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原文和译文完整版,(完整版)《道德经》全文和译文

更新:06-09 民间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30根辐条之所以集中在轮毂上,是因为当用粘土捏制器皿时,轮毂中的空间赋予了器皿价值。它有价值;我们之所以挖门窗来盖房子,正是因为房子里面有价值。所以,工具给人们带来了便利,但其价值却来自于拥有空间。

第12章

原来的:

五种颜色使人失明,五种声音使味蕾焕然一新,稀有物品使旅行变得困难。这是因为圣人不是眼睛,而是肚子,所以他去那里接受这个。

翻译:

绚丽的色彩让人眼花缭乱,美妙的音乐刺激着人们的味蕾,奔马狩猎让人极度奢侈,让人想做坏事。故圣人只求衣食,不求耳目之乐。因此,我们应该睁大耳朵、睁开眼睛来享受它,希望我们不要挨饿。

第13章

原来的:

恩辱如震撼,荣辱如己身。受到青睐、羞辱或恐吓意味着什么?恩在上,辱在下。得到什么就害怕的东西,失去什么东西就害怕的东西,叫做报恩和耻辱。陷入困境意味着什么?有些病人病得很重,因为他们有身体,也因为他们没有身体。我遇到了什么样的麻烦?因此,如果你重视你的身体作为一个人,你可以将它发送到世界上,如果你爱你的身体作为一个人,你可以将它发送到世界上。

翻译:

受宠时惊讶,受辱时恐惧,就是视灾难如生命。害怕被人喜欢是什么意思?因为人们认为受宠是非常高尚的,受到侮辱是非常卑鄙的。因此,大多数人在获得这些东西时会感到恐惧,而大多数人在失去这些东西时也会感到恐惧。这就是所谓的“畏宠畏辱”。为什么我们认为灾难和生命一样重要?灾难发生在我身上是因为我有肉体。如果我们没有身体,我们会面临怎样的灾难?所以,只有珍视自己的人,才能珍视世人的生命,将世界托付给他,也只有珍视自己的人,才能珍视世人的生命,将世界托付给他。他们。

第14章

原来的:

学而不视而见,学而不闻而学听,不能战者谓之守。此三者既不可疑,故混为一。上面没有光,下面无明,绳子上没有名字,回归虚无。它被称为恍惚状态,一种无形存在的状态,没有任何形象。当你向某人打招呼时,你看不到他的前面,当你跟随某人时,你看不到他的后面。守古之道,以古之道制现在,可以知古之始。这就是所谓的道教。

翻译:

看得见而看不见的东西叫做无形,听得到而听不到的东西叫做寂静,摸得到而摸不到的东西叫做无形。这三个属性无法进一步研究。这些融合为一。我们可以说它不是一个物体,因为它上面不显得明亮,下面也不显得黑暗。这可谓是无形之形,无体之象。面对也看不到前面的东西,追着也看不到后面的东西,所以很难看清。一旦我们掌握了自古以来就存在的规律,我们就可以用它来控制和把握现在的一切,了解古代的情况。这些是规则的主要情况。

第15章

原来的:

古代修道之人,其学问精深,难以辨识。我无法识别它,所以我把它看起来像这样:玉熙假装冬天过河,尚熙假装害怕邻居,欢喜假装做客。仿佛很简单,敦熙,就像泥土,就像浑浊。谁能阻止混乱?许晴沉默了。谁能长久安宁地生活呢?徐升的动作。以这种方式保护的人不想成为多余的人。夫未饱,可盖新。

翻译:

古之有道者,其思虑之深,不可言喻。它们很难解释,所以我们只能用这种稀奇古怪的方式来描述它们。他们做事会三思而后行,比如在寒冷的冬天赤脚过河。他很谨慎,好像很关心别人的想法。他们举止庄重,如宾客般,友善宽容,如即将融化的冰块。就像一条河流接纳了一条浑浊的溪流。谁能像一条浑水的河流?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在不断地努力让浑水平静下来,慢慢地让其变得更加清澈。世人总想扰乱纯洁,各种急功近利的欲望就产生了。遵循道的人总是避免过度。要有耐心,不要强迫自己取得遥不可及的成功,因为当你受够了时,你可以停下来。

第16章

原来的:

在虚无的高度,我保持沉默。我再次观察到一切都是协同工作的。老公,一切都在云端,各归其根。回归本源叫做寂静,寂静叫做重生。返生谓之禅,知禅谓之明。他不知正常,行事鲁莽,邪恶。知道相貌是永恒的,相貌是男的,男是王,王是天,天是道,道长,死后肉身不灭。

翻译:

尽量少有欲望,彻底追求无为。一切都杂草丛生,但我看着它们平静地流通。一切都在发生着变化,但最终又回到了最初的状态。万物回归原状就是悄然死去,死后又获得生命。生命的这种重复过程是永恒的,理解这个永恒的真理被认为是明智的。如果不明白这个永恒的真理而贸然行动,就有可能遭遇危险的灾难。明白了这个亘古不变的真理,我们就能包容一切,正确看待一切,懂得为政的根本。如果你了解了自然规律,如果你掌握了自然规律,你就能够长久生存,避免人生的灾难。

第17章

原来的:

陛下,我不知道这件事。二是熟识而敬佩,三是鄙视。如果你没有足够的信心,你可能不会相信。你的话很宝贵。当人们成功时,他们会说:“这对我来说很自然。”

翻译:

即使有最好的统治者,人们也感觉不到他的存在,人们接近他,人们崇拜他,人们敬畏他,人们鄙视他。正是因为政客本身缺乏诚信,才不能得到人民的信任。他们纯洁、不活跃,很少发号施令或行使权力,但他们以秩序统治世界,人们相信“一切都应该如此”。

第18章

原来的:

大义失而有仁义,智慧显则有大伪,国家动乱时有孝慈。

翻译:

抛弃社会秩序才产生善意,运用智慧才产生恶伪,国家混乱才弘扬孝道。

第19章

原来的:

舍圣智,则民得百倍;舍仁,民复孝仁;舍德,则无贼。这三人被勒令归入,是因为他们认为仅靠文学是不够的,而且因为他们单纯、天真、无私,对知识无忧无虑。

翻译:

人若放弃尊崇智者,就会得到实利;若放弃弘扬仁爱,就会孝顺父母;贫富差距的根源就会消除,盗贼自然就会消失。以上三点仅停留在理论上是不够的。人应该心地纯洁,品格诚实,不要学着自私,什么都不用担心。

第20章

原来的:

伟志和A有什么区别?善与恶有什么区别?我们不应该害怕人们所害怕的事情。破旧,但不是中心。观众席上一片喧闹,仿佛置身于监狱或弹簧舞台。我孤身一人,就像一个没有孩子的婴儿,没有任何预兆。我是一个傀儡,仿佛无处可去。每个人都有多余的钱,但我是唯一留下来的。我愚心亦乱。当正常人看清事物时,我是孤独而茫然的,当正常人看清事物时,我是孤独而沮丧的。它像海洋一样黑暗而无边无际。每个人都有,但我却很固执,而且很狡猾。虽然我和别人不一样,但我很珍惜我的婆婆。

翻译:

优点和缺点相差多远?善与恶到底有多远?但我无法不为其他人感到震惊而感到震惊。人生的旅程如此漫长,似乎永无止境。大家都乐在其中,仿佛在参加一场豪华的宴会,仿佛在舞台上欣赏着春天的美景,唯独我一个人淡定得像个还笑不出来的婴儿,我接受了。它漠不关心。我茫然不知自己要去哪里。每个人都有着丰富的生活,但我却时常感到被遗弃和匮乏。因为我有一颗白痴的心,而且我太笨拙了。世界一切都很精明,而我却不懂算计;世界一切都很清楚,而我却什么都不想探究。我的生活就像波涛汹涌的大海一样自然,又像一阵飘忽不定的长风,永无休止。别人都在谋生,而我却很固执,昏昏欲睡。我希望与别人不同的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法则。

第21章

原来的:

孔子的出现,是走这条路的必由之路。道是物,却是心不在焉的。恍惚中有一个形象,恍惚中有一些东西。它优雅而黑暗,但它有一个本质,这个本质就是真理,还有信仰。这个名字从未褪色,并被许多名人所传承。随之而来的,是如何知道所有高手的状态呢?

翻译:

高尚的道德是通过遵循道来体现的。这是模糊的、看不见的。它非常复杂和令人困惑,但影响是存在的。它很深很广,但又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它的特性很难被认识,但它是存在的,人们随时都可以遇见它。从古到今,道的影响依然存在,只有依靠道,才能认识和探索万物的真实本质。第一种情况我谁知道呢?

第22章

原来的:

弯了就是完整的,错了就是补的,坏了就是新的,小了就是赚的。太多会让你感到困惑。因此,圣人并不在意,因为他看不到自己,因为他不认识自己,因为他不伤害自己。关于他自己,他就是这样成长的。我丈夫不打架,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和他打架。古老的格言“音乐已完成”并不正确。请如实回答。

翻译:

路很宽,你可以控制它。万物依之而不舍,虽无名而有功德,衣食而不为主,常离欲。你可以说它小,因为一切都属于你,而你不是主人;你可以说它大,因为你可以变大,因为最终你不认为你是大的。

翻译:

法律的作用非常广泛,随处可见。万物依之而生,而不排斥万物,有果而无名,护万物而不主宰,自私我无私欲。道可以说是卑微的,因为一切都属于它;但也可以说是伟大的,因为它不是主人。它之所以变得伟大,是因为它从不声称自己是伟大的。

第35章

原来的:

当你抱着大象时,世界就开始转动。让我们平安无事地走吧。快乐和食物都不会过去。陶的出口平淡无味,视觉看不够,听觉听不够,利用不足。

翻译:

掌握了法则的人就会追随他,追随他就没有坏处,大家都会过上安宁祥和的生活。然而,人们常常在生活各种享乐的诱惑下半途而废。法律说起来很无聊,看不见,听不见,但在应用时,它们是没有限制的。

第36章

原来的:

欲压制则强化,欲削弱则强化,欲除则强化。这就是所谓的黄昏。弱点胜过力量。鱼无法逃离深渊,无法向别人展示国家的利器。

翻译:

想缩小就得暂时放大,想削弱就暂时加强。那。这就是所谓的莫莫惠。弱者战胜强者。鱼儿出不了水,国家的优势武器不能在别人面前展示。

第37章

原来的:

道并不总是活跃的。诸侯国王若能守住它,一切都会自行改变。如果你想把它变成什么,就用无名的简单压制它。无名的简单也会导致不满。如果你不想安静,世界就会自行处理。

翻译:

道成一切事,却始终无为。如果统治者能够遵循这一点,那么万物就会自行发展和进步。如果成长过程中产生了欲望,就用无声无息、看不见的“道”去平息它,让它平静下来。寂静无形的道平息了欲望,

就不会再有欲望滋生了。如果万物没有了欲望,都能归复平静,天下自然就会安宁了。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下篇《德经》 第三十八章 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居其厚不居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译文: 真正崇尚美德的人并不去炫耀自己的美德,所以他才保持了美德;不重视美德的人却处处想夸耀自己的美德,所以他就没有了美德。拥有美德的人清净无为,无为是因为没有私欲;不重视美德的人碌碌多为,多是为了满足私欲。重视“仁”的人施恩于别人,多是无意而为;重视“义”的人帮助别人,多是有意而为;重视“礼”的人讲究繁杂的礼数,如果得不人响应,就会卷起袖子,强迫人就范。所以说失去了“道”才会有“德”,失去了“德”才会有“仁”,失去了“仁”才会有“义”,失去了“义”才会有“礼”。“礼”,是忠信不足的产物,是祸乱的开端。所谓的先见之明,对道来说是华而不实的东西,是愚昧的开始。因此大丈夫呀笃守诚信,摒弃浅薄;要遵循规律,不崇尚浮华。也就是说要舍弃仁义礼智,选取忠厚诚实。 第三十九章 原文: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耶?非乎?故致数誉无誉。是故不欲禄禄如玉,珞珞如石。 译文: 过去凡是能够与道保持一致的:天由此而清净;地由此而安宁;神由此而灵验;川谷由此而丰足;万物由此而繁衍;侯王由此而成为天下主宰。推而论之,天无法清朗,恐怕要崩裂;地无法安宁,恐怕要塌陷;神无法灵验,恐怕要失去供奉;川谷无法丰足,恐怕要枯竭;万物无法繁衍,恐怕要灭绝;侯王无法维持高贵的地位,恐怕要夭亡。所以贵要以贱为根本,高要以低为基础。因此侯王自称“孤”、“寡”、“不谷”,这不正是以贱为根本吗?不是吗?所以说过分地追求荣誉反而会失去荣誉。因此即不要做什么华丽夺目的美玉,也不要当坚硬不化的顽石。 第四十章 原文: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译文: 规律的运动是向相反的方向发展,规律的特点就在于它能保持柔弱的状态。天下万物产生于道的实质,而道的实质产生于虚无之中。 第四十一章 原文: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译文: 最有智慧的人听到了“道”,就努力勤勉地照它去行事;智慧一般的人听到了“道”,反应迟钝,半信半疑;愚笨的人听到了“道”,就认为它迂腐空洞而加以嘲笑。若是不被蠢人嘲讽,那“道”也就不成其为“道”了。所以《建言》中说:“明白易懂的道理反而像难以理解,促人上进的道理反而像劝人后退,容易倡导的道理反而像难以实施,至高无上的品德反而像空无所有,最洁白的颜色反而像是沾染了杂色,广博的品德像有什么缺少,能够有所建树的品德反而像惰气十足,品质纯真反而像变化无常,最大的方形反而像没有棱角,最大的器物总是很晚才能完成,最高级的音乐只有微细的声音,最宏大的形象反倒无形。”规律虽然无形无声,不可言说,然而它却最能够辅助万物且成就万物。 第四十二章 原文: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译文: 规律使某种事物得以产生,这种事物又产生第二种事物,第二事物再产生第三种事物......这样才演化出万物。万物都包含着阴、阳两个对立面,它们互相冲荡而达到和谐统一。人们讨厌的就是“孤”、“寡”、“不谷”这样的字眼,而王公却用它们当作自己的称谓。所以说,对于事物,人们的本意也许是想减弱它,结果反而加强了它;人们的本意也许是想增强它,结果反而减弱了它。别人用来教导我的,我也用来教导别人:“强横的人是会不得好死的。”我将把这一原则当做教人的根本。 第四十三章 原文: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译文: 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能在最坚硬的东西中穿行,虚无的空间可以渗入到密集的物质中。我从这里认识到无为的益处。无需言辞的教导,无为的好处,天下很少有人能够理解透彻。 第四十四章 原文: 第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译文: 名望和生命哪个更值得珍爱?生命和财物哪个更值得重视?获得与丧失哪个更有害?所以说过分的吝惜反而会招致更大的损失,过多的收藏反而会招致严重的丧失。知足,则不会遭到困辱,知道适可而止,则不会陷入危险,则可以健康平安。 第四十五章 原文: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译文: 最圆满的却像缺少什么,但它的作用却不会衰竭。最充实的好似空虚,但它的作用却没有穷尽。最直的好似弯曲,最巧的好似笨拙,最善辩的好似不会讲话。运动能抵抗寒冷,安静能减轻暑热,清净无为能做天下的基本准则。 第四十六章 原文: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译文: 假如国家的政治措施符合道的规范,连战马也会卸鞍而用来耕田了;国家的政治措施不符合道,连怀胎的母马也会用于战场。最大的灾祸是不知满足,最大的危机是贪得无厌。所以知道满足的这种感觉充满内心,才会永远满足。 第四十七章 原文: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译文: 不出大门,也可了解天下的大事;不望窗外,也可明了天体的运行规律。只知赶路,走的越远,知道是事理却会越少。因此,圣人不去远行,也能知识渊博;不去观察,也能有所明白;不去亲自动手,也能成就自己的事业。 第四十八章 原文: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译文: 研究学问,知识会一天比一天增多;研究“道”,欲望会一天比一天减少,减少了再减少,最后便会达到清净无为的境地。清净无为反而能够成就一些事情。治理天下就是要凭借清净无为,如果政令繁苛,就不能够治理好天下。 第四十九章 原文: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圣人在天下,歙歙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译文: 圣人没有一般人的私欲,而是把百姓的愿望作为自己的愿望。善良的人,我会善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以善意对待他,结果就会使他也变得善良。诚实之人,我信任他,不诚实的人,我也信任他,结果就会使他变也变得诚实起来。圣人治理天下,要使天下人的思想都变得混沌模糊。百姓都喜欢多闻博见,而圣人要使他们都变得天真单纯的孩子一样。 第五十章 原文: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陵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译文: 人从一出生就开始走向死亡,其中,长寿的约占十分之三,短命的约占十分之三;为了生存而劳碌奔忙,结果反而加速死亡的也约占十分之三,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他们太过分地去追求保养生命的物质条件,结果适得其反。听别人说,善于保护生命的人,在陆地行走不会受到兕牛和猛虎的侵害,在战争中也会免遭杀伤。因为兕牛找不到用角去触他的地方,猛虎也寻不到用爪子去抓他的机会,兵器又无法去刺向他。以上这些是为什么呢?因为他本身没有进入这些可以致死的境地。 第五十一章 原文: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译文: “道”使万物得以产生,“道”使万物得以畜养并繁殖,物质使万物得以成形,环境使万物得以成长成熟。因此天下万物没有不尊崇“道”和重视“德”的。“道”被尊崇,“德”被重视,并没有人下令要他们这样,而是万物本身自然而然地要永远去这样做。所以是“道”使万物得以产生,“德”使万物得以养育,道和德使万物生长发展,使万物成熟,使万物得以养护。道和德生养了万物却不占有它们,帮助了万物却不依赖它们,成就了万物却不做它们的主宰。这应该说是最高尚的品德。 第五十二章 原文: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启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习常。 译文: 天下万物都有一个起源始点,可以把这个起源看做万物的母体。掌握了这一根本,就可以凭此来了解万物的属性。认识了万物的属性,回头再坚守这一根本,就会终生没有危险。闭塞贪欲之门穴,终生不会遭受辛苦。放纵奢望,碌碌多为以求过多的外物,终生不得安宁。能洞察细微叫做明智,能保持柔弱叫做刚强。发挥长处,做到明智,不给自己招致灾祸,这就是遵循了大道。 第五十三章 原文: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是为盗竽。非道也哉! 译文: 假如我多少掌握一些常识的话我就沿着正路行走,而生怕误入歧途。大路非常平坦而宽阔,而有些人偏偏喜欢走歪路。朝政极为衰败,农田极为荒芜,老百姓的仓库也极为空虚。而统治者却身穿华丽服装,腰佩锋利长剑,酒足饭饱,搜刮占有大量的财物,这样的人可以说就是强盗头子。这是违背道义的呀! 第五十四章 原文: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译文: 善于建树的没有力量能动摇其意志,善于保持的没有力量能改变其信念,子孙凭借这种意识,可以使对祖先的祭祀永不断绝。用这种意识来修养自身,个人品行就会变得纯真;用这种意识治理家庭,美德就会感化全家;用这种意识来管理乡里,美德就会推及乡里;用这种意识来整顿国家,美德就会遍及全国;用这种意识来治理天下,美德就会普及天下。所以要通过掌握自己的行业来了解他人的内心,通过认清自家的处境来了解别人家的冷暖,通过观察所处的乡里了解其他乡里,通过观察自己的国情了解他国,通过观察今日之天下了解过去和未来的天下。我凭什么知道天下的原则并以此来观察天下的事情呢?就凭借这样的原则。 第五十五章 原文: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译文: 一个人所具有的高尚品德,能像婴儿一样纯真,那么毒虫就不会去蜇他,猛兽就不会去抓咬他,凶鸟就不会去攻击他,身体虽然柔弱无力,然而手握东西却会握得很紧。婴儿不知道男女交合之事,但生殖器会自然勃起,这是因为他精力充足;成日号哭声音却不嘶哑,这是因为他元气柔和。懂得保持这种“柔和”,可以说懂得了道,懂得了道叫做明智。有益于生命的叫做祥瑞,能够控制自己的欲望就叫做刚强。事物强盛到极点就会走向衰老,衰老是不遵循道的结果,不遵循道就会短命。 第五十六章 原文: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译文: 掌握道的人往往不善于言词,夸夸其谈的人并不一定具备什么真才实学。抑制人们的贪欲,绝断人们的妄念,挫去人们的锋芒,排解人们的纷争,互补人们的长处,同化人们的弱项,这就叫做大同。进入大同境界的人,既不可能亲近他,也不可能疏远他;既不可能使他得利,也不可能使他受损;既不可能使他尊贵,也不可能使他卑贱。这样的人为天下人所尊崇。 第五十七章 原文: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译文: 用公正的办法治国,用欺诈的手段用兵,用清净无为之道来统领天下。我根据什么知道应该这样呢?根据如下:天下禁令越多,百姓越贫穷;民间的武装越精良,国家越混乱;人们对技巧的讲究越多,邪门歪道越容易产生;法令越明晰,盗贼越会不断增加。所以圣人说:“只要我无为,人民就会自然归顺;只要我清净,人民就会自然安宁;只要我不朝令夕改,人民就会自然富足;只要我无欲,人民就会自然淳朴无争。 第五十八章 原文: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译文: 为政者处事宽和,人民就会变得淳厚、朴实。为政者政策苛刻,人民反而会变得狡诈。灾祸啊,幸福就紧跟在它的身边;幸福啊,灾祸就潜伏在它的里面。谁能知道最后的结果是怎样呢?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正确会变为邪恶,善良会变为凶狠。人们迷惑于偏见,由来已久了。因此圣人端正自身却不为难别人,刚正不阿却不伤害别人,坚持正道却不强人所为,成就辉煌又不自我炫耀。 第五十九章 原文: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为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译文: 管理百姓,侍奉苍天,最好的办法就是在无为中有所积蓄。在无为中有所积蓄,也就是防患于未然。防患于未然,也就是花时间修养自己的品德。修养好自己的品德也就能无往而不胜。无往而不胜,就没有人能估量出你拥有的力量。有了无法估量的力量就可以担负起治理国家的重任。掌握了治理国家的大政方针,就可以使国家长治久安。这就是使一个国家根基牢固、永不衰败的途径。 第六十章 原文: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译文: 治理国家就像煎小鱼那样,不能经常搅动它。按照道理来治理天下,那些鬼就会失去灵验。不只是鬼失去了灵验,神也不会再去伤害民众,圣人也不会伤害民众。鬼神都不去伤害民众,民众则会受益于他们的恩泽。 第六十一章 原文: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译文: 大国要像海洋居于百川的下游一样,这样天下就会归属于它。凡是居于天下最低下的位置的定是天下百川交汇的地方。雌性总是凭着柔静的仪态征服雄性,因为柔静也是一种低下的表现。所以大国用谦下的态度和小国相处,就能取得小国的归附;小国用谦下的态度去对待大国,就能受到大国的庇护。所以有的谦下能换来别人的归附,有的谦下能取得别人的庇护。大国不要过于想得到小国的拥戴,小国不要过于想得到大国的庇护,二者若想各得所需,大国更应该注意谦下忍让。 第六十二章 原文: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以求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译文: 道是万物之源,是善人的珍宝,也是不善之人借以保全自己的东西。动听的话可以换来别人的尊重,美好的品行可以获得别人的崇敬。即使人们不崇尚美好,又有什么理由弃道于一旁呢?所以在天子即位或三公上任时,即使献上大玉璧、驷马这样的重礼,也不如稳坐在那里把道理讲给他们听。从古以来人们重视道的原因是什么?不就是为了依靠它有求必得、有罪得免吗?所以道是天下最珍贵的东西。 第六十三章 原文: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译文: 把无为当作有为,把无事当作有事,把无味当作有味,以小为大,以少为多,以德报怨。解决难题要在它还容易解决的时候开始,成就伟业要从很小的事情做起。因为天下的难事都开始于容易的事,天下的大事都开始于小事。因此圣人从不自以为是,所以才能有所成就。轻易许诺的,注定难以兑现;把事情看得越容易,越会遇到困难。因此圣人做事从不敢掉以轻心,,所以他始终没有做不成的事。 第六十四章 原文: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持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持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自然而不敢为。 译文: 局面稳定时,容易维持;事物还没有不稳定的因素出现时,容易对付;脆弱的东西,容易毁灭;微小的东西,容易消散。要在事情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就做好准备,要在国家还没有出现混乱时就注意治理。参天的大树,是由小苗一点点长成的;九层的高楼,是由一筐筐土筑起的;千里的行程,是开始于脚下的。如果不按照规律勉强地去做事,必然就会失败;如果穷奢极欲地占有,必然会有损失。所以圣人不强力妄为,因而不会失败;不随意占有,也就无所损失。人们做事,常常在快要成功的时候失败。所以,掌握了道的人做事在即将成功时仍会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因而也就不会失败。因此圣人想得到的东西是一般人不感兴趣的东西,他们不看重一般人所贪求的货物;圣人学习的东西是一般人不愿接受的,并以此来纠正众人的过错。圣人按照万物的自然属性去帮助它们成长和发展,而不是去随意干涉。 第六十五章 原文: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译文: 古时候善于按照道办事的人,并不是用它使百姓聪明,而是要用它使百姓变得愚钝。百姓难以管理,原因在于他们知道得太多。所以说用智慧治国提倡计谋巧诈,是国家的不幸;不用计谋巧诈治国,才是国家的福气。要知道以上两条是治国所必须掌握的法则,永远掌握着这一法则,就可以说是具有了极高的素质,有了这极高是素质意义深远,它将反作用于具体事物,这样,你所做的一切将会是一帆风顺。 第六十六章 原文: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居上而民不重,居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译文: 江海之所以能容纳百川,原因在于它乐于处于百川的下游,所以才能使百川汇集。因此要想统治人民,必须用言语对人民表示谦恭;要想领导人民,必须把自己放在人民的后面。所以圣人居民之上而人民并不感到压迫,处民之先而人民并不感到妨碍。因此天下人都乐于拥戴他而不感到厌恶。因为圣人不与人相争,所以天下也就没有人能够与他相争。 第六十七章 原文: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译文: 天下人都认为我讲的道太大了,似乎跟什么都不一样。正因为它太大,所以才与其他物不同。如果像个什么具体东西,它早就变得微小了。我有三条原则,我掌握着它们并保持经常运用它们:一是柔弱,二是无为,三是不居于天下人之先。保持柔弱,所以才能勇猛;保持无为,所以才能有所为;不敢居于天下人之先,所以才能成为万物的首领。现在如果舍去柔弱,而只是争强好勇;舍去无为,而只求无所不为;舍去退让,而只求争先,结果只有死亡。保持弱静,靠它作战就能胜利,凭它守卫就能坚固。天要救助一个人,其办法就是让他处于柔弱状态。 第六十八章 原文: 第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译文: 善于带兵的人不依赖个人的勇武,善于作战的人不会怒形于色,善于克敌的人不和敌人发生正面冲突,善于用人的人先对人表示谦恭。这就是与人不争的品德,这就是借助别人力量的办法,这就叫做符合天的运行规律远古最高的法则。 第六十九章 原文: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译文: 常用兵的人这样说过:“我不敢主动的进攻别人,而宁愿被动地防守;我不敢贸然前进一寸,而宁肯后让一尺。”这就是说,不要随便调动军队,不要随便决定开战,不要随便进攻敌人,不要随便使用兵器。用兵打仗最大的灾祸就是轻易与人交锋,轻易与人交锋就是违背了道。所以两军力量对等时往往是奋力抵御的一方获胜。 第七十章 原文: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译文: 我的主张很容易理解,也很容易实行。然而天下竟没有人能够理解,也没有人肯去实行。我提出的主张都是有一定的主旨的,我要求做的事也是有一定依据的。由于人们太无知了,所以不能理解我。能理解我的人太少了,能效法我的人更为难得。因此圣人常常是怀着超常的才智,却没有机会去展示。 第七十一章 原文: 知不知,上;不知不知,病。夫惟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译文: 懂得了,也不自满自夸,是修养很高的人的表现;不懂而装懂,是一种浅薄的病。如果能够把这种病看作病,因此就不会有病。圣人是不会有这种病的,是因为他把这种病当作病,所以他不去那样做。 第七十二章 原文: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译文: 当百姓不害怕统治者的强权政治时,统治者的地位就危险了。统治者不要逼迫百姓不能安乐地生活在自己的家园,不要堵住百姓维持温饱的生路。只有不去压迫百姓,百姓才会不去反抗。所以圣人有自知之明而不自我表现,有自爱之心却不自示尊贵。因此应该抛弃后者而保持前者。 第七十三章 原文: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姗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译文: 一味显示自己勇敢无畏的人很容易遭遇杀身之祸,勇于退让的人就容易生存。这两种勇的结果有的得益,有的受害。天所讨厌的东西,谁能知道它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因此连圣人也难以解释这个问题。天的运行规律是不争夺而善于获取,不说话而善于应答,不召唤而自动到来,胸怀坦荡而善于谋划。天就一张广大无边的网一样,看似稀疏却从不会有所遗漏。 第七十四章 原文: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译文: 当百姓连死都不怕了,用死去威胁他们能有什么用呢?如果百姓一直是怕死的,那么对于那些邪恶的人,我就把他们抓来杀掉,谁还敢去行恶?永远应该由天地自然去惩罚恶者。代替天地自然去惩罚恶者,这好比代替技术高超的木工去砍削木头一样。代替技术高超的木工去砍削木头,很少有不伤着自己手指的。 第七十五章 原文: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译文: 百姓受饿,是因为统治者征收苛捐杂税太重,所以受饿;百姓难以统治,是因为统治者恣意行事,任意妄为,所以难以统治;百姓不惧怕死亡,是因为统治者的生活太过于奢华,所以百姓不怕冒死一争。那些不一味追求享受的人,高明于养尊处优的人。 第七十六章 原文: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居下,柔弱居上。 译文: 人降生时身体是柔弱的,死后身体是僵硬的。万物草木初生时是柔弱的,死后是枯槁的。所以追求刚强是条死亡之路,保持柔弱是条生存之路。因此穷兵逞强就会遭受灭亡,树木粗壮超群了就会遭受砍伐。凡坚硬强大的东西最终总是处于下面,柔弱微小的东西却总是居于上面。 第七十七章 原文: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其不欲见贤。 译文: 天的运行规律不是很像张弓拉弦吗?高了就压低一点,低了就抬高一点;紧了就松一点,力不够就再补上一点。天的运行规律是减去有余的而补给不足的,社会的法则却不是这样,而是剥夺不足的去供奉给有余的。谁能够把富余的东西奉献给天下人?只有懂得道的人才会去这样做。因此圣人帮助了万物而不凭仗它们,居功而不自傲,并且他也不愿张扬自己的美德和才能。 第七十八章 原文: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之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译文: 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了,然而穿透坚硬岩石的力量没有能够比得过它的,也没有能够代替得了它的。弱胜强,柔胜刚的道理,天下人都知道,然而却没有人能够照着做。所以圣人说:“能够担负国家的屈辱,这才算是天下的主宰;能够承担国家的灾难,这才算是天下的君王。”这些正面的话听起来就像反着说一样。 第七十九章 原文: 和大怨;必有馀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恒与善人。 译文: 即使调解了仇恨,也一定还有余怨;用德来回报怨恨,怎么能算是妥善的办法呢?所以圣人即使握有讨债的契约,也不向人讨要欠债。具有高尚品德的人握有借据,也不向人索取,而没有高尚品德的人会像收税的人一样苛刻。天道对谁都不偏爱,它总是帮助以善行事的人。 第八十章 原文: 小邦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邦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译文: 国家要小,人口要少,即使有各种功效很全的器械也不使用,使人民珍爱生命而不随意迁移。即使有车船,也无需去乘坐它们;即使有铠甲兵器,也没有机会去使用它们;让人们回归结绳记事的原始状态之中。要使百姓食物丰盛,服饰华美,居住安宜,舒适自然。邻国互相望得见,鸡狗之声互相听得到,而人们直到老死也不往来。 第八十一章 原文: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译文: 真实的话并不好听,好听的不全是真话;朴实的人不善辩,善辩的不一定是什么好人;明白道的人不一味地追求知识的广博,知识广博的人不一定会有深刻的见解。圣人从不积攒财物,他总是倾尽全力帮助别人,由此,他自己却愈发富有;把一切给予了别人,他自己反而更加充实。天的运行规律是施利于万物而从不伤害它们,圣人的处世准则也是只帮助别人而决不与人争夺。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权,请联系本站编辑删除

【道德经原文和译文完整版,(完整版)《道德经》全文和译文】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道经师宝印,道经和德经 下一篇:赏析魏晋时期文学创作中的人的主题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