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魏晋时期文学创作中的人的主题兴起

更新:06-09 民间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你怎么能这样呢?心在远方,地方也在远方。

采菊东篱下,悠然看南山。

黄昏时分的山间空气很美,鸟儿们一起飞回家。

这句话确实有其道理,但我忘记了用什么语言来解释。

欣赏

魏晋以前,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人一直认为,无论是人还是自然,都处在任性的“天”的掌控之下。这种外在于人类个体生命而又高于人类个体生命的权威,在东汉末年开始受到强烈的怀疑。此后进入个体觉醒时代,在文学创作中,所谓“人性主题”随之兴起。但个体觉醒既是旧困境与荒诞的终结,也是新困境与荒诞的发现与开始。首先,就是有限个体生命与永恒宇宙的对立。诗人们不断发出悲叹:“人生在世,犹如远行客”(《古诗十九首》);“我本非金石,责骂令我心酸”(曹植《赠白马王彪》); “生若尘露,天道悠悠。”(阮籍《思》)人在自然中感受到的,是无限的存在对有限生命的压迫。

然而,即使说困境和悖论注定伴随人类的整个过程(这是存在主义的概念),人们在不同的阶段还是要寻找不同的解脱方式。即使是在观念上,还是在诗歌上,人们都要寻找一种完美的生活形式。所以到了东晋末期,在玄学的背景下,陶渊明的诗歌开始表达一种新的人生观和自然观。这是反对用一种对立的态度来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而是相反强调天人合一,追求天人合一的和谐。这在他的第五首诗《饮酒》中表现得最为充分和优美。这首诗语言朴实,结构精妙,意境高远,哲理深刻,几乎成为中国诗歌史上最为人熟知的一首。

全诗的主旨就是回归自然。回归自然的第一步就是否定世俗的价值观。自古以来,权力、地位、财富、荣誉都是人们追求的基本对象,也是社会公认的价值标准。虽然庄子早就说过这些都是“客人”,也就是精神主体的对立面(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异化”),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终究还是摆脱不了它们。但陶渊明似乎不一样,他那时刚刚从官场上退休,他知道人们要如何心机重重、装模作样,厚颜无耻地抛弃一切尊严才能得到这一切。他发誓要抛弃这些“客人”的东西,回归人的“真”本性。

于是,便有了这首诗的前四句。开篇就说自己的住处虽然建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却听不到车马喧哗的声音。“车马喧哗”是上流社会之间的往来,所谓“衣冠楚楚,衣带渐行渐远”。由于陶渊明喜欢抱怨贫穷,而人们往往忘记贵族家庭的“贫穷”与普通百姓的“贫穷”完全不同,所以这两句诗的寓意就被人们忽略了。其实,陶家是东晋开国功臣陶侃的后裔,是浔阳最有权势的家族。所以,陶渊明这一支虽然已经没落,但家门口没有车马还是很不寻常的。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怎么会这样呢?那么答案也就自然而然地落到了前四句的核心——“心在远方,地在远方”。 “远”是玄学中最常用的概念,指超脱世俗利益、淡泊知足的一种精神状态。这里的“心远”是指与世隔绝,对功名利禄漠不关心,自然疏远了世俗中奔波的车马,所以自己所处的地方就变得与世隔绝了。再者,“车马喧嚣”既是实物,也是象征,它代表着整个官僚社会不断为权力、名利而奋斗。

这四句,看似平淡如口语,其实结构严谨。第一句平淡,第二句转折,第三句后续问题,第四句回答、总结。高明在这个结构上,没有丝毫做作的痕迹,读者的思绪不自觉地被作者引向第四句。难怪连以语言犀利著称的王安石都感叹:自有诗家以来,从未有过如此四句!

排除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探究作者将生命的基础确立在何处,这就涉及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这种哲学可以称为“自然哲学”,包括自给自足、节俭朴素的生活方式,深入到人的生命与自然的统一与和谐。在陶渊明看来,人不仅存在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中,更重要的是,每一个生命个体,作为独立的精神主体,直接面向整个自然、宇宙而存在。从源头上讲,人的生命原本是自然的一部分,是“大变局”变化的表现。只是人脱离了自然,投身于没有真正价值的权力、名利的竞争中,从而迷失了本真,使生命充满了焦虑和矛盾。因此,只有回归自然,才能实现完美的生命形态。

如果把这些道理直接写出来,这首诗就成了散文。于是作者干脆把哲理放在了意象中。诗人(题为《饮酒》,自然是一位微醺、无忧无虑的诗人)正在自家花园里随意采菊,不经意间抬头,目光与南山(即陶渊明居所南面的庐山)相遇。“悠然见南山”按照古汉语的规则,可以解释为“悠然见南山”或“悠然见南山”。所以,这个“悠然”不仅属于人,也属于山。人悠然自得,山静谧巍峨。那一刻,仿佛从人心与山峰之间奏出了共同的旋律,融为一曲轻快​​的乐章。

另一个版本是,《看南山》中的“看”字写成了“望”。最崇拜陶渊明的苏东坡批评说,如果写成“望”,诗就变得枯燥无味了。东坡先生很聪明,懂得饮酒之美,他说的没错。这里不能用“望”,因为“望”是有意识的凝视,缺少“闲适”的感觉。也可以进一步说,在陶渊明的哲学中,自然是自足的存在,没有外在的追求,所以可以圆满、自由;人生之所以不圆满,是因为人有外在的追求。外在的追求,必然会带来得之时的震惊,失去时的忧虑,从根本上破坏了生命的和谐。所以,在这个表达天人合一的意象中,只能用无意的“看”字,不能用目光呆滞的“望”字。

在南山所见之物有:黄昏时分的薄雾,似在而又不在,在群峰间飘荡;成群的鸟儿,结伴飞翔,归隐山林。这一切当然非常美丽。但这并不是简单的景色描述。在陶渊明的诗文中,读者常常看到类似的句子:“云无意出山,鸟飞倦了才知归来”(《还乡》);“花木繁茂,和风清静”(《劝农》),等等。这些都是大自然运动的表现。由于它没有意志和目的,也没有外在的追求,所以它是平静的、充实的、完美的。人既然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也应该具有大自然的本性,在整个自然运动中完成个体的生命。这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最后两句是全诗的总结:“在这里我们领悟了人生的真谛,但当我们想表达它的时候,却再也找不到合适的词语了。”实际的意思是,这种真谛是人生的鲜活感受,逻辑的语言不足以表达它的精微和完整。后世禅师的韵味在这里已经显露出来。

在诗的结构上,这两句非常重要,它标明了全诗这个意象所要表达的深层含义,同时又把读者的思绪引回到这个意象上,去体会、去咀嚼。

这首诗,尤其是“采菊东篱下,闲看南山”两句,一直被赞为“宁静”和“悠远”,受到极高的评价。然而,简单地用这种美学境界来概括陶渊明的整个创作,未免有失偏颇。因为事实上,陶渊明的诗文中,仍然表达了很多焦虑甚至愤怒,这种情绪几乎比同时代的所有诗人都要强烈。但正是因为焦虑,他才寻求宁静。正如开篇所说,这是在新的困境和悖论中发现的理想而诗意的完美生活形态。或许,在某个时刻,人们确实可以体会到它所传达的美,进入一种纯粹的平静、忘却生活中一切烦恼的状态,但这永远不可能是任何人(包括陶渊明)生活的全部。

【赏析魏晋时期文学创作中的人的主题兴起】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道德经原文和译文完整版,(完整版)《道德经》全文和译文 下一篇:江祖平:从模特到演员,出演多部经典剧集,演技备受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