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用学术讲好中国的故事,需要挖掘中国经济和社会实践的“富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实践是理论政策研究的"富矿",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理论工作者有很多工作要做。 并形成一整套完整的科学话语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探索形成了从宏观到微观、从中央到地方、从顶层设计到具体操作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做法。用学者讲好中国的故事,就是把这些成功实践总结起来,科学地、理论上加以解释,把实践经验提升到理论水平。这不仅有助于更好地指导实践,也有助于传播中国的经验,贡献中国的智慧,促进世界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发展。
用学术讲好中国的故事,是应对全球挑战的需要。中国的崛起改变了世界格局,为促进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国际社会中一些人用“有色眼镜”看待中国,将中国的发展和影响力视为威胁。用学术讲好中国故事,是化解误解、反击造谣抹黑中国的有力工具。总体来说,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社会的发言权还比较小,还处于不正当、无法传播的境地。用学者讲好中国故事,就是要提高国内学术研究的能力和水平,提出能够反映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观的思想、主张和解决方案,从容应对各方面的挑战。
用学术讲好中国的故事,是中国学术繁荣的需要。在吸收人类一切有用成果的基础上,扎根于中国大地,直面中国问题,用学术讲好中国故事,是中国学术繁荣的必由之。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了丰硕成果,引领着中国不断实现发展进步,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从富到强的大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中国学术的繁荣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例如,中国区域分工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孟子的“轻松工作”和“补短”以及墨子的“占大利小弊”。中国学者要坚持中国立场,关注中国特色,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更清晰地展示中国思想,更响亮地提出中国主张,促进中国学术繁荣发展。
第二
。二、二
讲好中国人的故事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学者、高校、科研机构、教育部门的共同努力,任何环节的不足都会阻碍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
学者要想用学术讲好中国的故事,就要有良好的学术道德和深厚的专业技能。只有深爱自己的职业,专注于专业领域的深耕,才能“忍受孤独,顶住诱惑,坚守底线,立志上大学,实学”。没有冷漠就没有野心,没有宁静就没有深远的野心。学者敬畏学术,不怕寂寞,这样才能分心,远离名利,欣赏研究之美,提出有见地的意见。
高校科研机构要用学者讲好中国故事,要充分发挥学者的智慧和才华,“大力弘扬优良学风,推动形成崇尚优质产品、严谨学习、讲诚信、讲责任的优良学风, 营造干净正直的氛围,互学互鉴,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改革健全学术评价体系,鼓励学者“十年磨刀霍霍”。
要想在学术界讲好中国的故事,教育主管部门需要诚实和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仍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例如,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战略不是很明确,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建设水平普遍不高,学术原创能力不强。哲学社会科学培训教育体系不完善,学术评价体系不够科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完善。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亟待提高,学习作风问题还比较突出,等等。总体来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仍处于数量不足质量的局面,专家和大师之所为,其作用尚未充分发挥。“教育主管部门的主要职责是提出或改革教育发展的方针和条例,研究和提出各项教育事业的发展战略、计划、政策和标准。学术评价是教育部门负责的重大事项,必须公平、公正、公开,教育部门必须发挥监督作用,肩负起激浊、促进纯洁的责任。
要向学术界讲好中国的故事,就必须建立学者、高校研究机构、教育主管部门相互合作、相互监督的机制。学者是一线主力军,高校研究机构是组织者和协调者,教育主管部门是服务和管理者。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牢把握思想工作的领导,加强对广大师生的思想政治引导。充分听取专家学者对确定高校科研机构发展方向、教育发展战略、规划、政策和标准的意见,高校教育主管部门和科研机构要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用学术讲好中国的故事,是时代赋予学者们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评价高校科研机构和教育部门工作的标准。中国踏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正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故事,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作者:张克云,中国人民大学图书报刊资料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教授
)。
【深入挖掘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