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三暮四是什么意思
朝三暮四的含义在于:起初指的是事物本质并未改变,却通过更换名称的手段来进行欺诈;随后,这一成语被广泛用来形容人经常变换立场,行为反复无常。
朝三暮四的道理
朝三暮四的故事告诉我们,猴子们每日所获橡子总数并未增减,只是分配策略发生了改变,它们便由怒转喜。那些执着于名实之别的人,往往试图分辨事物性质的不同,却忽视了事物内在的统一性。最终,他们难免会像故事中的猴子们那样,被“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所迷惑。人们常常因表象的变动而或喜或怒,却往往忽视了本质是否发生了变化。朝三暮四这一成语原本用来形容智者擅长运用策略,而愚者则难以分辨事物的真相,后来则用来形容人的行为反复无常。
朝三暮四的拼音
朝三暮四的读音:zhāo sān mù sì
朝三暮四的近义词
朝秦暮楚、反复无常
朝三暮四的反义词
始终如一、一成不变
朝三暮四造句
无论从事何种活动,都必须设定清晰的目标;否则,那些随意制定计划的人,常常无法取得任何成就。
朝三暮四的出处
朝三暮四出自《庄子·齐物论》
朝三暮四的故事
在战国时期,宋国有一位以养猴为生的长者,他在自家的庭院中饲养了众多猴子。这位长者每日早晚都会分给每只猴子四颗橡子。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位长者与猴子们之间竟然建立了沟通与交流的桥梁。
数年后,老人的经济状况愈发紧张,与此同时,猴子的数量却持续攀升,再加上粮食歉收的打击,老人便有了将每日分发的橡子数量从八颗减少到七颗的打算。
于是,在某个日子,他与猴群进行了商议,说道:“目前粮食供应紧张,从今日起,我们得严格控制食物的消耗。我决定,每天早晨每人分得三颗橡子,而晚间则维持四颗橡子的分配,不知大家觉得这个方案如何?”
猴群听闻长者的话语后,情绪激愤,纷纷质疑为何清晨时少了一员。它们纷纷发出尖锐的叫声,四处奔窜跳跃,仿佛以此行为来表达对分配结果的不满情绪。
老人目睹了这一幕,急忙更正道:“那好,我每天早晨会给你们每人四粒,晚上则额外再给三粒,这样应该没问题了吧?”
这群猴子们听闻,早晨的橡子数量已从三个增至四个,数量上超过了夜晚,于是它们换上了另一种表情,一个个欢喜地在地上打滚,坚信自己赢得了这场胜利。
【你真的懂朝三暮四?其背后竟藏着这般深刻寓意】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