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闻记者 贾峰
在20世纪60年代,一条蜿蜒于太行山脉的人工河流,使得林州得以摆脱了“十年九旱”的困苦境遇。十万太行子孙以“开凿太行,漳河穿山入”的英勇行为,重塑了林州的命运。由此孕育而出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互助、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至今仍焕发着勃勃生机。
2014年,林州供电公司的工作人员在偏远无人地带进行了35千伏富任线的架设工作。该活动的摄影师是李朝良。
当前,脱贫攻坚战与乡村振兴战略相辅相成,林州市的57个贫困村落迎来了全新的蜕变。自那盏照亮偏远山村的第一缕灯光,到光伏发电站的财富汇聚;从产业扶贫的精确扶持,到乡村经济的整体复兴……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红旗渠精神代代相传,一条条由银色电线和铁塔构成的“光明之河”在崇山峻岭间静静流淌。国网安阳供电公司,以能源电力为笔触,以责任与奉献为颜料,正精心绘制着乡村振兴的壮丽画卷,续写着新时代的“红旗渠”传奇。
银线飞跃秋日太行。拍摄:苏世一
电力筑基 架起乡村振兴“光明脊梁”
那段全力投入脱贫攻坚的岁月里,供电企业积极推进农村电网的升级与改造工程。据当时担任国网林州供电公司配电网建设办公室主任的秦法增回忆,他表示:“作为中央企业,我们承担着社会责任,而村民们能否顺畅地使用电力,这是我们最关心的大事。”
太行山区的地貌错综复杂,地质条件极为坚硬,导致架设电线和树立电杆面临诸多挑战。为了在偏远山区实现电力设施的根本转变,电力工作者秉持“红旗渠精神”迎难而上。
大垴村位于海拔1750米,堪称林州市内海拔最高的行政村落。该村的电网改造工程,由11位“渠二代”成员奋力攻坚而圆满完成。红旗渠精神,他们自幼耳闻目睹,成为他们攻坚克难、啃下“硬骨头”的强大精神动力。
巨型设备无法抵达,他们这些在红旗渠传说中成长的年轻人,只能依靠辛勤的双手;12米长、超过百斤的水泥电杆,他们用肩膀扛起,历时一个月才将全部运送到山顶;在坚硬如石的花岗岩峭壁上,挖掘一个电杆坑竟需花费整整一周时间……即便在这样的艰难环境下,安阳供电公司依然投入了4190万元巨资,经过两年的不懈努力,最终完成了林州57个贫困村的电网改造工程。
2017年9月20日,国网林州市供电公司的员工们正在石板岩大垴村进行电力设施改造作业。此次拍摄工作由苏世一负责。
有了稳定的能源支撑,村庄的进步前景可期。庙荒村依托红旗渠的水源优势,成功打造了“太行观霖”生态旅游项目,每年接待游客数量超过五万人,电力供应确保了民宿集群能够全天候提供热水;黄华镇的“煤改电”项目惠及了一百八十七个村庄,推动了乡村旅游示范区的连片开发,电力供应使得停车场、观光步道以及民宿集群充满生机。即便是在太行山脉深处的北马沟村,这个曾经被列为省级贫困的村落,也彻底摆脱了往日泥泞小路和摇曳煤油灯的艰难生活。安阳供电公司已先后派遣四名第一书记驻扎于此,实施定点帮扶,累计投入超过80万元用于改善基础设施。现在,北马沟村不仅水泥路直达每户人家门口,自来水也接入了厨房,太阳能路灯更是在夜晚为归家的人们指引了明亮的道路。
太行山脉间,银色的线条蜿蜒起伏,犹如五线谱上的音符跳动,为乡村的振兴事业谱写出灿烂的乐章。
光伏赋能 绿色能源点亮“聚宝盆”
4月1日,在庙荒村千年皂荚树下,74岁的刘明生正细心地擦拭着“红家乐”的招牌,为即将到来的旅游旺季做着充分的准备。刘明生透露,这家由老旧房屋改造而成的农家乐,在上一年实现了5万元的盈利,“多亏了这些‘蓝板板’,才让我们的旅游业得以蓬勃发展。”刘明生的目光所及,120千瓦的光伏电站呈现出一片蓝色的光伏板,它们如同梯田般绵延展开,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波光粼粼”的光泽,仿佛与红旗渠的水面相互映衬,这正是林州“光伏扶贫”项目的真实写照。
九年前,此地尚属“饮水需挖井、出行需攀爬”的极度贫困村庄。当时的驻村第一书记陈军推行光伏扶贫项目,供电单位投入16万元资金升级线路,成功打造了林州首个村级光伏发电站。“每日发电量可达350度,年收益超过10万元。”村党支部书记郁林英介绍道,这笔收益被用于修建旅游停车场、开辟观光步道,助力13家农家乐蓬勃发展,使得去年村集体收入成功突破40万元大关。
安阳供电公司充分利用山区光照资源优势,实施了“光伏建设延伸至何处,电网配套就跟至何处”的策略,投入80万元资金,成功解决了42个贫困村的光伏并网问题,并为970户村民安装了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年发电量达到80万千瓦时,至今已累计退还电费630万元。
2017年8月9日,林州市供电公司的员工负责在城郊乡庙荒村的光伏项目现场,安装专用的电力线路。此次拍摄工作由李朝良完成。
光伏技术不仅照亮了产业。在位于下峪口村的张梅生老人,利用儿子意外事故的赔偿金投资了光伏项目,供电所提供的个性化服务让他重拾生活的信心;东岗镇精心打造了“光伏图书馆”,利用清洁能源为文化振兴注入活力;大井村87户无劳动能力的家庭,凭借光伏项目每年平均增收2000元……这片曾经被岩石封锁的土地,正因“阳光银行”的助力而焕发出勃勃生机。
产业兴村 电力引擎驱动“致富快车”
在推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安阳供电公司深刻理解既要“输血”也要“造血”的重要性,不仅扮演着“光明卫士”的角色,还充当着“致富参谋”的职责。他们利用电力资源助力产业链的完善,通过电网的升级改造和引进先进的深加工设备,使特色农产品得以从深山走向全国市场。
在北马沟村,安阳供电公司派驻的第一书记秦万军成功为该村注册了小米商标,并积极拓展电商销售渠道;同时,借助电力驱动,薯片生产线年产值突破了20万元;而在长沙村,供电公司派驻的第一书记唐永安在任职期间,为村里新建了蓄水池、安装了路灯,并推动了农业合作社的设立;小米加工机和花椒烘干机的引入,使得农产品增值了30%,村民的人均年收入也因此增加了1000元……电力现代化正在深刻改变着乡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在电力爱心超市,困难党员们正利用参与公益活动的积分,换取他们所需的日常用品。这一幕,由摄影师任武亮记录了下来。
立于红旗渠之畔,潺潺的渠水与绵延的银线交织成一幅时空对话的画卷。红旗渠被誉为“水长城”,电力网则被称为“光明河”,虽然时代的使命发生了变化,但精神的传承却始终如一。历经六十载,安阳供电公司将以红旗渠通水六十周年为契机,以能源电力为基石,铸就新时代的“光明渠”,承载着乡村振兴的中国梦,向着更加辉煌的未来奋进。
编审:孙喜增
【从十年九旱到脱贫振兴,林州巨变背后的红旗渠精神究竟有多牛?】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