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原意,不看不知道
很多古语,在现在的用法,已经不是它在古时的本意了,而它的本意,往往也不被大家所了解。今天就聊聊“是可忍,孰不可忍”这句话。
“是可忍,孰不可忍”大家现在都还挺常使用的,一般用在我们觉得忍不了的事情上,这样来一句,很有文化也很有仪式感。
“不能忍”的时候,用这句话,是现在大家对这句句话的普遍理解。甚至你要是百度一下查一下,解释也是说:“如果这样的事都可以被容忍,还有什么是不能容忍的,形容不可容忍到了极点”。
但其实,这句话的本意是:这样的事都能忍心去做,还有什么事做不出来。
“是可忍,孰不可忍”,出自孔子之口。事情的背景是这样的:春秋末年,鲁国贵族季孙氏操纵朝政大权,他自己放肆到,在家设置“八佾”这个只有周天子才能享用的大型舞乐队,严重违背了周礼,孔子气愤地说:“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这里孔子并不是说,季孙氏这样做,让孔子自己觉得忍受不了,他的意思是,季孙氏这个人,连这个都做得出来,还有什么事是做不出来的。指他会做出更加无理的事来。果然,没过多久,季孙氏把鲁昭公赶到齐国,把鲁哀公赶往魏国。鲁国大乱,孔子也只好去了齐国。
解释一下“八佾”:八佾,宫廷乐舞制,八人一行为一佾,八佾则是八八六十四人,六佾是四人,四佾是三十二人。按照周礼制定的礼法要求,应该是天子八佾,诸侯六,卿大夫四,士二。季孙氏是鲁国三桓之首,按照今天的说法,就是鲁国的新兴地主阶级。周朝天子可用八佾,鲁昭公应用六佾,季孙氏为正卿,按规制只能用四佾。
所以“是可忍,孰不可忍”这句话,要是按照孔子的原意,应该是用来形容胆大妄为的人的所作所为的。这个忍,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忍耐,而是忍心的意思。
但是发展到现在,变成了对方的所作所为让人忍受不了的意思了。
像这样词意从古到今由于约定俗成的理解而发生了变化的,不止这一个,有些甚至褒贬都发生了变化,很有意趣。咱们有空再聊。
理解《论语》第三篇第1章-“是可忍,孰不可忍”究竟什么意思?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孔子谈到季孙氏说:“他用天子才能用的八佾在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都忍心做得出来,还有什么事能忍心做不出来呢?”
孔子谓季氏
季氏:季孙氏,鲁国大夫。
孔子谈论季孙氏。
八佾舞于庭
八佾(yì):古代奏乐舞蹈,每行八人,称为一佾。天子可用八佾,即六十四人:诸侯六佾,四人;大夫四佾,三十二人。季氏属于大夫,应该用四佾。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忍:忍心,狠心。
这句话很常见,一般解释为对某事忍无可忍的意思。这里指季孙氏使用天子礼乐这种事情都忍心做得出来,那还有什么事不忍心做的呢?
本篇是孔子对于僭越礼法行为的愤慨。《论语》的核心思想之一是克己复礼,这个“礼”就是周礼。当看到一个诸侯国大夫按照天子的礼仪来表演礼乐和舞蹈时,孔子不禁大怒。
“礼”代表着一种修身与的文化精神,它不仅是社会规范,也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制度。孔子主张以礼,即采用礼法制度来规范君臣和臣民的关系,让每个人都能各就其位,严格遵循等级尊卑。君王有君王的样子,臣子有臣子的样子,百姓也有百姓的样子。如果下级僭越,逾越了礼法,那就是大逆不道。
在春秋时期,法制还不发达。古时候讲究君权神授,天子需要依靠一整套礼仪来行使行政权力。这一套权力机制就是礼法制度。因此“礼”在运作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历朝历代都十分重视礼制,对于越礼行为严加惩罚。如果有臣子冒用天子礼仪,那就是大逆不道,视同谋反。
对于季孙氏公然采用天子礼仪,孔子勃然大怒,斥责其无法无天,什么事都做得出来。
现代社会,封建社会的礼法制度早就被淘汰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观念也已被丢弃。但是孔子关于人人都应该遵守道德秩序,不得逾越职权,这个思想得到了延续。如果社会缺乏秩序,没有道德规范,那么社会就会乱得一团糟。
总之,孔子对于季孙氏的评价在当时来说不为过。现代社会,如果人们僭越了礼仪,做了不符合身份的事情,也一样要受到谴责。
关注我[心],每天分享《论语》和《道德经》,实事求是,以现代社会视角解读。
【是可忍孰不可忍;是可忍孰不可忍出自于哪里】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