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早在盘古出现之前,就有一位神负责创造世界。 然而,盘古诞生后,他的地位逐渐“下沉”,成为后世眼中负责医药和生育的神。 这个神就是伏羲。
也许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太感人了。 人们对盘古的经历有很多,但对伏羲的印象却浅薄得多。 我们最多知道伏羲创造了八卦并与女娲结为兄妹。 大洪水过后,他成为了人类的祖先。
事实上,当我们探索伏羲的神话和进化史时,我们会发现更多有趣的发现。
01 伏羲:也许是最早的创世神
现在说到造物,人们首先会想到盘古,不过盘古比较晚,最早出现在三国时期,而伏羲则出现在战国时期的典籍中。
1942年,湖南长沙出土楚帛书。 这本楚帛书是唯一一部图文丰富、记录中国古代创世神话的古代文献。 它记载了伏羲、女娲创造宇宙的神话。
大致意思是:创世之初,一切都处于混沌状态。 伏羲与女娲结婚,生下四个儿子,协助大禹、齐治水。 此时,宇宙风雨不断,洪水泛滥,天地混沌,没有日月,没有四时。 伏羲和女娲的四个儿子立了四极,将天地分开,却没有造成天翻地覆。 同时,经过炎帝、祝融、共工等人的努力,确立了四个季节。 日夜。
从这段记载中,我们至少可以得到两条消息:一是伏羲可能是中国最早的创世神,而且创世神不止一位。 如果从宇宙从混沌走向有序的时间算起,至少还有伏羲和女娲。 佤族和他们的四个儿子炎帝、祝融、共工都被认为是世界的伟大创造者。
02箭叠形态的远古圣王
事实上,伏羲除了最重要的创作成就外,他还有许多其他的成就。 人们把远古时代几乎所有的发明创造都归功于这位远古圣王。
那么他的成就有哪些呢?
第一个是制造八卦。
这句话被记载在《易经》中。 《易经》云:古时,天下之王包熙……始制八卦,以沟通神明之德,模仿万物之情感。
关于具体的八卦是否为伏羲所创,众说纷纭。 有学者说,《周易》是西周的著作,应该源自商代的占卜,与伏羲无关。 郭沫若断然否定伏羲创制八卦之说。
无论如何,八卦早已成为一种内涵丰富的文化符号,并融入了中华文化之中。
第二个是文明的创造。
据《周易》记载,伏羲不仅创造了八卦,还教人们结网捕鱼、狩猎。 网的发明无疑极大地提高了先民的狩猎效率,进一步加速了人们进入畜牧社会的进程。 随着猎物的增加,人们开始驯化动物,原始畜牧业开始了。
第三个生火。
这种说法有点天方夜谭。 据袁科《中国神话传说》记载,伏羲因能生火,又被称为“烧兽肉”。 只是伏羲所取的火是自然之火,而燧人还在他的身后。
第四是日历制作。
相传伏羲观察阴阳变化而创制八卦。 为了方便人们的生活和农耕,他根据四象和八卦,确定了四时、八节、二十四节气。 记载这种说法的文献有《周笔算经》、《管子》、《太平御览》等。
第五:举办婚礼。
之所以有这样的说法,可能与伏羲与女娲是夫妻的传说有关。 据班固《白虎同德论》记载:昔人无三纲六纲,只知其母,不知其父。 于是伏羲开始了婚姻制度,“因为夫妇纠正了五行,建立了人道”。
六是建立法律法规。
这一说法表明,中国社会已从原始社会进入了阶级社会。 当部落变成部落联盟,管理的人口和领土逐步扩大时,就需要建立法治和官位。 人们将这一发明归功于伏羲。
第七个是玩得很开心。
伏羲是古代一位制定礼乐的圣王。 他还发明了古筝、竖琴等各种乐器来创作音乐。
当我们看伏羲的贡献时,我们会感觉伏羲几乎无所不能,发明之王在他面前崇拜伏羲。
这时,一个问题就出现了:为什么古代的圣贤君王能够发明这么多东西呢?
这是关于神话中的一个概念:神话传说“强化”的现象。 是指神话传说常常以压缩、隐含的方式,将某个神或几代神在漫长历史中积累的许多文化机制重新整合和放置。
这种说法不仅体现在伏羲身上,也体现在兄弟民族的神话人物中,比如摩梭人和藏族崇拜的女神“巴丁拉姆”。 她是生殖女神、保护女神、狩猎女神、森林女神,也是魅力女神。 。
伏羲神话也体现了神话的强化。 他集古代圣王、文明英雄、创世神于一体。 自然,他受到从统治阶级到下层民众的广泛崇拜。
03伏羲简介
上面说了这么多,忘记详细介绍伏羲了。
最早对伏羲身世的介绍主要来自汉魏晋时期的记载。 这一时期是伏羲崇拜的鼎盛时期。 因此,本部分主要采用这一时期的古籍。
和诸神的诞生一样,伏羲的诞生也充满了神秘色彩。
伏羲是踏着雷神的脚步的华胥一族而诞生的。 (金国璞《山海经:东方海经》)
具体故事是:一个名叫华胥的女子踩着雷神的脚印怀孕了。 怀孕十二年后,生下伏羲。
标准的古代圣王诞生神话。
那么伏羲长什么样子呢? 他的父亲是雷神,其形象是一条龙。 有传说,龙最初的形状来自于闪电和雷霆。 雷龙神的古名是“凤龙”,古音读作“蓬蓬”。 这是雷电之声。 古字“龙”与“长”同音,所以“龙”的读音可能源自“轰隆隆”雷声谐音,所以《山海经》云:“有雷神”。雷霆之中,龙身人首。”
在古代,蛇和龙是很难区分的。 例如,《后汉书·五行》引用郑玄的话:“蛇如龙,或龙无角谓之蛇”。
这并不奇怪。 我们看汉代伏羲的形象,他是人头蛇身。
04伏羲形象的“堕落”史:从创世神到医药神与生育神
西汉初年,伏羲信仰达到顶峰。 文献中,伏羲又称“太乙东帝”、“太乙皇帝”、“太乙”。 在汉代的许多石刻中都可以看到伏羲的形象,伏羲和女娲经常使用“太乙”这个名字。 双神形象出现。
由于伏羲、女娲是始祖神,人们索性将他们视为保护神,希望他们能够保佑死者的灵魂,带领灵魂成仙,平安祥和。 因此,伏羲和女娲的形象经常出现在墓葬石刻和壁画中。 。
保护灵魂免死升仙:魏晋以后伏羲形象的传播
魏晋时期,中原地区陷入了长达三百多年的战乱时期。 此外,曹操等统治者主张薄葬。 因此,这一时期的中原地区,尤其是墓葬中,很少出现伏羲、女娲的形象。 伏羲、女娲的形象出现在边境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是河西和东北地区。
河西地区有代表性的伏羲、女娲形象三尊。
其一为嘉峪关新城一号墓伏羲、女娲。
第二名是甘肃麦积山石窟伏羲与女娲交配浮雕。
第三位是敦煌莫高窟第285窟的山顶。
洞顶的东方正中,有两名手持玛尼珠的强者为中心。 手持围巾的裸体男子手持莲花茎。 莲花中形成六角玛尼珠。 玛尼珠两侧分别是伏羲和女娲。 两人人面龙身,头饰三髻,身着大袖床垫。 他们的围巾在空中飞扬。
除了河西地区外,伏羲形象也存在于东北地区。
如吉林集安的高句丽壁画墓,就有伏羲、女娲的形象。
隋唐时期:吐鲁番出现伏羲
隋唐时期,徽宗在新疆吐鲁番高昌古墓中发现了大量带有伏羲、女娲形象的随葬帛画。
而且,这里的伏羲形象也呈现出本土化的趋势。 例如,图55中,伏羲、女娲虽然仍是汉族传统的人头蛇身交配造型,但面容已转变为深目、高鼻、卷须的西域民族形象。和脸颊,穿着胡服。
伏羲“陨落”的历史
伏羲的衰落其实是从东汉末年开始的。 我们从现存的壁画和瞬间就可以看出这一点,比如这一幅:画面中最显眼的是西王母,后面站着的两人是伏羲和女娲。
盘古出现后,伏羲、女娲辞去了创世神的地位。
在唐代,伏羲的形象主要是作为三皇之首和古代圣贤君王的代表。 随后的北宋、金朝大概延续了唐朝的祭祀和印象。
到了元代,伏羲的形象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古代的圣王变成了药神。 元朝规定,以伏羲为代表的三皇祭祀,由太医主持。 这是因为当时元朝的统治者重视技术,忽视了儒家所谓的“道”。 这一变化深深影响了伏羲在民间的形象。
后来,尽管明太祖朱元璋下令普通百姓不得祭祀三皇庙,而只能祭祀皇室规定的太昊伏羲陵,而且他还亲自撰写了奏章并参观。个人的牺牲,也改变不了这个趋势。
后来,在民间普遍信仰中,伏羲、神农、皇帝被认为是掌管医药的神。
加之伏羲与女娲经常成对出现生儿育女,所以民间把他奉为生育之神。 每年伏羲太浩墓举行的庙会,仍有妇女前来祈求子孙。
虽然我戏称为伏羲形象的“堕落”历史,但伏羲身上不变的是中华民族对万物本源、人类繁衍、生生不息的强烈渴望。
参考:
[1] 刘慧萍. 伏羲神话传说与信仰研究[M].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13。
【中国神话第一期: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过于印象深刻】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