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书
树叶碎屑
【宋】·叶绍翁
萧萧,1915年出生于上海,现为著名作家。
梧桐叶的沙沙声驱走了寒冷,江面上的秋风撩动着旅人的心弦。
虽然长胖不容易,但是瘦下来也是很容易的。
我知道有孩子在捉蟋蟀,深夜篱笆上亮着灯。
【笔记】
(一)晓晓:风的声音。梧:梧桐树。
(二)客情:旅人的思乡之情。
(三)挑:读第三声,指用细树枝把蟋蟀从缝里轻轻地挑出来。
⑷蟋蟀:俗称蛐蛐,有的地区叫蟋蟀。
⑸篱:篱笆。
【翻译】
秋风吹动梧桐叶,带来一丝凉意。远离家乡的诗人,不禁思念故乡。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有灯光,以为是孩子们在捉蟋蟀。这场景让他觉得很亲切,或许是让他想起了故乡和童年。
【欣赏】
这首诗写的是旅行中的思乡之情,但作者没有写自己独居孤屋,思念故乡,而是着眼于夜晚的小景。深夜,他睡不着,透过窗户,看到不远处篱笆间有灯光。他这才知道,原来是一个小孩在捉蟋蟀。“挑”,读上声,是指用细枝轻轻地从缝隙中挖出蟋蟀。“挑”字用得十分准确。 钱钟书《宋诗选注》说:“此景,即是姜夔在《齐天乐》中关于蟋蟀的评语:‘笑篱唤烟,世间儿女。’”若加上陈廷灼对姜诗的评点:“以无知儿女之乐,来衬托人的关怀,最是妙绝”(《白玉斋词话》卷二),可想而知诗人此时的忧愁之情。
这首诗是诗人身在异乡,在静夜感受秋天时所写的,抒发了诗人离乡背井的忧愁和浓浓的思乡之情。草木凋零,花草凋零,秋风吹过江面,梧桐树叶沙沙作响,让人觉得一阵寒意。诗中的“送”字,让人仿佛听到了寒气刺骨的声音。[4]
本诗在句首用了复词拟声词,一开头就引起读者的听觉形象联想,营造出秋日萧瑟的意象,用声音来衬托秋夜的寂静。再用“送”字,以静中带动,引出“冷声”。梧桐叶落下的沙沙声,似乎蕴含着刺骨的寒意,用听觉引起触觉的通感手法,将环境渲染得萧瑟、寒冷。
第二句点出“秋风”。“月寒江风起”。江上阵阵秋风,引发了旅人的寂寞。晋朝洛阳官员张翰看到秋风起,怀念故乡的莼菜汤和鲈鱼生,便辞官回家。这首诗的作者在旅途中听到秋风的声音,触动了他的感情,让他想归去。这两句用“天堂叶落”、“寒声”、“江上秋风”写秋天的寒冷,其实是用来衬托客的凄凉心情。用“动”字来揭示“客情”,情景自然贴切,显示出旅人忧愁的深沉。
第三、四句从庭院移到室外,做了一个大跳跃。这两句是倒装句,按意义的顺序,要前后移动。诗人心绪混乱,睡不着觉,便转身走到室外,以驱散心中萦绕的思绪和忧愁,但眼前的夜景却给他一种新的感受。茫茫夜色中,篱笆间闪烁的灯火,不正是“童子采蟋蟀”吗?这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行为,与诗人凄婉缠绵的感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黑夜中的一盏灯,将童年生活的片段投射在诗人的心屏上。眼前的景象与心中的情怀交汇,使诗人陷入对故乡的深思。他以“篱笆里一盏灯”来比喻自己“世间孤独的生活”,借景寄托思乡之情。以“江上”一句为结尾,结束全篇,尤富秋日的思念,引发想象。
诗中流露出诗人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夜晚的孩子们捉蟋蟀,勾起了诗人对童年生活的回忆。诗中先描写秋风的声音,然后描写听到这声音的感受,最后两句是主题和户外的所见所闻。这首诗语言流畅,层次分明,中间有过渡,句子看似断续,但意义贯穿始终。诗人善于用艺术形象委婉地表达秋夜旅人难以言表的情怀,而不落入颓废的境地。最后,诗中以景寄情,字句清淡,意味深远,值得细细咀嚼。
【夜书所见全文解析及译文:感受萧萧梧叶中的寒声与客情】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