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汉为何不佩带吴地之钩,勇夺关隘山川,征服五十个州郡。 ——唐代·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男子汉为何不佩带吴地之钩,勇夺关隘山川,征服五十个州郡。男子汉为何不佩带吴地之钩,勇夺关隘山川,征服五十个州郡。
请君登临凌烟楼,问谁书生能封侯?地名,爱国励志之译文与注释。
译文
男子汉大丈夫为什么不腰带武器去收取关山五十州呢?
你不妨登上那描绘着开国功臣的凌烟阁一观,可曾有过哪位文人墨客被封为食邑达万户的列侯?
赏析
该诗以两个设问句为基调,节奏跌宕起伏,同时真情流露,将家国之痛与个人悲愤情感毫无保留地展现无遗。
这第一个问题既是一般性的提问,也是自我发问,其中蕴含着“国家兴衰,个人亦应担当重任”的壮志豪情。“男子汉为何不携带吴钩?”这一句语气急促,紧接着的“收复关山五十州”更是气势如虹,如同瀑布从高处倾泻而下,气势恢宏。“带吴钩”象征着从军的举动,身佩战刀,奔赴战场,那气魄是多么豪迈!而“收复关山”则是从军的宗旨,面对山河破碎、百姓疾苦的景象,诗人怎能甘心隐居乡野,无所作为呢?因此,他渴望成就一番事业,为国家效力。前两句诗,十四个字连贯流畅,节奏感强烈,与诗人那激昂的情绪和紧迫的心情相得益彰。首句中的“何不”二字极具表现力,不仅形成了特定的疑问句式,而且加强了反问的语气,极大地提升了诗句表达情感的效果。诗人面对连绵战火、战乱频仍的景象,心中焦急万分,急切地希望立刻手持宝刀,投身战场,保卫祖国。何不如此,自省深思,其中透露出势在必行的决心,同时也流露出军情紧急和诗人内心的焦虑不安。再者,它还让人体会到诗人长期积压的愤懑之情。李贺身为一名书生,早已声名远播,按理说本应凭借才华步入仕途,然而,由于“避父讳”这一封建礼教的束缚,他通往仕途的道路被无情地阻断,失去了展示才华的机会。“何不”一词,流露出他实在无奈的心情。次句中一个“取”字,轻松自如,如同破竹般迅猛,生动描绘了诗人迫切的救国愿望。然而,要“收取关山五十州”谈何容易?书生的豪情壮志,自然无法成就收复关山的大业。而若想摆脱眼前的凄凉境遇,又非得投身沙场,浴血奋战,建立功勋不可。这种矛盾心理,鲜明地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激愤与不平。
诗人邀请众人一同登临凌烟阁,不禁发问:在那绘有功臣画像的凌烟阁中,又有哪一位是出自书生之门?他采用设问的方式,使得心中的不满情绪更加鲜明。从表面上看,诗人似乎是在从反面强调投笔从戎的必要,实则是在进一步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与悲哀。从高昂的情绪转为深沉的哀愁,既显现了对比的技巧,又展现了韵律的波动,急促之中带有回旋的韵味。于是,诗人将自身的纷繁思绪和情感融入诗歌的韵律之中,使得读者在韵律的感染下,对主题有了更深的领悟和体会。
李贺,字长吉,生于约791年,卒于约817年,属于汉族,他是唐代河南福昌(现今的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居住在福昌的昌谷,因此被后人尊称为李昌谷。他是唐宗室郑王李亮的后代。被誉为“诗鬼”,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齐名,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作品集名为《昌谷集》。作为中唐时期的浪漫主义诗人,李贺与李白、李商隐并称为唐代的三位李姓诗人。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的说法。李贺,继屈原、李白之后,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享有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他长期生活在抑郁与感伤之中,以焦思苦吟为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疾病原因,他辞去了奉礼郎的职务,返回昌谷。不幸的是,他在27岁时英年早逝。
李贺
询问花儿飘向何方,昨夜风雨交加,葬送了楚宫的绝代佳人。北极的朝廷始终坚定不移,西山的敌寇不敢轻易侵犯。商女不知国家之痛,隔着江水仍高歌艳曲。这一生谁能预料,心系天山,而身躯却在沧洲老去。离乡十年,少年之心已逐渐老去。故国令人伤心,新亭泪眼,又逢绵绵细雨。只懂得在沙场上为国家捐躯,何必再让马革裹尸归来。山河壮丽,三分天下,波涛流转,万世功业。汉家的天子如今英武非凡,不愿和亲而归。献身以报效明主,身躯虽死,却成为国家的哀悼。那四匹骏马何时能归来,我君王是否还记得那脚步声?一生未曾报答国家,只能将忠诚化作忠魂来弥补。蜀地的英魂环绕着百鸟臣服,夜半时分,一声山竹裂响。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这是离别的忧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萦绕。山甫归来的速度应当急切,留侯的功业再次得以完成。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这豪情背后藏着怎样的家国之痛?】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