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多深的文化,就不要“掉书袋”,否则闹笑话
“掉书袋”一词出自《南唐书·彭利用传》:“利用对家人稚子,下逮奴隶,言必据书史,断言破句,以代常谈,俗谓之‘掉书袋’。”
有一个叫彭利用的人,说话时爱引用书中的句子,他与妻儿老小和下面佣人说话时,一定要引经据典,也不管用得是否恰当,就断章取义地引用过来,代替自己一般谈话,显得自己很有学问似的,人们都称呼他“掉书袋”。
后来,人们就用“掉书袋”来讥讽爱引用古书词句,卖弄才学的人。
写文章时,引经据典,引用得正确到位,既能增加文章的深度、高度,也能显出作者知识渊博,还可以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歌最爱用典故,用得洒脱自然,恰到好处,又不着痕迹,反而让诗歌文采飞扬,摇曳多姿,表现出很深的功力。
如果文中用得太多,而没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就是名言警句的堆砌,还让人读起来费劲,影响文章的质量。这种一味地引用,就是“掉书袋”。
“掉书袋”不只是讽刺人爱用典,而且也是指用典不当。用典本来是要显示自己高深的学问,如果用错了,不但闹笑话,还显得没有文化。
最近,让国人最关心的就是东航飞机失事,机上132人生死未卜,让人特别揪心,许多网友包括一些明星发文表示关切。
其中一位明星的博文是这样的:“头皮发麻。看到视频,只想到一句话:天地无情,以万物为刍狗。”
有网友在评论区指出,她最后一句引用错了,并且表达的意思也是错误的。她却不服气,一再表示自己没用错。
那么,她到底错了没有呢?
她引用的应该是老子《道德经》第5章中的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老子所说的“仁”,是偏爱、偏私的意思,与孔子所说的“仁”不同,儒家的意思是仁爱。“不仁”,就是不偏爱、不偏私,一视同仁,没有分别。
什么是“刍狗”?古代,祭祀是非常隆重的大礼,用茅草扎成的狗,是用来代替真狗,也就是说“刍狗”是一种祭品。
“刍狗”被当作祭品的时候,是用来献给神灵享用的,人们用绣着图案的精彩绸锦缎对“刍狗”进行装饰,然后把它恭敬地贡奉在祭坛上,显得特别神圣庄重。祭祀结束之后,“刍狗”的使命完成,人们就随意地将其抛弃在路上,任人践踏,这时它只是一堆草而已了。
有用了就爱惜有加,无用了就无情地抛弃,这种前恭后倨的态度变化,实际上反映了人们的分别心,心中是有所偏向的。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的意思是,上天和大地没有偏私之心,不带有任何人类道义和道德方面的感情,没有任何偏向,对万物等量齐观,无差别地对待。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不会因为它有重用就看重它,也不会因为它失去价值就看轻它。
万物生死都是基于它自己的性质,正如北宋文学家苏辙解释说:“死非吾虐之,生非吾仁之也。”死不是因为我虐待,生也不是因为我的仁慈。
天地对万物没有偏私,滋生万物,并不是出于喜爱;降灾致疫,也不是出于厌恶,所以说,万物的生死跟天地有情无情没一丁点的关系。
而这位明星的意思是天地对万物是不讲感情的,很冷酷,把人看得像“刍狗”一样,不当一回事,予取予夺,任意宰杀。
很显然,她不但引用原名错了,还把意思也理解错了。自己错了,别人指出来还不服气,反而显得更了。
由此想到了院士逝世的时候,有许多明星发文悼念,把“国士无双”变成了“国土无双”。
“国士无双”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韩信起初投靠刘邦得不到重用,就逃走了,萧何把他追了回来。刘邦责怪萧何,跑的人多了去了,他不去追,却去追韩信。萧何说,诸侯太容易得到了,韩信是“国士无双”,意思是天下没有第二个。
“国士无双”是指一国之中杰出的人物,独一无二的人才。
这些明星根本没有弄明白“国士无双”是什么意思,正好“士”字与“土”字很像,区别只在于下边的那一画,一个短,一个长。
这些明星是看到别人用“国士无双”这个词,觉得很有文化,因为不知道它的意思,看着差不多,还以为“士”错了,“土”才是正确的,才会出现这样低级的错误。
“国土无双”一出现,当时就被网友们一阵嘲笑。
学习成绩不好,很多人选择了艺术类,因为文化课成绩比普通类低一二百分。艺术院校的学生注重的是表演,戏演得不错,而文化就有点欠缺了。
有些明星表演没得说,可是一张口说话,经常出现常识性错误,念错字的是家常便饭,词语用错地方的也是举不胜举。
没有多少文化,就不要在公众面前树“文化人”的人设,冒充有文化是个高危行为,一不小心就暴露了自己的家底。不懂最好不要出风头,“掉书袋”弄不好,书袋真的会掉下来,砸到脚面上的。
难怪有网友嘲讽:,少说话!
烧脑的同音字|“调”头还是“掉”头?“掉”包还是“调”包?
本文来源于微信公众号:汉字思维(微信ID:xungenhanwen)
我们读一些古代的文献
可能会觉得“掉”字
比较难以理解
《左传·昭公十一年》写道
“末大必折 尾大不掉”
还有我们常说的
“掉书袋”
“掉以轻心”
这个“掉”在古代
并不是指今天的“掉落”
而是别有一番意义
“掉”字古今大不同
试想
一个司机在开车
开着开着
前面写着“前方掉头”
如果“掉”是掉落的意思
“前方掉头”
就变成跑到前面去
头就要掉下来
这样太恐怖了
那么“掉”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掉”字古代何解
“掉”的古文字写作“
”
其实就是用手拿着竹竿
去捉鸟这个动作
从构字来看
“掉”的左边是提手旁
表示手
或者手的动作
右边是“卓”
引申为高或者长
所以“掉”就是
手持着一个高而长的物体
当我们手里拿着一个长长的竹竿
或者拿着个很长的棍子
会是什么感觉呢
那个东西就一直在手里不停地摇晃
所以这个“掉”
引申出来摇晃的意思
《说文》说
“掉 摇也”
由“摇晃”引申为“容易掉落”的意思
“前方掉头”就是说到前面一个摇晃
这个摇晃表示转弯
前方可以拐个180度的弯
就是“掉头”
这样看来
“掉”好像有很多种意思
我们难道都要背下来吗
其实字在词语中的意思
没有那么复杂
我们可以用二分法进行分类
一类是它的本义
跟“摇晃”有关系的
另一类就是它的引申义
是由摇晃引申的“掉落”的意思
然后再从两大类里面
从各个不同的方面去细化一下
从具体的语境里面
用不同的词语去描述它
就会简单很多
“尾大不掉”
这里的“掉”是摇晃的意思
直面意思是
尾巴大了没法摇
摇不动它
据记载
春秋时期楚灵王灭掉了蔡国
然后派自己的弟弟熊弃疾
去管理蔡国 封蔡侯
结果熊弃疾
就是后来的楚平王
很阴险
他本来要代替楚国去管理蔡国
结果他在蔡国收买蔡国的旧贵族
给他们许诺
你们要支持我
我帮你们报仇
什么意思呢
就是我把我哥哥给宰了
欲弑君然后你们拥立我
让我当新的国王
这样的一些行为
被楚灵王的大臣看在眼里
就跟楚灵王说
不要给你的弟弟那么大的权力
否则担心以后会尾大不掉
结果
果然后来在蔡国贵族的拥立下
熊弃疾悄悄在楚国发动
杀死了哥哥楚灵王
自己当上了新的国王
作为交换
让蔡国复国
让它恢复了原来的国家
“尾大不掉”
这个成语比喻部下的势力很大
无法调度指挥
现在比喻机构庞大
指挥不灵
“掉以轻心”
这个词
显然不是心掉在地上
“掉”是非常有画面感的
“掉以轻心”就是你的心晃来晃去
一点都不认真
一点都不定心
这种感觉很轻浮 轻佻
很不认真
劝告别人千万不要“掉以轻心”
就是让TA用全部的心力
做一件事
“掉书袋”
这个词
并不是指吊着一个书袋子
而是拿着书包晃来晃去的意思
拿来显摆
所谓的书袋就是古人的书包
在古代不是每个人都能够读书
能够读书的是少数人
一个富家子弟从学堂下来
拿着个书袋在手里
在牧童 没上过学的人面前
晃来晃去
意思是我上了学
我有学问
其实他可能不学无术
这个就是掉书袋的原义
拿着书包晃来晃去地给人看
好象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读过书一样
所以今天它用来表示
故意用一些深奥 拗口的一些词句
来显示自己有文化
这就叫“掉书袋”
其实它来自一种非常形象的画面
“掉包”
这里的“掉”是摇晃的意思
如今以讹传讹
把“掉包”写成调包
调包计就是在火车站
你拿一个黑箱子
他拿一个黑箱子
你的箱子里有好东西
他的箱子什么都没有
趁你不注意
晃一下
将两个箱子一换
就拿一个空箱子
换了你的好东西
由摇晃这种动态的形象
引申为交换的意思
“调”其实是说话很合理的意思
可以组词调解 音调
但是掉包是一种诈骗
一种偷窃行为
用“调”显然不是很合理
在今天
很多汉字的写法和用法
我们都习以为常
在汉语的学习中
无论这个字有多少种含义
我们也大都只管背下来
不顾它背后的深意
但其实
汉字有源
每一个字都有它
深远的演变历史
乍一看上去
我们可能不理解 想不通
但细究下源头
我们就很容易弄懂
它背后无穷的深意
汉字学习
这样才轻松 才有趣
才能吸取到沉甸甸的
历史与文化知识
课后小题
以下词语中的“掉”
分别是什么意思
A.摇晃 B.掉落
掉泪
掉了个个儿
掉臂不顾
掉队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中的“床”,到底指什么?
中国人心里,如果说有一诗,是共同记忆,那么除了《静夜思》,我想不出第二首。诗很短,只有二十个字: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真是一个天才,他这么一写,好像后世所有望远思乡的诗,都显得是从他的源头过来的。关键的是,他写这首诗的时候,才26岁,在大唐的开元十四年。26岁,就能写出这么流传千古的诗,李白注定是让很多人羡慕的对象。
人家说“佳句偶得之”,他是佳句常得之,最清新的,最朴素的词语,凝在一起,好像完美的不可以被取代,也正是其形式简单,意蕴深刻,因此也成为了中国小孩子的诗词启蒙。
但是对于这篇大作,至今仍是议论纷纷,有人说《静夜思》是改版,原版并非如此,也有的人说,《静夜思》不是什么上乘之作,还有很多专家,对“床”这一意象,有了自己的疑惑。
我们今天,就来慢慢的说一说。
对于说什么古诗词写得不好的人,统统只有一句话,“给你笔,你来写”。
说《静夜思》写的不好的人,主要无非是,认为这首诗歌,太过简单,不华美,也有的人还稍微讲点技法,说诗中二十个字就两个“明月”,这在古代是很大的忌讳。第一句已经写了“明月光”,第三句还来一个“明月”,这无疑是很奇怪的,并且月光已经有光明的含义了,加个“明”,不是显得画蛇添足了吗?
好像还是有点道理,这其中肯定也有版本删改的问题,我们下文再说。我们不妨这次,把重点,放在“低头”这件事上。
李白?“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样洒脱的人物,又曾让力士脱靴,杨国忠磨墨,而他这次,却低头了。
只是在自己的故乡面前,他低头了。李白的故乡,在哪里?是中亚的碎叶城,还是四川的青莲乡?李白这辈子,放荡的连故乡我们后人都无法确定,但是我们唯一知道的,在他26岁,一个在扬州的晚上,他真真切切地思念过自己的故乡。
然后,看见月亮,思念家乡,思念那个人,就成为了我们内心深处的共鸣。张九龄写过“海上生明月”,这是海月,杜甫写过“月涌大江流”这是江月,还有苏轼那看到月亮就想自己的弟弟子由的那种心情,都在里面了。
哪处的月亮,看来看去,其实都是思念的样子。
这就是好诗,真正的诗人,是不会让自己被所谓的华美的形式困住的,或者给自己定下一个什么风格,他们只是想写罢了。而我们评价的,正是那份真情。在后人写的《古唐诗合解》中,也给此诗下了这样一个评语“此诗如不经意,而得之自然。故群服其神妙”,神妙的是什么?
神妙的是,很多人的所思所得,甚至是梦之不得的事物,终于在一个夜晚,找到了自己文字上的皈依。这就是《静夜思》的神妙之处。
很多诗词,都曾有意无意的,被后人再创作。
比如苏轼的《题西林壁》中的“远近高低各不同”就是被后人改的,苏轼原来写的可是“到处看山了不同”,还有崔颢的《黄鹤楼》,人家第一句明明写的是“昔人已乘白云去”,结果后人为了那个“三叠黄鹤”硬生生地改成了“昔人以乘黄鹤去”。
《静夜思》不被改,简直就是对不起他的名气和他的作者了。我们现今知道的有两个版本,一个是宋朝版,还有一个是明清版本,也就是我们平时一直背的那版。
宋代版: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抬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由于宋朝距离唐朝很近,所以这应该是最接近李白原作的版本。我们通过比较,其实发现版本的变化,主要是三处:“看月光”和“明月光”,“抬头”和“举头”还有“山月”和“明月”。
这其实就可以解释我们上文的疑问了,宋代的版本,其实在结构上,手法上,问题都是不大的。我们可以发现,修改点主要就在两个“明月”上,《静夜思》宋代版本的第一句李白并没有写明月如何皎洁,却暗示了月光的皎洁,一直照到了自己的床前,但是后人的版本,不得不说,破坏了这种不言而喻的美妙。
第二个分歧,是在“山月”上。宋代版本的《静夜思》说的是这样一种过程,看见床前明月光,诗人以为是地上的霜,然后自然的起来看一看,原来是山月。但是“明月”却没有“山月”的那种局限性,海月,江月都是明月,“望明月”包含了一切内敛又丰富的感情。这其实也就是一种转变,从李白的个人的体验到一种普适性的生命体验,在这一字之差里,意义已经发生了极大的转变。
有人可能就要问了,床有什么好考证的?
在很多人的想象中,不就是诗人在自己的床旁边,看着透过窗子倾洒而下的月光吗?
但是我们现代的郭沫若先生却提出了一种质疑,如果是我们现在的床,那一定是在客舍里,那么你家里,结过霜吗?郭沫若因此而提出了质疑,在家里的地上,又怎么会结霜呢?这样的质疑确实是很有道理,说句玩笑话,室内冷到结霜,可能李白是顾不上写诗了,说不定自己一个人躲在床上裹着被子呢。
既然提出了这种质疑,我们就有很多人提了一系列的假说。
有的人说床是窗的通假字,就像我们上文想象的那样,诗人在床边窗前,好像也是非常优美的意境。但是我们可能想错了,课本也可能画错了,其实,唐朝的窗户不像现在,不信你去任何一处的园林看窗户,大部分都是固定死的,还贴了一层窗纸,不要说月光倾泻了,哪怕月亮再好,我们都只能看到晕乎乎的光圈。
我们因此也推测出,李白睡的床,只有可能在室外,考虑到客舍的环境,也只有两种可能,一是胡床,二是井床。
胡床有两种样子,一种类似于我们现在的凳子,一种更偏向于现在的躺椅,早在汉代的时候就已经因为汉代的贸易和,进入到了内地。由于它的轻巧便携性,一下子就受到了人们的喜爱,每当出游都会带着胡床,然后随时便于歇息。
到了宋代,就已经非常普遍了,也渐渐衍生出了“第一把交椅”的说法。交椅也是胡床的一种,我们从其中也可以看出,从汉朝到宋朝,一直经过了漫长的发展,中国传统的坐而论道也渐渐变成了坐椅子,同时而变的,还有分餐制被热热闹闹的合餐制所取代,这也是民族融合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我们不妨想下这个场景,在一个月光皎洁的晚上,李白拿了一只胡床,在庭院外慢慢的坐下来,有的时候抬起头看看月亮,低下头的时候,他突然想到了自己的故乡。
并且他没有料到的是,在此后自己漫长的岁月里,他再也没有回过自己的故乡。李白其实也有胡人的血统在,自然在接受胡床这一创造上,也没有任何压力。
也有人认为这个床是井床,李贺也曾写过一首诗,叫《后园凿井歌》,其中有一句“井上辘轳床上转”说的就是井床。辘轳是一种打水装置,所以按照他的意思,辘轳所在的地方,就叫井床。所以李白在院子里赏月,站在井床旁边也不是没有可能,所以把这句诗中的床理解成井床,也是说得通的。
如果要给所有的诗歌排个名,李白的《静夜思》绝对是榜上有名。原因在于它太好懂了,太有画面感了。李白不像杜甫一样,总是苦巴巴的皱着脸,也不像那些后代的诗人一样,总是喜欢掉书袋,不用典故就好像不会写诗了一样。他的诗,一直都有着,明快的审美风格。
但是读懂,很难。我们第一次读出来的是思乡之情,第二次,第三次呢?
你越长大,诗歌其实对你越神秘。
许渊冲先生翻译了四次《静夜思》,早在1984年就翻译过了,没想到20年后又翻译了第二次,一直到现在翻译了一共四次,这不仅表现了许老想把它准确的给外国人看的想法,其实也有许老很多自己在这首诗歌里的成长。他在《朗读者》中说外国人理解不了月亮代表的思乡,他就用了一个比喻句,“月光如水,溺住了思乡的人”。
我现在还是觉得很美,想在下面给大家做个分享,这是许老最早的在1984年的翻译:
A Tranquil Night
Abed, I see a silver light,
I wonder if It’s frost around.
Looking up, I find the moon bright;
Bowing, in homesickness I’m drowned.
我想,我们都被,沉溺了。
文/枕猫
【掉书袋的意思—掉书袋的意思解释是什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