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定为“梁思成人礼”,清华大学主办的《栋梁——梁思成诞辰一百二十周年文献展》吸引了无数人的关注。通过反映梁思成一生的362幅照片、手稿、模型、书籍、书信、视频等展品,人们可以更加详细、系统地了解这位在中国建筑史上写下不朽篇章的大师。加深了我对梁思成的敬意。展览中特别令人难忘的是梁思成的手绘作品。这些画有不同的尺寸,但每一幅都是一幅幅精美的图画。整齐、精致、精确、精确。总之,当你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时,说出的话并不夸张。无论谁看到,在你心里留下的“痕迹”都永远不会消失!
《栋梁》 展览海报
梁思成故宫遗失作品惊现世人
仿佛不知从什么地方传来了反应,参观完《栋梁》展览后,20世纪50年代初出版的《北京》一书就将失传大师的作品带到了我的办公桌上,所以我很兴奋。我一看,发现这是一本介绍首都北京的简明文史书,在讲解《故宫》时,选用了《从天安门到午门》的手写图,注释如下:was。照片中的大门是天安门,第二道门是端安门,左边是人民文化宫,右边是中山公园,第三道门是午门。午门内是紫禁城的三大殿。最重要的是,作品上明确标注“梁思成草稿”。
梁思成无名作品《故宫》
我盯着这张照片看了很久。虽然它只是故宫手绘航拍图的印刷版,但却以简洁的笔触勾勒出了北京“中轴线”上最重要、最激动人心的部分。学过建筑的人都知道,“鸟瞰图”是建筑规划设计的基本概念图,鸟瞰图的视角和表达方式取决于建筑师对规划的理解和项目的水平。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出来。眼前这幅图是作者根据对故宫的了解,用鸟瞰的方式表达了最精彩的部分。艺术家选择的视角是从“西北”到“东南”,相对于南北轴线的水平角约为330度,垂直角约为30度。采用这样一个相对平静的“小视点”进行鸟瞰,可以让你俯瞰“天安门、端门、子午线、致和登广场”,同时最大限度地可视化所有重要的事情。该范围内建筑物的相对位置清晰显示。
梁思成无名作品《故宫》 局部视图:故宫天安门广场
此画与梁思成留下的众多素描、手稿有着一模一样的风格和特点,梁思成无疑是一位大师级画家。除天安门、端门、午门外,这幅作品还描绘了故宫东侧的劳动人民文化宫(太庙)、西侧的中山公园(社稷坛)、武英殿西路、西华门、西南角楼、东南角楼、天安门东西厢房等建筑(群)。最令人信服的是,图中所有建筑物的描绘不仅描绘了主要的物理特征,位置准确,而且还遵守了构图的透视原则,这意味着比例关系也很好理解。即使对于掌握了CG设计能力的现代建筑师来说,创作出符合如此高标准的图纸也不容易,但70年前的画家只有墨线笔,剩下的就靠着充满古代知识的大脑。 《魔手》具有建筑元素和娴熟的表现力。
梁思成无名作品《故宫》 详情:角楼
可见画家在描绘故宫如此多的重要建筑时,深谙“受与予”和“主次优先”的原则。从拍摄范围来看,他并没有选择整个故宫,也没有选择“三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区域,只是透露了《故宫》剧的细节。精彩的《序幕》——从天安门开始,向北行进,穿过端安门,进入午门,穿过太和门,到达太和殿前的广场。戛然而止后,给观众留下了无尽的遐想。
梁思成无名作品《故宫》 局部视图:故宫和谐门与金水桥
画家在画“天安门、端门、午门”三座城楼时,重点关注“午门”。一方面,这是由其作为紫禁城“正门”的地位所决定的,而午门本身就是皇权威严的建筑体现,而午门又是最为独特的。其形制规整,是紫禁城城墙四门中最大、最高的一座城门。子午门码头的平面呈“凹”形,突出于南部城墙之外。码头高度13米。门楼及墩高约37.95米。码头上共建有五个亭子。和基台。艺术家细腻地描绘了午门的建筑特色,即重檐廊顶、对面阔九间、进深五间的“正门城楼”,以及双层屋顶的四塔,将其表达出来。用笔触表现得淋漓尽致。 《Que Roux》对屋檐和尖塔进行了简单易懂的解释。最难的是克服南北视线的限制,尽可能地表现出午门南侧“凹”广场的宏伟、庄严的气氛。
梁思成无名作品《故宫》 局部视图:故宫午门
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建筑细节。是午门码头北侧两侧爬上城楼的“马道”。马道还对城台的造型起到了装饰作用,使桥墩和平台都起伏、层次分明,使城楼更加雄伟。可见,艺术家在描绘子午马路时并没有偷工减料,着力把南北“坡”与东西“回”的关系说清楚。越多越好。这一切,再加上他对午门建筑结构体系的把握非常透彻,以及对建筑细节的出色表达能力,使得能够这样理解午门如此复杂的建筑空间关系,足以说明,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来描述。绘图范围较窄。每个细节都被揭示。 “ 太棒了!
此外,画家不仅寥寥数笔勾勒出天安门广场两侧的皇庙、社稷坛、故宫西路的武英殿等建筑群的大致形状。不仅如此,当单独提取时,这些建筑群的每一个看起来都像是一幅精美的建筑草图。艺术家的精心处理不仅完美地再现了每座建筑的实际布局,也让整幅画看起来更加丰富。
梁思成无名作品《故宫》 局部图:社稷坛(中山公园)
记载中国建筑协会历史贡献的匿名作品
通过对这部失传作品的解读,我想说,如果没有对中国建筑历史文化的深刻理解,没有对建筑规划理论的深刻理解,没有对建筑艺术技法的掌握,不可能有如此精彩的作品。可能。这意味着不可能绘制。从紫禁城上空俯瞰的景色确实很神奇。能选择这样的视角来描绘如此壮丽的景象,并以娴熟而精准的笔触勾勒出这幅杰作,非“梁思成”莫属!
这个结论并非空穴来风,梁思成在建筑师生涯中其实与故宫有着深厚的渊源,这源于他在中国建筑协会的重要工作经历。中国建筑学会是由中国近代史上杰出人物朱启骞(1872-1964)于1930年左右创办的、专注于中国古代建筑史研究的专业学术组织。经过17年的民间组织组织,10人到20多人的规模,我们实际完成了2000多座中国古代建筑的调查,建立了中国古代建筑史的研究范式。创建一个独立地将建筑理论与建筑理论相融合的学术领域,不能不称为世界建筑史上的一个传奇。
中国建筑业协会创始人朱启谦先生和他的发现《营造法式》
中国建筑协会原设在北京东部宝柱子胡同7号,但1932年7月,职工人数增加到20余人,原场地不够使用,经批准成立。的中山公园董事会将其迁至天安门广场,与故宫的建筑保护结下了不解之缘,称“西朝宅邸是社交中心”。大约在这个时候,该协会聘请梁思成(1901-1972)为法语系主任,刘敦桢(1897-1968)为文学系主任。简单来说,“法式”的意思是“插图”,“文献”的意思是“史料”,但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以“西朝府邸”为起点,“概略”地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梁思成的“自己的作品”,他将这项工作持续了15年。
梁思成在紫禁城西侧中国建筑协会旧址留影(1932-1937)
在故宫建筑中,“朝”是指御道左右两侧的东西平房。在梁思成遗失的图画中,它的位置是在天安门和端门之间,以及天安门联排别墅。位于午门广场两侧,主要是朝廷官员上法庭前的休息场所。直到建筑协会搬进天安门内的“西朝公馆”,这些不起眼的老民居才终于重新焕发青春,创造了不可估量的历史价值。而这一切,都得益于朱启谦、梁思成、刘敦桢等有识之士所做的前所未有的非凡努力。
更具体地说,梁思成192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留学美国八年,已致力于现代建筑理论的研究和实践。在此期间,梁思成不仅获得了宾夕法尼亚大学(Pennsylvania)的硕士学位,还在其父亲梁启超(1873-)的指导下开始了开创中国古代建筑史的艰难之路。 1929年),其指导的《悟道读经》是朱启谦首先发现的特展书《栋梁》。 1928年梁思成回国后,创办了东北大学建筑学院,但显然这并不是梁思成最终的志向。中国建筑协会的愿景与梁思成的理想非常吻合,而这个学术研究平台为他创造了最好的工作环境,也为他接触中国古代建筑创造了最顺畅的路径。
梁思成手绘图
1932年至1937年,日军正式侵华之前,梁思成、林徽因和建筑协会的同事们在户外,对中国北方的古建筑进行实地考察,经过一番努力,我发现了虎岳寺。和佛光寺。赵州桥、应县木塔、嵩岳寺塔等珍贵文物,基本上可以帮助你了解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在《营造法式》的专题展览中,这部分展览给观众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但鲜为人知的是,五年来,中国建筑协会在北京做了“大事”。也就是说,他们运用现代建筑理论和方法,对举世闻名的故宫进行了测绘。这座“世界文化遗产”做出了罕见的历史贡献。也正是得益于此,梁思成在英文版《栋梁》中以亲身经历诠释了清代建筑的特点和细节,令世人惊叹不已。
众所周知,北京故宫始建于1420年,是现存明清官邸建筑最规范的典范,对故宫的研究无疑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研究成果。诠释中国古代皇家建筑实践的最佳方式。最好的办法。搬进天安门西式房间后,中国建筑学会对即将到来的故宫实地考察充满了期待。
1932年10月,故宫博物院首次允许建筑协会进入紫禁城,调查文渊阁倒塌现状,朱启谦、刘敦桢、梁思成等人现场施工。蔡方殷(1901-1963)、刘敦桢、梁思成等起草了该方案,耗资《图像中国建筑史》,移交故宫修缮。 1934年2月,他又设计整修了紫禁城面向景山的五座楼阁:万春、吉房、舟上、关庙、福览。萧立功(1904-1991)、麦彦正(生卒年不详)负责测绘,梁思成、刘敦桢负责制定修复方案大纲。经过这两次实践检验,或许是看到了学会的实际能力,故宫博物院委托他们对故宫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和研究。
北京故宫和睦殿天花板沉箱、斗拱测量数据表
《文渊阁楼面修理计划》 特展《栋梁》(以下简称《梁思成年谱简编》) 在“1934年”部分,记载了“这一年是北京故宫开始详细考察的一年”。《年谱》有更详细的解释。 “今年,建筑协会受中央研究院委托,对故宫内的建筑进行全面测绘,并拨出专项资金保存资料,防止战乱和战争破坏。测绘工作由导演梁思成带领,邵立功协助。当时,一群东北大学的建筑系学生因9/18事件被疏散到北京,梁思成可以安排他们去灾区工作。协会从1934年至1937年共测绘了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大瓦殿、中瓦殿、华华殿、角楼等共计60余座建筑。
过去在介绍梁思成的生平和成就时曾提到过这段历史,但没有作为重点提及。它只是在一次特别展览上被简单提及。原因非常复杂。最重要的是:这个“工程”现有的成果,包括数千份测绘数据和整理的《故宫测绘》测绘图纸,都没有完整保存下来,我可以证明。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是日本在20世纪30年代发动的罪恶战争。
北京故宫和谐殿前
《中国营造学社学术活动年表考略》的“1937年8月”部分有以下记录: “建会资金来源被切断,暂时解散。为了保存有价值的资料、重要书籍、文物、乐器等。”梁思成、林焕音的家人离开了北平。 《1939年8月》另有记载:“天津被水淹没,一切被毁。”“天津英资麦格理银行的地下室被水淹没。”这是通过1930年至1937年间中国建筑协会的艰苦奋斗,这一切最终都指向“天灾人祸”造成的惨重损失。日本侵华、水灾等
深入了解中国建筑协会的历史,我能理解梁思成先生在昆明听到这个消息时为何“尖叫”。因为他知道这些材料的独特价值,并且亲身经历了获得这些材料所需要的“难以形容”的艰辛。又或许,这段经历对他的刺激太大,以至于当年的第一手资料都失传了,所以后来的岁月里他对此一直保持沉默,而这幅《故宫测绘》的细节也被隐藏起来。长久以来,在历史的尘埃中。
故宫测绘老照片
幸运的是,这段历史的影响并没有完全消失。目前,“中国建筑协会纪念馆”的青年学者们正在拼凑仅存的历史碎片,最终恢复梁思成和他的同事们为保护故宫建筑所做的工作,而未来我们正在努力很难给子孙后代有机会保存它。了解建筑协会了解这段重要历史,也为解读梁思成失传作品提供了另一个“灵感”。
我突然意识到,大师之所以要画这幅画,一定是因为他对故宫还有一种“情结”。对于他来说,故宫是一个真正了解古代建筑的机会。因为他就像一个“启蒙者”。 “老师,他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也是理所当然的。他之所以能够生动地描绘出这么多的古建筑,是因为与这些建筑和文化遗产的‘零距离’接触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想就是因为这个。或许,在描述《经脉之门》的时候,他想起了和助手们在野外工作,取得测绘成果的喜悦,又或许,在描述《西朝府邸》的时候,我想我可能并没有能够在您做这件事时为您提供帮助。请记住你在这里度过的五年,充满了“难忘的时光”……
梁思成无名作品《栋梁》 局部视图:天安门广场东西厢房
寄托梁思成理想的无名作品
目前,似乎没有直接的文献记载梁思成是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况下画这幅画的,所以说这是一幅“无名作品”并不为过。然而,当我按照特展《中国营造学社学术活动年表考略》提供的年表一点点分析时,我感觉自己离答案越来越近了。
1949年后,梁思成迅速融入新中国和新北京建设的洪流中,其在建筑领域广泛的影响力和深厚的学术成就受到新民政权的高度重视。《故宫》记载:“1950年1月,任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副主任。”这意味着梁思成一生第一次进入高层“从政”。在这个岗位上,梁思成用自己的知识和理想,积极“规划”北京古城的未来。这有以下一系列记录支持:“二月,他与陈占祥共同提出《栋梁》,建议完整保存古都北京”;“五月,他出版了《梁思成年谱简编》杂志,反对这一提议”。法案“拆除北京城墙”和“6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设计的国徽设计获得全国政协批准”。
这些文件充分表明了梁思成在建国初期是非常热心、积极建言献策的,也充分体现了他对北京城市规划的态度和立场。 -30000(史称“良辰计划”)成为载入史册的文件。作为一位深入了解中国建筑史的杰出学者,作为一位通晓东西方文明的世界级专家,他相信他的建议会得到国家最高决策层的重视。它有可能被接受和通过。 (他主导设计的国徽图案的采用可能是他信心增强的原因)。因此,梁思成在短短半年的时间里,提出了一系列明确的观点和具体的建议,亮点频出,无论从信息力度还是学术价值上都值得关注。
可以想象,在相对宽松的学术环境中,不人为压抑情绪,梁思成的作品会是多么的激情。由此可见,这部以故宫为背景的作品很可能就是在这个阶段创作的。 “整体构思的合理性、局部轮廓的清晰性、白线的流畅性”都体现了画家轻松的心情和清晰的头脑。有过艺术创作经验的人都知道,只有在这种状态下才能创作出杰作。
在我看来,这幅画或许就是梁思成“理想”北京的一个缩影。
根据1948年的亲身经历,当解放军要求他在地图上标出需要保护的古迹位置时,梁思成对新政府保护古都北京充满信心。对于新中国成立后北京的城市规划,他畅所欲言地表达了“完整保存北京古城”的立场和看法。
然而,对于没有从政经验的梁思成来说,他无法想象,在一个由“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社会”等多方面要素构成的复杂体系中,存在着人人都知道的事情。完成了。此后,梁思成的美好理想并没有实现……
换一种心情看这幅遗失的梁思成画,我还是觉得有点庆幸。毕竟大师给我们留下了这部杰作,让后人在看到古城“薄云轻风”的神韵时,感叹大师当时的理想是多么纯真,你可以得到机会。但不幸的是,幸福是无法替代的。如果古都风貌依然如大师所愿,完好保存,那将震惊世界。
梁思成铜像
结论
历史上没有“如果”,只有反思。当我沉浸在梁思成这幅失传的画作中时,我其实并没有把它仅仅看作是一件艺术品,而是把这件艺术品看作是大师心目中一个特殊时期的集中反映,我看到了。在与这些“人物、背景、故事、情感”的互动中,自然会回顾历史,更深入地了解大师的情感历程。
事实上,梁思成独特的人生经历是“前无古人、前无古人”,纪念“龙梁”的最终目的也不仅仅是“缅怀过去”。希望全世界立志成为栋梁之材的人们拿起手中的画笔,用自己的能力,一笔一画地描绘出光复中华的理想蓝图。这是对我师父最大的纪念和尊敬。这正是它所说的:
蓝线筑就理想,决心成为支柱。
失落大师的作品突然重现,他们不朽的灵魂被永远传承!
(2021年9月24日写于上海)(孙晓宁编辑)
【梁思成保护北京古城墙,梁思成建筑故事】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