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贬湖南永州前40年,那个被多数人遗忘的元结究竟是谁?

更新:05-03 民间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柳宗元说过,经过洞庭湖,再溯湘江而上,若不是因有罪而被贬谪的人,很少会来到这里。他这话里充满了怨念,心想若不是被贬,谁会愿意到洞庭湖以南的地方来做官呢?

世上从来都不缺少同病相怜的人,在柳宗元被贬谪到湖南永州的40年前,有一位被称作“漫郎”的大文豪,他当时顶着“道州刺史”的名号,在湘江、潇水之上四处游历,沿途的奇山怪石他都看了个遍 。

道州是一个现已消失的地名,它的故地大致等同于如今永州市管辖的道县、江华、江永、新田、宁远这5个县。

“漫郎”的真身,是元结(字次山),他是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至交好友。虽然元结被后人誉为唐朝古文运动的先驱之一,但是相信绝大多数人在记忆里根本没有他的位置。毕竟不是谁都对文学史感兴趣。

那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呢?想要获得问题的答案并非难事。北宋欧阳修在《集古录》里留下了两段对元结个性的尖锐评价

次山是喜好名声的人,他的所有作为,只怕和别人不一样,用来流传于后世的,也只怕不够奇特而无法打动他人的耳目,看他的文章就可以知道了。古代的君子确实以没有名声为耻辱,但不像他这样急切。

可以明显看出,在旁人眼中,元结有着自己的人生准则,那就是“要新”,“要奇”,“要闻所未闻”,“见所未见”。

能被元结看中的景致,肯定不是普通人常见的事物。在众人都知道的名胜处徘徊,哪里比得上自己去开拓秘境呢?

所以欧阳修才又说:

“元结好奇之士也,其所居山水必自名之,惟恐不奇。”

自广德二年(764)五月二十二日,元结抵达道州,从那时起,历史便做出决定,这片土地会因他的到来,将庸常化为传奇。

漫郎刺史道州游

千里马想脱颖而出离不开伯乐的赏识。

道州故地有许多喀斯特地貌景观,可溶性岩石比如石灰岩,常年受到水流溶蚀作用,就会形成各种嶙峋的石林,还会形成岩沟,也会形成溶洞。

这也是明末时期,大旅行家徐霞客来到永州、道州的时候,几乎一直都在不断探索洞穴的缘由。

元结有一双慧眼,他比徐霞客早近900年领略了道州风光。要是我们现在前往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出火车站后向东约10千米,就能见到一处溶洞——阳华岩,这里仍留有元结的游记。而这篇镌刻于永泰二年(766)五月十二日的游记,正是“阳华岩”之名的由来。

如欧阳修所言,元结酷爱为自己新发现的景点琢磨名号。

元结惊讶于阳华岩构造奇特,他毫不吝啬称赞,称这里是他三十年来“所见泉石”中的榜首 。

幸运的是,这些年来此番风景并没有太大改变。在这座敞开的溶洞里,有一股泉水在流淌。水最深的地方刚刚到成人的小腿位置,这个深度恰到好处,看起来很像是一个天然泳池。

难怪到今天,阳华岩仍是江华人钟爱的避暑胜地。

得天独厚的清泉怪石,再加上有漫郎撰写文章、瞿大夫书写碑铭的“到此一游”,使得阳华岩的身价急剧上升。洞中还有另一方刻于南宋绍兴丙子年(1156)的《道州江华县阳华岩图》,它为后人记录下了阳华岩全盛时代的样貌:

前面有浮岚阁,后面有朝彻亭,其次有仙田,仙田面积高下有数顷,有长虹横跨水面,长虹萦绕如带……确实啊,人间另有一番天地 。

可惜这一切都已荡然无存。

如今的阳华岩,可算得上是一个半野生的景点,它没有门票,也没有配套的游乐设施,只有倒在田埂里的“元结路”路牌,还有不远处的文保碑,它们在提醒着行人,这里并不是籍籍无名的荒山。

秋冬时节,阳华岩游人稀少,这般清冷氛围却令人着迷,仿佛我们来到这里,与元结跨越不同时空相会,“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感触在那些刻板的古城、古镇上很难得到。

谁人崖上颂中兴

元结赴任之际,道州屡遭兵火,残破不堪。

唐玄宗末年,“安史之乱”爆发,与此同时,唐廷在南方的统治迅速崩溃瓦解。西原蛮豪族黄乾曜聚集二十万人,攻打桂管十八州,历经四年都未能平定。

此后,西原蛮这个部族时常发动叛变,其声势十分浩大,元结刚到道州的时候,此地才刚遭受西原蛮的洗劫。可是,朝廷却对道州荒废的现状不闻不问。元结在《舂陵行》序文中写道:

道州过去有四万多户人家,经历战乱之后,剩下不到四千户,大部分人家承受不了赋税。我到任还不到五十天,就接到各部门要求缴纳赋税的文书二百多封,都说超过期限的人,会受到被贬官撤职的处罚。

西原蛮进行掳掠之后,道州剩下的人口不到原来的十分之一,没想到自己上任还不到五十天,竟然收到了二百多封朝廷征收各类赋税贡品的公文,每一份都严厉警告,如果在规定时限内收不上来,就要受到贬官处分。

为此,元结撰写了《奏免科率状》,向朝廷恳请暂时减免道州的杂税,待到“百姓产业稍有成就,逃亡在外的人回归,似乎能够存活”的时候,再重新“按照常规条例处理”。此后,道州超过13.6万贯的税款缩减至3907贯。

旧唐书》记载,由于元结付出努力,道州出现了流民回归的情况,回归的流民数量达到一万多,道州总算恢复了一些以往的景象 。

其实,回顾元结仕宦的经历,说他壮志难酬,似乎并不妥当。

元结是北魏皇室的后代,他出生于唐玄宗开元七年,也就是公元719年,这表明他青年时期正处于大唐的鼎盛时期。天宝十二载,即公元753年,元结参加“举进士”考试,顺利通过。正当他准备参加“举制科”时,安史之乱爆发。天宝十五载,即公元756年,唐玄宗为躲避安史叛军逃往成都,随后,北上抗敌的太子李亨被拥戴为新君,也就是唐肃宗。

元结此时带着家人邻里辗转于各地避难 。乾元二年 ,也就是759年 ,李光弼大败史思明 。唐肃宗从国子司业苏源明那里听闻了元结的大名 ,特意将他召到御前分析时局 。元结献上的《时议》三篇很合肃宗心意 ,他当即被任命为“左金吾兵曹 ,摄监察御史 ,充山南东道节度参谋” ,负责前往唐 、邓 、汝 、蔡等州招募义军 。仅十个月之后,元结就被提拔晋升为“水部员外郎兼殿中侍御史”,他担任肃宗宠臣、荆南节度使吕諲的判官 ,颜真卿写道:“君起家十月,超拜至此,时论荣之。”

肃宗上元二年即公元761年,逆首史思明被斩杀,这一年八月,时任荆南节度使判官的元结,挥笔写下了他最为著名的作品《大唐中兴颂》 。

唐代宗即位后,元结被准许辞官,于是他回去奉养父母,然而代宗还是任命他为著作郎。之后,定居在武昌樊口的元结与武昌令孟彦深交往,还写下了《自释书》,用以解释他“漫郎”这个外号的来历。颜真卿《元结碑》记载:

于是自称浪士,写了《浪说》七篇。等到做了郎官,当时的人认为浪士也就是随意为官,于是被称作“漫郎”,又写了《漫记》七篇。等到在樊上安家,捕鱼的人戏称他为“聱叟”,因为他在人世间放浪不羁,有人又称他为“漫叟”。

过了一年多,在广德元年(763)九月,唐代宗听闻元结“居贫”,于是起用他担任道州刺史。当时孟彦深刚刚调任为湖南观察使,元结获得官职很有可能是依靠这位老友的举荐。诏书刚下达,吐蕃大军就逼近了长安,代宗匆忙向东迁到陕州避难,直到当年十二月才回到京城。元结“在道路待恩命者三月”,再加上西原蛮反叛,所以才拖延到次年五月才在道州正式上任。

算下来元结在天宝年间确实虚度了不少光阴,不过从受唐肃宗召见开始计算,他的发展速度堪称极快,让不少人羡慕不已。然而被安排到道州任职,这又算不上是被重用。就连颜真卿都深感矛盾,说元结“并非没有机遇”,不能讲他没得到皇帝的恩宠照顾,但是真正说来元结又没能成为朝廷官员,无法“在某方面独当一面,登上重要职位”,这与他的才能一直不太相称 。

在元结看来,富贵之人常常难以保住自己。他每次都会接受朝廷授予的官职,并且会尽心尽力为百姓谋求幸福,然而每次都干不了多长时间就会产生辞官的想法。在荆南任职期间,元结写了《与吕相公书》向节度使吕諲请求辞职,提到“当时的人不能坚守自己的本性和本分”,以至于有“受到伤害、玷污、侮辱的忧患,家破人亡的灾祸” 。元结自己说,以前太平的时候,他的心愿不过是谋求一个与文学相关的清闲差事,为子孙留下一些产业。如今身处乱世,他却仕途顺利,十分张扬。他上有老母亲,下有年幼的子女,自己怎么敢在这充满危险的名利场上停留呢?

这样的担心并非毫无根据。仔细数一数,王忠嗣、张九龄、李林甫、哥舒翰、高仙芝、杨国忠、高力士等,这些玄宗朝权势极大的权贵,最终结局都很凄惨。元结去世后,无论是他曾经的敌人元载,还是朋友颜真卿,都没有得到好的结局。所以,唐代宗时期元结的第一次辞官,应该是发自内心的 。元家家风向来如此,元结的父亲元延祖曾告诫元结,在乱世之中一定要把保全名节当作首要之事,元结的警惕想来与此有关联。

家住浯溪刻三铭

阳华岩被夸赞“殊异而可家”,然而它并没有真正成为元结的安身之所。

当时湖南观察使的驻地在衡州,也就是现在的湖南衡阳,元结作为下属常常要去那里议事。从道州前往衡州若走水路,需从潇水驶入湘江然后向北行进,这期间景致超凡脱俗,永州的“朝阳岩”就是这样被元结发现的。而永州祁阳一处江边的宝地,也借着这股势头,成了元结晚年的住所,它就是“浯溪”。“浯溪”和道州的“右溪”相同,一开始本是没有名字的小溪。在它流入湘江的地方,有三座怪石嶙峋的山峰依次出现。元结在大历二年(767)所刊刻的《浯溪铭》的序言里讲道:

浯溪位于湘水的南面,它向北汇入湘水。我喜爱这里景色奇异,于是在溪畔安家。这条溪,世上没有名称,因为我自己喜爱它,所以给它命名叫“浯溪” 。

按照这个意思,元结巧妙地运用了一个谐音梗,所说的“浯溪”,意思就是“吾溪”。《浯溪铭》的正文这样写道:

湘水有一曲,它在山间回旋流淌,旁边是山。山中打开了石门,有潺潺流淌的溪流。山是如何打开的呢?是险峻的两块石头。面临深渊有断崖,隔着溪流有绝壁。山实在是特别怪异,石头又尤其奇特。我想要寻求退隐之地,打算在这个地方终老。溪流古老,土地荒芜,已经荒废很久了。给它命名为“浯溪”,彰显我独自拥有此地。有谁会来游览这里呢,铭文刻在溪口 。

看来,元结打定了主意,将来离开官场,就于浯溪闲居终老。

在道州任职的那几年,元结治理政务的成绩十分出色,等到他任期满被替代的时候,当地百姓到朝廷请求为他建立生祠,还恳请他能再次留任。观察使将他的政绩上奏,评定他为课绩第一名 。

大历三年(768)四月,朝廷授予元结新的职务,这个职务是“使持节都督容州诸军事”,同时他还担任“守容州刺史”,以及“御史中丞”,并且“充本管经略守捉使”。

容管经略使管辖着14个州,在正常状况下确实称得上是封疆大吏。然而一方面,其属地比道州更靠南(容州位于如今的广西容县),另一方面,更为难堪的是,自从西原蛮肆意侵扰,容州实际上已经沦陷多年。“容州刺史”仅仅是个空名,担任此职务的人甚至无法进入容州城,只能在别的地方居住并办公。

如此危险之地,怪不得元结在《让容州表》中表示,自己前往容州上任,是“单车将命,赴于贼庭” ,还说 “老母悲泣,闻者凄怆” 。

不过,离开浯溪前往容州的元结,又一次让朝廷见识到了奇迹。经过他一番招抚,六十天内就有八个州归附。大历四年(769)四月,唐代宗加封元结为左金吾卫将军兼御史中丞,依旧负责管理容管诸州。然而,元结的母亲在这个时候病逝,元结呈上《再让容州表》,返回浯溪守丧。

元结告别了烦琐的政务,在幽静的浯溪过了两年多平静的生活。闲暇之时,他忽然想起十年前创作的《大唐中兴颂》。此时颜真卿正在江西抚州做刺史,距离祁阳不远,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由他来为《大唐中兴颂》书丹再合适不过。于是,经颜真卿妙笔书写的《大唐中兴颂》很快被摹刻于浯溪边中峰石壁之上。它以300余字简述了朝廷平定安史之乱的始末:

边将肆意用兵,毒害扰乱国家纲纪,百姓不得安宁。皇帝大驾南巡,百官纷纷逃窜藏身,竟向贼人称臣。上天将要使唐室昌盛,眷顾我们的皇上,皇上单人匹马前往北方。皇上振臂一呼,众多军旗响应,我军士卒充当先锋。我军向东进发,太子安抚军队,扫荡驱逐众多凶敌。收复失地指日可待,竟然不超过时间,拥有国家的没有这样的。事情有极其困难的,宗庙再次安定,两位圣上重新欢聚……湘江东西两岸,正对着浯溪,石崖与天齐平。可以打磨可以镌刻,把这篇颂文刻在这里,流传千万年。

在人生快要结束的时候,元结给后世留下了唐朝碑刻里最耀眼、独特的一页。

大历七年(772)正月,在《大唐中兴颂》完工半年之后,唐代宗把元结召进长安,这原本是要对他委以重任的迹象。然而元结的身体在这时越来越差,最终于当年四月在长安永崇坊旅馆去世,享年50岁,到了冬十一月归葬故乡鲁山。颜真卿亲自撰写碑志,送别老友。提及元结的兴趣所在,颜真卿写道:

“君雅好山水,闻有胜绝,未尝不枉路登览而铭赞之。”

元结让浯溪声名远扬,此后浯溪满山都是文字,每一块石头都像一首诗,历代对其题咏不断。

本文改编自《国家人文历史》2025年4月下旬刊,原标题是《千年打卡地,此处是潇湘——一位大唐刺史的寻“道”之旅》,进行了删节处理。作者是首阳 。

投稿·合作:

睡不着,聊几句?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被贬湖南永州前40年,那个被多数人遗忘的元结究竟是谁?】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元宵节习俗知多少?浪漫背后竟藏着这些有趣故事 下一篇:领略王维山居秋暝,感受山中秋季黄昏的清新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