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故事 不足300人的小村修桥遇难题,她却凭这招破局!咋做到的?

更新:05-09 民间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石大沟是个仅有不到三百居民的小村庄,南北两侧被一条干涸的河沟隔开,居民之间往来需绕行漫长的山道。郭变花上任伊始,便提出修建一座桥梁的建议,却未料到立刻遭到了一些村民的抵制,原因在于当时村子里实在无力承担这笔费用。

记者:那当时你接支书的时候,村里的账上多少钱?

郭变花:一块两毛钱,四万块钱外债。

身处贫困潦倒的境地,郭变花不禁回想起当年建设红旗渠时的艰辛岁月。她的启蒙老师曾是红旗渠建设的参与者,并时常向她们讲述红旗渠的往事。特别是那些英勇无畏的红旗渠铁姑娘,她们从小便成为了郭变花心中无比敬仰的楷模。每当想起她们,眼前修建道路、桥梁的种种困难在她心中似乎都变得不再那么可怕。郭变花先是拿出了自己10万元的养老金,接着又鼓动丈夫带领山西的建筑队伍一同归来,共同加入其中。

记者问:在进行修建道路、桥梁、堤坝等工程时,最感到棘手的问题是什么?

郭变花表示,最棘手的问题无疑是资金问题,她当时负责修建的是长达两公里的道路,已经累积了超过十万元的债务。

记者:那这个钱欠的时间长了,人家还能相信你吗?

郭变花表示,她已经向他说明,自己将不再担任村支书一职,并且承认了这笔账目,所有的欠条都署名是她(郭变花)的名字,并非村委会的名称。

记者:你为啥不签村委会?

郭变花表示,鉴于村委会即将进行换届选举,若不偿还欠款,对方将无法采取有效措施。一旦我的签名出现在相关文件上,他们便有权直接前往我家追讨债务。

记者:所以你写自己的名字还是为了让大家更相信你。

郭变花:对,也更相信我能给得起你钱,我一定会还你。

村民们纷纷效仿郭变花,投入到修路架桥的行列中,经过她十年的不懈努力,村里的道路与桥梁终于得以全面修缮完成。

记者:修复了那个洞穴,搭建了那座桥梁,这样一来,您在石大沟区域的声望已经稳固地树立起来了。

郭变花表示,他们深知她是个勤奋务实的人,绝非懒散之辈,因此自那之后,他们便对她深信不疑。

郭变花立志让偏居荒野的石大沟村走向繁荣,于是她将视线转向了这片广阔的荒山,着手引领村民开展植树绿化工作。她满怀憧憬地表示,自己最大的愿望是将石大沟打造成为一个生态旅游的胜地。

记者:每年能种多少树?

郭变花:每年都是十二三万棵。

记者:十二三万棵,现在种了几千亩了?

郭变花:五千多亩。

为了守护山峦,郭变花在山上开凿了两座窑洞,于是她便在那儿解决了吃饭和住宿的问题。家人见她如此辛劳,都劝她应该到城里去享受天伦之乐,而且医生也多次向她发出过休息的提醒。

记者表示,外界常常谈论,提到林县的人们,提到红旗渠沿岸的人们,都普遍认为他们身上有一种特别的精气神。

郭变花提到,她在这红旗渠的故乡长大,受到了红旗渠精神的深刻影响。这种影响让她养成了不服输的性格,对待自己做的事情,她总是追求一个完美的结果。她对于任何事物都不轻易认输。林州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梦想,而她的梦想则是投身于农业生态旅游。

郭变花等人的辛勤付出,让林州的百万余亩荒山实现了绿化,昔日的光秃山岭换上了翠绿的盛装,林州也借此迈入了新的篇章——新世纪,十万大军美化太行。在这支队伍中,越来越多的80后、90后年轻人加入其中。2007年,郝志亮通过选拔考试,担任了东下洹村的村委会助理。一上任,郝志亮便开始深入村民家中,了解到村民们的最大愿望是寻求致富之道。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开始了广泛的考察和细致的规划。在东下洹村,他发现那里有超过2000亩的荒山,且紧邻洹河,水资源十分充足。他设想,如果能够将这片荒山进行开发,并在洹河之畔建立一个绿色生态园,村民们便可以在不远离家园的情况下获得收入。随后,郝志亮邀请了林业部门的专业人士进行了周密的调研,经过深入分析,专家组提出,郝志亮适宜种植黄连木,这种树木既可用于提取生物柴油,也可用于生产食用油。

郝志亮表示,起初投入大约在四五十万元左右,他曾试图寻找投资人,但他们普遍认为他对家乡的了解不足,因为他对那片山上的记忆始于杂草丛生的景象,那时那里鲜有人问津,因此无人愿意投资。

记者:那怎么办?

郝志亮:我说带个头,让他们看一看。

郝志亮先是动用了家中原本打算用于购房的19万8000元,接着四处奔波,向亲朋好友借款,最终成功筹集到了大约46万元。

记者问:当时这笔钱是老人资助你购置房产的,而你却将这笔资金用于植树,你的妻子对此有何看法?

郝志亮表示不再继续,连父母也都不愿再干。当时他的妻子情绪激动,因为她已经怀孕六个月。在我拿到钱后,她一怒之下回了娘家。生活难以继续,我们多次闹离婚。我曾多次去叫她回家,但她坚持不回,除非我拿回那笔钱。那时我对父亲说,别管我了,反正这笔钱原本就是打算给我用的。

面对家庭的重重压力,项目终于得以启动。然而,随之而来的却是接连不断的失败所带来的打击,先是两次育种尝试都以失败告终,高价购买的种子损失超过一半,紧接着在创业过程中又遭遇了形形色色的具体难题。

记者问:在那段别人对你缺乏理解与支持的日子里,你是如何独自坚持下来的呢?

郝志亮表示,有时他会自我慰藉,认为这便是人生中最艰难的时期。这或许可以比作跑步,就像在跑步过程中有时会感到呼吸困难,但实际上,只需再坚持一下,就能顺利度过这段艰难时光。

在这片2370亩的荒山上,黄连木的树苗已经全部栽种完毕,郝志亮也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当时得知黄连木的嫩芽有出口的潜力,为了开拓销路,他在山东青岛、烟台等地来回奔波了两个多月,寻找相关厂家。而他的第一份合同,则是经过一周的艰苦努力才最终签署成功的。

记者:这个星期你住在哪?

郝志亮:一开始本来想住,但是住宿费太高了。

记者:多少钱你觉得高?

郝志亮:最不好的也要30元。

记者:30元你也觉得高?

郝志亮:30块钱差不多那个时候够十天吃饭了。

记者:那你不住旅店,住哪?

郝志亮表示,他有时会在路边歇息,或者在公园的石凳上小憩,那儿的凳子较长,便于休息。那时,他感到自己异常孤独和无力,不禁自问:为何要为了赚取这么多钱而承受这份痛苦?然而,他最终还是找到了一家公司,解决了销售问题,并进行了技术处理。

记者:你拿着那合同回来给村里的人给家里人看了?

郝志亮:没错,我先让我妻子过目了一下,我对她说,你看,这次终于有了收益,你看,合同已经签了,我告诉她,这次是20万元。

黄连木的新芽如今已加工成环保无污染的野菜罐头,畅销至日本、马来西亚等地,年收益逾二十万。这笔资金又被持续投入到超过两千亩的山林养护中。郝志亮估算,待黄连木果实成熟,全村年收入将可增加三百万元以上。实际上,自项目启动之初,东下洹村的居民便拥有了额外的收入渠道。

郝志亮询问道,组织部是否提供村官的生活补贴,金额为900元,而他本人并未从这笔补贴中领取任何工资。

记者:但是村里其他人的工资一个月是1200块。

郝志亮表示,应当将盈利分配给村民,如此一来,他们的生活条件将得到改善,他们更乐意与你合作,你便能够激发起更多百姓的积极性。

在郝志亮的引领下,已有三位村民着手在荒山上种植黄连木,历经四年的辛勤努力,郝志亮创业的道路也逐渐步入正轨。谈及这一过程中所遭遇的种种挑战,这位生于林州、长于林州的80后村官不禁感慨万千,并分享了他对红旗渠精神的深刻理解。

郝志亮表示,应当勇于承受艰辛,战胜挑战,正如我们林县所倡导的,敢于重新规划山川河流。他自己也认为,新一代的人们同样应当具备这样的胆识和气魄。

记者:所以你种树是不是也是要想把山河重新安排一下?

郝志亮:对,重新安排一下,让荒山都变成金山、银山。

任羊成、李顺昌等前辈林州人,以及许存山、郭变花、郝志亮等后继者,他们身上都流露出林州人独有的坚韧精神。或许,这种精神正是林州50余年来不断传承的精髓所在。如今,林州人再次以十六字箴言,揭示了红旗渠这座精神丰碑的深刻内涵:面对困难不畏惧,财富面前不迷茫,自强不息,奋斗不止。

在这次对红旗渠的考察中,我们走遍了林州市下辖的17个乡镇中的15个,频繁穿梭于太行山脉的陡峭岩壁与险峻峡谷之间。

这路实在是太差了。

你害怕了,要不就下来我开。

在采访途中,司机因山路蜿蜒险峻,担忧安全,中途提出放弃继续前进。这一幕不由得让我们联想到五十多年前,在崇山峻岭中奋斗的十万修渠战士。尽管时光荏苒,众多战士已离我们远去,但他们用辛勤汗水铸就的红旗渠,将永远流传于世。

在我们参观红旗渠之际,一场旨在珍视生命线、重新修复红旗渠的宏伟水利工程已正式启动。此前,由于水源日益紧张,导致引水能力大幅减少,不少渠道段落和水库塘坝出现了严重的损坏和渗漏现象,甚至某些下游区域不得不退回到仅靠渠道灌溉旱地的境地。林州市计划在三年内投入超过9亿元资金,致力于红旗渠的修复工程。听闻这一消息,77岁的王文书与71岁的李顺昌两位长者毅然决然地提出要参与其中。

李顺昌向我们讲述,往昔村里曾派遣八位先锋勇士投身于红旗渠的建造,而今仅剩他和王文书两位。对于重修红旗渠,他深感这是在为逝去的战友们完成未竟之愿。同样,当年参与修建红旗渠总干渠的申满仓老人,虽已77岁高龄,却为重修工程慷慨捐出了子女赠予的20万元养老金。

记者:20万块钱不是个小数目呀!

申满仓:知道。

记者:您一年能花多少钱?

申满仓表示,他一年中,家庭三口之家的开销不超过一万元。他个人在生活中非常节俭,对于应该支出的费用从不吝啬,但对于不必要的开支,他一分钱都不会浪费。对于修街、修路等公共设施的建设,他总是毫不犹豫地支持。比如,那条通往西边的道路,就是他去年刚刚投入八万元修建的。

为了确保每家每户的农田都能及时得到灌溉,申满仓老人每天清晨七点便骑上摩托车前往工地,辛勤劳作直至夜幕降临。他无暇顾及身患贲门癌的妻子。去年七月,申满仓老人被诊断出患有冠心病,住院治疗了四天。妻子担心他会有意外,特意让他随身携带速效救心丸。

记者询问道:“听说您每天去工地都会随身携带药品,那些药放在哪里?让我看看吧。”

申满仓表示,将食物挂在脖子上,用绳子系住,以防万一发生意外,可以随时食用。在职场中,我们应该追求进步,努力超越他人,贡献更多;而在生活中,则应学会知足,与不如自己的人相比,这样更容易想通。如果只是一味地追求向上比较,那么目标将永无止境;至于奢侈的生活,是否追求,并非必要。我将继续致力于为民众所需之物贡献力量,我们须齐心协力推动这辆车前进,如此方能加速前行,民众犹如一把秤,他们也会衡量你的分量。

与申满仓老先生相仿,企业家万福生也为红旗渠的重修工程慷慨捐赠了20万元。这位与红旗渠同龄的林州人,自幼便与红旗渠结缘,因为在他诞生的那一刻,他的父亲万荣奎便在红旗渠的工地上辛勤劳作。改革开放初期,他的父亲凭借在红旗渠锻炼出的技艺外出从事建筑行业。1991年,当身患癌症的父亲得知镇政府计划在秦家坡村建设第二中学,他毫不犹豫地拿出自己辛苦积攒的26万元资金,捐助用于学校的建设。

万福生表示,他的父亲自幼未曾踏入学堂,外出闯荡后,因缺乏文化知识,历经诸多艰辛与困境,深感文化的重要性。因此,他立志要提升自己的文化水平,哪怕牺牲一些生活享受,节省开支,也要确保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让他们拥有文化素养。

1996年,万福生遵循父亲的遗志,投入了36万元资金,在村里新建了一所小学,从而实现了父亲长久以来的愿望。他首开个人捐资助学的先例,至今,他向林州捐赠的各类善款总额已累计至1000万元。

万福生表示,他父亲留给他的最宝贵财富是精神上的,时至今日,他依然铭记老人的教诲。他并未将金钱视为个人所有,而是觉得那是大家的。当他看到七八十岁的老奶奶拿着窝窝头来表示感谢时,内心深感触动。在那个时刻,他真切地体会到了幸福,并非因为自己奉献了多少,而是因为这种情感是无价的,是金钱无法替代的。

任羊成老人,年轻时曾在太行山的险峻山崖上辛勤地捡拾碎石,如今,他现身于重修红旗渠的募捐活动现场,尽管生活并不富裕,但他毫不犹豫地捐出了自己一个月的工资,共计1300元。

记者问:任老先生,您如今已经年过八旬,却依然坚持每天骑自行车去渠道附近散步,这是出于何种原因呢?

任羊成说,每年都要往返142公里两次,即便体力耗尽,我也要坚守红旗渠1500公里的承诺,守护好群众的生命线,这是全县人民赖以生存的希望。

重修红旗渠,再度唤醒了林州人对红旗渠的深厚情感,同时也让我们领略了红旗渠精神在林州这片土地上所展现出的非凡力量。如今,红旗渠已化作民族精神的象征,它见证了无数传奇故事的诞生,记录了追梦者们持之以恒的奋斗,同时也见证了他们突破地域束缚,创造美好生活的永恒魅力。

【红旗渠故事 不足300人的小村修桥遇难题,她却凭这招破局!咋做到的?】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高考惊现6分炫技作文?12年前那篇特殊作文究竟啥样 下一篇:二十年巨变!从电视到手机,文化载体的飞速变迁究竟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