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之道 文武之道一张一驰

更新:09-03 现代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文武之道(散文)

朱宝庆(原创)

我循着时间的长河溯行。在地中海南岸,屹立着一座座金字宝塔。高者四十余丈,塔主诉曰:“余乃古埃及第四王朝法老齐阿普斯是也,在此已环日四千五百周矣。”

极目前眺,林野洪荒,人迹疏稀,只好回头。东顾昆仑巍巍,江河分出。泾渭之间,黄土千仞,农作始兴。问之,说是姬姜之邦,炎黄苗裔也。其始祖名弃,乃有邰氏女姜嫄出旷野,践巨人迹所生。疑其异,几弃而不绝,收养成人。发明农耕稼穑之术,天下得其利,被尊为后稷农神。传十二世,迁徙岐下周原,日益文明。后稷的传人,决心在祖先开垦的黄土地上建筑一座新的金字塔、一座比齐阿普斯陵再高出一千五百级阶梯的中国式的金字塔。这座塔,坐落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源头上,是用精神石料砌成的文明之塔。其名曰:文武之道。

文武之道,是一种根植于农业的文明。是黄河水、黄土地养育的文明,是中华腹地土生土长的文明。这一文明既是姬姜部族的创造,也是夏商文明的沉淀。周文王与周武王使它达到了概念化与人格化的统一。文王姬昌,鉴桀、纣之暴虐,悟春夏生长之德,法耕种培养之方,而成就仁德王道,用以兴周,使西岐昌盛;武王姬发,仰禹、汤之功业,省秋冬肃杀之力,师砍伐刈除之术,而建立智勇权谋,用于灭商,使姬姜发达。文者,仁政也;武者,智兵也。文以正内,武以通外。文则昌,武则发。文武之道,就是成大事的方法,立身、齐家、、平天下不可或缺的至验宝器。

然而,文化只有发育为形态和体系之后,才能流传于后世。姬昌和姬发只是在他们的实践中发明了文武之道,把这种实践经验升华为一种文化形态和思想体系,则是由周公姬旦和太公姜尚完成的。在周文王的儿子中,唯独姬旦重孝笃仁,善于文王之道。姬发继续了父亲的事业,姬旦则承袭了父亲的思想。他辅翼兄长,监护幼侄,训诫长子,营成周,封诸侯,制礼乐,致力于把文王之道付诸现实,并形成一个制度体系,使之代代相传。为此,他把鲁国培养成以仁为核心的王道的典范。五百年后,晋平公使韩宣子聘于鲁,观书于大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为之感动,曰:“周礼尽在鲁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可见,周公的苦心没有白费。姜尚是姜姓氏族的杰出代表。他既是周武王的启蒙先师,又是武王之道的集大成者。他遇到了周武王这个“智者见智”的好学生,圆满地实现了自己的伟大抱负。武王平商而王天下,“师尚父谋居多”、“故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武王死后,姜太公在封地齐国以富国强兵为目标,以利国利民为原则,因俗简礼,通商工之业,便渔言之利,大大发展了以智为核心的霸道思想,使武王之道得以完善。在太公的训导下,齐国不仅享有“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的权利,而且在四百年内,桓公小白首先称霸诸侯,齐之大国地位,与周王朝的历史相始终。

姬旦封鲁而出孔丘,姜尚封齐而出孙武。鲁国与齐国分别是文武之道的典范。同时,又是冶炼文武之道的两座大熔炉。经过五百年的燃烧,这熔炉开始破裂熄火,姬、姜末日,鲁国亦不免礼崩乐坏,齐国则一再自相残杀。但当这两座熔炉接近熄灭的时候,炉膛内已经冶炼出了两个千秋不坏的金刚之身,这就是鲁国的孔子和齐国的孙子。司马迁坚信周公与孔子有衣钵关系。他说,天下称颂周公,言其能论歌文武之德,宣周邵之风。幽厉之后,王道缺,礼乐衰。孔子修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然“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衣钵何以传焉?只好说文化的发展与财富的发展不同道。财富起落于六合之内,更替于日月之间,不可凭空也。文化则借于一定的载体和氛围,因袭于时空之外。文化的流传是一部心理史,是启示与感应的过程。孔子自己说:“甚矣吾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梦见周公!这便是孔子与周公之间的心灵感应。周公在天之灵,知国之不可久矣,惟心不老,治周礼王道于孔氏之学,方能万古长青。于是乎,以梦示丘,将文王之道,变做理论与哲学,以诲万代。感应是生命的本能,是追求自己对象的心理冲动。所谓“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德与情从其类也。这种本能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操纵着人的心理追求,实现着古今中外不朽灵魂的撞击,千年之精神文明史,即是一部心灵感应史。“云从龙,风从虎”,“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孔子与周公如此,孙子与太公亦如此。齐国世传太公遗风,武王霸道。管仲与齐桓公有杀身之仇,然桓公爱其才而重用之,任之以政,遂能通货积财,富国强兵。齐人皆悦,诸侯皆信,故天下英俊归焉。陈公子完奔齐,桓公重用之,是为孙武之祖也。日本人新井白石(1657-1725)认为,孙武师于《管子》,有所自得而作《孙子》,当为真灼之见。管仲的思想是太公之法在春秋时的再版,孙武师《管子》,即感应于太公也。《孙子兵法》,就是武王之霸道与太公之智权的理论化和哲学化。孙武、孔丘之学成于齐鲁,恨不为齐鲁所重。故孙武隐现于句吴,孔丘游历于列国。墙内开花墙外红,天赋其风化传种之大任也。盖文武之道,兴起于西北黄土高原,成熟于山东齐鲁大地,传播于全中国、全世界,这正是黄河文化发展的道路。大河西出,环于周岐而东,横越齐鲁而入海,以通达于五大洲矣。至今,孔子与孙子,作为中国文化的文武两大圣人而荣誉寰球,显示出文武之道蕴涵着极强大的生命力。

文武之道者,阴阳之道也,性反而用合。文者王道,阳刚之性,正本以生善,内以信,外以礼,守仁而取义;武者霸道,阴柔之性,强末以除恶,内以谋,外以力,凭智而趋利。二者若江与河之不可同流也。伯夷、叔齐往归西伯者,趋文也;其谏姬发于道,义不食周粟者,嫉武也。可见文武不同道者一也。周公子伯禽封于鲁,变其俗而革其礼,三年而后报政周公;太公姜尚封于齐,从其俗而简其礼,五月而报政周公。周公知齐简政近民,民必归之,叹曰鲁之后世其北面事齐矣。可见文武不同道者二也。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孔子曰:富贵不以其道不处也,贫贱不以其道不去也。一个以利益为本,一个以道义为本。可见文武不同道者三也。不知之别者,犹不知水火之性也。缘木求鱼,岂有获哉?不知性,不为用。然“一阴一阳之谓道”。虽“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然合文武之道而为用者,方为君子。“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皆对立而统一也。“天地变化,圣人效之”。故舟楫之利,以济天下;弧矢之利,以威天下。“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文武之道,不可缺一,必以互补。文治无威,必借武之力而为法令;武功无名,必仗文之理而为义师。故文武殊途而同归焉。文以蓄力,武以建业;文以昌盛,武以富强;文以传国,武以安邦。子曰:“有文事必有武备。”老子曰:“以正,以奇用兵。”孙子曰:“令之以文,齐之以武。”都是讲文武合一的。偏废必危。 “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武张之,文弛之;张而不弛必暴而崩,弛而不张必弱而衰。文武必分而知之,合而用之,方有大成。文武之道,分合之道也。

我仰目文武之塔,赫然出现两个大字曰:“名利!”压得我一时喘不过气来。适迎白云飞渡,乘而扶摇于太青。下视之,山珠江线,邈邈然,茫茫然,不见人迹。自视无形,唯一息魂魄悠悠于天地之间。始悟:文武之道者,吾心血来潮而生之英雄梦也。

《毛选集》成语典故(243):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原文:“你们的缺点主要是把弓拉得太紧了。拉得太紧,弓弦就会断。古人说:‘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现在“弛”一下,们会淸醒起来。过去的工作有成绩,但也有缺点,主要是“左”的偏向。现在作一次全面的总结,纠正了“左”的偏向,就会做出更大的成绩来。

《对晋绥编辑人员的谈话》(《毛选集》第四卷)

出处:“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出于《礼记.杂记下》:“百日之蜡,一日之泽,非尔所知也。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蜡就是年终祭礼。有一次,子贡跟孔子看祭礼时,说我不知道参加祭礼的人都这样狂欢,到底快乐在什么地方?孔子说,一年三百六十天就这一次大祭,都在这一天承受君王的恩泽,这是你们不能理解的。人们忙碌了一年,好比把弓弦拉紧;现在休息欢乐,好比把弓弦放松。只把弓弦拉紧而不放松,文王和武王都不能这样做;把弓弦总是放松而不拉紧,文王和武王也不能这样做。把弓弦拉紧而又适当的放松,这就是文王和武王管理国家的道理。

浅解:毛在《对晋绥编辑人员的谈话》一文中引用“文武之道,一张一弛”这一成语,意在告诉人们,工作和学习过程中,要像拉弓一样,一紧一松,时紧时松,有节奏地进行,这样才能不断前进。松而不紧,就产生右倾,思想不能进步,工作不能搞好;反之,效果也不一定好。因此,在工作中既要发挥最大的干劲,又要善于休整,这样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旺盛的精力,把工作搞得好上加好。

嘉诗说联丨文武之道尽在一联中,难怪毛如此钟爱

视频加载中...

在吉安市青原区的富水河畔,有一个古村,名叫渼陂。这个村落始建于南宋,被誉为“庐陵文化第一村”。村内有一幢名叫“唯吾德馨”的清末民居,民居的书房墙壁上有一副对联:“万里风云三尺剑,一庭花草半床书”。当上联的金戈铁马与下联的平淡恬静相遇,便很好地诠释了“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的道理。

说起这副对联的来历,可以追溯到明末名臣左光斗,他是“东林六君子”之一,也被称为“铁面御史”,后因对抗权宦魏忠贤而下狱致死。左光斗曾自撰一联“风云三尺剑,花鸟一床书”,后来渼陂村的读书人仰慕左光斗的气节,便对此联进行了再创作。

渼陂村是一块红色热土。当年,红四军曾把江西省苏维埃设于该村;1930年,毛也曾在此地居住,他在看到这副联后赞不绝口。新中国成立后,毛还亲手书写此联,挂在中南海的菊香书屋,直至去世也没有取下。

纵观毛的一生,其实也是此联的真实写照。他为中国运筹帷幄,南征北战,可谓“万里风云三尺剑”;同时毛一生嗜书如命,手不释卷,在他菊香书屋的卧房内,有一张宽达五尺的床,睡觉的半边高,靠墙的半边低,而低的这边几乎被书籍占满,“半床书”,真是一点不假。

古人读书讲究“三上”,即“枕上”“厕上”和“马上”,毛把“枕上”读书演绎到了极致。一代伟人用自己的亲身实践告诉我们,活到老学到老,因为一切答案都能在书中找到。

总策划/夏似飞

统筹/文凤雏 赵雨杉

执行/李茁 朱玉文 王华玉 朱晓华

文案/张嘉诗 刘煦华(实习生)

出镜/张嘉诗

拍摄、剪辑/戴钺

设计/袁向群

免责声明:华声在线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文章仅是作者个人观点,不应作为投资依据。读者应详细了解所有相关投资风险,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部分文章是网络作者投稿发布,版权归投稿作者所有。作者应对文章及图片的真实性及版权负责。一旦因此引发版权纠纷,权利人提出异议,华声在线将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删除相应内容。侵权责任由投稿者自行承担,如由此造成华声在线损失,投稿者应承担赔偿责任。如对本文有任何异议,请联系我们38160107#(#改成@)qq.com。

【文武之道 文武之道一张一驰】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文本豪客电子书下载【文本豪客十大合集】 下一篇:文武合一 文武合一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