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学之道在于厚德、亲民、精益求精。 知道有静可以定,定可以定,定可以定,定可以忧,忧可以得。 事物有开始和结束,事物也有结束和开始。 如果你知道事情的顺序,你就能走捷径。
【笔记】
选自《大学》第一章。 涛:目的,纲领。 明:明的第一个动词,明明,显法。 德:美德。 亲:更新一下。 止:是达到、维持的意思。 完美:最完美、最完整的状态。 专注,心的方向。 本:本指树根,末:本指树梢。
【翻译】
大学的宗旨是弘扬正气,更新民风,达到德才兼备的最高境界。 一旦你知道了你想要达到的状态,你的野心就可以确定。 当你的志向确定之后,你就可以静下心来。 心静了之后,你就能轻松自在。 心情舒畅了之后,你就可以认真的想一想了。 当你认真思考之后,你就能有所收获。 一切都有根有枝,一切都有结束和开始。 知道什么在先、什么在最后是接近合理的。
【欣赏】
《大学》一开始就指出,大学的宗旨是展示人类聪明才智的光明纯洁的灵魂和正直的美德; 以身作则,以身作则,然后通过礼乐教导,启发人们的意识,消除物欲,不断更新自己的德性,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 一旦你了解了大学的课程,你自然就会设定自己的人生志向,并以此作为自己人生的理想方向。 一旦你内心确定了自己的志向,你就不会轻易被外界事物所干扰,并且会矢志不渝地追求,直至死亡。 无论面对什么,都能仔细思考,从而得到至善至美的道理,明白明明德与亲民的关系就像根与外围的关系。 “知止”是开始,“能得”是结果。 如果你对大学的课程有了深入的了解和理解,你自然就离大学之道的实现不远了。
2、古之欲显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国,必先齐家;欲治国,必先齐家;欲治国,必先齐家;欲治国,必先齐家。 欲齐家,必先修身;欲齐家,必先修身。 欲修身,必先正心;欲修身,必先正心;欲修身,必先正心;欲修身,必先正心。 欲正其心,必先诚其意;欲正其心,必先其心诚。 如果你想真诚地表达你的意图; 第一步是获取知识; 获得知识就是研究事物。
【笔记】
选自《大学》第二章。 齐:管理。 修:修行。 郑:正直。 致:推到极致,获得。 观察事物:研究事物的原理。
【翻译】
古之欲使天下之人弘扬正德,必先治国;欲使天下之人弘扬正德,必先治国; 欲治国,必先治家;欲治国,必先治家;欲治国,必先治家。 要想管好自己的家庭,首先要管好自己的家庭。 修养身心; 欲修身心,必先正其心;欲修其身,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必先证其诚心;欲正其心,必先证其诚心。 要想证明自己的诚意,就必须丰富自己的知识; 丰富知识在于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
【欣赏】
治国、治家、平天下,都是做人的问题。 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就是自我修养的问题。 理想的道德人格体现在行为和诚信上。 然而,行为和诚信是由思想和愿望决定的。 如果思想和愿望夹杂着个人感情和物欲。 它表现为不符合道德标准的行为。 因此,只要思想和愿望真诚,心灵自然就会体现在各种行为和事物中,心灵就不会被物欲所诱惑,道德人格也由此而建立。 事实上,道德修养的前提是通过学习获取知识、掌握做人的道理。 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出这段话的第一部分。 要和平统治世界,创造道德世界,就必须有道德国家。 国家是由家庭组成的,家庭是由个人组成的。 归根结底,还是人的美德和道德。 性格。
3、见物而知,知后心诚,心诚则心正,意正则修身。
【笔记】
选自《大学》第二章。
【翻译】
深入研究事物后,知识才能丰富。 知识丰富后,真诚才能得到验证。 真诚了之后,心才能正。 心正了之后,身心才能修养。 身心修养好了,就可以经营好家庭了。 治家则治国,治国则天下太平。
【欣赏】
这段话是对前一段话的相对重述。 上一段讲了,要以德来平天下,最终使人学会掌握知识、明白道理、修身养性、陶冶道德情操。 这段话强调通过学习可以培养知识和道德,塑造自己的道德人格。 有仁德的人是治国平天下的根本和关键。 两段话的逻辑只是修辞手法的顺序。 两者都阐述了治国理政、平天下的道理。
4、为王止于仁; 为臣,止于尊重; 为子,止于孝;为子,止于孝。 为人父,止于仁慈; 与全国人民交朋友,止于信任。
【笔记】
选自《大学》第三章。 停:到达。 恭敬:恭敬地。 慈:慈爱。 信:信实、正直。
【翻译】
作为君主,必须仁慈; 作为臣民,必须尊重; 作为儿子,必须孝顺; 作为父亲,你必须有爱心; 与人相处,必须诚实。
【欣赏】
《大学》第一章阐述了启德、亲民、精进的三纲,以及学物、求知、诚、正心、自强八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它强调通过学习,可以丰富知识,了解书本道理,了解处世之道,陶冶情操,树立理想的道德人格。 以“止于至善”为方向或目标,使自己在仁善行善的道路上始终前行。 因此,至善之所在,体现在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一切事情上,如君之仁、臣之敬、子之孝、父之恩、信之信。人民之间的友谊。 我们可以朝着更好的方向努力。 永远不会停止。 想要“止于至善”,就需要发挥自己的知、情、意,全力以赴,毫不懈怠,才会有更好的成绩。
5. 如果你是真心的,就不要欺骗自己。 如厌恶恶臭,如喜爱淫欲,这称为自我贬低。
【笔记】
选自《大学》第三章。 吴:没有。 恶:前者恶心,后者肮脏。 好:我喜欢前者,也喜欢后者。
【翻译】
我所说的证明你的诚意并不是欺骗自己,就像你讨厌奇怪的气味或喜欢美丽的颜色一样。 这就是所谓的自我满足。
【欣赏】
这段话主要讨论真诚的含义。 《朱子·玉类》卷十五云:“格物者,知之始;诚者,行之始”。 就是能够了解事物的原理,达到知识的境界,那么原理就都明白了。 然而,知识丰富并不一定能仁慈,了解事情并不一定能照办。 只有思想诚实、不欺人的人,才能真正趋善避恶。 这也是修身、正心的前提。 因此,让你的思想真实地、不虚假地表达出来,就像你讨厌污秽的气味一样,就像你喜欢美丽的颜色一样,不虚伪或自欺欺人。 每个人都应该这样鼓励自己。
6. 房屋兴旺,德身昌盛,心胸宽广,身躯肥大,所以君子必须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意图。
【笔记】
选自《大学》第三章。 润:滋润、润泽。 广:宽阔而平坦。 胖:安舒。
【翻译】
有钱的人可以照亮他的房子,善良的人可以陶冶他的身心。 他的心就轻松了,身体自然也就轻松了。 所以,君子必须表现出自己的诚意。
【欣赏】
作为君子,一定要真诚,在自己的念头即将出现的那一刻告诫自己,让自己的念头真实、真实。 因为是非思想必然会体现在各种言行中,而思想的真诚则是良好道德品质的体现。 所以,一个有德行的君子,做事光明正大,心里没有任何愧疚,自然就会心胸开朗,身体舒适健康,都是真诚的结果。
7、君子有德而爱亲,小人乐亲而利亲。 直到世界末日,这一点都不会被忘记。
【笔记】
选自《大学》第三章。 贤:前者是尊敬的意思,后者是指尊敬的贤人。 亲属:指与前者关系较近、后者关系较近的亲属。 乐:前者是乐在其中,享受的意思,后者是喜悦、幸福的意思。 利:前者将此视为一种利益,而利的含义是后者的利益。
【翻译】
子孙后代的君子,会尊敬该尊敬的智者,会亲近该亲近的亲人。 普通人会享受他们得到的幸福,利用他们得到的好处。 因此,他们一生都不会忘记历代圣王。
【欣赏】
这句话是对前半部分的总结。 第一部分论述历代圣王精益求精的美德,为人们所景仰,难以忘怀。 描述更新民俗的效果,以证明明德的作用。 所以,后世的贤圣,感受到先王德行的伟大,自然而然地敬重。 后世君子继承先王大德,自然会铭记、感激。 人民享受安居乐业的幸福,所以一生都不会忘记先圣王。 推理充分,证明了“止于最好”的巨大作用。
8、君子有己则求人;君子有己则求人;君子有己则求人;君子有己则求人。 当他没有自我时,他就寻求别人的帮助。 没有一个人不能原谅自己隐藏在身体里的东西,但却可以向别人描述它。
【笔记】
选自《大学》第11章。 不宽恕:不要用自己来评判别人。 比喻:使人理解并接受。
【翻译】
君子先有自己的优点,然后再向别人要求; 至于缺点,自己先没有缺点才批评别人。 我所拥有的不是宽恕,但我却从来没能教导别人。
【欣赏】
治国必先齐家;治国必先齐家;治国必先齐家。 没有修养,就无法治理家庭。 从修身到齐家,再到治国,这是最自然的事情。 所以《大学》云:“家仁则国兴,家退则国兴”。 一家之主是否修养道德,是一家人的榜样。 君主的道德修养也为人民树立了榜样。 统治者的行为能够引起民众的注意,并且很容易效仿。 治理国家的人必须谨言慎行,力求言行一致。 要能够践行礼乐政令,热爱人民,体贴人民,思考如何滋养和教育人民,使人民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上都得到满足。 只有这样,老百姓才会愿意接受他们的礼教,遵守法律法规,然后才能要求别人。 所以,作为君子,一定要有道德修养,否则就会适得其反。
9、所谓太平天下治国者,老时要孝顺人民,老时要孝顺人民,老时要孝顺人民,慈悲孤儿但人不会加倍。
【笔记】
选自《大学》第12章。 上图:国王。 老老:第一老是指尊敬,第二老是指老人。 长:第一长指尊敬,第二长指长辈。 弟:弟,孝。 T恤:可惜,救援。 独孤:没有父亲。 次:即背叛、违背、抛弃。
【翻译】
所谓天下太平,在于管好自己的国家,即君王尊老,则百姓尊孝;君王敬老,则民敬孝;君王敬老,则民敬孝;君王敬老,则民敬孝;君王敬老,则民敬孝;君王敬老,则民敬孝;君王敬老,则民敬孝;君王敬老,则民敬孝;君王敬老,则民敬孝;君王敬老,则民敬孝;君王敬老,则民敬孝。 君王尊重长辈,人民就会尊重服从;国王尊重长辈,人民就会尊重服从。 如果国王关心孤儿,人民就不会抛弃他们。
【欣赏】
身教不如言教。 家庭健康的关键是修身养性。 只有修身养性,才能教育家人。 治国除了教育之外,还需要法令,但毕竟教育是基础。 这段话强调了国王治理国家的模范作用。 只要在上面尊敬老人,同情孤儿,老百姓自然就会有孝顺不背叛的志向。 这就是比较自己和别人、比较人心的能力。 君王若能清廉,修仁,实行仁政,自然就能得民心,保天下。 这就是说,国王有办法,不让别人自行其事。 这就是治国之道。
10、道得民则得国,道得民则得国。 失去人民,就会失去国家。
【笔记】
选自《大学》第14章。 道:说话的意思是指治国理政。
【翻译】
也就是说,得了民心,就能得天下;得了民心,就能得天下;得了民心,就能得天下。 失去了民心,就失去了整个国家。
【欣赏】
儒家的治国理念是“以德治国、以礼治国、以民为本”。 这句话所说明的道理,与孟子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少助”是一样的。 当权者要重视人民的力量,视人民为国家之本,因为人民的拥护决定国家的存亡。 仁政的君主应该顺应民意,尊重自己和他人,遵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宽待人民,善待人民。为人民谋福利,关心人民疾苦,让人民安居乐业。 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拥护,自然就能保全天下。 这种治国思想将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11、财聚则民散;财聚则民散;财聚则民散。 财散,民聚。
【笔记】
从《大学》第14章开始。
【翻译】
财聚则人散;财聚则人散;财聚则人散。 财散则人聚。
【欣赏】
治理国家,财政的来源来自于人民的辛勤劳作。 如果君主能从爱民出发,存钱让百姓过上富裕的生活,达到爱民、善民、富民的目的,百姓自然就会随心所欲,努力工作,为国家做出贡献。 如果君主只想为自己聚敛财富,满足自己奢侈放荡的享乐,那么臣下就会争夺财富,中饱私囊,引发内乱。 既然不能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民众当然不会努力,这就导致人心不团结。 因此,《大学》强调,上人者必须修身养德,公正无私,廉洁自律,与民同乐。 只有拥有人民,才能真正拥有财富。
12、好人所厌恶的,恶人所喜欢的,这就是说,如果你抹去了一个人的本性,他就会被困在身体里。
【笔记】
选自《大学》第16章。 伏:侵犯的意思。葑:古词,意为“灾难”。 捕获:到达。
【翻译】
喜欢人所厌恶的,讨厌人所喜欢的,这就叫违背人性,灾难必定降临到他身上。
【欣赏】
荀子在《哀公》中说:“俗话说:君王为船,百姓为水。水载舟,水覆舟。” 船与水用来形容君王与百姓的关系,君王比喻船,比喻水。 水可以载舟到彼岸,也可以覆舟沉没。 这是非常有洞察力的。 所以说:如果一个国王追求自己的私欲,而他的好恶与人民的好恶相悖,以致于他失去了人民的拥护,得不到人民的拥护,他就会必然会给自己带来灾难,给自己带来毁灭。 由此可见,君王应当亲近贤臣,远离小人,以百姓的好恶为自己的好恶,做符合百姓利益的事。 这可以说是治国之道。 让每个人找到自己的位置,赢得人心。
13、君子有大道,得之必忠信,失之必骄狂。
【笔记】
选自《大学》第16章。 君子:指身为国王的人。 道:培养待人之道。 忠诚:尽力而为,不违背任何事。 娇公:傲慢、放纵。
【翻译】
君子有一个大道理,就是要用忠诚、守信来赢得人心。 骄奢淫逸就会失去人心。
【欣赏】
在儒家的德治思想中,建立民众之间的信任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孔子在《论语》中说:有信,民不敢不仁。 就是说,统治者守信,人民就会说真话。 优秀者必须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用实际行动取信于民。 得到人民的信服,就能赢得民心,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拥护,国力就会得到巩固。 因此,治国理政的总原则就是要忠诚守信,才能赢得人民的拥护。 狂妄、放纵、奢侈、荒淫,就会失去民心,危害国家。
14. 有一个赚钱的好方法。 生者多,食则人少。 如果你使用它,你就会生病。 如果你使用它,你会感觉很舒服。 那么你就会拥有足够的财富。
【笔记】
选自《大学》第17章。 涛:规矩。 生:生产。 食客:靠工资而不工作的人。 对于:创建。 病:很快。 舒服的; 舒缓。 财富:物质财富。 恒:经常,长期。
【翻译】
增加财富有一个总的原则,就是多生产人,少消耗人。 快速创建,慢慢使用。 这样才能使财富长期充足。
【欣赏】
这段话似乎是在讨论积累财富的原理。 事实上,它用积累财富的普遍规律来解释治国理政和修身仁爱的原则。 在上的人仁德有德,能谨慎行事,不为私欲所诱惑,尊重他人。 他们自然会得到人民的支持,保住土地。 如果他们拥有土地,人们就愿意耕种它。 不言而喻,他们会变得富有。 另外,作为一个国王,他可以知人善任,抛弃那些只能坐着挣俸禄而不能做事的卑鄙小人。 这样,有德之人无私,就能造福人民,快速创造财富,省钱,财富就会积累在国库里。 当然,为了财富而不顾道德和诚信的人是不义之财。 不义之财来得容易,失去得也快。
【《大学》中的经典句子:明明德,在止于至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