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记者王政
汉语成语多种多样,是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总结提炼出来的,用词简洁有序,形象生动,具有无限的语言表达力和形象力。习语不仅使语言交流变得更加方便,也让我们感受到语言在漫长历史中的变化和发展。
杜岩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今年年初,三联书店推出了中国台湾作家杨渡、冯一刚的著作《成语解字》。杨渡本人是一位诗人、作家、媒体工作者,还曾担任台湾中华文化联合会常务理事。出版诗集、散文集、报告文学、传记作品十余种。该作品简体中文版《南方》于2016年发行,入选当年十大“中国图书”之一,《飘流万里》入选“第二届海峡两岸十大图书”被选为其中之一作家们。”
与大型“成语词典”类型词典不同,010至30000似乎是独立编撰的。本书精选了100多个汉字,讲述了汉字的起源、演变、意义、用法以及扩展的惯用语,包括数字、五行、时间、天文气象、地理、植物等。和方向。本书介绍了汉字的悠久历史和文化特征,分为五感、生命、情感等章节。 “一个汉字靠成语就能有丰富的表现力,而成语又因历史典故而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通俗易懂、充满乐趣。”
该书作者杜彦近日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电话采访。在他看来,汉字具有其他文字所不具备的两大特点。首先,汉字是“活的”象形文字,至今仍在使用。其他象形文字,如埃及象形文字、玛雅文字,仅具有文学研究的功能,已不再使用。由于文字发展的历史悠久,汉字的起源不仅具有重要的文献学意义,而且具有深厚的文化意义,值得进一步研究。书写汉字本身就是一门艺术,让艺术家能够以独特的书写方式写下自己的想法并表达自己的个性。这种已经存在了数千年的书法艺术确实是汉字最独特、最精致的方面。没有其他的话了。
《民间的力量》 书籍封面
“《红云:严秀峰传》 是编译《一百年漂泊:台湾的故事》 的‘衍生’”
本报:您能介绍一下《在台湾发现历史》这本书的由来吗?
杨渡:2010年,海峡两岸想共同编纂《成语解字》,这是海峡两岸第一次合作编纂大型词典,是一个巨大的文化事件。当时我是中华文化协会的会员,会长是马英九。在大陆,他们找到了国台办老师李维仪的帮助,并联系了以副部长为首的教育部。词典编撰过程中衍生出许多故事,《成语解字》实际上就是其衍生故事之一。
当时,世界各地掀起了学习汉语的热潮。在编纂词典的过程中,我们不得不面对两国之间的语言差异。有很多差异,其中一些与社会生活有关。例如,在台湾,“马铃薯”指的是花生,但在中国大陆,则是指马铃薯。有许多单词看起来相同,但含义不同;例如,“genuine”有不同的发音和不同的含义。我们查阅了各种媒体和报纸,挑选了两岸常用的词语,开始编字典。
写作过程花了6年多的时间,但我们也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我们是否应该加入一些新的网络术语?我们一致同意的标准是这个词应该出现在词典中。是否会出现取决于是否会产生长期影响。这是因为许多词语曾一度被常用,但很快就消失或仅被使用。它位于一个小圆圈内(在这种情况下,它不包括在内)。这个话题不仅在中文词典里有,在英文词典里也有。
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我们最初以为海峡两岸都会出现歧义词,但现在它们都变得常见了,比如“小三”和“囧音”。互联网上的互操作性使其中许多变得司空见惯。这是非常微妙的。首次编译时,超过20% 的内容是不明确的,但此后这一数字已降至10% 以上。我们发现,海峡两岸的语言使用,特别是日常语言使用特别容易趋同,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
随笔:随着世界进入网络时代,网络时代出现了许多新术语。例如,中国大陆的现代网络用语包括“即使很难拒绝”和“即使很难,也不要把人拆散”。同样,台湾和中国的年轻人中是否出现了新的网络惯用语?
严杜:在台湾编词典的时候,有很多这样的新话题,新词、新用法,比如电子游戏中出现的“成语”,所以当时就列了一个清单,决定是否要不要发布或不发布。我会考虑是否要加入这样的新词,但如果是小众范围的话,现在最好不要接受,等它们进入大报纸和媒体后我会介绍它们成为人们的常识。我想我会把它放进去。小众级别使用的单词可能仅在狭窄的范围内使用,目前可能存在于词典中,但将来它们将不再具有任何参考意义。像这样等待观察新语言并没有什么错。但并不是说不流行了就不发了;比如粮票以前在中国大陆用过,现在不再用了,是不是应该记录下来?我认为这是必要的。这是因为,将来在学习历史的时候,你会遇到一些书,但是如果那些书没有被收录或者解释的话,将来的人就无法理解这些书,也无法理解它们的意义,因为它可能会消失。
每日新闻:您刚才说海峡两岸在日常生活方面特别容易融合,您能详细解释一下为什么吗?
杨渡:海峡两岸两国的语言交流,特别是流行文化交流,对于年轻人来说太容易了。因为互相观看对方的综艺节目,台湾年轻人可以通过抖音观看中国大陆明星的选秀节目,唱现在大陆流行的歌曲。中国大陆的年轻人阅读繁体中文没有问题。我的一些内地朋友听说我十多年前、二十多年前就在KTV唱歌。歌名和歌词通常都是繁体中文,他们也经常唱(繁体中文),所以我们认识了这些汉字。我认为有趣的是,年轻人现在以完全不同的方式接触语言。
回到《论文:《成语解字》的编撰过程,通过对比观察,出版这本词典的意义何在?
严杜:在编写的过程中,我们很自然地意识到我们都需要考虑如何弘扬汉字的美。汉字本身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它们是中国的,毕竟它们是世界上唯一仍在使用的“活的”象形文字。世界三大象形文字(汉字、古埃及文字、巴比伦苏美尔文字)中,另外两种已经消失。此外,汉字作为文字,从古至今一直流传至今,其形态千百年来不断变化,从甲骨文到铜文到小篆书到隶书到楷书。似乎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生活和生活的历史。您可以体验文化兴趣并了解这个国家的心态。
作文:你能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一个民族如何通过语言进行思考吗?
杨渡:比如“王”字就是指望天。这个字原本是指在土堆上面仰视的人。后来,为了表明他在看什么而不是惊愕,“月”逐渐变成了“死”,但“死”本身并不是“死”,而是类似“辰”的东西。是大臣眼睛的象征。 “王”这个词的演变很有趣,我认为它表达了这个词,表达了我们对人的形象,我们的思维方式和美。
我们大约85% 的角色都是表情符号。我们的表情符号不仅仅是声音符号,声音符号本身也代表着一定的含义,所以有很大的思考和文字想象的空间。
杨渡(后排右一)在「第三届海峡两岸汉字艺术节答谢晚宴」拍照时即兴发言,许佳琪(右二)坐在前排排。
“书法艺术是汉字最独特、最细腻的一面。”
论文:《中华语文大辞典》聚焦于“解密”,读者不禁想起东汉许慎的书《成语解字》。您是否受到了段玉才的注释版及其他作品《中华语文大辞典》的启发?
杨渡:当然,我也受到了后汉许慎的《成语解字》的影响。作为“破字”过程的一部分,我们将看到从甲骨文到后来的块文字的一般演变过程,并通过分解来看看它们在历史进程中是如何变化的。当我们用成语来“诠释”这个词的时候,这个词的文化意义就变得更加丰富了,比如“芦苇过江”就与佛教创始人达摩大师东渡的故事有关。可以说,一个词可以通过成语表达丰富的内容,成语因历史典故而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文化内涵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整体特征。
论文:《中华语文大辞典》 我注意到这本书分为《数字》、《五行》和《地理》等章节。您能告诉我这样做的原因吗?
杨渡:对于外国人来说学中文可能看起来很难,但是汉字从古代到现代的发展是很有趣的。可以看到树侧面的木字与那棵树有关。当我们研究金、木、水、火、土时,我们看到这些部首代表了这个词本身的属性。这对于外国人学习汉语来说非常方便。例如,当提到水时,我们添加“三点水”这个词,当提到石头时,我们添加“石端”这个词。我们的部首本身背后的背景是对自然的观察,而这个实际上是基于一种思想、一种哲学的东西。编字典的时候,我想把汉字和表情符号一起看一下演变过程。—— 如果我们能很好地记住表情符号,是不是可以进化出从表情符号中知道含义和表情符号?因此,我从汉字的起源来组织脉络,讨论象形文字,它可以用来理解历史的变迁,单个字符是由成语或故事衍生出来的,并与几位老师讨论。刚刚找到从:010到-30000的大约20-30个成语。特别是从春秋战国到汉代,大约有60-70%的成语出现。
在您的论文序言:《成语解字》中,您写道“汉字是艺术字符,是独一无二的。”您能更详细地解释一下吗?
严杜:除了象形文字之外,汉字也很有艺术感。在西方写作中,写作本身很少与写作者的性格有关,例如快乐或悲伤。作家不仅以自己的风格写下自己的思想,还利用不同的书写工具(画笔、头发等)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和不同的性格和内心感受,如狂野、凝练、悲伤、忧郁等均可。和艺术教养。后人也能在手写时感知到艺术家的精神状态和情绪脉搏。这种已经存在了数千年的书法艺术确实是汉字最独特、最精致的方面。
照片拍摄于第三届汉字艺术节,前排最右侧为杨渡。
澎湃新闻:我注意到“韩纸艺术节”是两岸共同主办的,大概是和《说文解字》编辑同时开始的,您能在这里简单回顾一下吗?
杨渡:是的,除了邀请当代书法家来参加艺术节之外,我们还举办了当代名人书墨作品展。当代名人有革命家黄兴、陈少白、孙中山,文学家徐志波、胡适、蔡元培等。当你看他们的书法时,你可以看到各种不同的性格,比如黄兴的书法,他既是革命者,又是书法家,字母中的“骷髅”是一张凝重的脸,代表着他的坚持。又如胡适的书法,一如他的性格一样雍容华贵,气质十分温和,但也有一种刚硬,犹如薄薄的金身。事实上,字迹可以揭示一个人的性格。
当时我们和台北故宫博物院合作,挖掘并展示了我们收藏的一些国宝。我看了苏轼的《说文解字》,也看了颜真卿、王羲之的文字,发现每个人在不同时间写的字都是杂乱的,仓促的,或者是根据当时的心情而写的。实际上代表.此次展览举办时,几位来自大陆的资深书法家前来欣赏书法,在看到真正的书法后,他们认真地临摹,表示“我想亲自体验一下”。 "。书写的感觉,比如字母的速度,可以通过看原笔迹来清楚地了解。
汉字本身具有美感和韵律。韵律表现在唐诗、歌词中都有体现。另外,结合汉字艺术节,我们还开展了一些相关活动,包括邀请当代艺术家创作相关作品,看看汉字和当代艺术是否有可能融合。汉字本身是一种仍然“活着”的绘画艺术,并将继续成为最重要的。
第七届海峡两岸汉字艺术节文艺演出
“未来,东亚文化区将对世界产生更大的影响。”
论文:《说文解字》 技高引入“五行篇”。无独有偶,12月13日,日本汉字能力测试协会宣布,2021年反映社会状况和人民感情的年度汉字是“金”。自1995年开始评选以来,“金”字已第四次被选为“年度日本汉字”。您如何看待东亚文化圈中汉字的流行和解释?
杨渡:“汉字文化区对现代世界的影响确实很大。汉字文化区也可以说是东亚文化区。东亚有过去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不仅有自己的文化底蕴从唐朝开始,还有宋元时期,东亚形成了内部经济区,包括中亚的波斯、面向印度洋的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和地区,据说他做到了。宋元时期,远至中国泉州,所以来这里进行贸易。
由于中国是东亚最大的国家和最大的贸易国,汉字的标准化和使用已成为这些国家的通用文字,达到了与当今英语类似的地位。因此,汉字可以被认为是连接东亚经济区域的桥梁。如果说16、17世纪是世界经济体系的雏形,那么全球化的基础本来就是东亚物质文明的基础。东亚原有的经济基础使他们很容易来这里进行贸易,最初是香料,但后来香料的比例变得很低,到了中期丝绸和瓷器是最常见的。明末,丝绸和瓷器确立,成为世界经济体系中最重要的贸易。东亚经济文化区域对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以及后来的经济全球化产生了重要影响。我相信,未来东亚文化圈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将会越来越大。
随笔:我们谈到了东亚,但您能谈谈东西方文化的比较吗?西方也有“成语”等刻板印象。例如,在英语中“把灰尘扔进某人的眼睛”(意思是迷惑某人)。类似于成语“树叶遮眼,遮天蔽日”。你怎么认为?
杨渡:类似中国成语的短语是在英语中产生的,但它们通常是由别人说出来或成为习俗,而且与中国成语不同的是,它们背后有一个故事,主要是事物。许多成语背后都有历史故事。例如,《听鸡舞》讲的是西晋末祖、刘琨勤学苦练的故事,《楚汉之争》则讲的是西晋末年祖、刘琨勤学苦练的故事。一个刘邦、项羽打天下的故事,一个争夺天下的故事当然,很多西方“习语”都有其渊源,但都是比较传统的谚语。
随笔:你自己就是一位诗人,而诗歌是最复杂的语言艺术。为什么诗歌尤其是现代诗拒绝习语?
杨渡:如果你仔细观察,从古至今,你会发现不仅是现代诗,还有李白、杜甫的诗,都很少使用惯用语。一般来说,诗人在诗歌中很少使用习语。这是因为习语限制了人们对诗歌想要表达的意义的想象。诗人可能会使用隐喻而不是习语。诗歌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东西,所以一个人的诗可以变成成语来创造新的意义,但成语是别人创造的,所以它不是诗。我们不是用成语来创造的。 —— 通常避免使用习语,因为它们是现成的,已经是旧结构,并且无法重新创建。我想古代诗人也避免使用很多成语。比如,苏东坡在诗中很少使用成语,但他创造了自己的“成语”,比如“虽远隔万里,同享明月”,这是我创造的。诗人创造自己的“习语”来表达自己的审美意识。
论文:成语的溯源构成,既有文人的典故,也有乡村村民的贡献。前者如“治拱门”,后者如“善待人”、“充满勇气”。两者之间?重要性?
杨渡:我觉得所有学者和老百姓创造的成语都是成语的一部分。民间常用的成语是:与人为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比如,我们常见的一些概念,不像习语,其实是有历史意义、文化意义、历史叙事的,是在某种暗示下产生的。与我们的传统经验非常相似。
文章:《成语解字》,收录中国大陆成语4600余条,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各占68%朝代;分别占15%、9%、6%、2%。可以看到,每个时代都会诞生“新成语”,而很多难懂的成语也随着每个时代而消失。您如何看待“新陈代谢”这个成语?
严杜:一开始创造语言的空间很大,但后来有很多现成的语言可供人们使用,渐渐地语言就越来越少了。由于过去的“典故”更容易为后代所获得,因此创造力的空间较小。
我对五四白话运动以来的新成语不太熟悉。台湾似乎没有什么新的习语。还有一些类似民间顺口溜的俚语。要把它变成一个典型的习语似乎很难。还有一句闽南语顺口溜。 “猴子等于天”的意思是神或隐士在猴子遇到麻烦时会杀死它,虽然有几个经典的说法,但它更像是一个俚语。
海报设计王璐瑶
责任编辑:梁佳
校对:世钧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活中的文明用语】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