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观念体系中的“孝”影响了中国历史两千多年。 本世纪初,新文化运动兴起,反对儒家伦理道德成为大势所趋,而传统孝道首当其冲,因为它维护家庭制度,支持专制主义,限制权力。人们的思想和行动的自由。 成为诟病的对象,非孝道论应运而生,《孝经》等儒家经典也受到诟病。 陈独秀、鲁迅、胡适、吴欲等新文化运动先驱,都不遗余力地攻击传统孝道的非理性、不仁慈、无知、残酷的一面。 这或许就是“修正太多必然是太多”。
历史的车轮已经前进到了20世纪末。 今天,更加理性的现代人不必盲目追随传统孝道,但也不应该轻易完全否定传统孝道。 传统孝道中合理、有益的部分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价值。 问题是:如何让孝道在现代社会发挥作用?
从整个孝道理论来看,传统孝道的本质及其在文化体系、社会体系中的地位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或某些部分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变化,尤其是“孝道”与“忠诚”的联系和类比在今天显然已经过时了。 解决矛盾的出路,首先是把“孝”与“忠”分开,让“孝”不再具有“孝”的重要责任,而只是子女之间对父母的一种爱,主要起到调节家庭关系的作用。 其作用就是将孝道回归个人和家庭的伦理范畴。 今天我们已经具备了这样做的社会条件。
古人非常重视孝道,因为孝道维护和强化了父子关系的主轴,从而实现了整个家庭的团结,从而完成了家庭所承担的各项职能; 而且,从整个国家来看,家国相连,家国相连。 稳定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稳定。 如今,我们现在的家庭与古代社会的大家庭明显不同。 也与鲁迅、吴语批判孝道时的家庭不同。 中国社会在家庭关系方面的进步比以往任何一个世纪都要大得多,包括父权家庭的解体和性别平等的趋势。 如今,我们的家庭不再是以前十口人、几代人生活在一起的大家庭了。 房屋变小了,功能也减少了。 这样一来,“孝”家庭伦理所承受的政治和社会负担就大部分减轻了。 所以,我们需要问:今天我们应该如何成为父亲和孩子? 换句话说,从道德伦理的角度来看,我们对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和感情应该提出怎样的要求?
首先,应恢复“子孝”的相对性——即重新提出“父慈”,做到孝与慈并重。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应该彼此相爱,对父恩和子孝的要求要平起平坐、同等重视。 针对传统孝道的弊端,我们不应该忽视父母对孩子的义务和爱,以及父母对孩子的理解和包容。 当孩子即将成年时,父母和孩子之间经常会发生冲突。 “代沟”、“青春期叛逆”、“叛逆现象”等等,似乎相当普遍。 孩子们即将离开父母的保护,步入社会。 他们有了新的愿望、新的追求。 他们面对的真实环境也与父母时期有很大不同。 他们似乎正处于“无情无义”的年龄阶段。 ,而忘记了父母过去给予他们的细心体贴和爱,甚至把父母的爱和指导视为一种束缚,他们开始反抗,想要挣脱束缚,向往外面的世界。 这个时候家长应该做什么呢? 传统的孝道似乎并没有在这方面提供太多答案。 古代社会的人生追求在性质和路径上往往是重复的,子女的机会往往依附于父母和祖先。 然而,现代社会在这方面有很大不同。
现代社会,父母不应该再按照传统的孝道模式来要求孩子。 他们不应该一味地强调孩子无条件服从他们,而应该仔细了解孩子的意愿。
现代社会的父母尤其应该认识到,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不能按照自己的形象塑造孩子,也不能指望孩子实现自己失败的愿望。 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意愿。 孩子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追求自己的价值观。 只有尊重他们的权利,他们才能真正成为独立、完整的人。 现代社会的父母应该更加开放,努力理解孩子的要求、愿望和情感。 即使不能理解,也应该给予适当的宽容。 当然,家长也不会袖手旁观,而是尽力用自己的经验和智慧为孩子提供建议或建议。 然而,最终的决定必须由他们自己做出。 孩子确实长大了,会离开父母。 父母在失落、忧郁的时候也应该感到庆幸。 父母应该希望孩子能够超越自己,在事业和生活上都比自己做得更好。 这种爱是一种更大的爱,因为这种爱不仅包含着长辈的奉献和牺牲,抛弃了任何个人占有和支配的因素,而且还包含着成熟理性的成分。
不过,话虽如此,从现代社会的现实来看,我们觉得在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中,义务的天平应该稍微偏向孩子。 也就是说,现代社会应该更加重视子女对父母的义务。 孝道观念在中国人身上日益淡化。
在当今的家庭中,尤其是城市家庭中,父母的权威已被大大削弱。 对于许多成年子女来说,父母的权威甚至不复存在。 相反,在西方有一种现象,叫“反向歧视”——不是以父母长辈为标准,有年幼子女的孩子被鄙视,而是相反:父母长辈被鄙视,有年幼子女的孩子被鄙视。是标准。
有句话戏谑的说:古人强调的“孝子”,变成了今天的“孝子”,即“孝子”不再对孩子“孝顺”了。 还有类似的说法:以前是父母包办孩子的婚姻,现在是孩子婚礼的所有费用都“包办”了。
现代社会,大多数孩子结婚后并不和父母住在一起,晨间问候、问问题的日常自然是不可能的。 “父母在的时候不要远行”的戒律也被打破了……所以,只是因为客观上我们离父母很远,在附近照顾和照顾他们变得越来越困难。 因此,主观上我们应该要求自己给予父母更多的关心和爱。 比如今天,父母在,就可以远行,不需要用旧时孝道的一些“紧咒”来约束自己。 然而,无论走到天涯海角,孩子们永远对生我养我的父母怀着真诚的牵挂。 给予父母物质或精神上的温暖和安慰,无论从情感上还是理性上都是适当的。
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孝顺义务,实际上是一种弥补先天不足的方式,也是对双方感情自然失衡的一种调整,也正是这种调整体现了文明和道德的力量。 即使在现代社会,有这样的道德调整也比没有更有利于社会。 一个尊老爱幼的社会,总是比一个“老人地狱”的社会更温暖、更美好。 我们应该努力避免类似西方“反向歧视”现象的弊病在我们这个文明古国、有传统孝道的国家出现。 我们应该努力在上层和下层之间仍然保持一种亲情,一种现代社会的质朴和美好。 家庭幸福。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我们的祖先对人际关系的亲密与和谐的向往并没有完全过时。 尽管社会不可避免地进入了现代,但古老的梦想仍然保留着它的魅力。 我们要尊重我们的传统,包括讲孝道的传统,给传统注入更多理性的元素。 一方面,我们会对传统有理解、宽容、宽容,有后人对前人应有的尊重。 另一方面,我们也会消除传统中的不合理因素,提取富有精神道德价值的元素来陪伴我们走向未来。
【:孝道与传统孝道的性质与作用】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