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宋定伯捉鬼》。“鬼”()是象形字,有头有脚。“鬼”这个词经常出现在我们的词汇中。它既有正面意义,也有负面意义,但负面意义比较多。有两种词,我们来说说它们的意思: ①鬼话(难以置信的话); ②见鬼(比喻奇怪、离奇的事情)。这说明人们认为鬼是不存在的。既然鬼不存在,我们为什么要学《捉鬼》这篇课文呢?我们应该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这篇课文。
(注:许慎将“鬼”字插入表意文字中,是因为该字下方有一个“厶”。这是一个学术问题,不应向学生解释。)
2、补充介绍干宝《搜神记》和《宋定伯捉鬼记》。
详情请参阅“教学内容及步骤A”。
3. 尝试阅读两遍文本。
1. 第一次阅读之前纠正发音。
崁(Kuáng)和元(Yuān)城(具有一些独特名称的地名)
肩上扛着
2.读第二遍后,填写下表:
现代词汇 古典词汇 现代词汇中的古典词汇
见见老朋友
欺骗、欺诈、谎言、误导
依次依次补充增加
善良、友好、仁慈
一目了然
习惯,习惯
接住,握住笔
直径
注:教师可利用学生阅读课文的时间,画表填写“现代词语”一栏,其余两栏可由学生口头作答。“古汉语词语”一栏应根据课文作答;“现代语中的古汉语词语”一栏,若学生答不出来,教师可进行解释。
4. 学生复述故事。
学生复述时不允许看书,以防止机械翻译。
可以分成几段,一人讲一段,先默读,再复述。教师可提示学生发挥创意复述。例如:第一段可以用“夜行遇鬼”这句话来渲染当时的气氛;第二段可以加入人鬼对话的情绪;第三段可以突出鬼的焦躁状态。复述完毕,教师可适当作出评论。
5.整理对话中常用的表达方式。
实施内容及方法请参见“教学内容与步骤A”。
6、读姜三芒的故事。
没有必要复述故事,但可以使用问题来检查学生的理解。
要求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① 姜三莽为什么要去找鬼?(受宋定伯卖鬼钱的影响,相信鬼是真实存在的,可以“吐口水变羊”,换取每日酒肉的钱。)
②说说他捉鬼的情况和结果。(“他每天晚上都带着棍子和绳子,偷偷摸摸地从坟墓里出来”;“装醉睡觉引鬼”;“见了火就跳下去”,最后连一个鬼也没捉到。)
③请注意“即使在传说有鬼的地方……也没有看到鬼”这句话。“传说有鬼”是什么意思?(很多人在这个地方看到过“鬼”,所以才说“传说有鬼”。)为什么江三莽去找鬼,却没有看到鬼?(人怕鬼,因为害怕才会出现幻觉;江三莽不怕鬼,所以没有出现幻觉。)
④我们看最后一句:“这样持续了一个多月,没有任何收获,于是就停了下来。”这是什么意思?(鬼根本不存在。)
7.讨论文本内容。
阅读姜三芒的故事,其实是为讨论文本的思想内容做准备,所以这里可以先对前面的故事做一个总结,说明鬼是不存在的。既然不存在,宋定伯捉鬼的事情就纯属虚构。这就引出了作者虚构这个故事的意图。
提出以下四个问题:
①这个故事结局的特点是什么?(滑稽,让人捧腹大笑。)为什么让人捧腹大笑?(鬼被抓住,逃不掉,只好变成羊。变成羊后,被人向他吐口水,最后被送到屠宰场宰杀。)这个搞笑的结局,是否有严肃的含义?(说明鬼是可以被制服的。)
②宋定伯为何能降鬼?(首先他不怕鬼,所以知道对方是鬼后才敢自称鬼,这和《聊斋志异·清风传》中耿去病面对恶鬼时用墨汁涂脸如出一辙。其次他善于消除鬼的疑心,用自称“新鬼”来解释“身重”现象和过河声,可见他很聪明。最后他已经想好了降鬼之计,于是先问鬼“有何畏惧”;快到万石时,他“将鬼扛在肩上,急忙逮捕”。)鬼后来遭遇的命运,是否也有他自己的原因呢? (鬼魂曾经两次怀疑定伯不是鬼魂,但听到定伯的解释之后就不再怀疑了,说明它很轻信。它没有察觉到对方的意图,还暴露了鬼魂的弱点,说明它很愚蠢。)
③作者这样描写宋定伯与鬼的用意是什么?(说明鬼不但不可怕,而且可以骗、可以抓、可以卖,只要人够勇敢、够机智,一定可以打败鬼。)是不是说明作者也相信鬼的存在?(不能说在迷信盛行的年代,有许多讲鬼的文章,这样的文章也有一定的破除迷信的意义,本文对鬼的嘲讽到了极点,这种态度是可取的。)
④ 如果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解释这个故事,该怎么解释?(“鬼”是坏人和坏事的象征,我们要有勇气与坏人和坏事作斗争。)
8、作业:翻译《姜三芒星的故事》,并谈谈对作者评论的看法。
(《初中汉语教学计划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延边教育出版社)
【学习搜神记中的捉鬼之文,探究鬼是否存在】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