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有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等别称,时间是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它是中国春节年俗里最后一个重要节令。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把“夜”叫做“宵”,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是正月十五,所以正月十五被称为元宵节。自古以来,元宵节习俗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传统习俗有出门赏月,有燃灯放焰,有喜猜灯谜,有共吃元宵,还有拉兔子灯等
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里一个浪漫的节日,在封建传统社会中,元宵灯会为未婚男女相识创造了机会,传统社会里年轻女孩不许出外自由活动,不过过节时能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恰是一个社交的契机,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还能顺便为自己寻觅对象,元宵灯节期间,还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聚的时刻。
所以元宵节堪称是正宗的中国情人节,正因如此,古代文人雅士留下了诸多描绘元宵节的诗作,今天就和大家一同分享几首有关元宵的诗词,皆是流传千古的经典之作哦 。
01《生查子·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译文:
去年元宵节,花市灯光亮如白昼,意中人约我黄昏后相见,与我倾诉衷肠 。今年元宵节,景象仍如去年 ,但意中人已不在身旁 。两相比较,令人感伤 。
赏析:
《生查子·元夕》乃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所作的词,词的上片描绘去年元夜的情事,开头两句展现元宵之夜的热闹繁华,为下文情人的登场营造出柔情氛围,后两句情景交融,呈现出恋人于月光柳影下两情依依、情话绵绵的景象,营造出朦胧清幽、婉约柔美的意境,下片书写今年元夜的相思之苦 。“月与灯依旧”和“不见去年人”形成对照,由此引出“泪湿春衫袖”,这体现出旧情难续的沉重哀伤,表达出词人对昔日恋人的一往情深。
02《青玉案 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译文:
夜晚东风轻拂,元宵灯火似被吹得如千树花开,烟火仿若被吹落的万点流星。华丽马车行驶在路上,香气四溢。凤箫吹奏的乐曲袅袅飘动,与流转的月光在人群中相互交错。
整个晚上,鱼龙花灯此起彼伏地飞舞着。美人头上戴着亮丽饰物,身上穿着多彩衣物,在人群中晃动。她们面带微笑,带着淡淡香气从人面前经过。我千百次寻找她都没找到,不经意间一回头,却看见她站立在灯火零落之处。
赏析:
《青玉案·元夕》是宋代词人辛弃疾所作,这首词先描绘元宵节缤纷多彩的热闹情景,进而衬托出一个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与金翠脂粉不同的女性形象。
它寄托着作者在政治失意之后的孤高品格,这种品格是作者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体现。全词运用了对比手法,上片极力描绘花灯耀眼、乐声盈耳的元夕热闹场景,下片着重刻画主人公在众多好女当中寻找一位站在灯火零落之处的孤高女子。整首词构思精巧奇妙,语言精美细致,表达含蓄委婉,让人回味无穷。
03《正月十五夜》
唐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译文:
明灯错落有致,园林深处映射出璀璨光芒,光芒如娇艳花朵一般,城门铁锁打开了,因为四处都能通行 。
人潮涌动,十分热闹,马蹄之下尘土飞扬起来,月光倾洒,遍布各个角落,人们无论身处何方,都能看到明月高悬在头顶 。
歌妓们在月光灯影下,打扮得花枝招展、浓妆艳抹,她们一边走着,一边高声唱着《梅花落》 。
京城解除了夜禁,计时用的玉漏,你也无需着急,不要让这一年仅有一次的元宵之夜,就这样匆匆消逝。
赏析:
《正月十五夜》是一首古诗,它由唐朝苏味道在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所写,此诗咏的是神都洛阳城元宵夜“端门灯火”的盛况 。洛阳城皇城城门端门有布灯习俗,这一习俗可追溯到隋炀帝时期,到唐代时已盛极一时 。
这首描写景色的诗,是诗人在一次正月十五夜举行的诗歌比赛里获得第一名的作品,也是很受后人敬重的优秀诗作。诗里描绘了洛阳市民在元宵之夜的欢乐情景。首联描绘了灯火十分灿烂辉煌的景象,成语“火树银花”就是从这里得来的;颔联描写了人流像潮水一样涌动,明亮与黑暗相互交错,横的竖的交叉在一起;颈联写出了夜晚游玩的快乐,突出了歌伎像桃花李花一样艳丽;尾联写出了人们对美好时光和景色的无尽眷恋 。全诗色彩明艳,用词准确,反映了诗人非凡的艺术才能。
04《永遇乐·落日熔金》
宋·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译文:
落日的余晖如同熔化的金子,傍晚的云彩好似围合的明月,我此刻究竟身处何方?渲染柳色的烟雾逐渐浓郁,笛子吹奏着《梅花落》的怨曲,究竟谁能知晓还有多少春意?正值元宵佳节,日暖风和,转眼间难道不会骤降风雨?有人邀我参加这般宴会,驾着宝马香车来接,我谢绝了 。
难以忘怀在汴京繁盛之时的那段日子,闺门中的妇女大多有闲暇去游戏,尤其记得特别偏爱正月十五那天,她们头上戴着插着翠鸟羽毛的帽子,还戴着用美丽金线撵成的雪柳,打扮得整整齐齐、漂漂亮亮的。到了如今,形象容貌变得十分憔悴,乱发如风吹雾散般也懒得梳理,因怕人看见自己,于是便在夜间出去。倒不如偷偷地守在帘儿底下,听听外面别人家的欢声笑语。
赏析:
《永遇乐·落日熔金》乃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所创作,是作者在晚年时伤今追昔的作品。该词运用对比手法,描绘了北宋京城汴京元宵节的情景,也描绘了南宋京城临安元宵节的情景,借此抒发自己对故国的思念之情,还含蓄地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不满。
上片描绘元宵佳节时寓居异乡的悲凉心情,着重将客观现实的欢快与她主观心情的凄凉进行对比;下片着重拿作者南渡前在汴京过元宵佳节的欢乐心情,与当前的凄凉景象作对比。全词用词极为平易,把俗转化为雅,没有直说哀伤但哀伤之情溢于言表,委婉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心中的大悲大痛,堪称词坛大手笔。
05《正月十五夜灯》
唐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
译文:
门锁被打开,意味着人都出门了,无数的灯亮起来了。正月十五的热闹震撼了整个京城,众多宫女一同唱歌跳舞,热闹盛大的歌舞乐声直上云霄,传至天上。
赏析:
《正月十五夜灯》,是由唐代诗人张祜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描绘了家家都出门的情景 ,描绘了万人空巷的情景 ,描绘了人们尽情而来的情景 ,描绘了人们尽兴方归闹上元夜的情景 ,使得上元灯节成为了最具诗意的时刻 ,成为了最为消魂的时刻 。
06《十五夜观灯》
唐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译文:
夫妻举办芳宴玩乐庆祝,此时灯光色彩华丽,在精致的灯具下,年轻人显得更加光鲜艳丽 。
灯光有着绚丽的色彩,遥遥看去,仿佛分开了大地,繁多的灯火在远处点缀着天际 。
连接天河的灯光烟火,宛如星星坠落,靠着高楼的灯,恰似月亮悬挂空中。
还有美丽女子的美好笑容映照在九枝的火光下。
赏析:
《十五夜观灯》是唐代诗人卢照邻所作诗词,描绘了元宵节燃灯的热闹景象,元宵灯火绚丽多彩,把大地装点得五彩斑斓,人们在节日夜晚观灯赏月,尽情地歌舞游戏,在这个欢乐祥和的日子里,青年男女相互表达爱慕之情 。
07《古蟾宫元宵》
明 王磐
听元宵,往岁喧哗,歌也千家,舞也千家。
听元宵,今岁嗟呀,愁也千家,怨也千家。
那里有闹红尘香车宝马?祗不过送黄昏古木寒鸦。
诗也消乏,酒也消乏,冷落了春风,憔悴了梅花。
译文:
听元宵,过去喧闹嘈杂,唱歌的有千家,跳舞的有千家。听元宵,如今到处是叹息之声,哀愁的有千家,怨恨的有千家。哪里有世间热闹繁华、车马往来不断的景象?身边唯有黄昏中的古木和寒鸦。借诗酒排解情怀,冷落了春风,使梅花憔悴 。
赏析:
《古蟾宫·元宵》是明代王磐创作的一首散曲,这首散曲描绘了过去元宵节时热闹、欢乐的氛围,还记述了写作当年元宵节的冷清以及百姓的愁怨,此曲运用“今岁”与“往岁”的对比手法,展现了元宵节冷落的景象,该曲较为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改变现实的心愿 。
08《上元夜》
唐 崔液
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译文:
玉漏暂且停下,不要催促了,银壶也暂且停下,不要催促了,宫禁的城门开着,直到天亮也开着,上面的金锁直到天亮也开着。
谁家看到明月后,还能坐着什么都不做?哪里的人听说有花灯会,会不过来看?
赏析:
《上元夜》是由唐代诗人崔液创作的七绝组诗,该诗一共有六首,描绘了当时京城长安元宵赏灯时的繁华景象,其中第一首“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最为著名 。
09《忆秦娥·正月初六日夜月》
宋 朱淑真
弯弯曲,新年新月钩寒玉。
钩寒玉,凤鞋儿小,翠眉儿蹙。
闹蛾雪柳添妆束,烛龙火树争驰逐。
争驰逐,元宵三五,不如初六。
译文:
新年新月弯弯如钩,妩媚动人,清凉似玉。天上月儿如钩似玉,地上人儿纤纤细足裹着凤纹绣鞋,柳眉如翡翠般似笑还颦。盛装女子头插闹蛾、发嵌雪柳,火树银花,烛龙劲舞,人们驰骋追逐。这驰骋追逐的热闹场景,即便在三五元宵之夜,也远远比不上初六这天 。
赏析:
这首词运用对比手法来咏初六弯月,着重突出“新年新月”里的两个“新”字 。弯月弯曲得如同钩状的寒玉 ,好似小小的风鞋 ,又像颦蹙的翠眉 。然而它毕竟是刚刚出现的“新月” ,有着美好的未来 。元宵节热闹非凡 ,但只是短暂的一瞬间 。所以词人更倾心于初六的弯月 。这种别具一格的审美情趣 ,充分展现出词人的艺术个性 。
【元宵节习俗知多少?浪漫背后竟藏着这些有趣故事】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