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中西文化交流的通途与文明互鉴的大会场

更新:05-28 民间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世界文明体系犹如百花齐放,独立而又包容,共存而形成灿烂的人类文明;而各种文明之间并不是完全对立和冲突的,相互之间都有交流和融合的机会。古丝绸之路上的敦煌和新疆,就发挥了文明互鉴的场所作用。季羡林先生在《敦煌吐鲁番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一书中曾说:“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辽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即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没有第五个;而这四大文化体系的交汇之处也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再没有第二个了。”

丝绸之路自开通以来,不断向东西方延伸,在数千年的经贸文化交流中哺育着东西方。这条路不仅承载着丝绸、茶叶、瓷器、青金石、金银器、玉器等贸易,也承载着不同国家不同肤色人民的文化。可以说,丝绸之路为文明交融搭建了桥梁。丝绸之路千年历史,就是一部文明交流交融史,也用事实证明,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

和而不同,是文明互鉴的原则。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由于个体认知的局限性,个人立场的不同,“君子”对同一事物的理解可能有所不同,但相互尊重,“小人”表面上赞同对方的观点,但内心却有偏见。这是古代圣贤的行为准则,影响了中国社会几千年。

丝绸之路敦煌莫高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佛教源于古印度,传入中国后与古代汉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佛教文化。莫高窟虽然是一座佛教寺院,但并不排斥其他文化的存在和发展。以莫高窟第285窟和第249窟为例,在这座佛寺中,工匠们根据佛经改造创新绘制了来自古印度的佛教图像,同时根据《山海经》等汉传经书绘制了仙界图像,不仅如此,他们还吸收了来自古波斯琐罗亚斯德教经典的图像元素。有学者指出,来自古希腊的图像元素在这里也能看到。在这些洞窟中,我们仿佛能感受到这里几种文明明显的“撞色”效果,虽然反差很大,但在古代工匠的笔下却充满了和谐。 佛教有言: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这里,一洞一世界,可谓一举实现。

开放包容是文明互鉴的前提,人类进步离不开文明的交流借鉴,文明发展不能建立在“闭关锁国”的基础上,只有对外开放、相互包容,才能增进相互理解、开展对话。

唐代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表现出无与伦比的大国风范,其原因就在于开放的外交政策和博大的胸怀。唐代的长安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成为人们心目中东方世界的经济文化中心,它绚烂迷人,不断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来客,他们中有政府使节、商人、艺术家、僧侣、留学生等。为了处理日益复杂的外交事务,唐朝在中央政府设立了鸿胪寺。此外,随着唐朝统治的稳定,交通网络畅通发达,水陆交通发达。据记载,唐朝与世界上7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外交关系。聚集在长安的外国人,有的停留时间很短,有的则长期定居,逐渐融入了当时的生活,有的经商,有的甚至成为朝廷的官员。 孙光宪在《北梦索言》中说:“自大中至咸通,白钟龄任宰相,其后有毕香珍、曹香却、罗香绍,亦为暂任使,后升为延郎。崔象慎说:‘近来,诸秘书皆外人。’外人,大概因毕、白、曹、罗为外姓。”也就是说,唐朝朝廷中外籍官员较多,主要有古代大食、波斯、新罗、高丽、百济和日本等国人。著名留学生阿倍仲麻吕,中文名晁衡,在中国生活五十余年,曾任唐朝左侍郎、安南巡抚,为中日友好交往作出了贡献。

在包容的环境下,普通外国人进入中国后的生活并未受到影响,特别是在宗教信仰方面。长安城内随处可见佛教寺庙,有大兴善寺、慈恩寺、西明寺、大云经寺、青龙寺、见福寺、兴福寺、千佛寺、光斋寺等。外来人口的涌入也促进了新宗教的传播。唐代时,在今天的中亚地区生活着一个叫“粟特人”的民族,他们善于经商,信奉琐罗亚斯德教,崇拜光明。他们拉着骆驼和驴子,载着货物,从中亚一路向东,在丝绸之路沿线建立了自己的聚居地。长安是粟特人聚集的城市之一。李白《少年》有诗云:“落花尽后何处去,笑进胡姬酒肆。” 所谓胡姬,即粟特商女,说明他们已经完全融入了唐人的生活。据学者考证,粟特人主要居住在长安西市贸易中心周边的街道上,那里有一座琐罗亚斯德教寺庙,用于举行宗教仪式。此外,《景教在中国传播碑》显示,长安还有一座景教寺庙,即大秦寺,其信徒主要为波斯人。这样,长安的宗教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景象,这无疑与唐朝的开放和包容有关,而长安只是漫长的丝绸之路上的一站。

经贸合作与互利是文明相互借鉴的有效途径。在丝绸之路繁荣的时代,贸易往来与互通对维护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和平与稳定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隋炀帝曾派裴矩到甘肃张掖设立互市,管理对外贸易。裴矩根据胡商所描述的西域情况撰写了《西域记》。此后,占据青海的吐谷浑向北扩张,丝绸之路一度中断。隋炀帝因此派兵击败吐谷浑,并邀请西域各国使臣、商人到东都参拜。唐朝实行积极对外开放的政策,在偏远地区设立互市督办和海上使臣。需要注意的是,络绎不绝的使臣不仅带来了远方国家的友好问候,也带来了迫切的经贸需求。 据专家考证,唐朝时期欧洲及亚洲周边国家的使者来华时,都会在沿途及长安进行贸易活动;唐朝皇帝在为唐朝做出贡献后,会对这些国家的国王或使者进行封号和赏赐,并回馈大量的黄金和丝绸。这种外交活动不仅加强了两国之间的政治联系,而且促进了双方的贸易往来。

经贸合作,物物交换,从来都是人类经济活动发展的需要。任何文明都不可能生产出自己所需要的全部商品。正因为如此,西方的石榴、葡萄、黄瓜、辣椒、西瓜等才会摆上我们的餐桌;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会欣赏到“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琵琶美妙音色;也正因为如此,当陆上丝绸之路受阻时,海上丝绸之路才迅速成熟,中国的瓷器、茶叶乘风破浪,源源不断地输出到欧洲。

人类文明交流交融不可阻挡,和平共处是发展的主流。孔子曾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千年丝绸之路发展史中,中华民族包容自信,张开双臂迎接四海宾朋,在人类文明交流交融进程中不断发挥着大国应有的作用。

(作者:甘肃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教授魏迎春)

来源Ph">

【丝绸之路:中西文化交流的通途与文明互鉴的大会场】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谏逐客书:千古第一奇文,李斯谏言秦始皇不可逐客 下一篇:日本女作家盐野七生:以独特视角解读马基雅弗利,成就斐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