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剪辫子的权利,不是在民国才有的

更新:02-02 民间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01

让很多人惊讶的是:中国人剪辫子的权利不仅在民国时期才有。 清朝灭亡之前,清廷就已经颁布了法令,允许臣民自由剪辫。 这是官方许可。 非正式许可 - 默认,然后进一步返回。

在清代,辫子不仅是一种发型,更是一种政治身份,关系到国家制度和清朝的根基。

谁敢质疑、抵制辫子,谁就是清朝的敌人。 因此,清初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发”的残酷政策。

两百多年过去了,恐惧代代传承,记忆代代遗忘。 到了清朝末年,大多数汉人已经不知道辫子是满族的专利了。 相反,他们把剃发、留辫子视为汉族固有的习俗,并沿袭和维持。 如果有人胆敢攻击布雷德,那就等于是自掘他祖坟。 如果他不和你吵架才奇怪。

更重要的是,一些满族人很困惑,认为辫子是汉族的习俗。 1911年革命后,他们甚至剪掉辫子以抗议革命。

普通人的知识和信息来源有限。 他们不知道几百年前发生的事情,很正常。 学者们知道却不敢说。 革命者也知道这一点——但无知的人对革命思想免疫。 叛臣奸臣的话谁会相信呢? ?

据历史大师钱穆回忆,小时候,他并不知道皇帝是满族人,直到他的老师问他:你知道我们今天的皇帝不是中国人吗? 钱穆大吃一惊,表示不知道。

回家后,钱穆又问父亲,父亲告诉他:老师说得对,我们今天的皇帝是满族人,我们是汉人。

钱穆无疑是幸运的。 他的父亲是一位学者,他的老师是一位革命家。 这使他很早就学到了许多人一生都不会知道的常识。

1898年维新运动之前,辫子是清朝的红线。 一般人不敢质疑,否则就是叛国。

也就是说,敢于质疑辫子的人并不是普通人,比如外国人。

在外国人眼里,中国男人的辫子和中国女人的小脚都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一位曾经到中国参加太平天国运动的聪明的英国人说:多年来,整个欧洲都认为中国人是世界上最可笑、最奇怪的民族——他们剃光了头发,扎着辫子,斜着眼睛,怪异的。衣服、女性毁容的脚长期以来一直为漫画家提供题材。

除了眯眼涉及有色眼镜和种族歧视之外,其他说法似乎并没有什么问题。

又脏又臭、油腻的辫子和畸形、扭曲、变态的脚有什么美呢?

02

1875年,日本驻华大臣森友里拜访李鸿章,两人就服装、发型问题进行了辩论。

李鸿章对日本古代模仿中国的做法十分钦佩,但对明治维新后日本学习欧美服饰、发型却十分不满。

森友利解释道:以前我们国家的衣服宽松、笨重,适合舒适悠闲的人,但对于勤劳的人来说很不方便,所以就改变了。 这对于我国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然后,他反驳李鸿章:你们国家的头发垂得长,鞋子又大又厚,不适合我们人民。 勤奋是富足之本,懒惰是贫穷之源。 我们的国家不想因为懒惰而贫穷,而是想通过努力致富,所以我们推陈出新。

李鸿章不同意:旧衣制体现了先人的遗风,应该为后人所珍惜,永远保存。

大约在同一时期,许多清朝派去美国留学的幼儿被同化了西方思想,剪掉了辫子,并信仰了基督。 此举极大震惊清廷,斥为“离经叛道”,并立即召回留美幼儿,对他们进行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人能够剪掉辫子,第一个要感谢的人就是康有为。 他是第一个公开提议剪掉辫子的人。

很多人说康有为是一个政治投机主义者,诡诈、虚伪、丑恶,人品低下。

我认为这没什么,无害的。 他是一个政治人物,而不是一个道德典范。 他的私生活问题不会影响他的政治贡献和影响力。

康有为(剧照)

当国家危难之际,康有为举起双臂,冒着斩首之险献计救国之策。 且不说他的手段好不好,光是这一举动就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 它需要广阔的视野和开放的胸怀,更重要的是无所畏惧的勇气。

敢为人先的勇气是最宝贵的品质。

至于先驱者变成保皇党并逐渐落后于时代,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1898年,康有为发起变法,向光绪帝上呈《剪发更衣改元辙》。 他详细分析了留辫子的5大坏处:有损国家形象,不利于对外交往; 影响劳动生产,存在安全隐患(容易被机器缠住); 不利于军事训练; 洗头不方便、不卫生; 外国人嘲笑它像猪尾巴,不美观。

康有为(剧照)

于是,他请求光绪皇帝带头剪掉辫子,为全民做出榜样,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剪辫。

光绪帝毕竟不是明治天皇,没有这个勇气,但他并没有因此惩罚康有为。

皇帝不同意,康有为也明白了。 直到改革失败,他再也没有提过剪辫子的事。

虽然没有成功,但最终还是把敏感问题摆到了桌面上,并创造了一种趋势。 有了先行者,就不怕没有后继者。

03

比维新派更为激进的革命党,早就开始剪辫子,以示与清廷格格不入。

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后,孙文渊远渡海外。

在日本,他和陈少白剪掉辫子,穿上西装。 那时候,即使在国外,剪辫子也不是一件随意的事情。

甲午战争失败后,旅居日本的冯静茹对清朝极为失望,愤怒地剪掉了自己的辫子。 他是第一个剪掉辫子的旅日华侨,被日本同胞称为“无辫子”。 辫子被剪掉后,他感到非常紧张和害怕。 他在香港长大,特别请求英国驻日领事为他提供保护。

孙文比冯静茹晚了几个月才剪掉辫子,而且也很先进。 然而,孙文却毫不畏惧,全部做到了。 剪掉他的辫子是什么意思?

孙雯剧照

1900年庚子事变后,清政府权威急剧衰落。 为了挽救自己的统治,清政府推出新政改革,派出大批学生出国留学,其中以日本最多。 受异国风俗和革命思想的影响,留学生开始自发剪辫子。

1903年,侵占中国东北的沙俄拒绝按照约定撤军,企图吞并中国东北。 留日学生发起反俄运动。 他们召开会议,要求清政府向俄国宣战,维护中国的领土和主权。 他们还组织反俄运动。 志愿队伍随时准备奔赴抗俄前线。

日本清公使要求日本警察出面解散抗俄义勇队。 清政府派往日本的学生督导员姚文富也极力镇压学生运动,引起学生的强烈不满。

留学日本的周树人早已剪掉了辫子,还专门为此写了一首诗,就是《自题肖像》中的一首——“传荃寒星意,举荐”。轩辕带着我的血。”

姚文富得知周树人剪掉辫子后勃然大怒,声称要严惩他并遣送回国。

留日学生邹容、张继、陈独秀、翁浩、王晓珍等人长期以来对姚文富不满。 他们半夜进入姚文富的房间,将他按倒在地,剪掉他的辫子,挂在房梁上示众。 听到这里,留学生们拍手欢呼。

案发后,邹容、张继逃回上海。 姚文富没脸见人,悄悄回家。 周树人这才逃脱。

反俄运动和姚文甫回国后,越来越多的留日学生开始剪辫子,清廷的控制力日趋薄弱。

1904年,广东留学生叶夏声剪掉了自己的辫子。 清驻日本公使杨恕严厉斥责他,并立即禁止学生剪辫子。 留学生们愤愤不平,扬言要找机会剪掉部长的辫子。 杨恕害怕成为姚文富的第二名,再也不敢管学生的辫子了。

留学生剪辫子的风潮很快就传到了中国。 在江南,一些新学校的学生已经开始偷偷地剪掉辫子。 不久之后,大城市的警察和新军也开始剪辫子,以方便戴帽子和训练。 。

04

这一时期,剪辫子仅限于少数学生、新军队、新警察,整个社会还是一个辫子主导的世界。 剪掉辫子的留学生回国后必须戴上假辫子,否则压力很大。

与1898年维新运动之前相比,此时虽然剪辫尚未放开,但辫子话题已不再敏感。 剪辫子不会丢头。 有些报纸可以谨慎地讨论剪辫子问题。 《申报》还发起了剪辫运动。 关于辫子的论文。

什么是进步? 这是进步。

此时,清廷内部的开明派也在极力提倡剪辫子。

1905年,以载泽为首的五大臣出国求学时,随从中就有被剪辫子的人。 这说明清廷最高层对于割辫子已经部分默许了。 巡视回来后,载泽和戴鸿慈向慈禧提出剪辫子的请求,但慈禧没有同意。

1907年,鉴于学术界和军事界的剪辫风潮,清政府颁布了剪辫禁令,规定一经发现,将分别予以处罚。

然而,既然趋势已经开始,禁令能起到多大作用呢?

以前已经把辫子剪掉的人,该如何治疗呢? 如果处理的话能处理吗? 如果不处理的话,这只是一纸空文!

1908年,光绪、慈禧先后去世,摄政王载沣掌权,任命了一批年轻的暴发户。

很快,清廷高官就讨论了剪辫子的事情。

载涛是摄政王的弟弟,曾留学法国,见过世面。 他认为剪掉辫子是大势所趋。 世界上没有其他国家有辫子。 清朝既然要实行新政,就没有必要粘着。

虽然载涛的提议得到了兵部尚书尹昌、民政尚书善其、外交部尚书邹家来、杜科尚书载泽、刑部尚书戴鸿慈的支持。 但更多的人持反对意见,反对的理由有很多,比如违反祖制、大家都习惯了没必要改、国情就是这样等等。

1910年,清朝成立的资政院(舆论机构,国会的雏形)召开会议,有代表提出剪辫换衣的议案,得到多数议员的赞同。

年底,主持政务的奕劻鉴于舆论激烈,下诏称:“国服制,爵位明确,沿用已久,未曾有过”。很容易改变。” 他重申不允许剪辫子。

载涛得知消息后,非常生气,跑去质问易况。 易况是个老奸巨猾的人,他解释道:虽然圣旨不许剪发,但并没有说不可以剪发。

事实上,清廷是否同意已经不再重要——清廷的表态就意味着它默许了民间剪辫的做法。 如果真的禁止剪辫,就应该制定配套、严格的惩罚措施。 这样的禁令实在是太轻率了,没有任何威慑作用。

1911年1月,吴廷芳等名人在上海主持召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剪辫大会。 数百人聚集在一起,集体剪辫子。 新闻媒体跟踪报道了整个过程,仿佛是专门针对清廷的。

上海的活力为全国树立了榜样。 与此同时,学术界的剪辫运动也风起云涌。

据革命者余宇回忆,1911年辛亥革命前夕,武昌陆军测绘学校的一百多名学生晚自习后集体剪掉了辫子。

校监刘邦基得知情况后,召开会议痛斥学生:“你们吃的是清朝的饭菜,读的是清朝的书,你们还敢这样,真是勇敢。”我们暂时记录两次严重违规行为吧。效果!”

然而,在场的学生却没有一个批评他。 于余之心想:既然敢做,就不怕斩首,还记大过什么意思?

其他地方的学校情况也类似。 剪辫子最严重的处罚是开除学籍,但学生们已经不在乎了。 学校“不能开除”——人太多了,不能开除。

05

武昌起义爆发后,在各省引起连锁反应。 该国十八个省中的十四个宣布独立。 清廷统治崩溃,权力逐渐转移到袁世凯手中。

1911年12月7日,在袁世凯的敦促下,清政府为挽回民意,决定放开剪辫,并颁布法令:凡臣民皆可剪辫。

至此,清朝正式在官方层面废除了辫子。

两个月后,清朝灭亡。

无数仁人志士浴血奋战,付出牺牲,终于赢得了自由剪辫子的权利。

然而谁也没想到,剪辫子的最大障碍并不是清政府,而是老百姓根深蒂固的旧观念。

为了推广剪辫,民国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甚至派军队下乡强制剪辫,甚至造成了一些人的死亡。 (民国政府强行剪辫的历史也很有趣,篇幅有限,这个话题稍后再说)

历史就是这么有趣:260多年前,有些人发誓不再留辫子。 260多年后,有些人发誓不再剪辫子。

1918年,阎锡山在山西推行“六政策三件事”,其中就包括剪辫子。 目的是通过行政命令来推动剪辫子。 可见,留辫子在当时还是比较普遍的现象。

直到1928年5月,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才颁布《禁止扎辫子条例》,要求公民剪掉辫子。 这也是近代中国最后一部剪辫法。

如果你长时间留着辫子,你会被遗忘、麻木,甚至上瘾。

【中国人剪辫子的权利,不是在民国才有的】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2017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备考:西方现代中小学系统 下一篇:《古乐府》经典语录,太经典了,值得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