东京汴河两岸茶坊生意兴隆的繁荣景象。宋代的茶风、茶道盛行天下,京都开封曾是全国界茶文化的中心。马家庄作为皇城茶圃第一驿站,茶馆的出现就再正常不过。如今,在榨子村马家庄,依然能发现高大的石墙和石门,古老的茶杯和茶具,这些历史文物,就是历史的见证和文字表述的契合。

就因为德相友的进茶献米,引得皇帝宋真宗的垂青,北宋年间,朝廷每年都要下圣旨征集懿德相友的茶叶和大米。

从此,皇城上下每年忙得不可开交,清明采茶,秋后征米,进奉皇室。因进茶叶和大米有功,懿德相友也得到了宋真宗的大加赞赏,被封为“黔郡之首”以示褒奖,其妻田氏也被诰封武略零夫人。

据北宋的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记载:思州以茶为土贡”,唐《茶经》更是有“茶之处黔中,生思州……”唐代陆羽《茶经》云:茶之出黔中,生思州……往往得之,气味俱佳。”这样的历史描述和记载,不正是对榨子村千年古茶园有理有据的论证?至今,塘坝乡金竹梯田产的大米仍有“金竹贡米”之美称,不知道这样的称谓是历史的契合还是另外一种沿袭?历史回到公元2008年5月,贵州省茶科所专家在塘坝乡榨子村马家庄发现一片古茶园,茶树树龄均在1000年以上,茶园呈现规则的几何形状,间距统一,朝向一致,茶科所认定此茶园为人工栽培,树龄在千年以上。专家组还在榨子村其他地方发现同等茶龄的茶树散布分落4600多棵,发现其中一棵最大直径0.87米,树高6.4米,树冠铺陈面积达30平方米,树龄古老和树干粗大在全国实属罕见。专家考察一致认为,这是目前贵州发现的最古老的人工栽培的茶园,该茶园的发现,对贵州茶树栽培史和古代茶文化的研究有重要史料价值,对生态茶园建设有巨大动作用。

该茶园是不是北宋“黔郡之首”懿德相友的历史传承和再现呢?这其中值得玩味,更耐人寻味的是,当年田氏为发展壮大茶园,间苗给当地的群众回家种植。

今天,人们除了在榨子村发现连片规则的古茶园外,还在其他村民的屋檐坎脚、田间地块,发现零散分布在全乡的古茶树达到8000多棵,这样的暗合不知是不是对当年那段历史最好的印证?千年前的那份美丽的情醉,在千年后,这个梦正在照进现实。(伍策 作者:陈述义)

【掎裳连襼、褰裳原文及翻译注音】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掉书袋的意思—掉书袋的意思解释是什么 下一篇:排山倒海,排山倒海是什么修辞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