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慈母情深
朗读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译文
老友不断向我挥手作别,离开了黄鹤楼,踏上了柳絮飘飞、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前往扬州畅游。友人的孤舟帆影逐渐在视野中远去,直至在碧蓝的天空尽头消失,眼前仅剩一江长江水,奔腾不息,流向遥远的天际。
作者简介
李白,生于701年,卒于762年,字号太白,别号青莲居士,亦称“谪仙人”,堪称唐代浪漫主义诗歌的杰出代表,被尊称为“诗仙”。他与杜甫并称“李杜”,以区别于李商隐和杜牧,即“小李杜”。据《新唐书》所载,李白乃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的九世孙,与李唐皇室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注释
黄鹤楼,我国知名的历史遗迹,其遗址位于现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蛇山之巅的黄鹤矶之上,地处长江中下游地区。据传,三国时期的费祎曾在此地成仙,乘黄鹤飞升,因此得名。原来的楼阁已经损毁,现今所见之楼则是1985年修缮后的样子。
2.孟浩然:李白的朋友。
3.之:去、到。
4.广陵:即扬州。
老朋友一语,此处特指孟浩然。他年岁长于李白,诗坛上声名显赫。李白对他怀有深深的敬意,两人情谊匪浅,故而尊称他为“故人”。
6.辞:辞别。
7.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指艳丽的春景。
8.下:顺流向下而行。
碧蓝的天空尽头:逐渐消逝于那片清澈的苍穹之中。尽头意味着完全消失。这里的“碧空”有时也称作“碧山”。
10.唯见:只看见。
11.天际流:流向天边 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
赏析
此乃一首抒发离别之情的诗歌,将依依不舍的情感融入对景物的描绘之中。诗的开篇即点明了送别的地点——那闻名遐迩的黄鹤楼;紧接着,描绘了送别的时节与目的地——“烟花三月”的明媚春光以及东南地区的名镇扬州;随后两句,生动地刻画了送别的场景——目送着孤舟渐行渐远;最终,只留下滔滔的春水悠悠流淌。此诗以绚烂多彩的烟花春景和辽阔无垠的长江为背景,竭尽描绘之妙,勾勒出一幅意境辽阔、情感绵长、色彩鲜明、风度翩翩的诗人离别画卷。尽管是表达离愁别绪之作,却笔触轻盈,情感真挚而不凝滞,意境深远而不沉郁,辞藻华美而不浮夸,韵味悠长而不空洞。
同步习题
1、你从题目中读懂了什么?
2、比一比,再组词。
凡( ) 孟( )
帆( ) 猛( )
告( ) 浩( )
唯( ) 辞( )
惟( ) 欲( )
陵( ) 凌( )
3、解释下列词语。
辞:
烟花:
下:
尽:
唯见:
天际:
4、给划线字注拼音。
黄鹤楼( )
孟浩然( )
广陵( )
西辞( )
唯见( )
5、读课文回答问题。
此诗的创作者分别是:A李白、B王之涣、C杜甫。
(2)烟花三月的意思是?( )
A三月放烟花
B 在春光明媚的三月
6、字词解释。
故人 告别
辞 老朋友
唯见 天边
天际 只见
7、判断,对的在后面括号里打“√”,错的打“×”。
(1)李白是唐朝诗人。( )
(2)黄鹤楼在今湖南长沙。( )
(3)“故人”是指故乡、家乡的客人。( )
诗篇开篇便详细描述了当时的时间、地点,以及孟浩然即将前往的目的地,你是否能从中识别出这些信息呢?
9、读下列诗词,回答问题。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解释下面的词语。
历历:
乡关:
(2)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A、诗的前两句从传说入笔,写由黄鹤楼生发的联想。( )
诗的五六句描绘了古人乘坐黄鹤所观赏到的汉阳晴川以及鹦鹉洲的美丽风光。
诗的七八句描绘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悲苦与凄凉,流露出他在日暮时分对归乡的深切思念,以及那难以言说的哀怨与愁绪。
崔颢原本打算登上黄鹤楼吟咏诗作,然而目睹了这首诗后,他选择了放弃,不禁感慨万分:“眼前的美景难以用言语表达,李白的诗作已经悬挂在楼头。”
参考答案:
李白闻悉孟浩然将乘舟东行前往广陵,便亲自前往江边为他送行。在送别之际,李白挥毫泼墨,创作了这首诗篇。
2、凡(凡人) 孟(孟春)
告(告别) 帆(帆船)
猛(猛地) 浩(浩然正气)
唯(唯有) 辞(辞行)
惟(惟一) 欲(欲望)
凌(凌乱) 陵(陵墓)
3、辞:辞别。
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指艳丽的春景。
下:顺流向下而行。
尽:尽头,消失了。
唯见:只看见。
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
4、黄鹤( hè )楼
孟(mèng)浩然
广陵(líng)
西辞(cí )
唯(wéi)见
5、(1)A。
(2)B。
6、故人:老朋友
辞:告别
唯见:只见
天际:天边
7、(1)李白是唐朝诗人。( √ )
(2)黄鹤楼在今湖南长沙。( × )
(3)“故人”是指故乡、家乡的客人。( × )
因此,诗的开头描绘了三月时节,描述了在黄鹤楼进行的送别场景,而孟浩然所前往的目的地则是扬州。
9、(1)历历指(汉阳林木)清晰可数(或“分明的样子”)
乡关:故乡
(2)正确:A 错误:B、C、D。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的内容,想象诗所描绘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
教学难点:
感悟诗境,指导朗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课前播放李叔同的《送别》。
同学们,你们可否还记得与亲人、好友离别的那一幕?当时你们的心情又是如何的呢?(1、2生)
在古代,由于交通条件极为不便,一旦朋友离别,再次相聚便变得极为困难。因此,人们在朋友离别之际,常常以诗词作为赠礼,以此来传达彼此之间深厚的情感和友谊。这类诗歌被称作送别诗。比如,大家是否还记得李白的送别诗呢?(《赠汪伦》,同学们一起背诵)
今日,我们继续研读李白所作的著名送别诗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4、指导写“孟”和“陵”字。
二、理解课题
有谁愿意把课题内容朗读一遍吗?(请两位同学)这实际上是一首表达离别之情的诗歌,从标题上就能看出“送”字的存在。你们能否围绕这个“送”字提出一些问题呢?想要知道答案吗?其实答案就隐藏在题目之中,让我们一起朗读两遍,共同寻找答案吧。
2、读完题目,你知道了什么?
生1:从题目中我知道了在黄鹤楼送孟浩然
师:你读懂了送的地点。
黄鹤楼位于湖北,是江南地区赫赫有名的三大古建筑之一,与江西的滕王阁、湖南的岳阳楼齐名,并被誉为三大名楼。
生2:从题目中我知道了李白送孟浩然到广陵。
师:你能从题目中知道那么多,可不简单呀!
三、读通古诗
李白青年时期,风度翩翩,腰间佩剑,手持酒壶,离家远行,遍历天下。途经湖北湘阳,邂逅了当时名震京城的才子孟浩然。孟浩然比李白年长十二岁,然而年龄的差距并未妨碍他们之间的友谊。两人初次见面便情投意合,相见恨晚,日日相伴,游历山水,畅饮赋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在诗作中倾诉:“我深爱着孟先生,他的风采闻名于世。”那一年春日,孟浩然即将前往扬州任职,这对一位情感细腻的诗人而言,对这位日夜相伴的朋友来说,无疑是难以割舍的离情别绪。
李白在为他的挚友孟浩然饯行之际,内心情感是怎样的呢?现在,请同学们自主地朗读这首诗,务必准确发音,辨认好每个字的形状,确保诗句流畅连贯。
在这首诗中,我们遇到了五个不认识的字,现在,让我们先跟这些生疏的字朋友打个招呼,看看有谁愿意来读一读它们?(比如:孟、浩、陵、辞、唯)
孟浩然,这位唐朝时期杰出的诗人,尽管与李白相差十二载,却在一见如故的瞬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成为了彼此的知音。让我们共同呼唤他的名字,缅怀这位文学巨匠。
“广陵:你知道它在哪里吗?它就是现在江苏省的扬州市
3、齐读生字
4、谁能把这首诗读一读。
(1) 随机纠正字音。
如何将这首诗的韵律美感充分展现出来呢?请同学们再次聆听录音的朗读,仔细聆听诗歌的停顿之处。
(3) 出示节奏
(4) 齐读
(5) 谁来读一读?
请各位同学再次阅读这首诗歌,并且参照下面的注释,思考一下自己是否还有不明白的地方。
可以先跟同桌交流,看能不能解决。
5、(预设学生不理解的词有:西辞、烟花三月、孤帆、尽、唯)
(1)、这里的“辞”字,你们能给它组个词吗?(告辞、辞别)
诗篇中的“辞”字,其含义即为告别或告辞。(通过组合词汇同样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其词义。)
教师:(参照简图展示)黄鹤楼位于西方,而扬州则坐落在东方,孟浩然需沿着长江从西往东一路顺流而下,因此,伟大的诗人李白曾吟咏道:“故人西辞……”
师:你知道他们分别的时间吗?(三月)诗中写“烟花三月”,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第2句古诗。
三月烟花绽放,正值春意盎然的时节。您是否愿意一同前往观赏?在欣赏的同时,不妨想象一下,您能否将这美景描绘得淋漓尽致?(展示江南春景图)
哪位同学能够巧妙地以诗句描绘出这迷人的春光?如此迷人的景致,也让我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这首诗。(展示《江南春》,教师朗读一遍)
在这千年古都的胜景黄鹤楼上,在这充满诗意的江南春日里,诗人理应与老友孟浩然畅饮佳酿,挥毫泼墨。多么美好啊!然而,今日,那位老友却离李白远去。请同学们一同朗读前两句。
孟浩然的船只已经远去。然而,李白却依旧站在黄鹤楼上,凝望远方,不知他在期盼着什么?(展示图画)
生:望那只船
(6)、“孤帆”是什么意思?
在唐朝盛世,长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交通角色,按照常理推断,江南三月时分,长江之上理应帆影重重,然而李白却为何将其形容为“孤帆”呢?
是的,“千帆过尽皆非”,此刻李白心中所想唯有孟浩然,因此他眼中看到的唯有孟浩然的“孤帆”。
(9)、从这个“孤”字,你还知道了什么?
小结:在这微不足道的“孤”字之中,诗人的离别之情被描绘得淋漓尽致。
李白当时独自一人站立在那,目不转睛地凝视着,直至那远去的帆影在碧蓝的天空边缘消失。“尽”字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消失)。那孤帆已经不见了,然而李白却依旧久久地注视着,此刻,虽然孤帆已经远去,但那未尽的是什么?(是友谊,是情谊)。真是“帆影虽尽,情意长存”啊!(板书:孤帆已逝,情谊永存。)
(11)、这是多么深的情谊呀!谁来读读第3句?(请3生)
(12)、齐读。
千里相送,终须离别。此刻,李白目送那孤帆渐行渐远,江水滚滚向前,内心涌动着无数话语,想要向孟浩然倾诉。何不执笔,将李白此刻所思所感记录下来?
出示:故人的船渐渐远去了,李白不禁想:??
(14)、汇报
这份真挚的祝愿,这份难舍的眷恋,这份深厚的情感,恰似那奔腾不息的长江水绵延不绝。让我们共同吟诵第三、第四句。(指导吟诵第三、第四句)
四、朗读并背诵古诗。
李白目送好友孟浩然渐行渐远,心中诗句如泉涌,便一同吟诵起来。
人生中充满了别离,岁月流转,即便多年之后,在与亲朋好友分别的时刻,我们仍旧会饱含深情地吟咏这首诗。(齐声朗读)
若你得以攀登黄鹤楼,定会忆起两位文人——李白与孟浩然。亦必会回想起那首脍炙人口的诗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4)、练习背诵
让我们将这份美好的情感,还有这流传千古的佳句,永存心间,可以吗?那么,赶紧记下来吧!
(5)、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背背。
五、拓展
黄鹤楼离别之际,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深情厚谊尽显无遗。一年之后,李白依旧难以忘怀,于是挥毫泼墨,创作了一首五言诗以抒发感慨。
《江下行》李白
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
眼望帆去远,心逐江水流。
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帆去远,心相随!多么的情深意长呀!
诗歌如同旋律,老师向你们推荐了一首曲目。该曲的歌词源自《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聆听后,你们将能更深刻地领悟这首古诗的意境。(播放《烟花三月》)
六、作业
老师说道:离别如同诗篇,宛如歌谣,更是情感的流露。同一场送别,却蕴含着各异的情感。课后,你们可以上网搜集那些送别的古诗,去体会古人的情感世界,感受友谊所带来的温馨与感动。
出示作业:
1、回家把这首诗背给家长听
2、搜集表达人间真情的古诗词,背一背。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一
这首送别之作,蕴含着独特的情感色彩。它并非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所展现的少年豪情壮志的别离,亦非王维《渭城曲》里流露出的深情款款的离别。此诗所描绘的,乃是一种洋溢着诗意的美妙离别场景。之所以会呈现这样的景象,是因为这背后是两位才情横溢的诗人的别离,同时,这次别离也与一个繁荣的时代、一个热闹的季节、一个繁华的地区紧密相连。在愉快的道别中,更融入了诗人李白对未来的憧憬,从而使得这次离别充满了浓厚的诗意。
李白与孟浩然的友谊始于他初离蜀地之际,正值他青春洋溢、意气风发之时,彼时他眼中的世界依旧如黄金般璀璨。比李白年长十余岁的孟浩然,此时已享有盛名,闻名遐迩。在李白心中,孟浩然仿佛沉醉于山水之间,生活得自由而快乐。因此,在《赠孟浩然》一诗中,李白如此赞美道:“我敬重孟先生,其风流才子之名传遍天下。他年轻时就放弃了世俗的荣华,年老后则悠然卧于松云之间。”此次分别正值国家繁荣昌盛的开元盛世,国泰民安,经济文化蓬勃发展。正值烟花三月,春意盎然,正是游览的最佳时节。沿着长江,从黄鹤楼一路下行,沿途繁花似锦。李白,这位浪漫主义诗人,热爱游历,因此这次离别充满了浓厚的诗意和畅想。李白内心并无忧伤与不快,反而觉得孟浩然的旅行充满欢愉,他既渴望前往扬州,又对孟浩然心生向往,因此在送别之际,心中也随他一同翱翔,胸中诗意盎然,随着江水起伏荡漾。在如画般的景色中告别朋友,内心涌动着难以言表的感慨,景色令人赏心悦目,而离别则让人心生伤感,借景抒情,意蕴深远,宛如音乐之外的声音,营造出令人心驰神往、悠然神往的艺术境界。
昔人告别于黄鹤之巅,此句不仅点明了主题,亦因黄鹤楼乃世间名胜,或许曾是两位诗人频繁相聚之地。提及黄鹤楼,便会引发诸多与之相关的充满诗意的场景。而黄鹤楼本身,更是传说中仙人腾空而去的所在,这与李白心中孟浩然愉悦前往广陵的情景相映成趣,更添一份愉悦与畅想的氛围。
“烟花三月,扬州城下”,在“三月”之前添上“烟花”两字,使得送别的场景中诗意盎然,气氛愈发浓厚。所谓“烟花”,便是那烟雾缭绕,繁花似锦的景象。它带给读者的,并非单一的地域或一朵花朵,而是一幅连绵不绝、深邃莫测的春日烟景。三月正是烟花的季节,而开元年间,长江下游的繁华之地,更是烟花的聚集地。“烟花三月”描绘了暮春时节、繁华胜地的迷人风光,同时亦彰显了当时的时代氛围。此句诗意盎然,辞藻华美,被清代学者孙洙赞誉为“千古佳句”。李白的扬州之志,亦在这句中显露无遗。
李白在诗中描绘了一幅壮阔的景象,其中“孤帆远影碧空尽”一句,看似只是对景物的描绘,实则蕴含着丰富的诗意细节。李白亲自将友人送至船上,目送着帆船扬帆远航,他站在江边,目光紧随那远去的帆影。随着帆影在碧空中的逐渐模糊直至消失,这一目送的过程显得格外漫长。帆船的轮廓已不再可见,但李白依旧站立原地,目光紧紧追随,这才察觉到那江面春水,正奔腾不息地朝着那遥远的水天相接之地流去。
“只见长江向天际流淌”,这不仅是眼前的景色,更非简单的描绘自然。李白对友人的深厚情感,他对远方的憧憬,皆在这充满诗意的凝视中显现。诗人心中的波澜壮阔,恰似那滚滚东逝的春江之水。这场离别,诗意盎然,两位才子风流倜傥,对李白而言,更是一次怀揣着无限向往的别离。诗人巧妙地运用阳春三月绚烂的景致,生动描绘了在宽阔的长江上放舟的画面,以及目送孤帆远去的细腻情感。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二
李白,这位对自然情有独钟、热衷于结交朋友的诗人,一生钟爱攀登名山,他的足迹遍布祖国大地,创作了大量赞美自然风光、歌颂友情的佳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便是其中广为传颂的佳作之一,此诗诞生于李白蜀地远游之际,诗中流露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同时也描绘了祖国壮丽河山的美丽景色。
起句“故人离别黄鹤楼”紧密贴合主题,揭示了送行的地点以及诗人与被送者之间的联系。“故人”二字透露出两位诗人之间深厚的友谊。“黄鹤楼”被誉为世间名胜,是文人墨客常游之地,亦是传说中仙人乘鹤飞升的圣地。此刻,两位洒脱自如的诗人在此告别,更增添了诗意的韵味和浪漫的氛围。“烟花三月下扬州”这句诗紧随首句,描绘了送别的时节与被送者即将前往的目的地。“扬州”作为东南地区的繁华都市,自古以来就享有盛名,而“三月”则是春意盎然、百花竞放的时节。诗人以“烟花”来形容“三月”,生动地展现了春雾缭绕、繁花似锦的春日景象,同时也让人想起了处于开元盛世中的扬州,那里花团锦簇、绣户珠帘,既繁荣又安宁。孟浩然所前往的地点堪称绝佳,出行时机亦恰到好处。李白对于这位友人的旅行无疑是心生向往。“烟花三月下扬州”这一句清新明快的诗篇,恰好映照出诗人内心的愉悦与憧憬。然而,李白亦是一位情感丰富的诗人,在友人离去的时刻,不舍之情油然而生。在《李太白集》中,我们能够发现李白与孟浩然之间有许多相互赠答的诗篇。在《赠孟浩然》这首诗中,李白如此表达:“我敬仰孟浩然,其风采闻名于世。他宁愿放弃荣华富贵,宁愿白发苍苍地隐居山林。”这充分体现了李白对孟浩然的深深敬意,以及他们之间那份深厚的友谊。
诗篇中的第三、四句,淋漓尽致地描绘了李白在送别诗友之际所流露出的依依不舍之情。“孤帆远去,其影逐渐消失在碧蓝的天空尽头,唯有长江之水浩荡流向天际。”乍看之下,这两句诗似乎纯粹在描绘景色,实则蕴含着诗人鲜明的形象描绘。“孤帆”并非字面意义上的孤舟一帆,而是诗人将所有的关注与情感都凝聚在了那位友人乘坐的帆船上。诗人在黄鹤楼畔目送友人,目送那艘载着友人的舟船扬帆起航,渐渐驶远,轮廓逐渐变得模糊,直至仅剩一个轮廓的影子。最终,那影子也在水天交汇处完全消失。诗人却依旧久久地站立在那里,凝望着那流向远方的江水,仿佛要将心中所有的情感寄托于流水,让它陪伴着友人的船只,直至友人抵达目的地。这两句诗所蕴含的深厚情谊,却并未在字里行间直接提及“友情”二字。诗人巧妙地以自然景物的生动描绘承载了依依不舍的深情,使得情感与景色完美融合,达到了无需言表却韵味悠长的境界。
此外,诗人巧妙地挑选了“楼”“州”“流”等音韵悠长的韵脚,吟咏之际,余韵绵绵。这些韵脚与孤舟远航、江水连绵至天际的景象,以及诗人目送远去、情感绵延不绝的神情,相得益彰。诗中语言清新自然,意境宏大开阔,使得这首诗越读越觉得喜爱,百读不厌,难怪能流传千古。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对李太白的七言绝句艺术特色进行了评价,他认为,这种诗体应以语言贴近情感却又不直接表露为上乘。它仅以眼前景象和日常口语为素材,却能蕴含深意,让人遐想无限,而李白的七绝诗正是如此。在诗坛上,李白的七绝诗确实堪称一绝。
这首送别之作独具一格的情感韵味。它并非如同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般洋溢着青春豪情的别离,亦非王维的《渭城曲》中那般充满深情与关怀的分别。此诗所展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情怀。之所以能够达到这种境界,乃是因为它描绘的是两位才子佳人的离别场景。这次离别之所以格外富有诗意,是因为它与一个盛世的时代、一个绚烂的季节、一个热闹的地区紧密相连,在愉悦的道别中,还融入了诗人李白对远方的憧憬。
李白与孟浩然结识之际,正值他初离蜀地,正值风华正茂之年,彼时他眼中的世界,宛如黄金般璀璨。而比李白年长十余岁的孟浩然,此时已声名远扬。在李白心中,孟浩然仿佛沉醉于山水之间,生活得自在而快乐。因此,在《赠孟浩然》一诗中,李白如此赞美道:“我敬爱孟先生,其风流才子名满天下。他弃官不做,终老于松云之间。”此次分别恰逢国家繁荣昌盛的开元盛世,国泰民安,经济繁荣,正值烟花三月,春意盎然之际。从黄鹤楼至扬州,沿途皆是繁花似锦。扬州更是当时东南地区最为繁华的都市。李白,这位浪漫主义者,热爱游历,因此这次离别便是在充满畅想与抒情的氛围中进行的。李白内心并无忧愁与不快,反而觉得孟浩然的这次旅行充满了欢乐,他既渴望前往扬州,又对孟浩然心生向往,因此在送别之际,他的心也随之翱翔,胸中涌动着无尽的诗意,伴随着江水的波动而荡漾。
因此,诗人用“故人西辞黄鹤楼”这句诗不仅是为了点明主题,而且黄鹤楼作为天下闻名的大景,或许曾是两位诗人频繁相聚之地。提及黄鹤楼,便会自然联想到诸多与之相关的充满诗意的日常生活片段。至于黄鹤楼本身,它还是传说中仙人飞升的圣地,这与李白在孟浩然愉快前往扬州的情景相映成趣,增添了一种愉悦和畅快的氛围。
“烟花三月扬州行”,在“三月”之前添上“烟花”两字,使得送别的场景中诗意盎然,氛围更加浓厚。所谓烟花,便是那烟雾缭绕,繁花似锦的景象。它带给人的感受,并非单一的地域或一朵花,而是一片连绵不绝、深邃莫测的春日烟景。三月,无疑是绽放烟花的季节,然而在开元时期,长江下游的繁华景象,又何尝不似烟花绚烂?所谓“烟花三月”,不仅生动描绘了暮春时节、繁华盛地的迷人风光,还透露出那个时代的独特氛围。这句话意境深远,文辞华美,被清代学者孙洙赞誉为“千古绝唱”。
孤帆的轮廓在碧蓝的天际逐渐远去,长江的水流却依旧在天边悠悠流淌。这两句诗看似描绘的是一幅美丽的景色,实则其中蕴含着一份深情的细节。李白始终陪伴友人至船边,目送着帆船驶离,他仍站在江畔,凝视着那远去的帆影。他的视线紧随帆影,直至其渐渐变得朦胧,直至在碧蓝的天空尽头消失,这足以看出他目送的时间有多么漫长。帆影已不见踪影,李白却依然驻足远眺,这才留意到那江面春水,正奔腾不息地向着那遥远的水天交汇处流淌。“只见长江向天际流”,这景象映入眼帘,然而,这难道仅仅是描绘自然风光吗?李白的深情厚谊,他的向往之情,难道不是在这充满诗意的凝视中表露无遗吗?诗人心中的波澜壮阔,难道不正如同那滚滚东逝的江水一般吗?
这场离别,诗意盎然,两位才子翩翩风流,对李白而言,更是一次满怀憧憬的别离。诗人巧妙地以阳春三月绚烂的景致,宽阔的长江放舟画面,以及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腻描写,将这一幕表现得淋漓尽致。
图文导学:
全册文档课件下载地址:
或扫二维码下载:
图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告知即删
【17.慈母情深朗读李白经典?这首诗背后竟藏这么多秘密】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