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波
元宵节,又称元宵节、元宵节、元宵节,在每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农历正月十五举行。 至少从隋朝开始,元宵节就有了丰富的习俗和活动,并形成了非常鲜明的文化品格。 从此,节日习俗更加丰富多彩。 节日期间,人们踏月、走桥、看花灯、猜灯谜、放烟花、舞龙舞狮、跑旱船。 元宵节已成为中国众多传统节日中最热闹的一个。
说起元宵节的文化内涵,市面上流传的两首童谣就很好地揭示了它。 一位说:“正月元宵节,奶奶爱侄子(孙子),红红橙灯都带进来,吉祥如意。” 街上挂满了红灯笼。”前者表达了元宵节祈福的意思,后者表达了元宵节的狂欢精神。
为孩子祈福,为新的一年祈福
祈生是对繁衍后代的渴望和追求,包括祈子、祈年。 祈子是祈求人丁兴旺,祈求新的一年是祈求五谷丰登。
元宵节祈子活动总是与灯联系在一起的。 这一方面与灯通常被视为生命的象征有关,另一方面与《灯》和《人丁》中“丁”的声音和形状相似有关。 。 我国不同地方用灯为孩子祈福的方式各有不同,或送、或偷、或请、或抢,但都表达了同一个思想。 例如,在四川成都,新婚的女儿出嫁时,元宵节必须买一盏漂亮的台灯和一只用面粉做的老鼠,送到女儿家,这叫“送灯”。 ”。 在广州,有请灯笼的习俗。 元宵节期间,当地寺庙里会挂起许多灯笼,编上吉祥的名字,分出价格。 如果要请人,就告诉庙里的秘书你喜欢哪一位,并在红牌上写上“某屋欢迎您”的字样,称为“请灯”。
元宵节期间的祈福活动也十分普遍。 例如上海、苏南地区就有“拍蚕”的习俗,这是一种典型的祈年行为。 元宵节黄昏,家家户户点燃芦苇、红草或茅草编成的草把,沿着田埂或田野飞快地奔跑,一边跑一边喊着:“正月,二月”。二月半,家家户户都放火,别人家的小米豆大,我的豆盘大……”喊完后,他拿着火把在自家地里挥舞着,喊着,据说,可以防治病虫害,使农作物丰收。 元宵节广泛流行的舞龙活动也与祈年有关。 农作物的丰收离不开好天气。 龙是水神。 舞龙的目的是唤醒冬季深渊中蛰伏的长龙,使其能够兴云降雨,造福人民。
沉浸在元宵节的欢乐之中
狂欢是元宵节的另一文化内涵。 说白了,狂欢就是放纵、欢乐,就是上面引述的童谣中所唱的“皆大欢喜”,就是明代杭州人田汝成所说的“放飞灵魂”: ,练习唱歌和吹奏。 或投琼买快,战九败; 伯城赌博,跳棍踢球,唱歌讲平话,无论白天黑夜,这叫“放魂”。 元宵节是中国古代的狂欢节。 元宵节的狂欢是通过对日常生活秩序和制度规范的一系列颠覆和突破来实现的。
第一个突破是平时作息时间的突破。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传统社会基本的生活时间常态,但这一常态在元宵节期间被打破了。 夜就是夜,元宵节的活动重点在晚上。 晚上的月亮很亮,晚上的灯光很漂亮,晚上放的烟花闪闪发光。 因此,元宵节期间,日落之后,人们并不是静静地躺下睡觉休息,而是通宵达旦地跑出去参加各种活动,正如唐朝崔智贤所言:“欢乐无穷,歌舞表演一直持续到早上。” 值得一提的是,各级政府对此也给予了大力支持。 这一方面体现在,很多朝代都给元宵节放假,而且趋于越来越长:唐玄宗元宵节放假1天,宋神宗放假7天,明朝放假7天。太祖放假十天。 另一方面体现在节日期间宵禁规定的取消。 我国自古以来就实行城市宵禁,但自隋唐以来,元宵节期间就不再遵守这一规定。 明太祖还明确规定,元宵节期间“听军民点灯饮酒为乐,五城兵马放松夜禁”。 假期和夜间禁令给了人们在庆祝节日的时间上充分的自由。
第二个突破是对平时活动空间的突破。 政府取消宵禁也让人们可以自由地在太空庆祝节日。 因为这样一来,平时只能晚上呆在乡村的农民就可以来到城市,而晚上不能在街上自由行走的人们也可以“随意”去,想去哪里就去哪里。 而拥有自由的人,确实在平时的活动空间上实现了突破。 元宵节期间,“家”这个人们晚上返回的地方突然变成了离开的地方,人们的活动从私人空间转向公共空间。 其根本原因是,元宵节的许多活动,如燃灯、放烟花、走桥赏月等,总是安排在街道、广场上,或者只能在室外举行。 “宝骑出城,转路香车。死时只愁天明,游历不问家”,成为了城里最不寻常的风景。传统社会的元宵节。
第三个突破是日常生活内容的突破。 如果说日常生活难免单调,那么元宵节则恰恰相反。 元宵节如此迷人,连新年之际的除夕夜也无法与之相比。 辛弃疾《元熙》中的“车马香满路,凤笛声,玉壶光,鱼龙舞一夜”就可以说明南宋都城临安的元宵节活动。 总之,元宵节的夜晚被明亮的满月、五彩缤纷的烟花、各种各样的花灯照亮。 元宵节的大街小巷,表演节目丰富多彩,歌舞优美,游人如织。 理解。 在中国众多的传统节日中,没有一个节日像它一样绚丽多彩,声色相得益彰。
第四个突破是社会制度规范的突破。 在中国传统社会,无论是国家的法律礼仪还是民风民俗,都十分注重城乡之分、男女之守、贵贱之分、雅俗之分。 他们强调节俭,反对铺张浪费。 然而,所有这些都是在元宵节期间庆祝的。 期也断了。 开帝十七年,一位名叫刘裕的官员曾上书隋文帝,斥责元宵节:“暗见京城,情绵绵诸州。每逢正月,看夜色,满大街,游戏和朋友相聚,鼓声在天上敲响,火把在地上照耀,人们戴着动物面具,男着女装,崇尚高超的杂技,造型怪异奇特。他们以污秽为娱乐,以蔑视为笑,内视外视,从不避讳……无高低贵贱,男女混杂,无高低贵贱之分。性和性别。这就是淫秽行为诞生的原因,小偷也由此产生。” 这种斥责揭示了元宵节社会的“混乱和失序”,它来自于元宵节期间日常社会规范的颠覆和失效。 然而,刘宇看似合理的斥责并没有起到多大的实际作用。 隋唐以来,女子仍能盛装上街。 “春天京城花灯盛开,一家人同庆。” 姑姑和奶奶带领嫂子化妆,祛除各种病痛。”
元宵节对社会制度规范的突破还体现在,人们实际上把平时不合法的“偷”活动当成了合法的。 偷东西被骂不但不丢人,其实还是一个好兆头。 《帝都风光略》记载,金元时期,除夕之夜,“三日许贼偷窃,若贼至,则微笑送走”。 ……就算他的妻女被抢了,他也不会受到惩罚。” 言外之意是,人不仅可以偷东西,而且还可以偷东西。 人们。
元宵节带来了时间、空间、生活内容、社会规范的一系列突破,让生活在其中的人们获得了巨大而难得的自由。 自由是元宵狂欢的前提。 元宵狂欢不仅是自由之花绽放的结果,更是对自由之花热情的歌颂和致敬。
【张勃元宵节的祈子盼的是庄稼丰收】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