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可忍孰不可忍什么意思;成语是可忍孰不可忍什么意思

更新:09-08 现代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理解《论语》第三篇第1章-“是可忍,孰不可忍”究竟什么意思?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孔子谈到季孙氏说:“他用天子才能用的八佾在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都忍心做得出来,还有什么事能忍心做不出来呢?”

孔子谓季氏

季氏:季孙氏,鲁国大夫。

孔子谈论季孙氏。

八佾舞于庭

八佾(yì):古代奏乐舞蹈,每行八人,称为一佾。天子可用八佾,即六十四人:诸侯六佾,四人;大夫四佾,三十二人。季氏属于大夫,应该用四佾。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忍:忍心,狠心。

这句话很常见,一般解释为对某事忍无可忍的意思。这里指季孙氏使用天子礼乐这种事情都忍心做得出来,那还有什么事不忍心做的呢?

本篇是孔子对于僭越礼法行为的愤慨。《论语》的核心思想之一是克己复礼,这个“礼”就是周礼。当看到一个诸侯国大夫按照天子的礼仪来表演礼乐和舞蹈时,孔子不禁大怒。

“礼”代表着一种修身与的文化精神,它不仅是社会规范,也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制度。孔子主张以礼,即采用礼法制度来规范君臣和臣民的关系,让每个人都能各就其位,严格遵循等级尊卑。君王有君王的样子,臣子有臣子的样子,百姓也有百姓的样子。如果下级僭越,逾越了礼法,那就是大逆不道。

在春秋时期,法制还不发达。古时候讲究君权神授,天子需要依靠一整套礼仪来行使行政权力。这一套权力机制就是礼法制度。因此“礼”在运作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历朝历代都十分重视礼制,对于越礼行为严加惩罚。如果有臣子冒用天子礼仪,那就是大逆不道,视同谋反。

对于季孙氏公然采用天子礼仪,孔子勃然大怒,斥责其无法无天,什么事都做得出来。

现代社会,封建社会的礼法制度早就被淘汰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观念也已被丢弃。但是孔子关于人人都应该遵守道德秩序,不得逾越职权,这个思想得到了延续。如果社会缺乏秩序,没有道德规范,那么社会就会乱得一团糟。

总之,孔子对于季孙氏的评价在当时来说不为过。现代社会,如果人们僭越了礼仪,做了不符合身份的事情,也一样要受到谴责。

关注我[心],每天分享《论语》和《道德经》,实事求是,以现代社会视角解读。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到底什么意思。孔圣人为何事情如此生气!

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而春秋时期八佾,是一种宫廷乐舞制,八人一行为一佾,八佾则是八八六十四人,六佾是四人,四佾是三十二人。同时按照周礼制定的礼法要求,应该是天子八佾,诸侯六,卿大夫四,士二。孔子认为春秋时期天下大乱、诸侯之间互相攻伐就是因为周朝礼仪崩塌所致所以极力宣传维护周朝礼仪制度并推行儒家学问。

季氏,即季孙氏,春秋战国时期,鲁国三桓之首。掌管鲁国军事数十载、飞扬跋扈。按照周礼、鲁昭公应用六佾,周朝天子可用八佾。可是季氏却不管不顾、故意打破规矩,在一次自己仪式上、偏要设置六十四人的大型舞乐队。孔子谈到季氏时,就说:“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现代人一般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这也可以容忍、那么还有什么不可以容忍的呢!以此表达忍无可忍!的确按照现代字面意思解释没错但如果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意思也许真的有所不同。

根据记载:春秋时期、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并非当做忍无可忍的意思来讲、试想以当时孔子的社会地位根本无法与季孙氏抗衡有怎么会说出忍无可忍的话呢、难道只是嘴上说说嘛!显然不是。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此处忍字当忍心讲、容忍、而非忍耐、忍受。词句原意是表达:如果这样(季孙氏)他都忍心敢做、那还有什么不忍心做的呢!

孔子每次提到此事时都会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以此表达季孙氏其野心巨大、恐怕有谋逆的想法。

孔子曰: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经过后世演变、忍字有了更多意思也就变成了现代人口中的忍无可忍了。

“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原意,不看不知道

很多古语,在现在的用法,已经不是它在古时的本意了,而它的本意,往往也不被大家所了解。今天就聊聊“是可忍,孰不可忍”这句话。

“是可忍,孰不可忍”大家现在都还挺常使用的,一般用在我们觉得忍不了的事情上,这样来一句,很有文化也很有仪式感。

“不能忍”的时候,用这句话,是现在大家对这句句话的普遍理解。甚至你要是百度一下查一下,解释也是说:“如果这样的事都可以被容忍,还有什么是不能容忍的,形容不可容忍到了极点”。

但其实,这句话的本意是:这样的事都能忍心去做,还有什么事做不出来

“是可忍,孰不可忍”,出自孔子之口。事情的背景是这样的:春秋末年,鲁国贵族季孙氏操纵朝政大权,他自己放肆到,在家设置“八佾”这个只有周天子才能享用的大型舞乐队,严重违背了周礼,孔子气愤地说:“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这里孔子并不是说,季孙氏这样做,让孔子自己觉得忍受不了,他的意思是,季孙氏这个人,连这个都做得出来,还有什么事是做不出来的。指他会做出更加无理的事来。果然,没过多久,季孙氏把鲁昭公赶到齐国,把鲁哀公赶往魏国。鲁国大乱,孔子也只好去了齐国。

解释一下“八佾”:八佾,宫廷乐舞制,八人一行为一佾,八佾则是八八六十四人,六佾是四人,四佾是三十二人。按照周礼制定的礼法要求,应该是天子八佾,诸侯六,卿大夫四,士二。季孙氏是鲁国三桓之首,按照今天的说法,就是鲁国的新兴地主阶级。周朝天子可用八佾,鲁昭公应用六佾,季孙氏为正卿,按规制只能用四佾。

所以“是可忍,孰不可忍”这句话,要是按照孔子的原意,应该是用来形容胆大妄为的人的所作所为的。这个忍,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忍耐,而是忍心的意思。

但是发展到现在,变成了对方的所作所为让人忍受不了的意思了。

像这样词意从古到今由于约定俗成的理解而发生了变化的,不止这一个,有些甚至褒贬都发生了变化,很有意趣。咱们有空再聊。

【是可忍孰不可忍什么意思;成语是可忍孰不可忍什么意思】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是可忍孰不可忍;是可忍孰不可忍出自于哪里 下一篇:是非只为多开口 是非只为多开口 烦恼皆因强出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