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漫,词曲名,又称“声声漫”、“朗州漫”。以姜夔《扬州漫·怀左名都》为主调,双调九十八字,前十句四平韵,后九句四平韵。也有双调九十八字,前十句四平韵,后九句四平韵等变体。代表作品有郑觉斋《扬州漫·琼花》等。下面就跟随小编一起来看看姜夔《扬州漫》的赏析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扬州慢
淳熙丙申之日,我路过未央。雪刚散,满地荠菜麦穗。进城,只见处处景致凄凉,水冷碧蓝。黄昏渐入,哨号凄鸣。我心中满是悲凉,感慨今昔,便作了这首歌。前岩老人以为这是一首哀悼故人离别的歌。
名都怀左,竹西美景,初行下马小憩。春风十里,荠麦尽绿。自胡马窥江而去,塘树荒废,犹恨谈战事。天色渐暮,清号吹寒,城中空寂。
杜朗如此英俊,如今若再见到他,我定会大吃一惊。纵使十六岁善于写诗,梦见青楼,也难表我深情。二十四桥依旧,波涛荡漾,冷月无声。想着桥边的红牡丹,知道它每年为谁而开!
歌词赏析
这首诗作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年)冬至。诗序交代了写作的时间、地点和动机。姜夔路过扬州,亲眼目睹战乱之后扬州的凄凉景象,他追忆往昔,感叹如今的凄凉,怀念昔日的繁华,吟咏以表达对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如今山河破碎的哀痛。白石到扬州时,距离金主完颜亮南下入侵不过十五年,作者当时才二十多岁。这首震惊古今的名诗一出,他的叔父萧德藻(又名前言老人)就把它称为“粟别离愁”。 《诗经·五风·粟黍离骚》记述周平王东迁后,旧宫风雨飘摇,积满麦粟,诗人见此情景,悲悼故乡,不忍离去。
这首诗充分体现了作者对诗歌要“含蓄”和“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白石道人诗论》)的主张,也是历代诗人以余味抒发“粟别之愁”的难得佳作。诗人“卸鞍小憩”的扬州,地处淮南,是历史上令人神往的“名都”。“竹溪胜景”出自杜牧《扬州禅寺铭》“谁知竹溪路,歌声打动是扬州”。竹溪是一座亭子的名字,在扬州东蜀岗禅寺前,风景秀丽。
但经过金兵铁蹄的蹂躏,如今的城池已是一片狼藉,随处可见“胡马”留下的破坏痕迹。诗人用“以少代多”的手法,只捕捉了两个镜头:“春风吹过十里,荠菜麦穗全绿”和遍布城池的“荒塘高树”。“荠菜麦穗全绿”让人想起古代诗人反复吟诵的“粟散”诗句,而“绿”独特的凄美色彩,更增添了青山绿水、故乡情怀。“荒塘”表现了破坏的深度,“高树”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
这种景物所激起的情感是“犹厌战”。清人陈廷灼特别欣赏这种描写。他说:“战后景象栩栩如生,‘犹厌战’四个字,包含着无限的悲凉和混乱。别人用了千言万语,却没有这样韵味。”(《白玉斋词话》卷二)在这里,作者用了拟人手法,连“荒池高树”都痛恨金人发动的非正义战争。物尚且如此,人又何其如此!这也是美学上的一种感同身受。
上篇最后三句:“天色渐暗,清号吹寒,满城空寂”,却又改变了画面,重写了所见所闻,气氛更加浓烈。夕阳西下之时,清号声悠然升起,打破黄昏的寂静。这是用声音来衬托寂静,增加压抑的情绪。“清号吹寒”四个字,“寒”字用得很巧妙,寒冷原本是天气的触觉感受,但作者不说天气冷,而是“吹寒”,把凄冷的号声和寒冷的天气联系起来,去除了寒冷的自然成因,突出了人为的感情色彩,仿佛号声把这空城里的寒冷吹散了。
我们听到的是号角的凄鸣,我们感受到的是寒意,我们视觉上看到的是“青青的荠菜麦穗”和“荒芜的池塘高大的树木”。这一切交织在一起,所有的景物在空间上统一在这座“空城”里。一个“全”字把所有的景物串联在一起。有了“空”字,景物就转化成了情绪,景物里的情绪和情绪里的景物融为一体。它写出了金兵毁掉后留下的空城所引发的愤慨;它写出了宋朝不思复辟,轻易毁掉这座名城的痛心;它还写出了宋朝靠着这样的“空城”来戍守边疆,怎能不引起人们的深切忧虑和深深的悲痛。
本首诗的一大特点,就是运用古今对比的手法来描写景物、抒发情感。前半部分用昔日的“名都”来对比如今的“空城”;用昔日的“十里扬州路春风”(杜牧《送别》)来对比如今的凄凉景象——“荠菜麦穗全都绿了”。后半部分用昔日的“杜郎俊秀赏识”、“豆蔻诗技”、“青楼梦”等风花雪月来袭之物来对比如今风花雪月的消散,景物难配,深情难抒。用昔日的乐曲“二十四桥月夜”(杜牧《赠扬州判官韩绰》)来对比如今“波涛荡漾,冷月无声”的凄凉景象。 诗的后半部分,描写了杜牧的风月之事。主要目的不是评论或怀念杜牧,而是通过“化实为幻”的手法,点出这样一种“情”:杜牧虽然是一位风流俊美的男子,而且“十六岁便诗成仙”,但若他今日重回扬州,定会为山水的异样而大吃一惊。诗中借用“杜郎”的史实,来梳理和反衬“作诗难”的痛苦。“波涛荡漾,冷月无声”的艺术描写,是极为细腻的特写。二十四桥依旧,月夜依旧,只是“玉女吹笛”的繁华已不复存在。诗人用桥下“波涛荡漾”的动静,来反衬“冷月无声”的静谧。 “波涛荡漾”是俯视的景色,“冷月无声”本是俯视的景色,但倒映在水中,成了俯视的景色,与桥下荡漾的水波合为一幅画。从这幅画中,仿佛可以看到诗人低头沉思的形象。总之,写往日的繁华,只是为了表现今天的萧条。
本首诗的一大特点,是善于把前人的诗情诗景融入歌词之中,用虚化手法,使之层层升腾,余音绕梁,回味无穷。《扬州慢》大量借用杜牧的诗情诗景(多达四处),又点出杜朗的雅致和欣赏,把杜牧的诗情诗景融入自己的歌词之中。
王逸孙(生卒年不详),字圣宇,又号甬道,又号璧山、忠贤、玉射山人,会稽(今浙江绍兴)人。生卒年晚于周密,早于张衍。据其《淡黄柳》诗题,逸孙与周密于孤山别,咸淳十年(1274年),次年周密到会稽,相会一个月。景炎元年(1276年)冬,周密从山返回会稽,二人又相会。景炎三年(1278年),与李彭老、丘元、张衍等用乐曲写《天香》等调,编为《乐府补体》一卷。 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逸孙在杭州,与徐天佑、戴表元、周密等十四人在杨家池堂宴饮。至元二十四年,周密得《养育记》,王逸孙作诗,诗文于丁海(1287年)八月赵孟頫跋后,戊子(1288年)先玉枢复审前。夏承焘《周曹床年谱》云:“逸孙大概比曹床小,比秋元大,若生于春祐、宝祐之间,死时约四十岁。”有《华外集》一卷,又名《雨社山人词集》、《碧山乐府》。 张炎《所窗函》序言说,逸孙“善文赋诗,言辞犀利,有白石之风。”周济《节存斋论词杂注》云:“忠贤多怀故土,不多用心,才华横溢,所谓意能尊身。”他在《宋四大家词选目序论》中也说:“言意最胜,写物而行,意贯物,浑然一体,碧山为上。”陈廷灼《白玉斋词话》卷二云:“论词之精,无人能胜清真。论词之高,无人能胜白石。论词之韵味,无人能胜碧山。词界三绝之一。”
姜夔(1155—1221?),字耀章,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祖籍九真姜氏(九真属唐代岭南道哀州,在今越南境内)。姜夔早年孤苦伶仃,二十岁后北游淮、楚,南游潇湘。淳熙十三年(1186),在长沙结识萧德藻,遂泛湘江,登衡山,作《红娥》、《彩衣首序》、《湘月》等诗。次年,姜夔随萧德藻回到湖州,定居于苕溪边,近边山白石洞天。后永嘉潘毓赐字白石道人。 杨万里说他“文笔娴熟,与陆天燧(归蒙)甚似”,范成大则说他“书法品行,皆如晋、宋之风流文人”。绍熙元年(1190年),姜夔又到合肥做客,是年冬,姜夔冒雪到石湖,教范成大两首新的咏梅曲《暗香》和《疏影》。成大大喜,赠他一个歌女小红为礼物。从绍熙四年(1193年)起,姜夔便出入贵人张建(复辟名将张俊后裔)家,跟随十年。庆元二年(1196年)后,移居杭州。
他曾撰有古乐著作,上呈《大乐论》一卷、《琴瑟考古图》一卷,后因与礼部尚书意见不合而作罢。庆元五年(1199年),上呈《圣宋乐》十四首,免试考中礼部尚书,不及格,终生以庶人为生。嘉泰三、四年(1203—1204年),在蓬莱阁、北固阁与辛弃疾对唱《汉宫春》、《永裕乐》等诗作,两人诗风虽有不同,辛弃疾“长短句深得其感”,可谓时人之鉴赏家。姜夔六十岁后,游历、居住于金陵、扬州等地,晚年生活愈加艰辛凄惨。 大约在嘉定十三、十四年左右去世。死后,吴潜等人帮忙办丧事,葬于杭州钱塘门外西马坑。姜夔一生困苦,却洒脱不羁,样子仿佛不堪衣冠。
他虽然无钱居住,但藏书书法丰富,善鉴赏,善书法,被誉为“书法沈韩”。著有《白石诗集》(卷)、《诗论》(卷)、《白石道歌》(卷)、《他集》(卷)、《续书法》(卷)、《姜帖评》(二十卷)等十三部。姜夔是南宋开宗立派的词家之一,与周邦彦并称“周夔”。他还精通音乐,能自作曲曲,自称作词时“先随意写长短句,再以律动配合”,与那些一味填词的人不同。 其集有诗17首,并附有自己注解的工尺谱,是流传至今的唯一完整的宋代词曲文献。张炎《词源》称赞姜夔词“如野云独飞,不留痕迹”,“既清空而又清雅,读之令人心旷神怡”。后人以“清空”“清雅”来标记白石词风。
南宋末年诗人大多“远随清真,近随白石”,即是推崇和效仿这种诗风。清初浙西派则尊姜夔为诗宗,从而形成“家家有白石,户户有余田”的兴盛局面,一直延续到乾隆中期。
姜夔《扬州慢》赏析
扬州慢译:
春熙年丙申月冬至,我路过扬州。夜雪刚散,放眼望去,满目都是荠菜麦穗。进入扬州,一片荒凉,河水碧绿冰冷,天色渐暗,城中响起悲鸣。我心里难过,感叹扬州城从古至今的变化,于是创作了这首歌。千岩老人认为,这首诗有“疏离”的悲情内涵。
扬州是淮河以东著名的都会。我卸下马鞍,在竹溪亭美丽的住所短暂停留。这是旅程的开始。往日这里春风和煦,繁华景象,如今却见满目荠菜麦穗。自从金兵攻入长江后,便荒废了池塘花园,砍伐了树木。至今我仍不愿提起昔日的战乱岁月。天色渐渐转入黄昏,凄冷的号角吹起一阵阵寒风。这一切都是灾难过后的扬州城。
杜牧鉴赏力极佳。我想他今天若再来此,一定会大吃一惊。纵然“豆蔻”二字精妙,青楼梦的诗意写得极好,却难以表达深切的情怀。二十四桥还在,但桥下江水波涛浩浩荡荡,冷冷的月光处处无声。思念桥边的红牡丹,却不知年年为谁而开而长!
扬州慢造背景:
此诗作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年),作者年仅二十多岁。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国君完颜亮南侵,江淮军大败,震惊中外。完颜亮不久被部下杀害于瓜州。据前序所言,淳熙三年,姜夔路过扬州,目睹战乱之后扬州的凄凉景象。他追忆往昔,感叹今日的凄凉,怀念昔日的繁华,便作此诗,以表达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满目疮痍的悲痛。
扬州慢赏:
虽然姜夔一生都是游学文人,但白石的诗作并非只是他游学生活的写照,在他的笔下呈现出来的是一个折射出各种色彩的情感世界。诚然,由于生活道路和审美情趣的制约,姜夔的诗作主题较窄,与辛诗相比,对现实稍显冷漠。但他并不是一个不关心时事的老人。姜夔一生历经高、孝、广、宁四朝,青年、中年之时,宋、金两朝和好,朝廷内外,文臣安逸,武臣闲散,复辟大计无人理会。姜夔也曾心痛不已,深感悲叹。淳熙二年,他在扬州做客时,感受到这座历史名城的荒凉与萧瑟,便作此曲,抒发粟米离别的悲凉之情。这是姜夔最早有年代可考的一首诗。 第一部分以“名都”和“胜地”开头,却以“空城”结尾,明显地流露出他对古今盛衰的感悟。“春风十里,荠麦尽绿”,从空旷的篇章中生动地表现出来。城中凄凉景象,人丁稀少,房屋破败,不言而喻,与杜甫“春风吹进城中草木深”(《春景》)有异曲同工之妙。“春风十里”并非指春风拂面,而是借杜牧的诗意,使作者联想到当年亭台楼阁错落、珠帘隐蔽的盛况,映衬出现在的颓废景象。“胡马窥江”两句,写出了金兵的劫掠早已成为过去,但“荒池高树”却依然恨谈战争,可见战争是多么残酷! 陈廷灼《白羽奇词话》认为,“‘犹恨谈战’四字,包含无限悲乱之词,有的有千言万语,无此韵味。”蒋诗善于韵味,妙在不轻的淡字,其中的韵味是一些浓烈的词句所达不到的。《清角》两句,不仅增添了寂寞,还包含许多曲折:下面的人对敌人怀有同样的仇恨,而上面的人却无意与北方的金军作战。就这样,清脆响亮的号角声,只能在战后的空城中响起。 诗的后半部分,作者又从怀旧中进一步展开联想:晚唐诗人杜牧的扬州诗一向脍炙人口,但他若再到此地,定然吟不出那深情的诗句,因为如今只有一轮冷月和一池冷水陪伴他徘徊过的二十四座桥;桥边的牡丹花依然风姿绰约,却无主而开,难免寂寞。尤其是“二十四座桥”两句,越写越凄凉,可谓荡气回肠。萧德藻认为这首诗“有粟离别的悲凉”,的确很中肯。
个人信息:
姜夔(1154—1221),字耀章,号白石道人,汉族,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县)人。南宋文学家、音乐家。他年少时贫寒孤苦,屡次考中落榜,始终未做官,四处漂泊,靠卖字、朋友接济为生。他多才多艺,精通音乐,能自作曲曲,歌词律制严谨,作品以空灵含蓄著称。姜夔诗文、书法、音乐样样精通,是苏轼之后又一位少有的全才。姜夔词涉及题材广泛,有感时事、抒发心情、咏物咏物、爱情、描写景物、记录游记、节庆、应酬、赏赐等。 他在词中表达了自己游子不忘家国的思绪,描写了自己漂泊的生活,抒发了自己不能为世效劳和失恋的苦闷心情,也抒发了他孤云野鹤般非凡独特的个性。姜夔晚年居西湖,葬于西马门。他所著的《白石道人诗》、《白石道人歌》、《续书集》、《姜铁平》等著作均有传世之作。
【扬州慢:词牌名的由来、变体及代表作品介绍】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