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波
当才华横溢、雄心勃勃的汉武帝刘彻于公元前87年去世时,一个13岁的罗马青年逐渐登上了历史舞台。 此后的40年里,他雄心勃勃,战功卓著,最终开启了古罗马的独裁统治。 。 后人称他为凯撒。
在世界历史上,古代中国和古罗马都在同一时期建立了声名显赫的伟大帝国,堪称并列东西方的“双子星座”。 这两个相距万里的帝国通过著名的丝绸之路相互连接。 古罗马称中国为“丝绸王国”,中国称古罗马为“大秦”。 两个帝国都幅员辽阔,成就众多,是后人常常回顾的理想时代。
公元4世纪末,罗马帝国一分为二。 此时的中国也陷入了南北朝对峙的时期。 隋朝的建立恢复了中国的统一,但古罗马帝国却再也没有恢复过来。 西罗马帝国日后被少数民族入侵而灭亡。 经过几次动乱,逐渐确立了当今欧洲的国家格局。 东罗马帝国的拜占庭堡垒一直屹立不倒,直到被奥斯曼土耳其军队攻破。
即便如此,古罗马帝国的辉煌依然是西方历史上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它在政治、文化上所贡献的智慧始终滋养着后来的欧洲文明,甚至吸引了无数后来者孜孜探索古罗马的兴衰。 神秘。
从东方人的角度观察古罗马,无疑具有东西方比较、取长补短的意义。 其中,做得最好的恐怕是一位名叫盐野七绪的日本女作家。
盐野南诚年轻时就爱上了罗马,于是他在罗马定居了半辈子,写了很多有关罗马的书籍,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罗马人的故事》。 这15卷历时15年,文字中倾注了她对古罗马风光的无限向往。 行文流畅,叙述简洁明了,让人爱不释手。
另外,这套书最大的特点是作者以现代的视角看待古罗马,解读国家、公民、宗教、权力等概念,尝试古今中外,寻求一个国家的繁荣,一个民族的崛起。 普遍性原则。 他本人感慨万千,毫不掩饰自己非凡的野心:“其他研究人员写他们知道的东西,但我写我想知道的东西。”
作者想知道的恐怕也是大多数读者在阅读罗马历史时想知道的:是什么让古罗马强大并成为欧洲霸主?
在盐野七尾看来,罗马的强大首先来自于保障国家安全的基础设施和贵族行为应该高贵的传统。 罗马皇帝努力工作以满足公民的需求。 一切政府法令、公共设施、对外战争,都是为了满足公民对安全和享受的需要。 罗马之所以强大,是因为它的宽容、开放、包容。 正因为如此,罗马人智力不如希腊人,体质不如高卢人,商业不如迦太基人,但却能够一一击败这些部落,并且能够和谐共处。以及战后与这些部落的和谐。
正是如此,罗马在强盛时期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但不言而喻,罗马的衰落与其繁荣的原因密不可分。 罗马的享乐主义在日后蔓延,使其无心与蛮族作战,直到遭到少数民族的攻击和毁灭。 这有共同点,但没有什么值得深究的。 罗马的包容和开放,结合中国的历史,具有更重要的借鉴意义。 任何一个研究历史的人都有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那就是:中国为什么从宋朝开始就一步步落后于西方?
中国经历了汉唐盛世,整个国家依然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体现在领土不断扩张、对外贸易频繁。 然而,宋朝以后,特别是明朝,汉族从蒙古人手中重新获得了控制权。 重新获得统治后,整个国家逐渐萎缩,陷入停滞状态。 与此同时,西方经历了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宗教改革、工业革命,后来居上,把中国远远甩在后面。 这种差距直到19世纪西方以坚船利炮重新打开中国大门时才真正显现出来。
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黄仁宇曾提出一个观点:明朝追求稳定成为一切政策的出发点。 “从一开始,明太祖主要关心的是建立和永久维持一个政治现状,他并不关心经济发展……就明人所关心的问题而言,虽然他们认为中国一直是世界的中心,必须保持其农业特色,不能包容商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中华帝国并不寻求领土扩张,同时,从安全角度出发,明朝当局非常希望“将国家与世界隔离。只要有可能,就将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交往和接触减少到最低限度。”
正是这种以“维稳”为基础的治理策略,使得统治者对内压制思想,对外闭关锁国。 宽容、开放、包容的盛世氛围消失,东西方差距拉大。 直到鸦片战争,中国才被迫对外开放,开始了偶然的现代化进程。 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使积贫积弱的中国重新回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心,其经济成就举世瞩目。
从这个角度来看,古今中西的历史都可以证明,宽容、开放、包容才是真正的强国之道。 然而,固守一隅,思维僵化,只会导致丧失主动性,留下无尽的遗憾。
盐野南生在给中国读者的序言中写道:“对于当代中国来说,欧洲历史上唯一可以作为参考的就是古罗马帝国……”当然,没有哪个帝国可以长盛不衰,历史也不能。 它像戏剧一样被重演,但读历史的目的是为了面对和解开当下的谜团。
无疑,这套《罗马人的故事》能够给我们带来一些来自古代西方至今还没有过时的灵感。
【古今中西历史都可佐证:盐野七生年轻时就心仪罗马】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