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是个筐什么都来装”

更新:09-11 民间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财务规划师

学生们背诵《弟子规》等中国经典。新华社

今年3月,教育部印发《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学校分阶段推进传统文化教育。 目前,北京已有50多所中小学开设了国学课程,上海、天津、长沙等地的多所学校也相继开设了国学课程。

国学似乎已经以极大的热情走进了中小学,但最近的一则新闻却引发了人们对中小学国学教育的反思。 台湾版国学教材《国学基础教材》被内地部分中小学引进后,经过一年的推广,目前响应者寥寥无几。 一本口碑不错的教科书为何会遭遇这样的境遇? 是教材本身有问题,还是国学太热了?

“国学就像一个篮子,什么都可以放进去”

早上散步的老人,耳机里会循环播放《周易》,刚刚开悟的孩子,也会咿呀学语地背诵几首唐诗和一段《三字经》。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国学的影子似乎无处不在,但国学到底是什么

走访中,记者发现,教育界对国学的定义争议很大。 “特别是中小学教育,从政策制定者到具体讲师再到中小学生,对国学的理解各不相同,尚未形成统一的意见。近年来,企业经营者为了吸引更多人的关注,甚至使国学的范围变得无限广泛、包罗万象,甚至有“国学是一个能装一切东西的篮子”之说。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教授顾曙光说。

中国人民大学附中中学语文教师王强认为:“国学主要是对《经书》四部的研究和学习,辅以重要出土文献,作为文字、音韵、版本等传统研究方法,古代的“经”专指儒家经典,今天我们不再只尊崇儒家思想,纳入一些佛教、道教的经典来学习和研究也未尝不可。国学应该主要以文学的学习和研究为主,棋书画等艺术技巧可以视为传统文化,学习不应该纳入国学的概念。

中关村小学二、五年级的一名学生告诉记者:“我觉得国学就是四书五经,书法、国画也应该包括在内。”

作为国内高校流行的国学教材,《通识国学讲义》将国学定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和“学术”。 台湾三民出版社出版的《国学概论》认为国学是中国学术,泛指西方学术称为西学。

王强认为,中小学国学教育困境的出发点是“人们对国学的认识不清,教育界对国学始终没有一个权威、令人信服的定义,造成了混乱”。在后续的教材编写和课程设计中。 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我们还没有认识到国学是一门学科。 对国学基本定义和范围的理解差异,直接影响中小学国学教育的发展。”

师资力量和升学压力影响国学推广

王强告诉记者,目前教育部门对国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形式、教材、考核等没有统一规定,都是由学校和教师自行决定。 在中小学课堂上,国学教育主要采取选修课的形式,或者由教师在语文课上讲授。

由于教师没有接受过专门的国学培训,中小学的国学教育水平可能只取决于教师个人水平,但“一般教师的国学素养不高”。

王强说,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国学教育主要通过一些相关选修课和文化活动来开展。 “去年,在教研组的支持下,我组织了‘读经班’,把各个年级对国学感兴趣的学生聚集在一起。课外时间,我带领学生们阅读中国经典,比如《论语》、《道德经》。看一本书,逐字讲解、讨论。教材都是来自最经典的古籍。比如我用的是朱熹的《四书注》 《论语》我用的是王弼注释本的《道德经》,上课时间暂时是每周一节课。”

中国人民大学附中早期培训班语文老师杰存说:“六年级的老师会教对联、古诗词,重点是背诵。七年级(相当于一年级)初中),他们开始学习音韵、对联知识和背诵。我不是特别擅长背诵,所以我给大家播放录音,大家跟着唱。课堂气氛很好,孩子们喜欢非常喜欢。八、九年级的学生开始学习《论语》,有专门的老师来教。到了高中,学生开始接触更多的经典。”

杰存说:“总体来说,学生还是喜欢上国学课,但我们还没有专门的考核方式,一切还在尝试中。”

面对学校国学教师数量的滞后,王强认为:“目前对教师的国学培训效果非常有限,教师没有时间、精力和兴趣阅读经典,因此很难树立这种品质。”

“师资力量薄弱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高考对国学的政策和指导还不够明确,学生对国学的重视程度无法与数理化竞赛相比。”王强说。 “目前的高考并没有明确规定今后的汉语试卷中汉学将如何呈现?大多数学生以考试为接力棒,汉学与升学之间没有明确的联系。所以学生的注意力是“显然,他们更关注与升学密切相关的科目。学生对中国研究更感兴趣。关注度总是很难提高。”

北京十九中的一位大二同学坦言,虽然国学通常都是穿插国学,但由于高考涉及国学的很少,“除非你是对国学特别感兴趣的学生,否则你通常会选择国学。”不会的话我会主动去接触这方面的内容。 现在高考有对联题,我就会有意识地记忆和训练与对联相关的内容。”

如何教授国学

“中国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结合并不容易,比引入教材更重要的是对现有教学方法、师资乃至教育体系的思考。”杰存说。

王强认为,解决国学问题首先在于对课题的认识。 社会上一些教育机构和媒体对国学的认识存在偏差,影响了整个社会的认识,进而影响学校开展真正实用的国学教育。 此外,“国学真正扎根于中学教育,需要国学与继续教育建立具体、有形的关系。” 从教师角度,王强说,“当务之急是鼓励和组织教师大量阅读国学经典,学习国学经典,提高自身素质,胜任教学任务。”

杰存告诉记者,“大多数语文教师其实并不具备专业的国学素养,也没有太大的动力去学习国学。中小学教师往往只能读课本,自然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 此外,杰存认为,“国学教育应从小学教育开始。 我们的小学教育缺少这个非常重要的部分。 小学教育应该从《幼学琼林》、生理启蒙之类的东西开始,然后再到《三字经》、《三字经》。 《弟子规》等。 但事实上,我们现在的小学语文教育比较粗糙,体系比较碎片化,课文的学习往往只是为了学汉字。”

顾曙光认为,中小学国学教育的发展,从根本上必须建立在“知行合一”的基础上。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目的是让我们现在的生活变得更好。”

王强还认为,“中华文化教育要培养德才兼备的人,其中以德为根本,可以说,中华文化教育的最终方向是德育”。 他说:“在国学教育中,一方面不能忽视阅读,谈国学不能离开文本。这些东西必须从阅读中扎实地得到,通过意义的分析和理解才能深刻地理解。”另一方面,实践也不能忽视,需要不断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实践,让知识接触学生的灵魂,用知识解决学生的疑惑。人生可以说是知行合一,是国学的内化。”

(记者姚晓丹通讯员苏轩)

【“国学是个筐什么都来装”】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上海戏剧学院附属静安学校举办“诵读课程”培训交流活动 下一篇:(李向东)中国历史上的今天,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