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剪梅:红莲香消玉棣秋
红莲香散,玉席秋凉。脱丝衣独上兰船。云中锦信谁寄。雁归来,西楼月圆。
花落水流,一种相思,两种闲愁。这份情,无可消散,只是离开眉间,却留在心里。
翻译
荷花已凋零,香气已淡去,凉凉的竹席,透出深秋的凉意。轻轻脱去丝绸外衣,我独自躺在床上。仰望远方的天空,白云滚滚,谁来给我送信?正是大雁排成“人”字形南飞的时节。明亮的月光浸入西斜的亭子里。
花自飘零,水自流,离别的思念,搅动两地的惆怅。啊,无法消除的是,这份思念,这份离别的惆怅,只是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纠缠在心间。
笔记
红莲藕:红色的莲花。玉席:一种细竹席,光滑如玉。
尚(cháng):古人所穿的下衣,亦泛指衣服。
兰州:这是一艘船的优雅名称。
锦书信:前秦苏蕙曾织锦诗《宣姬图诗》寄给丈夫窦滔,全诗八百四十字,纵横皆可读,文字凄婉婉约。后人把妻子写给丈夫的书信称为“锦话”或“锦书信”,这也是书信的一个美称。
“雁”字:雁群飞行时,常呈“一”字或“人”字形。在诗歌、散文中,用“雁”字来指代飞翔的大雁群。
西楼月满:寓意大雁归来时,西楼月色盈盈。
一种相思,两种闲愁:就是两人彼此想念,却不能互相吐露心声,只能各自在原地独自伤心。
忧虑刚刚从我的额头上消失,但我心中的忧虑却依然存在:意思是,忧虑刚刚从我的额头上消失,但我心中的忧虑却依然存在。
欣赏
诗首一句“红莲香已散,玉席秋凉”引领全诗。有的评论家说此句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间烟火”的气氛(梁少人《秋雨寺二首》),或称赞其“精妙绝伦,别具一格”(陈廷灼《白玉斋词话》)。前半句“红莲香已散”描写室外的景物,后半句“玉席秋凉”描写室内的器物,起到了给秋季染色的作用,表明此时正是“天气凉而不寒”(韩维《已凉》诗)。全句色彩艳丽,意象丰富,既刻画了周围的景物,又衬托了诗人的情怀。 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间事象;枕席的凉意,既是肌肤间的触感,也是孤寂凄凉的内心感受。这首既描写了室内外的景色,又在景色中蕴含着情感的开篇,从一开始就展现了这首诗的环境氛围和情感色彩。
第一节六句,后五句依次描写了诗人从白天到夜晚的行为、情景、心情。前两句“轻脱绫裳,独上兰舟”,描写了白天泛舟水上的情景。一个“独”字,隐喻了情境,勾起了离别的情愫。后一句“云中锦信是谁寄来”,则清楚地描写了离别后的思念。诗人独自上兰舟,本想以此排解离别的忧愁;但望着云朵和天空,却又想着远方。这句承上启下,与上句紧密相连,描写了诗人在兰舟中的所盼所想;而后两句“雁回头,西楼月圆”即由此而来。 可以想象,诗人思念游子下落,盼望锦函早日到,便望着云天,勾起送信大雁的遐想。这种望天涯路、飘忽不定的情怀与遐想,无论白昼月夜,无论在舟中楼宇,都萦绕在诗人的心中。
本首后三句使人联想到其他诗句,如“日头消息空沉沉,我悲登上画梅楼”(出自《追忆郑文妻秦娥》)、“站高远望,大雁来时思绪不尽”(出自《晏殊》苏仲卿)、“困在危楼上,飞雁字字悲凉”(出自《秦观》简子木兰)、“独上西楼无言,明月如钩”(出自《相见》李渔)、“玉楼明月,久久想你”(出自《菩萨蛮》温庭筠)、“明月明月,照得离别人愁”(出自《三台岭》冯延巳),它们所表现的情景极为相似。 如果把这首诗和开篇联系起来,也会让人想起李益的一首七言绝句《写情》:“宝簟涟漪令我思念不已,千里好时光一夜无话。从此无心恋晚安,只任明月下西楼。”诗与诗都写到了宝簟、月光、西楼,都抒发了浓浓的相思之情。相比较而言,显得十分相似。
欣赏
过渡句“花落流水”衔接了上一句和下一句,诗意延续,既是景物,又是比喻。花落流水的景物与前句“红莲香消”、“兰舟独我一人”相映成趣,遥相呼应;而生命、时间、爱情、离别的比喻,则给人以“花落无奈”(晏殊《浣溪沙》)的感慨和“水流不息,如你愁”(刘禹锡《竹枝词》)的恨意。诗的后半段自然地从这一句过渡到后面五句,化为抒发纯真情感、直抒胸臆的独白。
“一种思念,两地闲愁”两句,写出了思念之苦,闲愁之深,同时又从自己推论到对方,知道这种思念和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面的,表现出两颗心的相互感动。这两句也是上节“在云端”一句的补充和延伸,说明虽然相隔遥远,单恋无果,但两地的思念却是一致的,足以证明双方的深爱与信任。前人的作品中也有关于思念两地的句子,如罗叶的《双雁》“大江南北多离别,不忍年年报两地愁”,韩愈的《青年》诗“樱花谢梨花开,断肠青春两地悲”。 这两句可能就是从这些诗句中衍生出来的,而一旦融化切割成两个句式工整、意义鲜明的四字句,便达到了脱胎换骨、点铁成金的效果。这两句既是分离,又是统一。合在一起,从“一种思念”到“两地闲愁”,是两种感情的分离与深化。分离与结合,说明这种感情是一而二、二而一;深化,说明这种感情已由“思念”变为“愁”。紧接着这两句的是下一句“这种感情是没有办法消除的”。因为人分居两地,心中笼罩着深深的愁苦,这种感情当然很难消除,但“刚离开眉头,却来到了心头”。
本诗后三句是历来被人称道的名句,王士祯在《华草梦诗》中指出,这三句出自范仲淹《欲解行》“皆此来此,眉间心间,莫能避也”,而明代俞延《长相思》中“相思无处说,一丝眉间”两句也善于抄袭李清照的词句。由此可见,诗歌创作虽然避免模仿,但可以启迪前人的句子,使之呈现出新的面貌,融入自己的作品之中。成功的启迪总是胜过原作,不仅改变了原句,而且超越了原句。李清照的启迪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王士祯也认为,范句虽出自李句,但李句却“别具一格”。 相比较而言,范文的句子比较平淡直白,未能达到引人注目的艺术效果;李文的句子则别出心裁,用“刚出眉间,已到心头”两句取代“眉间心间,无可避让”的直白叙述,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推荐相关文件=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千古第一才女的相思之愁】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