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50讲:李白送别诗里的浅愁别绪,你能共鸣吗?

更新:05-06 民间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29 李白《送友人》张谓《题长安主人壁》 都市里的浅愁别绪

你好,欢迎来到《唐诗50讲》

唐代时期,科举制度选拔人才,每年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考生汇聚于长安与洛阳这两座繁华都市,同时,这两座城市也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商贾与艺人。在唐代的大都市中,社会形态已发展至陌生人社会阶段,哒哒的马蹄声所传递的往往不是亲朋好友的问候,而是那些短暂停留的美丽过客。频繁的相聚与离别,催生了众多以聚散为题材的感人诗词。

本节课将探讨的离别诗作《送友人》亦出自李白之手,然而,你将会发现,它与之前提到的“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李白形象有着显著差异。这种离别的情感,或许更能触动你的心弦。

1. 浮云与落日

前一次课程中,我们探讨了《将进酒》这首诗中描绘的友情欢聚的场景,而本次课程则将带领大家领略《送友人》一诗中朋友分别时的情感表达。

在尼采的著作《人性,太人性的》中,他提出了对“奴隶”的定义:一个人若未能将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用于自我享受,那么无论他立志成为政治家、商人、官员还是学者,他的身份本质上都是奴隶。

依据这一准则审视,李白身上未见丝毫奴性之态,他几乎将全部的时间和精力倾注于自身,前述两首诗作便是最好的例证。然而,即便自私如李白,在告别朋友之时,亦偶有流露温柔之情。

《送友人》这首五言律诗,其结构严谨,讲究起承转合,音律上追求平仄的和谐,且中间四句巧妙地形成了两组对仗。总体来看,其章法布局严密,并不符合李白这位豪放之士的喜好。尽管李白确实鲜少涉猎格律诗,但不喜欢并不意味着不能创作。而这首诗却写得恰到好处,毫无瑕疵,更重要的是,它达到了一流的水准。

李白《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阅读过《将进酒》之后再读这首诗,不禁令人难以置信竟出自同一人之手。诗中不见丝毫狂放之态,仅以清新流畅的意象,将淡淡的忧伤融入那辽远广阔的时空之中。

地点未具体提及,仅以青山、北郭、白水、东城等泛指,使得离别场景显得非单一地点,而是涵盖广阔天地。结合《送友人》这一题目,更让人好奇,这位友人究竟是谁。这无疑会激起学者们对考证的浓厚兴趣,他们对于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等方面进行了极为详尽的探究,然而,这实则并非十分必要。我们只需明了,在城郊那青山绿水之间,曾发生过“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的情景。

“孤蓬”在诗中常被引用,此意象将漂泊异乡的个体比作随风摇曳的干枯草束,他们如同命运的玩偶,身不由己。

“万里征”一词中的“万里”是用来比喻长途跋涉。“征”字本意指的是远行,与战争无关。杜甫的诗作中,《北征》与《南征》两首,今人常误以为是指南北两方的战争,实则杜甫只是用它们来描述自己南北往来的旅程。至于提到向北方或南方发动战争,我们同样可以说成是北征或南征。因此,对词语含义的把握,必须结合具体语境来进行。

你是否察觉,“此地一别”与“孤蓬万里行”形成了一对工整的对偶?

这组对仗看似不够规整,在宋代人的眼中,这被视为一种瑕疵。然而,这样的不规整完全可以被接受,因为李白的创作既巧妙又流畅。所谓巧妙,便是用“一”来对应“万”,表面上看似对仗,实则意义上并不相符。

这就如同我说“一”字与你道别,你便将踏上漫长的“万里”之旅。这里的“一”并非表示数量的词,而是一个副词。用副词“一”来对应数量词“万”,形成了一种非常独特的对仗,这种对仗有一个专门的名称,称作“无情对”。顾名思义,这种对仗看似毫无道理,然而在字面上却恰好能够对应。

这两句不仅形成了无情对,而且组成了流水对。观察常见的对仗,上联和下联各自独立成句,能够单独成立。例如,“春蚕到死丝方尽”是一句完整的句子,“蜡炬成灰泪始干”同样是一句完整的句子,这两句独立成句构成了对仗。然而,流水对则恰好相反,上联和下联各自只是半句话,只有合在一起才能构成一句完整的语句。诗里用流水对,流畅感就会更强。

在这首诗中,有一组广为人知的对仗句:“飘荡的浮云寄托着游子的思绪,下沉的落日唤起故人的情感。”

此乃即景抒怀之术。眼前的浮云与落日,均为实景。诗人内心萦绕着离愁别绪,故而对周遭似有同感之景致尤为敏感。落日行将西沉,浮云似在绕其盘旋,依依不舍地作最后的挽留;抑或落日正竭尽余晖,企图挽留那即将飘散的浮云。

诗的末尾两句含义略显晦涩:“他挥手告别,就此离去,马儿也在这时发出凄凉的嘶鸣。”他轻轻一挥臂,离别在即,此时马儿声声哀鸣。

诗经》中的《小雅·车攻》篇收录了“萧萧班马鸣”这一句,其中的“班”字是理解的难点。若李白创作的是四言诗,我坚信他定会直接引用“萧萧马鸣”,其意不变。然而,鉴于其采用的是五言诗的形式,便不得不增加一个字,因此马便演变成了“班马”——并非指的是非洲大草原上的斑马。

“班马”一词在《左传》中有所记载,结合文段内容分析,其意当指脱离群体的马匹。由于马匹在夜间走失,故发出嘶鸣以寻找同伴有之。然而,在李白送别友人的场景中,他本人与友人均骑单马,并无马群存在,因此“离群”这一解释在此处显然不适用。

摒弃了这一传统阐释之后,从文字学的研究视角出发,可以同时采纳两种不同的解释方式。

“班”字最初的意义是将一块玉石切割成两半,由此可衍生出“分开”的含义。据此,“班马”一词则指的是那些被分开的马匹。

第二种情况是,“班马”的来源并非《左传》中的“班马”,而是《周易》中的爻辞:“乘马班如”,意指马车并未前行,只是徘徊不前。这里的“班”与“般”同音,可通假,意指徘徊。这两种解读,无论选择哪一种,在语法和意义上都是合理的,然而第二种解释显得更为优美。他们不得不各自离去,然而他们所骑的骏马却难舍难分,发出阵阵嘶吼,呼唤着对方,我更倾向于认为这恰恰是李白所想要传达的情感。

2. 意气与俗气

品读《送友人》这首诗,我们能够深切感受到,尽管这两位朋友身处异地,但他们的心灵却紧密相连,仿佛从未真正分离。然而,在现实世界中,人际关系的常态却恰好相反,人们虽身处同一地点,但内心却如同隔着千山万水。

唐代著名诗人,同时也是李白挚友的张谓,创作了一首名为《题长安主人壁》的短诗,内容正是讲述此事,非常适合与李白的《送友人》进行一番比较。

审视诗题《题长安主人壁》,可知此乃一首题壁之作,其内容系题写在墙壁之上。该诗的背景设定于长安城,而这堵墙属于诗人张谓的房东所有。张谓与房东之间似乎关系紧张,或许他曾遭遇过类似秦琼卖马那样的困境,因此,他在房东的墙壁上题写了这首诗。

张谓《题长安主人壁》

世人结交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

纵令然诺暂相许,终是悠悠行路心。

诗作内容简单明了,似乎有意要激怒房东,唯恐他无法理解。张谓提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观点:人际关系的紧密程度与金钱的多少成正比。即便有人口头上有所承诺,内心深处却未必当真,始终保持着旁观者的态度。

在古代汉语中,表达答应之意的词汇主要有三个,分别是“唯”、“然”和“诺”。对于长辈或上司的指令,我们应迅速低声以“唯”字回应;而在与同辈交流时,则可高声以“诺”字应答。“然”字的使用则介于“唯”与“诺”之间。若有人只是盲目点头,从不提出疑问或反对,我们便称其行为为“唯唯诺诺”。

房东目睹这首诗,是否会产生羞耻之感?恐怕未必。从房东的立场来看,高价租客住好房,低价租客住次房,这是常理。对租客的正当要求自然应当予以满足,他们提出什么就答应什么,这便是“然诺暂相许”的含义。然而,一旦租客退房,双方自然成为陌路,若非心怀“悠悠行路心”,难道还需保持深厚的友谊吗?

这其中的问题究竟在何处呢?关键在于教科书中所倡导的价值观与现实社会中的价值观存在偏差。以唐代为例,科举制度使得每年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子汇聚于长安和洛阳,这两座繁华都市同样吸引了众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商贾和艺人。因此,它们与现今的大都市有着相似之处,即人口流动性大,外来人口众多。

如此一来,在熟人社会中的人际交往规则便不再适用,而那些读书人历经十年寒窗苦读所学的儒家经典,其核心内容正是关于熟人社会的价值准则。在熟人社会中,若你总是乐于助人、公私分明,便能获得极高的声誉;而在你遇到困境时,也会得到来自不同人的各种形式的回报。在一个人员流动性极大的社会中,那些曾受过你帮助、对你心怀感激的人们,或许在次日便踏上了遥远的征途,从此与你的生活再无交集。你的诸多善举,往往难以获得相应的回报。在处理事务时,你所面对的不再是熟悉社会中的世代相传的邻里关系,而是完全陌生的个体。

在这样一个规模庞大、人员流动性极高的陌生社交环境中,自然法则的必然结果便是经济利益在人际交往中占据核心位置。租房客无需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期望与房东之间能产生火花,更不应在应当保持随遇而安心态的时刻,抱怨对方不愿付出真挚的情感。

在这个社会错位的时代,诗人愈发怀念那些古老的道义与情谊,因此,侯嬴向信陵君推荐朱亥的佳话被反复传颂,谢尚对袁宏的赏识也格外受到重视。酒,成为了先秦贵族间精神交流的使者,诗人所珍视的,正是“相逢意气为君饮”(出自王维的《少年行》)。情谊之深胜过生命,这才有了“为知己轻生,非为自身打算”(出自虞世南《结客少年场行》)的豪迈胆识。每一场离别都可能遭遇“西出阳关,无一个故人相伴”(王维《渭城曲》)的孤寂,这才有了“挥手从此告别,马蹄声声,依依不舍”(出自《渭城曲》)的深情告别。

在繁荣昌盛的经济社会中,这类情感与这类诗句,其价值远超所有奢侈品。

今日总结

我们不妨回顾一番,唐代的大都市已然步入陌生人社会,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诗人对与亲朋好友的每一次聚会与离别愈发珍视,正因如此,才诞生了众多以聚散为题材的感人诗篇。每个人都有多面性,李白并非总是那个豪放不羁、大笑出门的形象,他还有着非典型的另一面,能够写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这样的诗句。这类诗句的淡泊与辽阔,仿佛出自王维之手。在阐释“萧萧班马鸣”等复杂诗句时,必须既胆大又心细,心细方能在读音、字义、典故中寻觅隐藏的线索,胆大才能勇于突破传统解释的框架,摆脱前人观点的束缚,从而实现创新。

最后,我向你抛出一个充满想象的问题:若我是李白的挚友,我最期盼他能赠予我的,会是哪一首诗篇呢?

往期回顾:

【唐诗50讲:李白送别诗里的浅愁别绪,你能共鸣吗?】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秋兴八首其六全文翻译?时空分身术竟能缩短瞿塘峡与曲江头的距离 下一篇:成名大家为何愿放下身段?老雁背后竟藏如此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