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而治是什么意思,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是什么意思

更新:09-05 现代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什么是“无为而治”?奉行这种理念的国家会是什么样子?

“无为而治”是一种理政理念及方式,儒家与道家都对其进行了阐述。

论语·宪问》说:“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孔子认为舜帝能够举贤任能,将天下事分配给四岳、伯禹等贤臣去治理,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把国家管理得十分有序。在举贤任能之后,作为君主的舜帝便可恭己南面,不再过多地去干涉下属的工作,放任无为而已,这便是儒家理想中的“无为而治”。要想达到这种治理模式,首先得确保君主是一个大德大圣的明君,其次臣子们也都是德才兼备的君子,在他们的相互配合之下,君主总领大局,臣子分管局部,前者逸而后者劳。无为的是君主,有为的则是大臣。

与儒家不同,道家也有一套“无为而治”的理论。,他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如果“我”是统治者,那么“我”将放弃欲有所为的打算,通过无为将自我拉回幕后去,让百姓在“道”的作用下,自行变化、自行忠正、自行富强、自行质朴。这是因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缘故,就如在重力的作用下,水具有向低处流动的趋势一样。在“道”的作用下,万物也通过“自化”的方式,复归于正、复归于朴。

如果说风平浪静时的大海是最安全的,那么太平无事的局面也是最为理想的,要想保持住这种局面,就应当坚守无为而治的原则。

道德经》:“爱民,能无为乎?”

儒家把无为而治寄托于人的能动性上,渴望通过“修身”把人教育成为能够“齐家平天下”的明君和贤臣。明君举贤任能,贤臣忠于所事,大家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框架下相安无事,使得君主不必为政事而操劳,能够恭己南面、无为而已。在儒家看来,无为而治是一个目标,要经过多年的励精图治才能实现。所以魏征在给唐太宗的奏疏中说希望陛下“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把贤臣都放在合适的位置上,使“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这样,待国家步入正轨之后,便可“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了,到时只需遵循祖宗之法、先皇之教就可以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因此,儒家认为无为而治的前提是国家的纲纪、法律和制度发展成型并完善,之后才遵循着它们去理政。这种想法忽略了一个基本的事实——任何东西都是处在永恒发展、不断运动变化之中。世上从无十全十美之物,也不可能存在真正“完善”的制度,把无为而治放在制度发展完善之后,这等于说它永远也无法实现,因为制度永远都是在完善之中。

与之不同,道家把无为而治建立在“道”的上面,“道”不是人所能建立的,人只能遵循它。这就得理解道家独特的逻辑——有对应实,无对应虚。用实物堆砌起来的墙壁能够阻挡猛兽与阳光,但是倘若房子的内部是实心的,没有空虚空间,那么它就毫无用处。所以“有”的意义在于它能够把“无”隔离出来,让我们享受到“无”的效用。纲纪、法律与制度就如墙壁一样,在它们的框架形成之后,“有”便退居幕后,“无”对于治理的作用开始生效,它通过镇之以静的方式,将万物万民皆归于本正,使其实现自化。

如果在确立纲纪、法律与制度之后,还要多行妄作,不断变更纲纪,颁布更多的法律,制定更多的规章制度,这就像不断地加厚屋子的墙壁一样,只会使我们的活动空间变得越来越窄小,乃至于窒息。这种做法就是有为而治,老子称之为“天下多忌讳,而人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物滋彰,盗贼多有。”正确的做法是,在纲纪、法律与制度建立之后,就应清净无为,让“无”或“道”来治理一切,就如房子盖起来后,就不再改造墙壁,而把重点放在如何充分利用内部的空间之上,进行布置、装饰,使自己过得舒服。

儒家把无为当做有为的目标,道家把无为视为治理的手段

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

汉朝前期,道家无为而治的理论开始走向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一幅独特的治理景象。

从春秋战国到秦朝,百姓从未过上想要的太平日子。在战乱年代,各国皆急耕战之赏,实行兵农合一的政策,导致农民无法安于土地,经常要服劳役。秦朝建立后,内兴功作,外攘夷狄,不仅向农民收取重税,而且还经常让他们去远戍,导致“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

汉朝承兵荒之后,天子不能具醇驷,将相也只得乘牛车。刘邦与萧何知道,要想使国家恢复秩序,就得先让百姓回归本业,令其能够专心农事,实现自给自足,然后再贡赋给官府。因此,汉朝初年便勒令“兵皆罢归家”,结束兵农合一的历史。接着又接连免除天下田赋,令百姓能够养活自己。然后再废除前朝苛法,使法令简而易行。汉初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欲使百姓安于耕种,远离巧利,能够“为腹不为目”。

刘邦与萧何在确立汉家纲纪之后便相继死去,不久曹参就入朝拜相。他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不再去动已经建好的那堵“墙壁”,既不完善制度也不变更法度,而是在这座“屋子”夜饮醇酒,无所作为。这样做一方面是基于吕后权势逼迫的现实,另一方面又是出于黄老之术的理念。曹参在治理齐国时就曾接受盖公的教诲,明白“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的道理。

在纲纪建立之后,就不必试着再去完善它、增损它,而是要镇之以静,让“道”发挥作用,使百姓自正、自化。在当时,只要没有人变法兴作,那么百姓就会遵循社会规律,继续专注农事,通过勤劳耕种来使自己过得富足。

萧规曹随避免朝政动荡,同时与民休养生息

到了汉文帝时期,依然推行无为而治。朝廷没有对纲纪进行变更,法令也是有减无增,收孥连坐、诽谤、妖言、盗铸等名目繁多的律令都相继废止;之后又除秘祝、除肉刑,规定平民可以通过输送谷物来获得官爵或者减免刑罚,对百姓的监管更加宽松。

文帝还经常带头耕种,劝课农桑,重视民生建设,关心百姓疾苦。他因不忍杀伤士卒,便令陆贾出使南越,只要赵佗去除帝号,就不会干预其国政事,恢复南北通使;对于匈奴,一边恢复和亲,一边又练兵讲武,文帝令周亚夫屯兵以备之,匈奴安分则和亲通好,不安分则出兵反击。彼时吴王已老,文帝不想削藩而激乱,破坏清净太平的局面,所以赐给吴王几杖,安抚其心,待其年老而终,则藩国可渐削。又叮嘱景帝说:“即有缓急,周亚夫可任将兵”,是文武都已有防备,结果为晁错暴力削藩所误。

汉文帝的无为而治表现在“清静”二字,他不愿折腾百姓,只遵循着“道”来治理,临终之前仍不忘下令“毋禁取妇嫁女祠祀饮酒食肉”,不想因国丧而折腾他人。在他当政的时候,贾谊这样的贤臣不能被重用,邓通这样的幸臣却富甲天下;张释之驻守云中,十年不得调升;淮南王受宠尊贵,可以不必伏法;张武贪金受贿却不被免官,反而还要发御府的金钱给他,以愧其心。

从儒家的观点看来,汉文帝绝非理想的君主,他既不重用贤臣,又容忍了腐败;既未恢复礼仪,又先黄老而后六经,并非尧舜之君。从法家的观点来看,汉文帝不懂驾驭群臣,导致藩国坐大;不重视法令,致使盗铸屡禁不绝;又不推行耕战,所以没有开疆拓土,称霸于诸侯;他还不懂变更法度,厚敛于民,所以连个露台都修不起。然而,

汉武帝登基之时,经过多年的无为而治,汉朝的国力已趋于鼎盛。《汉书》描绘说:

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

然而,不久之后“无为而治”便被好大喜功的武帝所摒弃。他南平百越、北击匈奴,积极开疆拓土,却以百姓的利益为代价,令桑弘羊通过均输、榷酒、盐铁官营等手段来与民争利;又重用张汤等酷吏,不断颁布法令,加密法网,用刑罚来绳治“奸民”。最终导致“天下虚耗,人复相食”的惨剧,使全国的户口数足足减少了一半。所以武帝晚年追悔莫及,下罪己诏,欲重修文景之政

对于汉朝的百姓来说,他们更向往的是文景时期的平淡无为之世,而痛心于汉武帝时期的所谓武功“盛世”。

汉武帝通过消费前人的积蓄来打造“盛世”

道家所主张的无为而治并不依赖于明君与贤臣,而是遵循“道”的作用。这样的盛世真正属于万民而不是属于某个帝王或某些名臣——是庶民的盛世。历史的舞台不再被帝王将相们所占据,在他们的无为避让之下,平民百姓走上舞台,成为了主角。

在无为而治的国家里,一般都会有这样的特征:

①、王侯们的斗争让位给百姓的民生建设,统治者的影响逐渐淡化,“道”发挥作用,百姓实现自化、自正、自富和自朴;

②、清静的社会风气逐渐形成,官吏不断加强监管的趋势被逆转。民风逐渐质朴,犯罪率不断减少,致使法令也跟着锐减;

③、天下太平无事,也就不需要太多办事的官吏,此所谓“省吏不如省官,省官不如省事,省事不如清心”,在清静无为的国家里,庞大的官僚机构逐渐瓦解;

④、朝廷轻摇薄役,不与民争利。官府在百姓富足的基础上,通过赋税来维持运作;

⑤、国家不对外扩张,始终爱好和平。夷狄来侵犯就通过武力将其逐出国门之外,如果来通好就热情接待,彼此互通有无、不存芥蒂。

什么是“无为而治”?

老子“无为而治”思想作为一种之术,对后世安邦影响很大。如唐初推行垂拱而治,出现“贞观之治”;明初力推“休养生息”政策,出现了“仁宣之治”......中国历史上的太平盛世,都是直接或间接在“无为而治”的理论指导下取得的。

01

“无为而治”是老子之道的核心,他的一整套方略都是围绕这一思想展开的。

老子主张:“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用“无为”去处事,用“不言”去教导百姓。“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不可妄为,不可强为,要顺其自然、“自然无为”。做君王的须知民意、顺民心,让百姓自然发展。“去甚,去奢,去泰”,即去掉极端的、偏激的、奢侈的为政态度,也就是要求君王为政不要对百姓太苛刻,不把个人意志强加给百姓。“圣人”就是得“道”的君王,他是没有固定意志的,他以百姓的意志为意志,百姓意志好的要善待,不好的也要善待,这样就得到了大善;百姓意志可信的要待以诚信,不可信的也要待以诚信,这样就得到大信。这就是“无为而无不为”,通过“无为”而达到了最积极的“有为”。

02

“无为而治”是一种高明的艺术。

老子认为最好的统治者是“太上不知有之”,不知道有你的存在,是“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好的统治者是悠闲地治理自己的国家,很少向百姓发号施令,事情成功了,百姓未受任何侵扰,百姓都说自己本来就是这样。这样的帝王便可“无为而无不为”了。

03

“无为而治”也是古代帝王统治术的总结。

老子指出:“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国家是非常神圣的东西,是不能勉强去治理的,谁去人为地治理天下,谁就会把天下搞乱;谁要用心地把持天下,谁就会失去天下,帝王应“以无事取天下”。

“无为而治”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子呢?老子设想一个“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没有阶级,没有,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这样的社会理想为后代中外哲学家所借鉴,影响深远。

04

“无为而治”是为了达到“无不为”的顶峰。

有些人觉得《老子》这个“无为”跟市场经济是不吻合的,甚至是背道而驰的。“无为”是消极的,而市场经济讲的是积极有为。这些人是把“无为”理解错了,把“无为”理解为无所作为,理解为什么都不做。

实际上,《老子》这个无为不是不做,而是不要人为地去做,就是不要妄为,不要强为,就是要顺其自然,就是不要违背自然规律地去做,当然也指不要违背市场规律去做。我们说在市场经济大潮当中,一个企业家,如果你去妄为,你强行去为,你违背市场的规律,这样做的话,你肯定会失败。所以《老子》的无为不是消极的,他是最深层次的,就是说不要为了一个外在的利益、一个所谓的经济指标、一个个人的需求而违背了自然规律,违背了市场规律,尤其是违背了整个企业的人心,这样去做,一达不到目标,二就是达到了目标也很快就会垮掉,这才是《老子》“无为”的真正意思。

《老子》讲无为的目的是什么?是无不为,最后的目的就是什么都为了,什么都成功了,这是他的核心思想。这就是“为”和“无为”的辩证关系,从“无为”入手,最后要达到一个“无不为”的顶峰。

《道德经》中的“无为而治”是什么意思?

大家好,这次我们讨论的话题是“无为而治”,这个词在企业管理,国家治理中经常被提起,那么什么是无为而治?

答案是否定的,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游手好闲,无所事是,无所作为 ,而是通过为达到无为,通过无为达到无所不为,通过无所不为达到无为而治,老子道德经中是这样讲述无为和无为而治的。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为 无 为 , 则 无 不 治 。

无为是老子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有人以此来指责老子的思想消极,其实是这些人没有了解老子无为的真正内涵:无为就是通过不断减少自己的表现欲、控制欲等各种有为的欲望,使这类欲望损之又损,最后到了没有这类表现和控制的欲望了,就可以真正把自己从具体事务中解放出来,去干更大更重要的事,从而达到无所不为的程度,即老子所说的无为无所不为。

理解无为很难,理解为无为更难。如果做到了为无为,就没有什么不可治理的了。为无为的意思就是:做的目的是为了不做,就是为不做而做,这就类似于挑水吃中的挑水是有为,铺管道吃水中的铺管道也是有为,两者同样都是为,同样都是为了有水吃,但前者是单纯的“为”,后者就是“为无为”就是以后不再为了吃水而再去“为”,所以做到了为无为,才有可能做到无为而治。

首先是:

虚其心,实其腹

这里的心指的不是心脏,指的是人的意识、胸怀、以及心灵层面。虚其心就是让自己的心胸更加的宽广,更加的忘我,更加的虚怀若谷。而处处为自己着想,处处表现自己,整个念头和想法都是为了一己私利,那这就不是虚其心。虚其心指的是去掉自私自我自利的想法,让胸怀更加宽广,让心灵更加的沉静,这样的一种状态。

“实其腹”指的是,让自己有内涵,有肚量,有水平,有能力。虚其心实其腹,两者结合起来就是让胸怀更加的宽广,有利他之心,没有自私自利自我的念头,目标不是为了自己活着,同时又有很大的能力和水平,很有内涵,很有肚量,这样就为做到真正无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是:“弱其志,强其骨”。志指的不是志气和雄心壮志,指的是强烈的自我的欲望,强烈的自我满足的欲望,这种欲望越少越好,如果一个社会人人都算计,技巧,计谋,思智辩聪一类的东西盛行,人人都想自己有为而不惜损害他人和自然环境,这样的社会是不可能治理好的。强其骨指的是身体的强壮,有骨气,有正气,有担当。勇于承担,勇于献身的精神,为了民族和国家的利益自我。做到了这些无为而治就是水到渠成事。

无为而治首先是要具备两个前提:

第一个是要做到无为,怎么做的无为,前面已经讲了,只有做到无为了,下来才能谈无为而治。

第二个是前提,你是一个,不论你的是一个家庭,一个部门、一个企业、一个单位或国家,必须有其他人作为治理的对象。

其次还有两个重要的的基础,第一个是要了解自然和社会的规律(有道),并有按规律行事的自觉(有德)。两者合起来就是老子所说的有道德。第二个就是你要爱这个组织和组织中的成员。如果一个国王不爱民的话,视民如草芥,不关心的生活,这样的国家是不可能治理好的。全心全意为服务除了体现爱民更多的是体现的后面的无为,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愿望,想法去作为,而是为了满足大众的愿望和想法去作为。

小到一个企业也是一样的,如果一个企业的不为员工着想,只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让大家为他个人的目标去拼搏去做,这样企业是不可能长期持续发展下去的。反之企业才可能做大做久。大而强的企业不仅是为本公司的员工着想,还要为社会大众着想,这样的公司才能做大做强。

首先是上无为而下有为,要无为,要放手,处在其下的人员是必须要有为的,这里的无为主要是针对的。

其次是只看不做,只看不做是只当教练不当球员,不能自己上场踢球,这是无为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如同种庄稼,把阳光,空气,水分,土壤,种子,肥料,这些条件准备好,庄稼自然会生长,而不必要拔苗助长。把条件和环境准备好,哪些不足哪些跟补上,这才是必须做的。

第三就是适度装傻:要给下属试错和犯错的机会,任何人的成长都需要这个过程,装傻就是听见装作没听见,看见的装作没看到,想到的装作没想到,会做的装作不会做,能说装作不能说,能干装作不能干,知道装作不知道。只有这样才能让下属去想去做,下属才能提高才能成长。

第四就是要心正身正,不要去搞一些伪装的套路,没用的,因为这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上有玩巧的和虚伪的,下玩的更厉害,因为下边一线操作的人更接近实际,更能识别真伪,自然有其对策,得不偿失。身正自然不令而行,身不正自然虽令不从。为什么很多执行力不够呢?因为很多伪装的太多了。

第五是要顺其自然,按规律行事。只有顺其自然了,好结果自然就会呈现。真正的好是无为的,这是的最高境界。

这就是本篇讨论的话题,喜欢的请多关注,咱们下次见!

【无为而治是什么意思,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是什么意思】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无为而治【无为而治是老子还是庄子】 下一篇:无事生非的意思【无事生非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