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都
黄帝说:只知道谋略,却没有做到极致,就不能为天下之师。
原来的
雷公问黄帝说:西子受过教诲,精通九针六十篇,昼夜勤奋学习,近的已经破了,旧的已经弄脏了,但他仍然不停地背诵,并没有完全理解。(外在推测)你说万物皆有约束,我却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大则无外,小则无内。大小无限,高低无界,如何能约束呢?读书人的才华和能力或许不同,智慧和思想或许狭隘浅薄,不能博大精深,像西子一样自立于学问。西子恐怕以后散布,失传于后世。我敢问,如何能约束呢?黄帝说:好问题。这是前人问的,是私传,是斩臂饮血之约。 如果你想要得到它,为什么不斋戒呢?
雷公又拜了拜,站了起来,说道:“我在此听从您的吩咐。”他斋戒了三天,说道:“今天是日出之日,我愿意接受誓言。”黄帝随他进了斋戒室,割断了他的胳膊,立下血誓。黄帝亲自祈祷道:“今天是日出之日,我们立下血誓,将秘方传下去。谁敢违背,就自食其果。”
雷公又拜了一声,说道:“公子,你收下吧。”黄帝便左手握着他的手,右手递给他一本书,说道:“你小心,小心,我告诉你。针灸的道理,从经络开始,理其脉络,知其大小,五脏六腑都要刺进去,卫气是百病之母,调和虚实,虚实就停止了,血脉疏泄,血就没了。
雷公说:“细小的粒子之所以能通过,就是这个道理,我不知道用什么来束缚它。”黄帝说:“束缚一个方格,就好比束缚一个袋子,袋子满了而不束缚,就会漏;形成一个方格而不束缚,神灵就不会在里面。”
雷公说:“欲为下人,莫过饱而自限。”黄帝说:“未饱而知自限,而自限而为匠,则不能为天下师。”
雷公说:“我愿意听听你的意见。”黄帝说:“寸口主中,人影主外,二者对应,来去相随,犹如一根绳,大小相等。春夏人影稍大,秋冬寸口稍大。这叫正常人。”
人影大过寸口一倍,病在足少阳。人影大过寸口,病在手少阳。人影大过寸口,病在足太阳。人影大过寸口,病在手太阳。人影大过寸口,病在足阳明。人影大过寸口,病在手阳明 ... 不强不弱,就按经络取药,叫经穴。人迎四倍大,频频,叫阳盛。阳盛是外证,不治则死。要仔细查根查末,观察寒热,查明脏腑之病。
寸口若大过人影一倍,则病在足厥阴。若大过人影一倍,则病在足少阴。若大过人影一倍,则病在足少阴。若大过人影一倍,则病在足太阴。若大过人影三倍,则病在足太阴。若大过人影三倍,则病在手太阴。强则腹胀,中寒,食不化滞;弱则中热,糜烂,气短,小便色变;紧则痛麻;间歇则痛而停;强则泄之,弱则补之。 若紧则先刺而后灸,若断续则取脉而后调,若凹陷则灸,若凹陷则脉中气血结结,中间有血,血寒则灸。若不强不弱则按经络取穴,寸口若大四倍于内关则为内关,若大而频则不治则亡,需察根端寒热以验五脏六腑之病。
经络通则病可传于大数。大数云:病强则泄,弱则补,紧则灸针,药补,陷则灸,不强不弱则通经。所谓通经,药补,也叫灸针,脉急则拔,脉强而弱则平,不用力。
翻译
雷公问黄帝:我师从于您,已将九针理论六十篇掌握了。我昼夜勤奋学习。旧简的丝线已翻断,较近的简的竹简也已磨损肮脏,但我仍旧翻看。即使如此,我还是没有完全领悟其中的精髓。我不知道《外揣》篇中所说的“整体合而为一”是什么意思。九针之道大到包罗万象,小到深入细微,没有比它更小的。大方面和小方面都达到了极致,高低起伏深不可测。我该怎样概括呢?有的人才华深厚,有的人才华浅薄。 若他们思想狭隘浅薄,不能博大精深,不能像我一样勤奋学习,那更是不可能掌握九针之道,我担心九针之道日后失传,不能流传后世,敢问如何概括其精髓?
黄帝说:“问得好!这是我们老师所禁止的,私自传授是罪过,必须割腕立誓才能传授。如果你想被传授,为什么不诚心沐浴斋戒呢?”
雷公再次行礼,站起身说道:“我希望在此遵照您的吩咐。”
于是雷公斋戒三天然后祈求:今日午时,我愿发誓接受九针。随后黄帝与雷公一同进入斋房,行了割臂饮血之礼。黄帝亲自祈求:今日午时,我割臂饮血之后,将九针的精髓传授给你们。谁敢违背此誓言,必将遭灾。
雷公又拜了一拜,说:我接受誓言。这时黄帝左手托着雷公的头,右手把书递给他说:你一定要谨慎小心!我现在就传授你九针之道。针灸的原理就是要掌握经络的情况,掌握经络气行的规律,了解经络的长短和气血的多寡,知道五脏的次第,辨别六腑的功能,察看卫气的变化,因为邪从卫气而入,是百病之根。然后调和虚实。如果是实病,就针刺血脉,以泄血。血瘀泄尽了,病人就不再有危险了。
雷公说:这些我都懂了,就是不知道该如何总结,抓住重点。
黄帝说:总结理论,掌握方法,就好比捆扎一个袋子,袋子满了,袋口不扎,里面的东西就会漏出来;运用方法,如果不总结、整理,就不能及时运用,达到神妙的境界。
雷公说:甘为下才之人,不求博学,只总结简朴友爱之道。
黄帝说:如果没有达到渊博的知识水平,而只总结出简单的方法,只能称得上是良医,而不能称得上是天下人的榜样。
雷公说:我想知道一个好医生应该具备什么资质。
黄帝说:寸口脉,反映五脏之气的变化;任营脉,反映六脏之气。两脉反映的内外之气,相互对应,有来有往,就好比两个人拉着一根绳子的两端,一端拉,绳子就动;另一端拉,绳子也动。春夏任营脉稍大,秋冬寸口脉稍大。有这种脉象的人,就叫正常,无病。
如果人迎脉比寸口脉大一倍,则病在足少阳经;如果人迎脉大一倍,且显得急躁,则病在手少阳经。如果人迎脉大一倍,则病在足太阳经;如果人迎脉大一倍,且显得急躁,则病在手太阳经。如果人迎脉大三倍,则病在足阳明经;如果人迎脉大三倍,且显得急躁,则病在手阳明经。如果人迎脉强,则阳气内盛,属热;如果人迎脉弱,则阳气内弱,阴气寒; 人迎脉紧,则有痛痹之证;脉若断续,则病时轻时重。脉强则用引流法;脉弱则用补法;脉紧则用粉柔间穴;脉断续则用血络针刺,同时用药;脉沉不见则用艾灸;脉不强不弱则用平常的方法治疗,称为“经络针灸”。人迎脉比寸口脉大四倍,脉大而快则称为“外证”,是无法治愈的绝症。针灸治疗,必须先仔细检查人迎、寸口内外脉,观察病邪寒热,以确认脏腑的病况。
寸口脉比人迎脉大一倍,则病在足厥阴;寸口脉比人迎脉大一倍,且显得烦躁,则病在手厥阴。寸口脉比人迎脉大一倍,则病在足少阴;寸口脉比人迎脉大一倍,且显得烦躁,则病在手少阴;寸口脉比人迎脉大三倍,且显得烦躁,则病在足太阴;寸口脉比人迎脉大三倍,且显得烦躁,则病在手太阴。寸口脉强,则症见腹胀,中焦寒滞,食积不化; 寸口脉弱,症见中焦热,腹泻如烂粥,气短,小便黄;寸口脉紧,则有疼痛,有关节病;寸口脉断续,则疼痛时有时无。脉强用下法;脉弱用补法;脉紧先针,后灸;脉断先以针刺通络,散瘀,再调理治疗;脉沉不见,则只能用灸法治疗,脉沉不见,则有瘀阻脉中,有瘀阻脉中,则寒邪入血。 血因寒滞,宜用灸法祛寒。脉象不强不弱,则按常理治疗。寸口脉象,比任营脉象大四倍,谓之“内关”。内关脉象大而快,是致命的疾病。针灸治疗,必须先仔细检查内外脉象和症状的寒热,以确认脏腑的疾病状况。
只有掌握了营枢穴位的功能,才能传授针灸治疗的一般原则。一般原则是:脉强则用下法;脉弱则用补法;脉紧则针灸并用,用药;脉沉不见则用艾灸;脉不强不弱则常规治疗。所谓常规治疗,就是用药,也可以用针灸或艾灸。脉急则可用针灸,导邪气平复。脉弱则需静养休息,不可劳累。
【黄帝内经:未满而知约之以为工,不可以为天下师】相关文章: