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
经常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每当遇到书中他觉得重要且有参考价值之处,便加以摘要,还会做笔记。马克思一生颠沛流离,经济常陷入困境,生活极为艰难。然而他依旧克服重重困难,坚持读书与科研。
鲁迅
他非常讲究读书方法,他提倡博采众家,他说书在手头不管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读几页内容,这样做有拓宽思路、增长知识等好处,对于较难懂的必读书他认为要硬着头皮读下去直到读懂钻透为止,他还提倡在“泛览”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爱的书深入研究。在研究里,他倡导要独立思考,留意观察与实践相融合,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让所读的书活起来”。对于看不懂的地方,他觉得“要是碰到疑问只看到那个地方,那么无论看多久都不会懂。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也明白了”。鲁迅极为看重运用“剪报”来积累材料。曾讲过,“不管是什么事情,要是持续不断地收集资料,积累十年时间,总归能够成为一名学者。”
鲁迅嚼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自幼便认真学习,少年时期在江南水师学堂念书,第一学期成绩出色,学校奖励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马上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接着买了几本书,还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夜晚寒冷,夜读难以忍受时,他就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到辣得额头冒汗,他用这种方式驱寒坚持读书,因为刻苦读书,后来最终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诸葛亮
读书方法是“观其大略” ,这个方法意味着他注重知识的全面性 ,也注重知识的开拓性 。
爱因斯坦
他取得成功,这与他从小就具备刻苦自学的习惯紧密相连。他11岁时,读完了一套通俗科学读物,并且对科学开始产生兴趣。他12岁时,自学了欧几里得几何。另外,和现代的孩子们相较,他格外重视哲学阅读,13岁时便开始自学康德的哲学。他还依据自身的特点、志向以及兴趣,将精力聚焦在物理学的学习上。结果他在物理学方面确实取得了重大成就。爱因斯坦读书学习时不进行不必要的死记硬背,他经常喜欢和同学一起讨论,这让他感受到了互补的乐趣。
华罗庚
数学家华罗庚有奇特的读书方法,他拿起一本书,不会从头至尾逐句逐字地读,而是先对着书名思索一会儿,接着闭目静静思考,设想这样一个题目,要是让自己来写会怎样写,想完后再打开书,若作者写的与他的思路相同,他就不再读了,一本需十天半月读完的书,他一两夜就能读完 。
苏东坡
苏东坡学识渊博,他有“各个击破”的读书方法,他觉得一本书每次读的时候,只需理解和消化一个问题即可,一遍又一遍地读,便能事事精通,一本书内容丰富,人的精力有限,无法一下子全部吸收,只能集中精力了解某一个方面。若想探究历代兴亡治乱的缘由,那就从这个角度去阅读;要是想探究史实典故,那就换个角度,再次阅读。这种方法虽说有些笨拙,然而如此读过之后,各个方面都能经受住考验。
况衡
匡衡,字稚圭,是西汉东海人(汉郡名,涵盖今江苏省邳县以东至海,以及连山东省滋阳县以东至海地区)。他出生于农家,祖父和父亲世世代代都是农民。到了匡衡这一代,他却喜爱读书。他年轻时家境贫寒,白天要给人当雇工来维持生活,只有晚上才有时间读书。然而家里穷得连灯烛都点不了。邻居家灯烛明亮,却又照不过来。匡衡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在挨着邻家的墙上凿出一个洞,借助这个洞“偷”一点光亮,使邻家的灯光能够照射过来,然后他捧着书本,在洞前借着光读书。
孙敬
汉朝有个叫孙敬的人,他从小勤奋好学,每天晚上都会学到深夜,为避免发困,他把绳子的一头拴在头发上,另一头拴在房梁上。战国时,有个叫苏秦的人,他想干一番大事业,便刻苦读书。每当深夜读书时,他总爱打盹。于是,在自己打盹的时候,他会用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以此来提精神。孙敬和苏秦的故事令后人感动,人们用“悬梁刺股”来体现刻苦学习的精神。
车胤
东晋人车胤,年幼时爱好学习,不知疲倦,勤奋且刻苦。他白天帮大人做活,到了夜晚就捧着书本努力读书。然而因为家庭贫困,常常没有钱购买油灯,导致书也没办法读了。他因此非常苦恼。
夏夜的一个晚上,车胤坐在院子里,默默回忆着读过的书上的内容,忽然发现院子里有许多萤火虫,它们在空中一闪一闪地飞舞。他心中忽然一动,心想把这些萤火虫聚集在一起,借它们的光不就能够读书了吗?于是,他开始捉萤火虫,捉了十几只后,把它们装在白纱布缝制的口袋里,挂在案头。从此,他每天借着萤光苦苦读书。
【马克思、鲁迅阅读方法大揭秘!你真的会读书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