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故事 大明王朝的“偏头尤重”之势——偏关

更新:02-02 民间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明代山西长城的记忆——偏关的故事

偏关,又名偏头关。 清道光《偏头县志》记载:“偏头之名,实源于北汉刘俊”、“北汉天会元年(957年),设寨”。含光岭。因其地势东西倾斜,如人头略凸,故名偏头。原名寨,元代名关。偏头关名来自元始。”

明代,偏关与雁门关、宁武关并称为长城“外三关”。 “三关虽险,但偏关最急。”

可以说,偏官在明朝建立之前是默默无闻的。 那么,明代三关为何呈现出“特重头歪”的倾向呢?

偏头关

洪武七年(1374年),岫兰府设西卫镇,隶山西都司管辖。 其作用是消灭隐藏在岫蓝山的北元氏四王,同时肩负起维护当地稳定的责任。 镇西卫官兵守卫着近东的胜圩部​​分头、西边的黄河岸曲流、保德渡口等边境沿河重点地区。

偏头关“前有群山环抱,右有黄河流过,东南有太行,西北有大漠”。 北边是东胜,是镇西卫与东胜卫的连接点。

永乐元年(1403年)二月,明朝开国皇帝朱棣因“东胜孤立,难守”,内进控制河套地区的东胜卫。 从此,黄河以北就没有了盾牌,这给明朝中后期北疆的防御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与此同时,北元末代皇帝托古斯帖木儿被卫拉特部也苏迪尔用弓弦吊死。 被驱逐出中原的蒙古人分裂为东蒙古和西蒙古。 蒙古的主要部分称为鞑靼,卫拉特部分称为瓦拉。 双方在蒙古高原上展开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激烈斗争。

“既然仁宗不勤奋,没有远见,玄宗就继承了。” 不再是永乐时期的“扶弱、抑强、分控”,而是改变“扶弱、抑强、分控”的规则,平等地对待每个人,安抚每个人,导致了瓦拉祖的实力前所未有。 鞑靼各部在瓦剌的不断进攻下四分五裂,各部贵族相互争夺霸权,以至于二十年出现了三大可汗,可汗之位甚至空缺了十年。

正统初年,随着明朝北方防线南移,河套地区长城以北原有的哨所全部废弃。 空旷的河套地区成为鞑靼部落争霸失败者的乐园,也成为掠夺、骚扰边疆的前沿。

内外三关示意图——偏头关

偏关突出于晋西北。 明初,由镇西卫官兵把守。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该关划归山西都司管辖。 镇西卫都尉张宪,重修关西一里,围之。 一百二十步,命守将等官员镇守。”当时东胜卫还在,基本没有发生战斗,镇守的官兵常被征召到大同协助。自从东升卫内迁后,偏头关的军事地位就凸显出来。

偏关位于黄土高原东部,“控西北,面临河套,与漠南仅一江之隔”。 境内群山纵横,有黄河天然屏障。 春夏之际,黄河水流湍急,悬崖峭壁。 此外,境内沟壑纵横,山谷纵横。 依靠地形保卫边境和城镇关口还是可以的。 隆冬,黄河结冰,行走在平坦的河面上。 一旦偏关失守,“大同援军无法到达”,危及三晋。

“山西唯一偏头,又名外,与宣达对峙。宣达能护京城,偏头能护全晋。全晋安了,京城也就安全了。” 。 “宁武、雁门虽合称三关,但其急迫程度与偏头不同。” “所以三关的危险虽然一样,但偏头的危险却是一样的。”

从宣德时期开始,蒙古骑兵虽然有时会“毁城”,但规模较小,所以也只是“驱走”而已。 以偏头关为中心的北江西路成为明朝防御作战的重点。

宣德四年(1429年)八月,奉巡抚李谦指示,“在山西偏头关增建烟墩楼二十六座”。 同时,“守卫偏头关的官兵只有500人,回沟村、皇甫川、楼子寨三个炮台各有500多名官兵”。 请“在防御中增加更多火枪手”。 《回沟村三堡防御》。

宣德六年(1431年)十二月,山西巡抚李谦奏报“原从泸州及其他卫所调来的官兵千人回山西备战”,遣返将士千人。前往大同做准备。

宣德七年(1432年),为增加戍兵数量,辅助防御兵力,设立保德州卫千户站,属山西都司,“八百五十余人”。

正统三年(1438年)“增设黄河西岸烟墩遗址五处”。

正统十二年(1447年),“偏头关东置水泉营堡,北置滑石谷堡,沿边筑护城河,树柞树;楼子营等七座堡”设立在黄河东岸。”

到正统末年,东北四堡和黄河七堡已在偏头关形成了两道防线。 其中老营堡规模仅次于关城第二大炮台。

偏头关黄河七堡与东北四堡示意图

“土木革命”后,明朝再也无法离开要塞,天顺年间大规模的蒙古鞑靼部落进入河套地区。 从此,明朝北部边疆再无宁日。

成化时期,河套地区出现的鞑靼部落,由于部族间的纷争,无法深入腹地。 他们不断从河套以南掠夺,这成为蒙古人极其热衷于进入金朝掠夺的原因之一。 与此同时,明朝在“大举搜江、逐俘出江”的“搜罗”策略和“增兵御危”的“投地守墙”策略之间摇摆不定。 ”。 最终,由于后勤供应困难,“寻找安全套”不得不暂时放弃,取而代之的是“靠墙坚守”的筑墙策略。

由此,明朝开始了长达一个世纪的修筑长城的进程,作为防御蒙古骑兵的主要手段。

这种“投地守墙”的军事退却,让河套地区仿佛成了蒙古各部落的家园,也让偏头关的保护“与套路仅一水之隔”“尤为重要”。难的。”

成化二年(1466年),诸将指挥千师、王熙“自老营崖角墩至朔州,至黄河老牛湾,再折南至河岸至石梯关,绵延逾余”。 240 英里。”

成化三年(1467年),由于“西援偏关,东援雁门”的战略需要,特建宁武关。 “山西巡抚王信迁代州,提督分管雁门、偏头、宁武关。” 山西守军开始从太原向三关进军。

成化十一年(1475年),侧首镇守千户府。

成化十四年(1478年),“偏头关长林旗,至宁武灌阳方口,行200里。除山势陡峭八十里外,其余均设川口关坪,有的山势相当平坦的要铲平。 ” 切刀”。

特别是偏头关周边的防御烽火系统,沿河有28座烽火台,连接黄河七座堡垒,覆盖整个西部防线; 北21路,从关城城防墩至北长城及附近地区。 东路有炮台十九座,沿八柳树、水泉、老营堡与大同西烟墩相连。 有南路二十一条,连接偏头关至岈兰州。 整个烽火台系统纵横交错,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防御体系。

老鹰堡

正德时期的《明史·武宗本记》记载:“八月乙酉年如大同,庚子九月为偏土观二年”。 《偏观志》中更详细的描述是“正德十三年九月二十日”,这一天,武宗侥幸到达关口,从南门进入。 他叹了口气,说道:这就是偏头关。 创造不易,守卫困难。”

偏头关接待了明朝最高统治者正德皇帝朱厚照,堪称偏头关最辉煌的时刻。 同时,这也是磨难的开始。

正德四年(1509年),有小王子之称的达延汗完成了对包括凤州滩在内的整个河套地区的统一,结束了元朝灭亡后一百多年异姓领主独霸天下的局面。任意领土。 一段统治的历史。 他实行的分封制度,形成了漠南、漠北、漠西等多个蒙古部落,成为清朝建立蒙古盟旗制度的基础。 这种模式一直维持至今。

小王子达延汗死后,其孙阿达汗征服了瓦剌,分了乌乌良哈万户,鞑靼各部落全部归其控制。 顽固偏执的嘉靖皇帝一次次拒绝进贡后,开始了对山西近乎狂热的入侵和掠夺。 这也是山西边事最严重的时期,偏头关首当其冲。

偏头关内外长城及炮台示意图

蒙古骑兵“扰乱了我们的战场,不得安宁”。 他们所到之处,人畜荒芜,村庄一片荒凉。 明朝的守军虽然担心敌人的速度,但往往会选择避开其锋芒,单枪匹马地守城。 然而,“轻者出无谋,怯者无勇而退,既不能败其进,也不能免其复”。 “道”,只能任其肆意掠夺,“进则暴利,退则无忧”,“源源不断,去则汪洋”。

嘉靖十一年(1532年),建老营堡千户。

嘉靖十五年,边疆纪律败坏,防御不力。 蒙古骑兵陆续攻入偏头关。 除了偏头关城和老鹰堡之外,再无攻不破的地方。 此时,偏头关的防御功能已经开始衰退,防御中心转移到宁武关。

嘉靖十九年(1540年),“自羊房口至八角堡野竹沟、老营堡崖角码头,仅半部土筑,其余皆削山崖”,“四十三”增加敌塔“、五十五间暖铺、五间暗门、三间双塔”。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改副总司令为总司令,并常任,标志着山西镇正式设立。 同时,“自华林堡至唐家会却胡墩,边界七千九百七十三丈,四尺余”。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自鸦角至老营、野竹沟以南至八角南界,增修旧界一百四十里”。

鸭角山长城

直至隆庆四年(1570年)安达进贡前,偏头关有“大汴”、“二汴”、“三汴”、“四汴”、“内汴”、“黄汴”六条重重道路。汴河”。 侧墙、七个烽火台以及各处的烽火台,层层设防。 其中,偏头关以北是极逆冲; 永兴、楼沟、三岔、五寨四埠位于偏头关以南、岷兰州以北,为次冲冲断层; 鸭脚墩以西至老牛湾为外冲断层。 长城; 地角茅至丫角山属于内长城; 老牛湾沿黄河延伸至兴县黑峪口,俗称河畔。 分为二十座炮台,形成了以偏头关为中心的庞大防御体系。 。

遗憾的是,到了明末,军备枯竭,这套防御体系未能发挥应有的军事作用。 尽管颓败已尽可见,老牛湾炮台还是在崇祯九年(1636年)进行了砖砌加固,标志着明朝在黄河与长城交汇的夕阳下最后谢幕。

【长城故事 大明王朝的“偏头尤重”之势——偏关】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古乐府》经典语录,太经典了,值得收藏! 下一篇:2017年高考文言实词考试大纲之古文阅读理解常见的实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