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于至善什么意思;明德新民 止于至善什么意思

更新:09-15 现代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止于至善”,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就是把事情做到极致

孔子

“止于至善”出自《大学·礼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思是:达到极完美的境界。

可以说,止于至善,是一种以卓越为核心的至高境界的追求。止于至善,上升到人性的层面来说就是大真、大爱、大诚、大智的体现。是自我到无我境界的一种升华。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止于至善,就是把事情做到极致。

它的近义词是:白璧无瑕、登峰造极、炉火纯青、十全十美、至善至美(尽善尽美);反义词是:毫无是处(一无是处)、漆黑一团。

颜回字子渊,又称颜子、颜渊,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七十二门徒之首,孔门十哲中德行第一。十三岁拜孔子为师,终生追随孔子,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孔子对颜回称赞最多,说他聪明好学,品德高尚。孔子对他寄予厚望。

孔子和他的学生们

可惜,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八月二十三日,四十岁的颜回去世,这一年孔子已经七十一岁了,他顿时觉得天要塌了。

他悲痛地哭喊道:“最了解我的人死了,以后没有人能了解我了,我的学说没有人继承了,我的主张到头了,这是老天爷要我死呀!”

子贡不明就里,还要火上浇油,反问道:“为什么说没有人知道老师了呢?”

孔子更加悲痛,却没有正面回答:“我不抱怨天,也不怪罪人,下明人事,上通天理,了解我的恐怕只有上天了。”

孔子全心全意编著《春秋》

所有人都以为孔子从此一蹶不振,意志消沉,可他却说道:“不降低自己的志向,不使自己的人格受到侮辱,只有伯夷和叔齐两个人了吧!柳下惠、少连降低了自己的志向,使自己的人格受到了侮辱;虞仲、夷逸选择隐居,不问世事,虽然保全了自己的名声,却有逃避事实的嫌疑。而我介于两者之间,没有绝对的可以,也没有绝对的不可以。”

弟子们一头雾水,不知道他在说什么。

孔子又说道:“君子最怕的就是死后不能流芳百世,现在我的主张不能实现,颜回死了,我的学说无人继承,那我有什么贡献留给后人呢?”

经过一番思考,孔子开始着手编写《春秋》,为此,他忘记了年龄,忘记了岁月,忘记了一切俗世的事情,查阅大量的典籍,全身心地投入《春秋》的编写工作。

《春秋》

上起鲁隐公,下至鲁哀公十四年,以鲁国为中心,记载了鲁国十二公的历史,同时借鉴殷商的旧制,推崇周王为正统。

孔子编写《春秋》的时候,该写的就写,该删的就删,力求做到文词简约而旨意广博。就连子夏这样精通文字的人,都一个字不能增加,一个字不能删减。

谁知道第二年,子路又死在卫国,这对他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残酷的现实再次无情地给了孔子沉重的打击,他病倒了。

子贡来看望他,孔子拄着拐杖哀嚎道:“子贡呀,你怎么现在才来呀!泰山要崩塌了,梁柱要折断了,读书人要凋谢了。”说完泪如雨下,痛哭不已。

孔子毕竟年纪大了,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四月己丑日,孔子与世长辞,享年七十三岁。

孔子用生命去实践“止于至善”,就是把事情做到极致。

参考资料:《中华成语大辞典》《大学·礼记》《全历史·颜回》《史记·孔子世家》

辨析|为什么说朱熹关于“止于至善”的解释是一种误读

《大学》开宗明义,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在《大学章句》中,朱熹诠释“止于至善”:“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

在这里,“止”当“必至”、“不迁”之意,就是必须达到;“于”为虚词,“至善”是事理的极致,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尽善尽美的“尽善”之意。

接着,朱熹深入解读:“言明明德、新民,皆当至于至善之地而不迁,盖必其有以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也。此三者,大学之纲领也。”

在朱熹看来,这个至善就是天理。于是,便产生了严重的误读问题。

为什么说朱熹将“止于至善”解释为至善必达天理是一种误读?

因为,中国古代书面语言非常简练。一般来说,都是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很少有多余的字,也很少用两个以上的字来表达一个意思。

但是,在朱熹这里,“止于至善”只有很简单的两个意思,即“止——达到;至善——最完善,也就是天理”。两者连接到一起,组合成为“达到天理”之意。实际上,这四个字的意思不应该如此简单。应当是,每一个字都代表一个意思。这样才会更加符合古汉语的用词规则。

古香斋鉴赏袖珍大学

那么,怎样才能正确解读“止于至善”的含义呢?首先离不开《大学》一书对“止”一词的使用。

《诗》云:“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这里的“止”当“居住”的意思讲。就是说,京都幅员广阔,方圆千里,许多百姓居住在那里。

《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这里的“止”当栖息的意思讲。郑玄注曰:“止,犹自处也”,是居于之意。对于“止于至善”,古代学人也有不同于朱熹的解读。孔颖达说:“在止于至善者,言大学之道在止处于至善之行”,也是停止之意。以上列举“止”的解释,没有一个是“达到”的意思。

对于“止”的含义,还可以从字源上作出简要分析。“止”字最早见于甲骨文。

尔雅》将“止”解释为:“止,待也”,即等待,其实也是停止的意思。《说文解字》则解释“止”曰:“下基也。象草木出有址,故以止为足。凡止之属皆从止。”“止”是指物的根基,就好比是人的脚。

据此,后来的人们才从“足”的本意引申出“停止”、“立定”、“居住”、“栖息”等含义。可见,“止”的一般引申义就是“停止”。

在《大学章句》中,朱熹把“止”解释为“达到”,明显违背了“止”的本意,是穿凿式的解读。

既然朱熹的解读是穿凿的,那么,“止于至善”的真实含义是什么呢?需要恢复“止”的本义,也就是恢复古今使用“止”一词的常识。正如上文指出的,在中国古代,“止”的含义就是停止、停住,而不是“达到”或者“必须达到”。明确这一点,是正确理解“止于至善”的前提。

确认“止”的本义是停止,那么,“于至善”是什么意思呢?于,是“在于”,“至”,是“达到”,而“善”,是完善。结合《大学》的下文可见,这种完善来自智慧。

值得注意的是,这句话里面的“至”本来就是“达到”的意思,却被朱熹将其同“善”字混合为一个词加以理解。

其实,这四个字的意思组合在一起,形成“止于至善”的准确解读就是:停止的目的在于达到完善、获取智慧,并且简结为:止而生慧。

对于这个解读,需要结合《大学》里面紧接着的一段话来分析:“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这段话的意思是:知道停止才能安定下来,安定下来之后才能内心平静,内心平静才能泰然安稳,泰然安稳之后才能思虑周详和成熟,思虑周详和成熟之后才能真正有所收获。

显然,这里的“止”是停止的意思,“善”是完善、智慧的意思,不应该也不能有别的解读。

中国传统文化向来重视“止”,就是让念头或行为停止下来,使内心安静平和,达到冥想境界,启迪智慧。

当然,这里所说的智慧不同于聪明。聪明多指为人处事机敏、有应对的机巧。智慧是指能够彻知人生、洞察世间本质的能力。聪明只是小智慧,不需要以“止”为起点。

但是,获得智慧则需要靠“止”。由此开端而经过静思等等环节,才能彻悟。

(作者单位:党校)

本文原载于2015年1月26日北京。

【止于至善什么意思;明德新民 止于至善什么意思】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止于至善、止于至善的三层含义 下一篇:止于至善是什么意思、止于至善的前一句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